农村金融的概念及特征(精选5篇)

关键词:金融效率;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

一、文献综述

“效率”一词是经济学研究的中心概念,在论述问题时被广泛应用。帕累托将其定义为“对于某种资源的配置,如果不存在其他生产上可行的配置,使得该经济中的所有个人至少和他们的初始时情况一样良好,而且至少有一个人的情况比初始时更好,那么资源配置就是最优的”,称为“帕累托最优”,也称为帕累托效率(ParetoEfficiency),更简单的说就是:如果不能使一部分人受益同时又没有其他人受损,那么资源配置就是有效率的,此时经济恰好处于生产可能性边界之上[1]。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由市场供求所形成的均衡价格,能够引导社会资源实现有效配置,使任何两种产品对于任何两个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都相等,任何两种生产要素对任何两种产品生产的技术替代率都相等,从而达到任何资源的再配置都已不可能在不使任何人的处境变坏的同时,使一些人的处境变好。这就是所谓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二、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效率

(一)配置效率

对配置效率的衡量更根本的是在产出方面,即在当前中国农村正规金融制度安排下,资金是否被运用到产出最高的领域。这可从单位贷款所支持的经济增长量(GDP增量)加以考察。通过表1看出,农业GDP/农业贷款、乡镇企业增加值/乡镇企业贷款和全国GDP/全国贷款相比较均有较大差距,这恰恰说明农村剩余资金大量流向城市这种制度安排没有在资源配置上起到应起的作用,如果减少农村资金外流,将更多的资金用于发展“三农”,则资源配置状况将会更加优化[9]。

相比较而言,当前增加对乡镇企业的信贷投放量引致的资源配置优化效应更加明显。从配置效率的角度衡量,中国农村正规金融制度是缺乏效率的。当然,这种低效的资金配置的存在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和经济的渐进转轨做出了贡献,可认为是改革的成本,或是为取得制度改革过程中利益受损一方的支持所做的补偿。当前传统农业己在向现代农业转变,而乡镇企业也与标准的现代企业日益趋同,资金已成为紧缺的生产要素,增加对农业尤其是对农村企业的资金供给,不仅仅能够提高农民收入,还有助于提高经济增长速度,优化全社会的资源配置。

(二)适应性效率

(三)运行效率

从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四家机构的经营状况看,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整体长期低迷,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的运行效率有所提高。

2.农业发展银行1997—2006年经营规模不断缩小,在机构、人员没有发生大的变动的情况下,人均效益必然不断下降。营业利润在2001年转变为正,而在此之前需要财政的大量补贴才能运转,这表明农业发展银行在收缩政策性贷款范围的情况下自身效益有所提高。但这并不是国家设立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目的,农业发展银行所发挥的政策性金融作用与国家对它投入的巨额资金相比并不相称,持续下降的经营规模必然导致严重的资源浪费问题。有关的案例分析也显示了农业发展银行运行效率低下:财政补贴不能直接落实到农民手中,信贷资金不能封闭管理,同时粮食的敞开收购和顺价销售难以保证。表明其运行效率有提高的潜力。

3.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状况长期不好,近几年有所好转。仅从《中国统计年鉴》上有关的分析报告看,行社分家后,1998—2000年全国农村信用社连续三年增亏,根据谢平等提供的具体数据,2002年底全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5147亿元,不良率为37%,资不抵债缺口总量达3019亿元[13]。作为一个整体,农村信用社在技术上已经处于破产边缘[14]。从2004年农村信用社进行产权改革,组建农村商业银行17家、农村合作银行113家和以县(市)为单位的统一法人社1825家后[11],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初步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体系。截至2007年末,农村信用社资本充足率比改革之初提高了20%,达到11.2%,不良贷款比例9.3%,与刚刚开始改革之时相比下降了28%[12]。

4.邮政储蓄银行在2007年初成立之初就积极探索小额贷款业务等服务农村的有效形式。产权制度开始起步,法人治理架构初步建立。资产质量明显改善,盈利能力显著增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经营理念为“坚持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乡居民的大型零售商业银行定位,发挥邮政网络优势,强化内部控制,合规与稳健经营,为广大城乡居民及企业提供优质金融服务,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支持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截至2011年10月底,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总资产接近人民币4万亿元(6352亿美元),在中国商业银行中位列第六。

2012年1月21日,经中国国务院同意﹐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限责任公司依法整体变更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450亿元,拥有3.7万营业网点,3万亿元个人储蓄存款,9亿银行账户,400多万小额贷款用户,1000多亿元支农资金。2011年2月10日,全国邮政储蓄个人存款余额总规模突破了3万亿元,达到30299亿元。11月9日,邮储银行累计发放小微企业贷款突破7000亿元。

三、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的效率

与正规金融机构发展相对应,非正规金融组织的效率也从配置效率、适应性效率和运行效率三方面进行论述。

从对农户和农村企业的金融需求的满足程度来看,“中国非正规提供的融资规模为9500亿元,占中国GDP的6.96%”左右。上文己经证明,中国农村正规金融制度缺乏对农业和乡镇企业的信贷支持,而把资金投向了城市和国有企业,如果将资金投向农业和乡镇企业是可以带来更大的产出的,而对农业和乡镇企业提供资金的正是非正规金融组织。从实地调查结果来看,非正规金融组织为其附近的缺少资金的经济行为提供了方便,提高了闲置资金的配置效率,也使资金闲置者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具有帕累托改进的意义。

与存在几十年的正规金融相比较,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存在了几千年,以乡村“熟人社会”为基础,具有分散化、灵活、信息优势。非正规金融所进行的交易正是建立在地缘和血缘关系的基础上,它不需要复杂的审批手续,没有僵化的规章制度,彼此熟悉,甚至连彼此的祖祖辈辈都了解,因此不容易相互欺骗,或者欺骗的成本很高,因为有族长或者左右的监督和惩罚,这种惩罚有时候不是经济上的惩罚,而是风言风语的摧残,这样就大大减少了贷款中的道德风险,从而有效避免正规金融机构所担心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就是一种硬性的约束,能促使社会成员自发服从、自我执行,有助于促进社会信用关系的改善,并节约社会成员之间的协调,违约概率极低。同事非正规金融能够充分利用乡村既有的信息资源和组织资源,合同都是建立在成员之间的长期行为的基础之上,同时它具有重复交易的特点,大大降低了缔约的交易成本。较好的解决农村金融市场高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在为农户提供金融服务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据银监会统计,2007年末我国有7800万农户获得了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占全国农户总数的33.2%[11]。2007年村镇银行的资产总额达到7.67亿元,累计发放贷款4.62亿元。村镇银行扩大试点范围到全国31个省(区、市)。截至2007年底,自从开始7家小额贷款公司试点以来,小额贷款公司总共计发放贷款3.9亿元,整体运行良好,可喜可贺的是目前已有6家公司实现盈利,经营利润共计1682.29万元,而且小额贷款公司的正规度也在逐步向银行类靠拢。《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0)》报告,小贷公司短期贷款余额1952.57亿元,2010年实现账面利润98.3亿元。截至2012年6月30日,全国小额贷款机构数量5247家,从业人员数58441人,实收资本4257.03亿元,贷款余额4892.59亿元,发展迅速,运行效率良好。

四、效率比较分析

(一)边际成本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市场参与者的流动性逐渐加大,非正规金融组织服务在规模和范围方面逐渐改变原来的状态,比如业务活动范围就已经扩展到百里甚至千里之外的陌生人,这样导致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贷款机构对贷款人的情况和发展前景掌握的难度加大,可以想象规模扩大到某一点时会失去其在降低交易成本和获取信息方面的优势[15]。同时,非正规金融组织之所以一直是在地下经营,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其具有管理体制和先天的制约,当资产迅速增加到一定范围时,经营管理的成本会高于正规金融机构[16]。因此,非正规金融组织的边际成本呈现先下降达到某一点而后上升的趋势,从图形上看,呈现出“U”形(如图1所示),图中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的边际成本曲线只有一个交点M。在点M之前,非正规金融组织的规模小,边际成本曲线较为平坦,由于其具有交易成本方面的优势,在正规金融的边际成本曲线之下[13]。

设f1(x)和f2(x)分别为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边际成本函数,它们满足:

1.当xf2(x),当x>M时,f1(x)

2.f1′(x)

由上可知,显然有:M>M0(如图1所示)。

(二)平均成本

假设正规金融的固定成本为cf,由于现实状况,非正规金融没有固定成本。那么,正规金融的平均成本函数c1(x)、非正规金融的平均成本函数c2(x),分别如下:

c1(x)=■+■■f1(t)dt(1)

c2(x)=■■f2(t)dt(2)

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平均成本极小化条件分别为:

■=■-■■f1(t)+■f1(x)=0(3)

■=■■f2(t)+■f2(x)=0(4)

其中式(3)无解,因为

■-■-■■f1(t)dt+f1(x)=0

■■=0(5)

故正规金融的成本最小规模为无穷大,这是由假设条件“f1′(x)

而由式(4)得:

■■f2(t)dt=f2(x)(6)

设x=M1,即M1为非正规金融平均成本极小化的规模值,有如下方程:

■■f2(t)dt=f2(M1)

设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的平均成本曲线交于点M2,如图3所示。由图1和图3可知,M2与M、M0、M1之间的关系为:M2>M>M0;M2>M1>M0。其中,M2为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的平均成本相等时的规模值,M0为非正规金融边际成本最小处的规模值,M为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的边际成本相等时的规模值,M1为非正规金融平均成本最小处的规模值。

由图3可以看出非正规金融的发展规模有一个边界,也就是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的最优分界点,此时由非正规金融承担融资任务是更有效率的选择;当Md>M2时,非正规金融边际成本与平均成本均分别大于相应正规金融的边际成本与平均成本,此时由正规金融承担融资任务则是更有效率的选择;当Md介于M与M2之间(即M2>Md>M1)时,非正规金融边际成本大于正规金融的边际成本,其平均成本则小于正规金融的平均成本,由于决定总成本的是平均成本,这时由非正规金融来提供供给的总成本更低。可见,从发展的规模来看,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不是何时何地都绝对的有效率,它们的效率发挥有分界点M2,在规模大于M2时,正规金融更有效。相反,非正规金融更加有效。

五、结论

参考文献:

[1]萨缪尔森.微观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谢作诗.效率、边际等式与成本分离[J].经济经纬,2004,(5):7-9.

[3]王振山.金融效率论——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与实践[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9.

[4]郭新明.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制度安排研究[D].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5]刘民权,徐忠,俞建拖.信贷市场中的非正规金融[J].世界经济,2003,(7):61-74.

[6]崔慧霞.农村民间金融的脆弱性与相机治理[J].经济体制改革,2005,(5):80-84.

[7]周天芸,周彤.中国农村人际圈层与抵押替代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2,(1):46-52.

[8]卢峰,姚洋.金融压抑下的法治、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J].中国社会科学,2004,(1):42-56.

[9]李永平.农村非正规金融效率:观点、评价及对我国的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21):73-75.

[10]李建军.中国地下金融调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1]中国人民银行农村金融服务研究小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N].金融时报,2008-09-25.

[12]中国人民银行农村金融服务研究小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R].金融时报,2008-09-25.

[13]成思危.跨国公司与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14]何广文.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15]张希慧.我国民间金融发展规范边界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1):26-29.

[16]姜旭朝,丁昌锋.民间金融理论分析:范畴、比较与制度变迁[J].金融研究,2004,(8):100-111.

论文摘要:金融扶贫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被证明是最有效的扶贫方式之一,小额信贷是最适合扶贫的金融形式,可以有效满足弱势群体的金融需求。金融业作为促进“三农”发展的一只重要力量,有必要大力发展小额信贷,推广普惠金融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持。本文首先阐释了普惠金融的内涵及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框架,认真回顾、分析了国内外发展小额信贷提供普惠金融服务的模式和经验。然后结合三明开展普惠金融服务的主要实践,认真分析了普惠金融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本文认为建立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有必要从服务对象、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宏观层面等四个层面进行立体式建设,这个体系才会完整、有效。

一、普惠金融的概念及普惠性金融体系框架

(一)普惠金融的概念

(二)普惠性金融体系框架

普惠性金融体系框架认同的是只有将包括低收入者在内的金融服务有机的融入于微观、中观和宏观各个层面的金融体系,过去被排斥于金融服务之外的大规模客户群体才能获益。最终,这种包容性的金融体系能够对发展中国家中的绝大多数人,包括过去难以到达的更贫困和更偏远地区的客户开放金融市场。普惠性金融体系框架各层面内容见下表一。

表1普惠性金融体系框架

客户层面

各类群体,其中贫困和低收入客户是这一金融体系的中心之一,他们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决定着金融体系各个层面的行动。

微观层面

微观层面为零售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包括从民间借贷到商业银行以及位于它的中间的各种类型,它直接向穷人和低收入者提供服务。

中观层面

中观层面包括了基础性的金融设施和一系列的能使金融服务提供者实现降低交易成本、扩大服务规模和深度、提高技能、促进透明的要求,如审计师、评级机构、专业业务网络、行业协会、征信机构、结算支付系统、信息技术、技术咨询服务、培训,等等。

宏观层面

普惠性金融服务体系主张包括穷人、富人、一般人和大中小企业在内的所有不同服务对象都得到金融服务,满足各类群体多样化的金融需求,除了一般性的存款业务外,贷款是最重要的内容,另外也包括保险、理财、支付结算等各种业务。该体系特别强调给弱势群体提供一种与其他客户平等享受现代金融服务的机会和权利,这是传统金融体系所无法实现的。作为一种扶贫方式,普惠金融的提出和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弱势群体的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影响。

二、国内外发展普惠金融实践综述

㈠国外发展小额信贷提供普惠金融服务的模式和经验

自20世纪60年代末起,孟加拉的默罕默德·尤诺斯博士开始了小额信贷的尝试,小额信贷由此开始了其发展历程,并从试点最终发展成现在的乡村银行(GB)。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小额信贷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得到迅速发展,逐步实现制度化并且实现了自身财务的持续发展,创造了不同的信贷模式。从发展模式看,小额信贷主要分为制度主义(Institutionalist)和福利主义(Welfarist)两大类型。不管是制度主义模式和福利主义模式,其在发展小额信贷提供普惠金融服务的成功经验与做法主要有:

(1)目标群体定位明确,以低收入群体为主要对象提供以贷款为主体的综合服务。小额信贷机制特别适用于低收入群体的需要,其抵押与担保方面要求并不严格。如盂加拉国的小额信贷主要面向贫困地区的贫困户,尤其强调以贫困妇女作为主要贷款对象,它不要求贷款者提供任何抵押物。印尼人民银行(BRI),其贷款对象为所有的农村居民,210美元以下的贷款无需要抵押。

(2)建立机构多元化并行的小额信贷运行体系,满足多层次金融需求。普惠金融本身决定了小额信贷必须走多元化发展体系,以囊括赤贫者、贫困者、低中高收入者和大中小企业等一切社会群体。以印尼小额信贷服务体系为例,向穷人和低收入者提供金融服务的除了人民银行农村信贷部外,还有农村银行和其他的非银行机构提供提供小额贷款信贷服务。且印尼的小额信贷法允许非银行和非合作化的小额信贷机构吸收有限规模的存款。

(3)遵循利率市场化原则,使其能够覆盖小额信贷业务开展的成本。由于小额信贷额度小、成本高,与银行一般贷款的操作程序不同。有较高的存贷差才能弥补操作成本,不能用一般银行对工商业或者较大的农业项目的利率水平来套小额信贷的利率。世界银行统计小额贷款的成本是15%-20%,一般在年利率25%才可以实现盈亏平衡。

(5)法律政策逐步认可小额信贷机构或业务的合法性。一是法律上明确对小额信贷机构的合法化地位。如孟加拉国,允许乡村银行(GB)以非政府组织的形式从事金融活动。二是提供政府政策支持,对开展小额信贷业务的组织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提供批发资金等政策支持。三是确立监管主体,政府指定或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其日常运营,防止不正当竞争和利用优惠政策获得利益。

(6)小额信贷组织本身也应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内控制度,特别是成本和风险控制制度。

㈡我国发展小额信贷推行普惠金融服务的实践及意义

⒈国内小额信贷发展综述

⒉发展普惠金融服务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⑴小额信贷组织是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主体的有力补充。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金融机构单一,垄断性的金融机构导致市场运行效率低下,除了农业银行在部分农村还保留了分支机构,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大部分机构已撤销,而农村信用社、邮储银行等积极性不足。因此,造成在我国城乡和区域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背景下,生活在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广大低收入人口,以及众多的个体生产者和微小企业难以获得适应金融服务。如果大力发展小额信贷组织,就有利于农村金融市场出现良性竞争,推动农村金融发展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小额信贷组织可以使贫困农户和弱势群体也能享受到相应的多方面的金融服务,除了一般性的存贷款业务,还包括保险、理财等。另一方面,普惠金融把贫困户当作同等客户来平等对待,这种对贫困户的服务不是慈善事业,而是一种金融业务。

⑵小额信贷的扶贫作用有利于弱势群体促进自身发展。小额信贷在满足贫困人口和微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普惠金融服务体系下,贫困群体因小额信贷而改变命运。小额信贷在满足贫困户生活性金融需求的基础上,为贫困户提供了扩大再生产的小额信贷资金,有利于帮助贫困农户脱贫致富。作为一种扶贫方式,普惠金融的提出和发展有力地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影响,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再从实践看,小额信贷在推动我国扶贫工作进村入户,促进贫困地区群众尽快解决温饱问题和提高收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贫困人口可以获得相应的金融服务,增强了贫困人口对风险的抵御能力。

⑶建立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是完善城乡金融体系的必然要求。我国城乡金融发展不协调呈加剧之势,金融二元结构特征十分突出。表现在:一方面,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弱化,满足率低,而农村经济的快速成长对金融资源的需求不断扩大,;而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农村地区吸收的存款大部分上收到城市,使农村金融服务严重边缘化,使广大农户特别是贫困地区中低收入群体的信贷资金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因此完善城乡金融体系急需引入普惠金融服务。在城市方面,针对中高端市场的金融体系也已非常完善,但对城市的贫困人口和脆弱群体金融供给仍旧不足,也有必要加大普惠金融给予大力支持。

三、三明发展普惠金融服务实践分析

㈠主要实践

⒈正规金融机构开展的小额信贷业务

⑴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从1999年开始,三明市农村信用社逐步推行为贫困农户服务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业务,至2007年,两类贷款余额8.63亿元,累计为12.19万户贫困农民发放两类贷款36.85亿元,贷款面达54.78%。全市11个联社均开办了小信、联保贷款业务,累计授信金额4.44亿元,评定信用村265个、信用镇16个,信用农户88409户。

图1:农信社小额贷款发放情况

⑵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

2003年在部分县(市)试办,通过把小额贴息担保贷款作为杠杆,以创业促进就业。2006年全面覆盖了全辖9县1市,是全省首个全面完成县县开办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的地级市。至2007年底,共发放贷款2529笔,总金额4460万元,实际安置8000多人就业。

图2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发放情况

⑶国家助学贷款。助学贷款是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普通高校资助政策体系,加大对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的一项措施。我市高校包括三明学院和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校,前者助学贷款由工行发放,后者助学贷款由信用社发放。至2007年底,国家助学贷款余额155.5万元。从三明学院国家助学贷款运作情况看,每年发放人数都在70人左右,平均每笔近4000元,每年发放贷款额近30万元,贷款覆盖率在1%左右。

表2三明学院助学贷款发放情况

单位:万元、人、%

⑷林业小额贴息贷款

2006年福建在全省确定七个县(市)开展林业小额贴息贷款试点,其中包括我市永安、尤溪、泰宁等三个县,主要目的为解决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农个人小额贷款难的问题,降低林农负担,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林改成果。至2007年末已累计发放贴息贷款7140万元,贷款余额达5456万元,财政局贴息180万元,辐射到50多个乡镇132个行政村1450多个农户,累计支持森林21820亩。

⑸邮储银行小额贷款业务

2008年1月永安市成为福建继闽侯县之后第二个开展小额贷款业务试点的县级市。3月中旬,邮储银行福建省分行正式启动今年首批小额贷款业务推广工作,批准全省9个县(市)开办小额贷款业务,其中包括三明市区、沙县、宁化等三个县(市)。截止到6月底,三明邮储银行累计发放小额贷款231笔,金额765.7万元,结余228笔、金额666.2万元,全部为正常类贷款,未发生一笔逾期。

⑴农村妇女小额信贷

2002至今,三明共向农村妇女发放小额信贷资金861万元,其中省妇联、省扶贫办划拨450万元,市财政及有关部门筹资111万元,农行系统资金300万元。累计发放给全市12个县(市、区)70个乡镇的357个村2000余户。截至目前,三明市妇联小额信贷项目成功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承贷农户增收率达88%,到期回收率为99.8%。

⑵“二女户”小额贴息贷款

从2006年开始发放,2007年在三明市全面铺开。至2007年底,累放“二女计生户”小额贴息贷款2985.81万元,受益户数3663户。从2006年开始,三明市由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资金,其中市财政60万元,县(市、区)财政配套140万,用于农村已落实节育措施的二女户、独女户发展生产的贴息贷款。至2007年底,全市共落实贴息资金147.5万元。

⑶小额扶贫贷款

从2005年开始,扶贫小额信贷全部由信用社实施,开展了直接到户的小额信贷业务,缓解了贫困农户贷款难的问题。06年发放该类贷款2262笔,金额1131万元;07年发放该类贷款2616笔,金额1308万元,07年末余额1669万元。

3.创新型机构开展的小额信贷业务

创新型机构包括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和小额贷款公司等四类机构。目前这四类机构在我市只有永安村镇银行一家。2006年底,永安市被定为全省两个村镇银行试点之一。汇丰银行在永安市独资设立注册资金为4000万元的村镇银行,在2008年5月永安市村镇银行已经在工商局办理了预核准手续,10月份已正式挂牌营业。

㈡存在问题

1.弱势金融服务主体单一,多元化竞争不足。目前针对高端客户的金融服务水平已经相当发达,但为弱势群体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较为缺乏。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城市,仍主要以信用社(或城商行)为主,农村信用社处于小额贷款的垄断地位,一方面“一农难支三农”,另一方面也导致其服务效率低下、资产质量不高。邮储银行仅办理小额存单质押贷款和小额贷款业务,且只是在部分县(市)开展,规模仍偏小。股份制银行为弱势群体提供普惠金融服务意愿不强,如最早作为我市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业务承办行的中行,在信贷管理权限上收信贷规模压缩的情况下已于2006年停止办理该项业务。另外,农村民间借贷缺乏政策及法律的支持和监督,发展不充分,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发展也较为缓慢。

2.普惠金融服务缺乏深度和广度,弱势群体难以有效获得贷款支持。

一是农村资金的“非农化”问题严重,难以满足“三农”需求。表现在:国有商业银行网点从贫困地区大量撤退或将吸收的存款上存上级行,由省市分行统一调配使用;农村信用社为提高经营效益将资金拆出或以社团贷款方式投向其他地区,造成县域资金外流等等。这样就难以避免造成了贷款投向和投量日趋“非农化”和“城市化”,原有的普惠金融服务属性日益淡化,导致目前农村金融缺口不断加大。

二是城市贫困阶层金融满足度也偏低。三明原是福建国企主要集中地之一,但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不少企业改制或倒闭,大量工人下岗失业。除此之外,还有不少未实现就业城镇复员转业退役军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等各类人员。随着城市贫困阶层的数量不断增加,金融机构对其日益增长的合理的金融服务和金融需求也无法满足。从三明2003年以来的情况看,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满足率都不超过75%,占当年登记失业人员比重都较低,好的年份接近5%,差的年份仅1.22%。

表3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满足率

单位:人,%

三是助学贷款需求与供给存在较大的“剪刀差”。从三明市发放的国家助学贷款看,满足率偏低。据对三明学院2004年—2007年统计数据分析,每学年申请贷款的学生,多数年份仅有三分之二左右的学生通过经办银行审核批准,三分之一的学生希望落空。学院申请贷款的学生每年人均贷款不足4000元,与每年人均可贷数量6000元相比,也有较大差距。

图3三明学院助学贷款满足率

四是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滞后。根据2007年的统计,县以下银行业机构存贷比72.4%,比全市低10个百分点。除此之外,农业银行的经营地域从农村、县域向地市级城市转移,机构和人员相应减少,以及贫困地区ATM和POS机等设施几乎没有,都影响了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

3.利率市场化仍显不足,制约了普惠金融服务可持续发展。从各国发展小额信贷的经验看,要使参与小额贷款的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最关键的是利率的高低。小额信贷与银行一般贷款的操作程序不同,额度小、成本高,需要较高的存贷差才能弥补操作成本。据世界银行统计,小额贷款利率一般在25%才可以实现盈亏平衡。而中国对贷款利率仍实行严格控制,信用社贷款只能在基准利率基础上0.9-2.3倍内浮动,且在对“两小”贷款、国家助学贷款等小额贷款利率基本不超过基准利率的1.3倍,村镇银行等四类机构不得超过法定利率的4倍。笔者以2008年12月31日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5.31%计算,比较国内外小额贷款利率。

表4国内外小额贷款利率比较

信用社“两小”贷款

6.903左右

国家助学贷款

5.31%

村镇银行等四类机构

不超过21.24%

小额贷款

通常在30%左右

而利率偏低正是造成中国农村地区巨大资金缺口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图4所示,S和D分别表示信贷资金供给与需求曲线,若不存在利率管制,两者相交决定的均衡利率为I。而在利率管制下,实际利率为Ie,Ie低于I,这时的资金需求量为Qd,资金供给量为Qs,资金短缺QsQd。

SHAPE\*MERGEFORMAT

图4利率管制下信贷资金的供求曲线

图5小额保险的正外部性与有效供求不足

5.风险补偿机制欠缺,制约小额信贷发展空间。政府支持是国外小额贷款成功开办的前提。但这方面我国仍存在不足之处:一是没有建立国家小额信贷风险补偿基金,用于补偿因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和重大自然灾害给农户造成的损失;二是地方财力有限。三明地处山区,大部分县(市)都是吃饭财政,无法拿出更多的资金用于小额贷款贴息。且目前国家对进行财政补贴的小额信贷通常控制其贷款利率,也影响金融机构商业可持续目标实现,发展难以为继,如助学贷款只能以基准利率发放,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上浮不得超过基准利率的30%。

6.外部环境发展不健全,也增加了小额贷款开展难度。一是缺乏完善的征信系统。完善的征集系统是小额贷款大范围推广的前提条件。目前三明已建立一套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但农村征信系统建设滞后。虽然福建已成功开发出农户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农户信用档案的电子化管理,但系统在指标设置、运行环境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信用资料收集难,在推广上存在一定难度,且当前大量的农民外出打工,难以取得联系,信用评级缺乏依据。二是农户市场信息渠道不畅通。一旦遇到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其生产效益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从而影响小额信贷的归还。

四、建立普惠金融服务体系促进和谐社会构建的金融支持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区差异和贫富差距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建立和谐社会当中最不和谐的因素。因此,大力发展商业性、可持续的小额信贷机构,缩小贫富差距,加大对农村地区、贫困阶层的金融支持,全面建立普惠性金融体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关键。根据普惠性金融体系框架,笔者认为应将普惠金融服务体系融入服务对象、微观、中观、宏观层面等四个层面,这个体系才会完整、有效。

㈠服务对象层面:必须圈定受益人目标群体,重点针对低收入阶层提供贷款

图6普惠金融服务对象

㈡服务提供者层面:必须营造协调配合的外部环境

这一层面涉及金融服务的提供者,他们直接向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外部环境建设应从金融体系、资金支持、机制建设、金融产品等四个方面入手。

1.建立多元化、竞争性的金融体系。普惠金融组织体系应包括商业性银行、政策性银行和合作性金融机构在内的正规金融体系和包括各种民间金融机构和组织的非正规金融体系,充分发挥二者优势互补的作用,以满足多层次的金融需求,形成自由竞争的局面。

一是明确农业银行、农发行、邮政储蓄银行和信用社的市场定位。其中要推动农发行业务转型,给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环节以及农产品精深加工转化等农业上下游产业信贷支持。农行要稳定和发展在农村地区的网点和业务,强化为“三农”服务的市场定位。邮储银行要转换经营机制,强化公司治理,找准业务定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信用社要继续改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保持县(市)社法人地位稳定,发挥为农民服务主力军作用。

二是推广四类机构试点。当前在部分省(市)开展的村镇银行、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等四类机构试点开辟了民间资金对农村金融的准入途径,这对于改进和完善弱势群体金融服务、培育竞争性金融市场发挥了积极作用。笔者以为这四类机构在服务弱势群体推广普惠金融服务方面可能更有效率,因此应加快把试点推广到全国其他各个省(市)。特别是可借鉴孟加拉乡村银行小额信贷模式,以自然乡村为单位,成立乡村小额信贷公司。

下图是笔者勾勒出的普惠性金融服务组织体系,该体系中并没包含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势力雄厚的大银行,并不是说它们在普惠金融服务中不能发挥作用,只是它们服务的对象是以大型企业、优质客户等高端市场为主。

图7普惠性金融服务组织体系

3.规范和完善小额信贷组织的内部机制。行之有效的经营管理体制和内控制度是小额信贷组织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因此小额信贷组织应对业务开展进行合理规划,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和内控制度,实行制度化、规范化管理。一是建立健全贷款管理机制。如贷款抵押、抵补和担保机制、贷款激励机制、风险管理机制待方面。二是建立安全防范机制。三是建立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四是建立客户信用档案,培育客户群体。

4.因地制宜创新小额信贷产品和服务。除开展联保贷款、信用贷款和微小企业贷款等贷款业务外,还要积极开发多种类型的农业保险,建立和完善农产品期货市场,开发专门面向农民的理财产品,以及为政府或民间发展机构合作提供金融支持。在贷款业务上可借鉴GB模式,针对不同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开发“整贷零还”、“零贷零还”、“零贷整还”等不同的小额信贷产品,以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

㈢市场建设层面:必须建设普惠金融相适应的保障机制

这个保障机制应包括对金融消费者的培训与教育、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中介组织、金融市场建设等四个方面。

1.重视对金融消费者的培训与教育。小额信贷项目和技术培训有机结合,不仅帮助了客户创业、提高收入、减少贫困及促进劳动力转移能起到很好的作用,还从根本上影响着他们的观念更新和改变。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及小额信贷机构要积极为贷款客户,特别是贫困和低收入家庭提供免费培训、技术支持和销售、社区发展等方面的专业服务,提高小额信贷的扶贫效果。如目前国家财政已实行为下岗失业人员支付创业培训补贴的政策,下岗失业人员可享受免费培训补贴和免费创业服务。

2.加强信用体制和机制建设。将正规金融机构排斥的低收入阶层纳入征信系统,如将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等四类机构的贷款信息纳入“全国个人征信系统”,既便于小额信贷机构查询贷款客户信息,控制风险,也将对借款人的行为形成约束,逐步培养低收入人群的信用意识。

3.完善各种融资服务组织。建立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的担保体系、小额信贷行业协会、小额信贷咨询和培训的专业公司、用于批发的资金和机构等等。

4.改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基础设施,加快农村金融机构的支付结算体系网络建设。尽快将其纳入全国的支付结算网络体系,拓宽农村金融机构的盈利渠道。

要使可持续的小额信贷蓬勃发展,就必须有适宜的法规和政策柜架,主要包括金融立法、财政政策、保险体系、税收政策等四个方面内容。

1.加大金融立法力度。

一是加快制定《民间借贷管理条例》和《投资社区法》。《民间借贷管理条例》有利于规范和调整各类民间借贷行为和借贷组织,弥补民间融资管理方面的“真空”,引导民间资金开展小额信贷业务,以满足中小企业和弱势群体多层次的融资需求。另外,在适当的时候通过农村的投资社区法。泰国、印尼等发展中国家都有对金融机构把20%左右的贷款贷到农村去的规定。美国也有社区投资法,规定一定比例的资金要贷到本社区。中国也可借鉴世界上成功的经验,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社区投资法,把居民的储蓄用在居民身上。

二是继续放宽小额贷款利率。无论是国外成功小额信贷所采取的高利率政策,还是国内民间融资利率以及高利贷利率都表明,在小额贷款的范围内,承贷人可承受的利率要高于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关键是要能够顺利地获得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资金。据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刘玲玲、杨思群等对青海省共和县倒淌河镇1263户农户调查,发现高收入农户愿意接受高利率和实际接受高利率的比重都大大低于低收入农户。这说明低收入农户看重的主要是信贷的可得性,其信贷需求的利率弹性相对较小,因此可以认为如果利率水平提高,将减少一部分高收入农户对借贷的需求,增加对中低收入农户的供给。即,利率水平提高或自由化可能会使中低收入农户有更多的机会获得贷款。

另一方面,较高的小额贷款利率才能确保财务上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农村小额贷款大多没有有效抵押或有效担保,其控制贷款风险的必要方式之一就是提供利率水平,以补偿可能面临的信贷违约风险、高管理和监管成本,才能确保财务上的可持续发展。

3.加大弱势群体保险体系建设力度。

一是推进农村保险体系建设,大力开发农村保险品种。研究建立农村小额贷款与农村小额保险业务的互动合作机制,熨平小额贷款风险的大幅波动,也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目前农村保险品种可以从水稻种植保险、森林火灾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农村住房保险、母猪保险等几个方面进行设计和完善。就三明来看,全省水稻种植保险、森林火灾保险在我市试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农村住房保险、母猪保险等逐步普及。

二是城市低收入群体救助、保险也急需加强。建立城乡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扩大城市医疗救助试点范围,加大保险品种创新力度。如永安市在全省首创的“学贷险”业务,较好地解决了商业银行发放助学贷款的后顾之忧,推动了高校助学贷款的发展。目前,永安市首批160笔金额70.06万元助学贷款,已发放到水电学院学生手中,学生贷款满足率为100%。学校为该批贷款投保学贷险,支付保险费5.6万元。

5.税收政策上予以倾斜。目前我国对金融机构小额信贷和其他商业性贷款一样,都要征收营业税、营业税附加以及所得税,这就增加了小额信贷运作成本,影响了其经营小额信贷的积极性。建议对小额信贷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如对小额信贷给予减免营业税与所得税,来减少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组织等机构的操作成本。另外,对凡是开展涉农业务的商业银行,对相应的涉农贷款也应相应减免税收。

参考文献

[1]杨吉惠等.小额信贷模式、国内外实践及福建省案例[J].福建金融研究报告,2008,(1)

[2]钱水土、乐韵.中国小额信贷商业化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5)

[3]田力.中国农村金融融量问题研究[J].金融研究,2004,(3)

[4]金融创新研究小组.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国际经验与现实思考[J].福建金融,2007,(12)

[5]人民银行万州中支课题组.中国小额信贷组织发展研究[J].金融研究(务实版),2007,(8)

[6]刘玲玲、杨思群等著.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7]王安军.贫困地区金融供求分析与建立普惠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议[J].海南金融,2007,(8)

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推进农村信用社贷款五级分类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第一,从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农村信用社实行贷款五级分类的重要性

农村信用社实行贷款五级分类,是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投入不足是当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解决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短缺问题,必须解决农村金融发展相对滞后于城市金融发展的问题,这就要求农村信用社改善服务,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从目前情况看,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居主力军地位,在机构网点设置方面,国有商业银行机构实行扁平化管理,大都撤出农村市场,股份制商业银行目前不可能将机构延伸到农村,邮政储蓄虽然在农村有机构,但只存不贷,农业发展银行只提供粮棉油收购等政策性资金,只有农村信用社的机构网点遍及城镇乡村。在对农村信贷资金的供应方面,农村信用社位居各银行业机构首位,2005年末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占银行业机构全部农业贷款的比重达86.8%。因此目前通过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紧紧依靠农村信用社的力量。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条件的限制,农村信用社目前仍实行四级分类,造成家底不清,导致潜在风险突出、拨备严重不足、资本充足率低。按审慎监管原则,限制了其业务的发展,削弱了其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力度。实行贷款五级分类,可使农村信用社在摸清风险底数的基础上,主要监管指标逐步达到标准,使农村信用社不断加大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力度,并进一步通过资产结构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有机组合。

农村信用社实行贷款五级分类,是巩固改革试点成果的现实需要。通过国家政策扶持,农村信用社在消化历史包袱、化解风险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但要巩固改革试点成果,必须通过深化改革,解决体制、机制方面的矛盾和问题,从根本上化解和防范风险。贷款五级分类可以科学地揭示和计量风险,科学地揭示贷款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的差异,全面准确地反映农村信用社的整体风险情况,不仅有助于解决其潜在的历史遗留问题,防范风险,而且通过贷款五级分类,还可以促使农村信用社转变经营理念,转换经营机制,提高抗风险能力,从根本上巩固改革试点成果,为今后农村信用社发展和壮大夯实基础。

第二,从农村信用社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充分认识农村信用社实行贷款五级分类的必要性

实行贷款五级分类,是农村信用社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内在要求。由于四级分类不能充分揭示风险,长期以来掩盖了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中的问题。通过贷款五级分类充分揭示风险,可促进农村信用社真正认识风险,进而树立风险为本的理念和审慎经营意识,强化信贷管理,加强对贷款风险的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处置,促进科学管理,稳健经营,实现可持续发展。

实行贷款五级分类,是农村信用社科学发展的基础。银监会关于“准确分类--提足拨备--做实利润--资本充足率达标”的持续监管思路,是对银行业机构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其中贷款五级分类是前提和基础。只有实行贷款五级分类,才能准确识别和衡量贷款风险,才能通过提取专项准备去覆盖和弥补预期损失,才能通过一般准备和充足的资本去抵御非预期损失。

第三,从与国内外银行接轨和统一监管标准的现实需要,充分认识农村信用社实行贷款五级分类的紧迫性

农村信用社实行贷款五级分类虽然起步晚,但具有比商业银行推行时更为有利的条件。

一是有试点经验可供借鉴。国内商业银行实行贷款五级分类已有近8年的历史,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可供学习和参考。2004年农村信用社也进行了贷款五级分类试点,2005年底全国共有29个省(区、市)的722家农村信用社县级机构进行了试点,对9824.4亿元信贷资产进行了分类,占全国农村信用社贷款总额的44.6

%。经过试点,农村信用社初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二是有商业银行的支持可以少走弯路。为帮助农村信用社做好贷款五级分类工作,银监会采取了将商业银行业务骨干请进来,将农村信用社业务人员派出去的方式,实施“123工程”。“1”是商请工、中、建、交四行派出100名左右精通贷款五级分类理论、具有两年以上贷款五级分类工作经验、能够熟练进行分类操作的工作人员加入农村信用社省级联社推广小组,具体参与五级分类方案制定、培训授课、巡查和现场指导等。这些人员从3月份开始,在农村信用社工作半年左右。“2”是农村信用社从3月份开始要派出2000名左右骨干(平均每县一人)到商业银行进行五级分类实习,“3”是分期分批培训3万人。通过“123工程”对农村信用社推行贷款五级分类提供技术支持。

第五,从农村信用社存在的问题,充分认识实行贷款五级分类的艰巨性

其次是存在畏难情绪。农村信用社目前确实存在一些困难不利于贷款五级分类,例如借款企业没有财务报表或者财务报表虚假、员工素质普遍不高、电子技术支持手段匮乏等。但凡事事在人为,不实行五级分类,这些问题就永远解决不了。只有通过对农村信用社实施贷款五级分类,才能促使这些问题逐步解决。而解决这些问题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希望大家在必须在正视困难的同时,坚定信心,通过开拓创新,加大工作力度来解决这些问题。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二、掌握要点,切实做好农村信用社贷款级五级分类工作

要做好贷款五级分类工作,首先必须深刻理解贷款五级分类的基本概念和要点,否则,理解上的偏差将会导致分类结果的偏离。

(一)贷款五级分类的基本概念及核心

从贷款分类方法看,尽管涉及的方面很多,有企业财务分析、非现金流量分析,担保分析,涉及企业非财务分析及外部经营环境和内部经营管理水平分析,但核心只有一个,即判断贷款能否及时足额偿还的可能性,也就是揭示贷款的实际价值。

(二)贷款五级分类的分析方法

(三)贷款五级分类的精髓

贷款逾期情况仍是贷款五级分类的重要参考因素。从理论上讲,贷款期限与五级分类并无直接的必然联系,但实际情况是贷款期限越长,不确定因素越多,如果贷款合同期限合理,贷款逾期也说明企业经营出现问题。因此在分类时,我们仍将贷款逾期情况作为分类的参考。特别是农村信用社对自然人一般农户贷款就采取了逾期情况、信用等级两级坐标进行贷款风险分类,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分类效率。

贷款五级分类体现了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原则。五级分类结果直接反映了贷款的真实价值,这是提取损失准备的重要依据。五级分类过程是对贷款质量诊断的过程,要收集信息、整理档案、检查还款记录,要对偿还能力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还款可能性。贷款五级分类覆盖了从贷款的发放到账面消失的整个周期,所以分类过程是对贷款管理的过程,因此五级分类重结果,也重过程。

在现实工作中,影响贷款偿还的因素错综复杂,千差万别,不可能将这些因素、方法全部公式化,很大程度上,要由信贷、风险管理人员通过定性定量分析综合得出结论。所以对信贷和风险管理人员来讲,贷款五级分类既是一项技术,也是一种艺术。

三、强化责任,确保农村信用社贷款五级分类工作目标顺利实现

(一)明确一个目标

关键词:虚拟经济;实体经济;研究述评;回顾与展望

ALatestReviewonFictitiousEconomyTheory:RetrospectandProspect

ZHOUYong-gangWANGZhi-gang(SchoolofAgriculturalEconomicandRuralDevelopment,RenminUniversityofChina,

Beijing100872,China)

Abstract:Themodeofworldeconomicgrowthhasexperiencedfrombeingdrivenbyasinglerealeconomytobothoftherealeconomyandthefictitiouseconomywiththedevelopmentofinformationtechnologyandfinancialengineering.Inrecentyears,financialinnovationinderivatives,asamajorrepresentativeofthefictitiouseconomycausedmanyeconomiccrisesandworldeconomicgrowthbeinginastandstill.Thedestructionwasserioussothatpeoplehavetorethinkthefunctionoffictitiouseconomy.Inpreviousstudies,thereviewoffictitiouseconomyisshortandlackofbeingsummarizedandcombedsystematically.Consequently,takingfictitiouseconomyasanexample,thispaperanalysesfictitiouseconomy’sconceptandextension,theorydevelopment,policyapplicationandexistingdifficulties,andprospectsthedevelopmentoffictitiouseconomyinthefuture,inordertoprovidereferencesforthefollow-upstudy.

Keywords:fictitiouseconomy,realeconomy,researchreview,retrospectandprospect

一、引言

在此背景下,国内学者开创性地开展了对虚拟经济的研究,其中以刘骏民(1996)[1-2]对虚拟价值增值和虚拟资本的研究为起点。近十多年来,学者们先后就虚拟经济的产生机理、概念内涵、理论支撑、运行方式等进行了系统的探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当前国内鲜有学者对虚拟经济研究的脉络给予梳理与归纳,评述相对较少。

基于此,本文通过对该学科发展历程的回顾,构建了基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理论关系框架,以期系统地展现其全貌,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本文余下章节构成如下:第二节虚拟经济的概念及其外延;第三节虚拟经济的理论视角;第四节虚拟经济的政策应用;第五节虚拟经济的现存困境;第六节前景展望。

二、虚拟经济的概念及其外延

(一)实物(体)经济

(二)虚拟资本

(三)虚拟经济

现阶段,学者们对虚拟经济的概念理解主要表现为价值论、金融(技术)论、系统论和二元人本四个角度。首先,价值论角度。刘骏民,姚国庆(2003)[15]认为,世界经济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显现经济虚拟化的趋势,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经济结构中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比重倒挂,进而导致其价值结构中二者的倒挂,即双重倒挂型的“倒金字塔型”结构。进而,刘骏民(2003)[16]以价值系统作为出发点,从一般和广义两个视角对虚拟经济(fictitiouseconomy)作了定义:从一般看来,虚拟经济是以资本化定价行为为基础的价格系统,其运行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内在的波动性;从广义上看来,虚拟经济是观念支撑的价格体系,而不是成本和技术支撑的价格体系。因此,广义的虚拟经济是指物质生产活动和与其有关的一切劳务以外的所有经济活动。

其次,金融角度。彼得德鲁克(1988)[17]更倾向于将虚拟经济理解为符号经济(symboleconomy),认为符号经济取代实体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飞轮,而且大体上独立于实体经济,这是一个最为醒目而又最难理解的变化。吴立波(2000)[6]表示,虚拟经济(virtualeconomy)是指最初产生于实体经济,但已脱离、独立于实体经济、大范围普遍出现的以投机牟利为目的的经济活动。王兆刚(2003)[18]认为,货币和金融资产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基本的交易媒介,是虚拟经济运行载体与活动结果的体现,二者密不可分。经济虚拟性增强的直接原因就在于,金融资产的无序膨胀和金融交易的无限制发展所导致的经济失衡。

再次,系统论角度。成思危(1999)[19]指出,虚拟经济(fictitiouseconomy)是指以金融体系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即钱生钱的活动,主要涵盖证券、期货、期权等内容。在充分考虑虚拟经济演进路径之后,他提出了虚拟经济发展的5阶段论,即闲置货币的资本化、生息资本的社会化、有价证券的市场化、金融市场的国际化以及国际金融的集成化等五个阶段。

三、虚拟经济的理论视角

早期,虚拟经济作为实体经济的有益补充,对实体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而随着技术革命的兴起,虚拟经济逐步与实体经济发生异化、分离,进而形成了一套相对独立的经济系统。在现实的经济中,虚拟经济以产权、信用和风险为交易标的与实体经济发生交互作用,导致资本流动性不断加大,资源配置领域不断变化,经济规模成倍扩张和“泡沫”成分的虚增,而风险与信用之间的交换,最终使人们意识到虚拟经济的扩张已经和实体经济的扩张完全无关。

20世纪后半叶,虚拟经济进入发展的黄金期。在这一过程中,随着研究的深入,学界对虚拟经济的认知呈现阶段性的特点,主要分化成如图1所示两大阵营。其一是狭义的虚拟经济,即早期的金融论。其中多以金融工作者为代表,他们认为虚拟经济即金融,是高新技术的产物。其二是广义的虚拟经济,主要包括系统论、价值论和近年来在此基础上而形成的二元人本论。系统论强调,从系统的角度来研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间的关系,应在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利用系统科学、复杂科学等知识系统地进行。价值论从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出发,利用资本定价模型,探究虚拟资本的价值增值规律。而二元人本论则吸收了系统论和价值论的理论精华,并将人本理论、二元价值容介态理论纳入其中,从生活对象化的视角对虚拟经济进行了重新的认知。

国内外学者关于虚拟经济的主要研究如表1所示。具体的文献综述如下。

(一)金融论

(二)系统论

有关系统论的观点主要源于成思危。成思危(1999)[33]将系统科学的知识运用到对虚拟经济的研究中来。他认为,可将虚拟经济视作一个系统,从系统内部及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来考察其特性,以更好地揭示其演化规律。按照该理论,他指出虚拟经济系统具有复杂性、介稳性、高风险性、寄生性和周期性的特点。在研究方法的选取方面,成思危(2003)[34]认为,研究虚拟经济应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按照复杂科学的研究要求,实现定性判断与定量计算相结合、微观分析与宏观综合相结合、还原论与整体论相结合、科学推理与哲学思辩相结合。在理论工具的选取方面,主要应包括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技术、复杂数据的分析技术、群体决策技术、综合集成技术、计算机模拟、计算智能及数理逻辑等内容。

(三)价值论

(四)二元人本论

四、虚拟经济的政策应用

(一)虚拟经济与金融危机

(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

(三)虚拟经济的风险治理

五、虚拟经济的现存困境

(一)虚拟经济的概念不一致

(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不明确

(三)虚拟经济的价值尚待评价

六、前景展望

但是,我们还应认识到虚拟经济的研究还存在诸多的不足:在理论层面,主要表现为对虚拟经济的概念界定、评价体系、运行规律、风险防范、经济地位等方面认识不深;在实践方面,多数学者未能很好的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挖掘其深刻的生活内涵,发挥实践对理论研究的导向作用。此外,在科研过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研究者的积极性。

当前,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日益频繁,彼此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越来越离不开虚拟经济理论的支撑。因此,国内学界同仁应在参与国内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同时,构建起支撑虚拟经济发展的科学的理论框架,丰富虚拟经济理论的内涵、外延和功能,并不断依托实践对该理论进行修正和完善,最终使虚拟经济理论更好地指导中国经济的发展。

注释:

①编者.《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新书会[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0,1(2):74-80。

②王谢勇.基于神经网络的中国虚拟经济投资方向定量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2,33(1):35。

③李剑阁.正确认识虚拟经济[N],人民日报,2003-02-24。

④周复之,关国辉.“金融虚拟性”研究综述.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16。

⑤叶雄辉.虚拟经济理论研究述评[J].甘肃金融,2012(6):30。.

⑦樊纲,李杨.虚拟资本与虚拟经济研讨会发言纪要[J].闽发证券,1999(12)。

⑧巫继学.社会财富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劳动性[EB/OL].人本经济学―自主劳动网,。

⑩周德文.必须摆正经济发展“实”与“虚”的位置[J].财经界,2012(7):104。

[1]刘骏民.虚拟价值增值与实际经济运动[J].南开经济研究,1996(6):38-43.

[2]刘骏民.论西方国家虚拟资本的新发展[J].经济学动态,1996(12):47-52.

[3]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陈文玲.论实物经济、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从崭新的视角看东南亚金融危机与中国的宏观经济运行[J].管理世界,1998(6):33-42.

[5]王国刚.虚拟经济并非虚假经济[J].农村金融研究,1999(9):4-7.

[6]吴立波.虚拟经济及其影响[J].经济学家,2000(5):46-51.

[7]刘骏民,王国忠.虚拟经济视角下的汇率理论[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1):24-30.

[8]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9]刘骏民.国际虚拟资本与国际货币体系[J].太平洋学报,1997(1):77-82.

[10]成思危.虚拟经济与货币市场[J].经济界,2002(6):4-10.

[11]成思危.成思危谈知识资本和知识经济[J].今日中国论坛,2009a(10):56-58.

[13]王彦亮,林左鸣.广义虚拟经济的马克思经济学哲学基础[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0,1(3):23-39.

[14]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5]刘骏民,姚国庆.从经济虚拟化角度来理解金融危机[N].金融时报,2003-04-12.

[16]刘骏民.虚拟经济的理论框架及其命题[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34-40.

[17]彼得德鲁克.管理的前言[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88.

[18]王兆刚.论经济全球化与金融虚拟性[J].金融论坛,2003(8):2-7.

[19]成思危.虚拟经济与金融危机[J].管理科学学报,1999,2(1):1-6.

[20]林左鸣.虚拟价值引论――广义虚拟经济研究视角[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3):22-25.

[21]吴秀生,林左鸣.价值创新: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的“三农问题”及解决路径[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4):80-85.

[22]林左鸣.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3]关永强,张丽.回归失落的传统: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的政治经济学解读[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2,3(1):5-14.

[24]王爱俭.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25]郭华平.虚拟经济特征及功能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1(09):39-43.

[26]钟伟.对虚拟经济的一些反思[J].当代经济研究,2001(5):15-20.

[27]林左鸣,吴秀生.虚拟价值的人类活动论依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3(02):43-40.

[28]易纲.金融不是虚拟经济[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1):33-39.

[29]张仁德,王昭凤.虚拟财富与真实财富――与刘骏民教授商榷[J].天津社会科学,2004(02):99-104.

[30]宗寒.从虚拟经济看西方金融危机[J].求是,2012(8):57-59.

[31]曾鸿.虚拟经济测度指标体系探索[J].商业时代,2012(32):6-7.

[32]陈吉磊,王红蕾.虚拟经济与金融风险[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11,6(1):51-53.

[33]成思危.虚拟经济与企业环境[J].中外管理,1999,(5):4-6.

[34]成思危.虚拟经济探微[J].经济界,2003(1):4-10.

[35]刘骏民.论虚拟经济的研究[J].环渤海经济望,2000(5):5-9.

[36]林左鸣,尹国平.价值理论的困境、出路及创新研究――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关于价值的主要观点[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1,2(1):5-14.

[37]王彦亮,林左鸣.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的中国文化思想基础研究[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1,2(3):5-22.

[38]林左鸣,吴秀生.从生活价值论解读财富属性[J].经济体制改革,2006(1):16-20.

[39]奇平.比特比原子先行――我读世界经理人文摘网站[N].互联网周刊,1999-05-17.

[40]萧琛.从网络经济看当前美国的“准衰退”与“新周期”[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8):4-10.

[41]刘骏民,范晓云.经济虚拟化与系统性风险[N].中国经济时报,2003-01-23.

[42]林左鸣.广义虚拟经济论要[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8(5):1-15.

[43]齐援军,石康.关于虚拟经济的初步分析[J].宏观经济管理,1999(5):27-29.

[44]孟令国,邓学衷.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及建议[J].广东社会科学,2000(6):34-39.

[45]王爱俭,张全旺.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作用机制研究[C].第三届中国金融论坛论集,2004:160-168.

[46]刘思峰,袁潮清,王业栋等.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的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协调发展模型研究[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1,2(2):35-40.

[47]仲大军.认识虚拟经济――正确看待股市和人民币[J].企业家天地,1998(9):4-6.

[48]周铁水.虚拟经济与资本运动[J].立信会计高等专科学校,2000,14(4):41-43.

[49]吴立波,郦菁.论虚拟经济的本质、作用与历史地位[J].海派经济学,2004(1):120-142.

[50]吴秀生.广义虚拟经济生产方式初探[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0,1(2):16-23.

[51]成思危.虚拟经济探微[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12):1-4.

[52林左鸣.科学发展观与经济理论的创新[J].理论视野,2007(8):43-46.

[53]秦立杰.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J].经营管理者,2012(1):93.

[54]吴秀生.虚拟价值:价值规律的新视野[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1,2(4):36-45.

[55]萧琛,蒋景媛.智能虚拟资本品动态估值:一个整体化模型[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1,2(1):37-47.

[56]张明立,任淑霞,许月恒.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的顾客感知价值及其对满意、忠诚的影响研究[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1,2(1):65-77.

THE END
1.农村金融概念股有哪些?农村金融概念龙头股最新消息想知道农村金融概念股、农村金融龙头股及相关上市公司有哪些吗?农村金融概念一览提供最全最新的农村金融概念相关新闻,以及农村金融概念的市场关注度走势,可以帮你从众多农村金融概念上市公司中挖掘出哪只才是农村金融概念的龙头股以及预测农村金融概念股未来走势。http://m.yuncaijing.com/concept/1292.html
2.互联网金融概念股龙头,农村互联网金融软件开发学习分享互联网金融概念股龙头,农村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概念股龙头,农村互联网金融https://www.cnblogs.com/DTWolf/p/4694072.html
3.农村普惠金融:理念深化与实践创新观点·实践普惠金融这一概念是由联合国在2005年正式提出来的。所谓普惠金融,就是能够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那么农村普惠金融就是自愿地建立在对“三农”收益预期之上的以“三农”为服务对象的金融供给安排,其主要任务就是让列于正规金融体系之外的普通农户、农村中小微企业、各类新型农村经济组织https://www.financialnews.com.cn/ll/gdsj/201604/t20160411_95442.html
4.农村金融因此,农村金融的概念内涵在功能意义上,则表现为: (1)农村金融是具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功能的金融。农村金融作为“农村的”“金融”,在功能范式的认知框架下,是指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相对应、具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功能的“金融”。而不是被人为认定“农村”身份,或只为农业生产提供信贷服务的农业金融,或仅在http://baike.soso.com/v7673182.htm?ch=ch.bk.innerlink
5.农村金融学.docx农村金融学.docx,1、二元经济结构 1.概念:发展中国家并存着由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体系和城市现代工业体系两种不同的经济体系 2.刘易斯模型(生产部门的角度划分)[传统部门,非资本主义部门:技术长期停滞因而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农业部门;现代部门,资本主义部门:现代工业部门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7/0601/110813104.shtm
6.智慧农业中的农业金融服务:满足农村需求智慧农业是指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技术,对农业生产进行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新型农业模式。智慧农业可以帮助农民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农业产品的质量和价值,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从而提升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质量。 农业金融服务是智慧农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为农民提供金融资源,帮助他们实现农https://blog.csdn.net/universsky2015/article/details/135802001
7.土地经营权资本化的现实困境及出路现有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服务于驻地的工商企业和个人业户,对于普通农民的贷款有着极为严格的限制。普通农民最大的资产就是土地和住宅,土地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又不能抵押,农民因为缺乏有效抵押物而贷不到款。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更多的是从事存款业务,而吸纳的资金大部分又输往城市,而不是惠及广大农村。城市的金融资本不https://illss.gdufs.edu.cn/info/1024/4328.htm
8.金融机构支持乡村振兴最新政策解读产品设计及营销风控要点详解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际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乡村振兴战略要从根本上推进离不开农村金融的大力支持。2021年5月18日,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的精神,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6部位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意见》,根据该意见的要求,金融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661423107080685
9.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作为农村金融机构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农信社的转型过程中吸收大量股份,构建合作制度且希望建立一套完善的农村金融机构合作体系。但整体发展上农商行受制于农信社固有的规则与规定影响,在改制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机制缺陷,这导致他们一时间无法跟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其内部管理缺陷也就逐渐展现出来,特别https://www.ruiwen.com/w/470227.html
10.长白澄宇:我们如何通过试点资金互助社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因工作关系,我较早接触到这一概念,并将其翻译为普惠金融体系。采用“普惠”的译法出于以下考虑:第一,普惠金融体系由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发展而来,其扶贫宗旨一脉相承,并且政治倾向强烈,其他中性词汇难以表达这层意思。第二,符合翻译中的信达雅原则。 我们在这里讨论普惠金融的概念,并非止于咬文嚼字,而是要避免语义泛化https://www.01caijing.com/article/11981.htm
11.银保监会乡村振兴15条实际上,2020年银保监会发布的《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办法》是一场排位赛,和以前单纯的增量考核不同,中国地理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单纯考核增量,比如有些县改区农村区域都没了就没意义。根据各金融机构综合得分确定评估等次和得分排序,考核评估中引入了组内平均值和标准差的概念,这才是统计学意义上https://new.qq.com/omn/20230417/20230417A0005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