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农业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一、问题的提出
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中用收入流价格理论解释了传统农业体制落后,不能成为经济增长源泉的原因是在传统农业中,由于生产要素和技术状况不变,导致持久收入流的均衡价格就长期在高水平上固定不变,资本的收益率低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改造传统农业的根源就在寻找一些新的生产要素作为廉价的经济增长源泉。除了建立一套适用于改造传统农业的制度以外,需要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为引进现代生产要素创造条件,以及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近几年,我国不断加强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努力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让更多的农民能够享受到更好的服务。但是从我国当前的情况看来,我国的农村公共服务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处于一个比较低下的水平,还存在着供给不足,分配不平衡、服务效率低下、监督不足等问题。因此,推动农村公共服务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农村教育水平的提升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当前农村公共服务的成就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村公共服务也得到极大的发展,我们以农村交通运输以及义务教育的发展来看。当前我国对农村交通运输的大力投资,促进了农村交通运输的极大发展,为农村经济的加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因为交通是关系着资源是否能够自由进出的一个最为关键的因素,农村交通运输对于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例如四川省云锦镇冯石村,在2007年下半年在全村合资、政府补贴以及社会捐助的方式下将两条乡村马路改造成水泥路面,首先给当地人们的出行带来极大的便利,同时该村利用交通便利以及风景优美两大优势,大力发展农家乐以及观赏树木的种植,农民的收入得到增加,促进了当地的消费水平,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与其他地区的联系得到加强,吸取周边村庄发展经济的经验来进一步发展当地的经济。
同时中国农村的义务教育也得到较大的发展,近几年,财政对农村教育的专项投资逐年增加,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义务教育专项资金预算达696.5亿元,为农村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财政支持。财政对农村教育的固定资产投资从2003年的197亿元增加至2009年的278.7亿元,尤其是义务教育学杂费的免除,使得农村家庭孩子上学的负担得到减轻。
当前最大的问题是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不足,公共产品的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实际需要。就拿之前谈到的义务教育的投入来说,虽然财政对农村教育的固定资产投资已经有了比较多的增加,但是对于拥有8亿多农村人口的中国来说,则显得十分不足,虽然学杂费得到了减免,但是相应的农村家庭在教育上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由于农村教育质量的调整和提高,购买学习资料、交通费用以及生活费等方面的支出也相应的增加了,教育的负担并没有实质上的减轻。在农村,其实有很多孩子并没有顺利完成义务教育,根据复旦大学所作的一项调查显示,孩子没有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而辍学最主要的原因是家庭经济困难以及当地农村缺乏教育氛围。
四、关于农村公共服务的几点建议
参考文献:
1对我国“三农”问题根本原因的认识
1.1农民问题的根本原因
农民问题的根本实质是人的问题,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的问题。而从事农业的劳动者表现在现实表现中最明显的是素质问题。
1.2农村问题的根本原因
农村问题主要反映的是农业的生产要素问题,而农业的生产要素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我们目前不是缺乏生产要素,问题的实质:一是我们没有完全注意到传统农业是传统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生产要素中的配置,是低层次的配置,缺乏有效的升级与改进。二是我国农村生产要素的多样性差异。如土地资源既有耕地,又有林地;既有水面滩涂,又有草场、牧场。使用方式和管理方式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无论是传统农业还是现代农业,无论是生产力还是生产关系,在生产要素配置方式上的表现都不相同。三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农业资源由于受所有权制度的束缚不能转化为积极的生产要素进入生产活动之中。
1.3农业问题的根本原因
农业问题要从农业部门的生产活动中来找。由于我们独有的国家主导产业的组织管理形式,农业问题也必然反映在国家的行政行为上
2关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实质。
我们谈“三农”就说城乡二元结构。我们认为,“三农”问题就是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解决了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也就解决了“三农”问题。这其实是一个误解,城乡二元结构理论的产生是没有看到农业的产业链本质,是没有看到在产业链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演化规律,没有看到生产要素在产业链配置上的具体方式。
城乡二元结构理论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刘易斯1954年在《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提出。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会呈现二元经济结构并存的特征,而且这一理论具有普遍性,被认为是研究发展中国经济转型的基石。不过在刘易斯所界定的二元经济结构的模式中,是把整个经济划分为农村的传统经济部门和城市的现代经济部门,并且两个部门的劳动力供给和平均工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设定的前提情况并不完全符合当前的现实,这就需要我们打破思维的束缚,勇于探索新的发展道路。
美国学者舒尔茨在其《改造传统农业》一文中为我们指出了另外一条不同的道路。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核心是农业同样可以成为经济增长点的亮点,关键是打破农业本身的封闭体系,使农业能够得到新的、现代农业的生产要素或生产技术。他用收入流价格理论解释了传统农业停滞落后、不能成为经济增长源泉的原因。
要看到在我国,农业发展所需要的生产要素多数地方仍停留在传统农业的方式上,它的现代性方式没有表现出来。因此,我们的出路就是发挥我国对国家管理的主导性优势,改造传统农业。
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中,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的时候,生产力能够较快地发展,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都能得到提高,社会将在安定的状态下发展。这里就体现为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也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西方的经济学家虽然没有采用这个理论来解释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但其分析得出的要素显而易见地表现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统一论。经过理解,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三农”问题的实质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水平发展的不均衡所产生的矛盾,而不是城乡二元结构。而解决“三农”就是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入手,生产力为本,大力发展生产力,以生产力为中心调整建立新型的生产关系,也就是改造传统农业,建立现代农业。
3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
3.1传统农业的标志
我们目前对传统农业的定义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铁器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靠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发展,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居主导地位的农业。是采用历史上沿袭下来的耕作方法和农业技术的农业。传统农业具有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在当今时代依然发挥重要作用。这个定义没有看到问题的实质,它仅仅表述了生产力的内容,是没有从事物发展的两个角度来判定问题,传统农业的特征不仅仅是表现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上,还表现在与之同步的生产关系上。如对农业人力资源的投入,农业生产要素的低层次配置方式,传统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等。
3.2现代农业的标志
4我们现在要做什么
4.1建立现代农业首先建好农业产业链
4.2建立现代农业要抓住影响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要素
4.2.1建立现代农业,新的生产要素配置是核心
4.2.2建立现代农业,引进和培育人才是根本
做为一个产业,其根本的支撑是做为产业运行主体,即农业组织及其核心的人员。我们目前很多支撑农业的人才并是不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包括技术人员,也由于产业的特点,我们的人才多数集中在城市,这使得农业的组织形式和人才的达不到农业生产要素重新配置的需要,也可以说,用人来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从人才需求上讲,能做好农业工作的并不一定是农民。因此,建立人才的流动机制,人才的培养机制势在必行,引进人才,吸引人才,让一批优秀的企业家进入到农业领域是改造传统农业的当务之急。附注一点的是,企业家不是管理者,真正的企业家是能够在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上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4.2.3建立现代农业,建立新型的组织体系是关键
这是现代农业的运行特征,是对生产要素的科学性、均衡性使用的必然选择。一是从区域划分上建立农业协会。主要负责本地各种生产信息的收集、分类与整理,市场研判,应用知识的选择与推广,生产行为的决策指导,协调与政府的关系等。二是建立农业合作社。作为最基本的生产单位,作用主要是在农业协会的指导下,对本社农业生产要素进行合理的配置,把握市场趋势,规避市场风险,利于农业生产活动减少成本,利于农业增收。主要工作是:生产行为最终统一决策权,信息资料的使用,劳动技能的采用、分工与使用分配,生产资料的选择与成本控制,生产行动的组织等。
4.2.4建立现代农业,农民增收是动力
4.2.5建立现代农业不能忽视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一是不能农产品的价格一波动,我们就利用行政手段去干预物价,要看到物价变化的实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农产品的限价是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前提的,我们为什么不去对流通环节去限价呢?农产品的限价谁又是受益者呢?二是农民的固定资产,由于城乡产权制度的差异,市场价格形成巨大差别,差别形成了农民财产收益的相对减收。
xx市农业局
(二00六年六月十八日)
建设现代农业,是十六大报告关于“三农”问题论述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我市农业的主攻目标和发展方向。xx是农业大市,人口850万,仅农村人口就有650万,所以农业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实践证明,传统农业很难适应市场需求,更不可能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大力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存在的问题
(二)以粮食多少衡量是否现代农业。诚然,传统农业以粮食生产为主,但挑战传统农业不等于不要粮食生产。而是把新的思想观念、新的种植方式、新的经营机制、新的工作方法,注入到农业生产中去,运用现代工具、现代技术,提高生产力,发展现代农业,走产业化经营之路。大力发展优质稻、反季节菜玉米,走加工、贮藏、包装上市的产业化经营之路,提高附加值,增加收入,仍然是挑战传统农业。是否增收是检验挑战传统农业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三)农民科技素质较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据农业普查,全市农民其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2.8%,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3.6%,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0.7%,达到中专以上文化程度仅占2.9%。对新科技、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有限,阻碍了农业科技推广的进程;农业科技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的0.17%,低于全省0.2%的平均水平,同时现有的农业科技人员中,大部分属于产中服务型人才,缺乏综合性、多学科方面的知识,难于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另外农技服务机构设备简陋,服务手段落后,个别县市(区)最基本的办公设施不全,特别是乡镇农科部门的办公条件和服务手段更为简陋和落后,难于适应新时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需要。
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主要有那些内容
(一)更新传统的思想观念。就是挑战自我,打破禁固,彻底摒弃旧的农耕文化,摒弃长期以来沿传下来的固有的习惯,树立大农业、现代农业的观念,树立为卖而种,为赚而种的观念,既要优化品质、提高种植技术,又要注重市场,着力包装、运销、加工业的发展。全面推进“五个转变”,即以增粮为主向以增收为主转变;以增量为主向以提质为主转变;以小而全为主向以大而专为主转变;以抓生产为主向以抓销售为主转变;以抓农民为主向以抓业主为主转变。从而实现经济增长质量和方式的根本变革。
(三)改变传统的工作方法。传统的工作方法主要表现为:按步就班,缺乏创新意识,造成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大部分农村交通闭塞,文化层次低,信息不灵,反应迟钝;农业工作者知识老化,观念存旧。要用抓工业的方法抓农业。立足“三新”(新思路、新机制、新跨越),突出“三优”(优化农产品质量、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加速“三调”(农业产业结构调优、调强、调快),着力“三高”(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农业对GDP的贡献率、提高农村文明程度),推进“三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
三、如何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一)突破思想观念。立足xx实际,推动农业产业化,加速农业现代化,带动农村城市化,实现城乡一体化。突破抓传统农业固有的思维模式、思想观念,牢固树立质量第一,协调发展,市场导向,业主开发,规模经营,产业化推进,超常规发展的观念。牢固农业、工业“一盘棋”的思想。制约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是以农业为主的加工业滞后,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既可推进工业化进程,又能带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城市现代化,实现财政增效,农民增收,城市增容。为此,要把走活农业、工业“一盘棋”作为整个经济发展的一个指导思想,把大力发展资源型深加工,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作为立市产业,做到旅游活市,产业立市,商贸兴市。制定优惠政策,大力招商引资,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努力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强化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建设;进一步健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大农业投资,完善办公设施。整合社会办学资源,依托“绿证培训”、“阳光工程”下大力抓好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更新观念,打破传统农业的习惯力量。
(二)突破经营机制。要在稳定家庭承包责任制长期不变的前提下,积极研究和推广放活土地使用权的运行机制。大力推广农业“业主”开发。“业主”开发对农民有“四增”(增加了一笔固定收入、增加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务工收入、增加了学着干的知识),缓解了政府“四愁”(愁项目、愁技术、愁资金、愁市场)。它不仅稳定了农村的基本政策,而且放活了土地使用权,能有效地加快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进程,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是挑战传统农业的最有效形式之一。要在保护农民利益,尊重农民的前提下,全面推广。要加强领导,把“业主”开发作为农业招商引资的重要内容,出台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环境,建立领导联系“业主”制度。组建农村土地信托公司,通过托管、租赁、收购土地经营权等方式,将农民耕种的土地、农村荒芜、闲置土地以及“四荒”地集中起来,由公司自主经营,采取转租、入股、拍卖使用权等方式给业主成片开发,或按规划返包给农民耕种,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农业科技人员结合“百万科技专家服务三农”活动,下乡入户,积极鼓励他们送知识送文化的同时,有条件在开展租赁承包,推进业主经营快速健康发展。
有机农业是近几年比较受欢迎的一种新型农业种植形式,从有机农业的定义概念上,就可以看出有机农业受欢迎的原因。所谓有机农业,是指在生产中完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而采用有机肥满足作物营养需求的种植业,或采用有机饲料满足畜禽营养需求的养殖业。从有机农业的概念上可以看出,有机农业的生产更加自然,健康,符合现代人崇尚高质量生活的要求。再加上现在各种环境污染问题,以及各种农药,化工药品添加剂对农产品的污染,使得有机农业发展前景很广阔,属于农业中的新兴朝阳产业。
2有机农业和传统农业的区别
3有机农业的生产原则
3.1尽量无公害,养分自然供应的原则
有机农业的种植中,一定建立起封闭的养分供应系统,要遵循循环利用的原则。要把平常生活中的各种有机肥料利用起来。比如各种有机废料,人畜粪便,作物秸秆等。这些原本可能是生活的垃圾,现在可以变废为宝,重新投入到农业生产系统内,要做到尽可能的不使用复合肥,农药,饲料等。这种循环的农业形式既可以更加高效的利用现有资源,也减少了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损耗,比如对土地的污染。并且有机农业提供的农产品更加的健康,生态环保。
3.2要培育良好的土壤的原则
有机农业的操作是很严格的,容不得半点马虎。尤其是对于农作物至关重要的土壤。土壤是一切农作物生长的根基,没有健康良好的土壤环境是不可能生长出好的作物的。而有机农业的生产就是要努力研究土壤肥力的提高上。这对于有机农业长远的发展尤为重要。
3.3注意保护生态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原则
众所周知,传统农业的生产就属于粗放型的生产模式,在农业生产中会使用大量的农药和化肥。这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对生态也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并且还耗用了大量的而不可再生资源,比如对土地的损耗。而有机农业变废为宝,最大限度的利用一些废弃资源来支持生产,这就会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也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4有机农业生产中应注意的技术问题
4.1基地的选择
有机农业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种植模式,并不是所有的常规农业生产都叫有机农业生产,因为有机农业强调转换期,是一种通过转换恢复活力的农业生态系统,所以有机农业基地选择必须注意提供一个清洁的环境。有机农业生产基地的土地应该是完整的,它应该也保持远离城市和工业地区的特点,基地是没有明显的和潜在的污染源,特别是没有化工企业,水泥厂,石灰厂,炼油厂,等。空气应根据作物保护和大气污染物gb9137-88”最高允许浓度,空气质量监测量将保持。灌溉水质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周围的土地或是基地内都有保持土地含有丰富的有机肥料。生产、加工、储存场所及周边区域应保持清洁,坚决杜绝任何化学药品的使用等。在基地建设上,必须遵循的原则是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自然规律,然后根据当时当地的社会和经济条件来进行选择种植作物品种,养殖的动物物种,还有基地类型的选择等。
4.2转换期与平行生产的问题
4.3作物品种的选择和病虫害防治的问题
2.传统农业威胁生物多样性单一栽培正在侵蚀生物多样性,土壤中过剩的氮威胁着植物物种的多样性,以及减少生物的生长繁衍。农业是依赖生物多样性而存在的,但与此同时,也会威胁生物多样性。传统农业侵蚀生物多样性,不仅因为它有利于单一栽培,也因为这些单一栽培取代不同的栖息地。例如大米的生产方式的单一栽培,排挤当地野生品种。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超过80%的农民栽种现代水稻品种。在印度尼西亚,这导致了1500种当地水稻品种的灭绝。传统农业对合成化学物质的依赖减少了昆虫的多样性。杀虫剂杀死了野生蜜蜂和其他有益的物种。此外,传统农业还会导致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
3.威胁人类的健康土壤侵蚀改变了土地的肥力和营养,食物供应变得更加密集。饲养场和工厂化农场(鸡、猪、牛、羊)是密集型的单一栽培,为了增加产量,他们过量使用化学物质如抗生素。最常见食源性病原体绝大多数是与动物有关的产品,其中大部分来自农场和工厂的加工设施。由于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动物性饮食在我国逐年上升,成为危害环境和公众健康的主要原因。慢性疾病的诱因大多是这种饮食的转变,在1950年之前,麻疹、肺结核和衰老是三个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但在1985年以后,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脏病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农药残留进入我们的身体、空气、水和食物,提高患某些癌症的风险以及生殖内分泌系统紊乱。高速肉类生产导致更大的病原体风险,在养殖的牲畜中过度使用抗生素可能产生耐药菌株微生物,人吃了这些肉会转移到人体内。我国肉类饮食逐年上升,而这些高饱和脂肪的饮食导致慢性退化性疾病,是在富裕人群中最常见的死亡原因。
二、传统农业问题的成因分析
1.过于追求市场利润如果我们现在的农业系统是有害的,不可持续的,但为什么还被延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强大的经济利益,那些受益集团得利于当前的农业现状。因为,农民为了从他们的作物中获得更大的收益率,严重依赖外部输入(如合成化学肥料、化石燃料、农药、机械等),但更大的收益率一直喜忧参半,据农业经济学家分析,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农业利润主要是以降低成本,扩大生产等。然而,每一新的一轮削减成本技术已经导致了增加产量和更低的价格,消除最初的盈利能力。因此,追求更大的收益,农民越来越依赖非农形成的资源和遥远的农贸市场获得盈利。
2.违背自然生态规律生态是万物生长的自然生存状态,具有自身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人类不能盲目地任意地从事各种活动,生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只有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能动地为活动创设条件。否则,人们违背生态规律就会带来各种危机。生态危机是人类活动的负性后果,生态本应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矛盾运动。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2]在人类的农业活动中,人既要掌握与利用生态农业规律,使生态农业符合与适应人的需要,又要服从农业发展的自身规定性,受制约于生态规律。否则,一旦生态危机的出现了,会给人造成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损害和困扰,甚至会中断人类社会发展,动摇人类生存的根基。如果人类能深刻认识到生态危机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并深刻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消除盲目的活动,及时作出卓有成效的应战,那么生态危机就会嬗变为人类的美好的契机,整个人类社会也会获得更好的发展。
三、现代生态农业体系构建的途径
生态农业体系是指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和水平的基础上,在市场经济调控和政策支持下,通过农业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全方位的整合,使生态体系协调发展。在经过沉痛的工业化负面效应的反思以后,建设生态农业体系应运而生,并提到了国家的议事日程。生态农业体系是基于相对较少盈利的农业,使用更少的非农输入,使得动植物生产保持一个较高的生物多样性,采用适当的生态技术生产规模,并过渡到可再生能源。这对建构生态农业体系是前提和基础。生态农业体系应更少的依赖化学物质的输入和减少经济效率,同时把生产成本分流给社会。
关键词:发展现代农业;存在的问题;措施
Abstract:ThispaperHuai'antothedevelopmentofmodernagricultureandmeasuresheldtobeathought.
Keywords:thedevelopmentofmodernagriculture;exist;measures
中央反复强调:“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现代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现代农业以资本、物质和技术等先进要素为基础,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从而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解决农业发展滞后、难以适应工业化和城镇化需要等现实问题,最终实现农业的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和产业化,推动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江苏省淮安市人自古以来就是个农业大市,农业资源丰富,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淡水产品生产基地和优质农副产品产加销基地。近年来,淮安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淮安的现代农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拟就淮安发展现代农业存在问题与措施举要作一思考。
一、淮安发展现代农业存在问题
近年来,淮安现代农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资金投入不足。淮安财政在“十一五”之前以保吃饭、保运转为重点,“十一五”以来财政状况虽然逐年好转(2011年财政总收入达408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为205亿元),但伴随着以推动工业化、城镇化为投入重点,市、县(区)、乡(镇)各级财政投入现代农业的资金仍然很少,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资投入也是微乎其微。
二是科技水平不高。基地生产水平不高,不能满足龙头企业对标准化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农产品加工以粗加工为主,产品附加值不高,企业盈利能力不强;龙头企业科技研发能力不强,创新能力薄弱,新技术、新产品研究开发较少,市场竞争力不强。
三是人才资源匮乏。技术研发人才、技工人才、管理人才和营销人才缺乏,企业在新产品研发、管理体制创新、基地建设与管理模式创新等方面都深感人力资源不足,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又一个瓶颈。
四是基础设施较差。农田基础设施较差,大田作物生产粗放,“望天收”田块仍有一定比例;部分畜禽类养殖场标准化程度较低,配套设施不全,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特种水产连片规模养殖面积较小,实现标准化养殖和批量供应有一定困难。
五是创业氛围不浓。现代农业具有保障农产品供给,提供就业、创收和发展的机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传承历史文化,提供新能源,保护生态环境,休闲、观光、旅游等多种功能,作为朝阳产业,因多方面因素影响,投资现代农业创业的氛围不浓。
二、淮安发展现代农业措施举要
>>解决“新三农”问题的对策分析新三农问题及解决路径思考“新三农三牧”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三分农民”新构想解决“三农”老问题基于新农合保险基金运行浅析保险欺诈问题的成因及对策亟需解决“三农”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应采取的对策河南“三农”问题及对策刍议浅谈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潜流痕的成因及解决对策“新农保”的三大亮点助推“三农”发展的新引擎新农合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基层新农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互助县乡镇水管站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三农”问题的症结及出路贵州“三农”问题根源及解决措施探讨“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及对策研究“三农”问题的现状及应对策略“三农”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1]李培林.全球化与中国“新三农问题”[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2]温铁军,孙永生.世纪之交的两大变化与“三农”问题[J].经济问题探索,2012,(9).
[3]吴太贵,陈湘舸.“新三农”问题探讨[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6).
[4]陈林.“新三农”问题的十大关键[J].太平洋学报,2007,(10).
[5]张晗.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新三农”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2015,(5).
[6]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局2015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2016-04-28)[2016-07-31]..
[12]蔡P.以农民工市民化推进城镇化[J].经济研究,2013,(3).
[13]徐勇.现代化视野中的“三农”问题[J].理论月刊,2004,(9).
[14]范辉.农村住宅空闲超一成[EB/OL].(2014-6-20)[2016-07-31]..
[16][美]乔尔科特金.全球城市史[M].王旭,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7]陈家喜,刘王裔.我国农村空心化的生成形态与治理路径[J].中州学刊,2012,(5).
[18]田毅鹏.乡村“过疏化”背景下城乡一体化的两难[J].浙江学刊,2011,(5).
[19]陈小玉.土地碎片化与农业规模经营――土地问题思想研究与启示[J].西部学刊,2016,(3).
[20]刘圣中.国家和集体压力下的农户产权: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结构及其缺陷的政治学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0(4).
[21]韩长赋.切实把《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好[J].农村经营管理,2015,(1).
[24]徐祥临.“三农”困境之根源:双重教条束缚[J].人民论坛,2011,(8).
[25].乡村市镇都会[M]//乡土中国,乡土重建.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253-254.
[26]刘彦随,刘玉.中国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地理研究,2010,29(1).
[27]龙花楼,李裕瑞,刘彦随.中国空心化村庄演化特征及其动力机制[J].地理学报,2009,64(10).
[28]祝金甫,冯莉.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11,(8).
[29]于水,丁文.土地流转纠纷的治理:从“碎片化”到“整体性”――基于江苏SY县的田野调查[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30]黄祖辉,王朋.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及对策――兼论土地流转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8(2).
[31]黄延信,张海阳,李伟毅.农村土地流转状况调查与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1,32(5).
[32][美]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64-74.
[33]黄宗智,彭玉生.三大历史性变迁的交汇与中国小规模农业的前景[J].中国社会科学,2007,(4).
[34]黄宗智.发展还是内卷?十八世纪英国与中国――评彭慕兰《大分岔: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J].历史研究,2002,(4).
[35][英]E.F.舒马赫.小的是美好的[M].李华夏,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73-78.
[37]魏后凯,盛广耀.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进展、障碍与推进思路[J].经济研究参考,2015,(3).
[38]文军.农民市民化:从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6(3).
[39]刘远风.刘易斯拐点后的中国农村空心化治理[J].经济经纬,2014,31(1).
[40]邓大才.改造传统农业:经典理论与中国经验[J].学术月刊,2013,(3).
[41]曹锦清.中国土地制度、农民工与城市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1).
[42]林本喜,邓衡山.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土地利用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浙江省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J].中国农村经济,2012,(4).
1.1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效率低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农业生产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就。尽管如此,我国的农业生产仍然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家庭为单位,小面积经营。这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生产方式,包括种植业和养殖业均需在单位面积投入大量的劳动力,且以低水平、重复为主,很难形成规模化和集约化,造成资源的极度浪费。既不适应不断提高的农业生产要素水平和社会化分工的要求,也无法应对日益增加的市场风险,更不利于农业科技进步。尽管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但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转向城市,造成农户兼业化和村庄空心化现象。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效率低下的问题,反而导致城乡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影响“农业、农村、农民”3者共同协调发展。
1.2农产品流通和市场建设有待优化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为现代化农业,尤其是农产品的流通和市场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我国市场农业还处于发展完善阶段,市场信息不能及时、准确地在供需双方交换,生产不能与市场相适应;产业布局和专业化分工错乱,不符合现代化市场的需求;储运加工系统不畅,导致“卖难”问题十分突出。这些问题都大大地抑制了广大劳动者进行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结构调整的积极性。
2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科学技术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曾取得过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18世纪以来,西方以实验为基础的现代科技体系引领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生命科学的发展与创新,尤其是数量与分子遗传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传统农业的发展与变革。我国用了近半个世纪,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30年,依靠自己的力量,不断努力进步与创新,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尽管我国人口增加了2.4倍多,但粮食产量由1949年的1亿t多,增加到5.9亿t,其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人口增长。
3农业科学技术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3.1稳定发展农业生产
3.2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文献标识码:A一、现代农业的内涵
(一)现代农业的内涵。
本文认为,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通过市场机制把产供销、贸工农结合在一起的一体化、多功能、高效率与高效益的新型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
(二)现代农业的特征。
与传统农业相比较,现代农业主要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一是现代农业是科技支撑型农业。二是现代农业是生产领域广阔的农业。三是现代农业是以高素质的农民和企业家为经营主体的集约型产业。四是现代农业是高生产率和高效益的农业。五是现代农业是以生产、生态、生息为目标的可持续产业。二、县现代农业发展的分析
(一)闻喜农业取得的成就。
闻喜县位于山西省境南部,运城盆地北部,是一个丘陵旱地为主的传统农业县。国土面积1164平方公里,人口39.1万(其中农业人口32万,占到全县总人口的80%以上)。
近年来,闻喜县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生产目标,按照农业区域化、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思路,在狠抓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南菜北药”,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培育形成了“粮、菜、果、药、畜”五大主导产业。
在粮食生产上,着力实施国家农业部“十五”期间第二批优质强筋小麦生产基地示范区建设工程,建成郭家庄镇万亩优质强筋小麦生产基地标准化示范区;在蔬菜生产上,建成以桐城、裴社、河底、郭家庄、后宫等乡镇为主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15万亩。在果业生产上,建成优质水果示范基地1万亩,无公害水果示范园50个,形成以凹底、神柏、东镇、郭家庄为主的优质水果产业带,全县以苹果为主的水果栽植面积达到11.4万亩。在中药材生产上,以桐城、薛店、石门等乡镇为主,建成中药材生产基地4.9万亩,全县以远志为主的中药材年产量达到420万公斤。在畜牧养殖上,狠抓牛、猪、羊、鸡生产,大力发展规模养殖。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闻喜县的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农业现代化进程受到土地、资金、劳力、信息、科技等制约,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程度不高,推进农业现代化还任重道远。一是生物技术、农业信息化以及产后社会服务等方面仍显不足,因此总体上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阶段。二是农业生产方式依然粗放,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压力增大。三是工业膨胀加剧环境污染,造成农产品质量不高。四是高素质的职业农业劳动力少,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闻喜农业劳动力主体的文化教育程度普遍较低.三、闻喜县发展现代农业的对策及措施
(一)强化政策支撑,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政策扶农,改善农业发展环境。继续加强领导,鼓励种粮大户扩大生产规模,促进粮食生产走产业化之路;完善相应的产业发展规划、目标和配套措施;继续增加农业投入,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认真研究和解决农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困难,研究制定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并抓好落实,确保领导到位、工作到位、政策措施到位、财政投入到位。
(二)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提高土地的规模效益。
逐步完善县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的职能,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网络,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稳定健康发展。
(三)实现农产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
应把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作为“十二五”时期建设现代农业的重大举措。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加快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步伐,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
(四)大力实施生态农业战略。
积极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编制全县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规划,开发农业的文化功能和生态功能,引导发展农家乐、户外垂约等休闲观光农业,争创全省、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
(五)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
闻喜县各乡镇的农业特色突出,如裴社乡的蔬菜、红枣,桐城镇的历史名产煮饼,东镇的莲菜,河底镇的肉牛,凹底镇的烟叶,薛店镇的中药材,礼元镇的养蜂,后宫乡的特种养殖,郭家庄的山楂、甜柿,石门乡的食用菌,候村乡的大蒜,阳隅乡的猪毛加工,神柏乡的花椒和钙果,都成为当地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主打产品,形成了明显的特色效应。
(六)强化农产品品牌意识。
积极研究市场,开拓市场,注重品牌建设,创建一批具有闻喜特色的著名、驰名品牌。坚持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增加科技含量来培育品牌、打响品牌,发挥品牌效应。突出特色,培育品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品牌建设,培育国家级、省级名牌产品。
Abstract:Economicglobalization'shistoriccourse,willaffectourcountryeconomyprofoundlymanyaspects.Ourcountrytakesalargeagriculturalnationbutnon-agriculturepowerfulnation,agriculturemodernization'stendencyshouldhavecomprehensivelyregardingthepresentworld,thecorrectunderstanding.Thiscanenhancestrongpointsandavoidweaknesses,isclearaboutourcountryagriculturemodernizationthegeneralandspecificpolicies.Thisarticleonaspectsandsoonintelligenceagriculture,fineagriculture,informationagriculture,ecologicalagriculturehasonlymadesomediscussions,takethisasthepolicy,theplandecisionmakersprovidessometheoryreference.
农业现代化的本质也就是科学技术化。未来农业将是以现代科技及其应用技术装备起来的崭新产业。农业的发展大体经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化农业三个阶段。原始农业主要靠大自然的恩赐,传统农业以经验为基础,现代化农业则是依靠科学技术。
一、美国农业发展的教训
以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美国为例,美国农业具有很高的劳动生产率。但是到20世纪80年代,人们发现以美国为典型的农业发展模式越发显示出其存在的问题及危机。
美国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和工业生产十分相似,即投入一定数量的物质和技术,产出一定数量的农产品。有的美国生态学家认为这种农业生产方式和采矿作业十分相似,即从土地中榨取、剥夺而且带来破坏;以长期和未来的损害换取短期和眼前的利益。建立在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化学化这两大支柱上的农业现代化,基本上成为工业生产的一个变种,因而发生在工业生产中的污染、损害生态环境的现象,也都在现代化农业中出现;由于农业生产空间广袤,因而造成了更大的危害。其主要问题是:
(一)破坏土壤,加速地力衰竭土壤是有“生命”的物体,如果使用得当,土壤会愈来愈肥沃;反之,会愈来愈衰竭。美国现代化农业大面积的连年单作,大量使用化肥、除草剂,加上长期的机械耕作,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流失现象。美国每年流失的土壤,高达31亿吨。美国衣阿华州的土壤原来十分肥沃,经过长期的现代化农业的运作,损失了一半的表土。平均来说,衣阿华州农民每生产一蒲式耳(每蒲式耳为35.238升)的玉米,要流失一蒲式耳的表土,种植大豆损失表土更多。美国中西部一带农田的表土,早年深达6英尺,是世界上罕有的肥沃土壤,目前表土只剩下6寸,其余的,都在冲刷过程中流失。据专家估计,美国由于土壤流失造成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每年超过400亿美元。虽然50多年来,美国一直努力防止土壤冲刷,每年用于这方面的费用高达10亿美元以上,但是,由于现代化农业造成土壤破坏的根源没有消除,因此,一切治标措施都收效不大。
(二)减少了遗传的多样性不论在作物和家畜方面都是如此。美国式的现代化农业往往只使用少数的几个品种,而过去的传统农业则使用众多的本地品种。减少遗传的多样性,对于农业生产是很危险的,因为一旦病虫害爆发,由于品种的单一可能全军覆没。1970年美国玉米叶枯病,使全美15%的玉米产区颗粒无收,就是因为所有种子都是来自一个易感叶枯病的品种。
(三)大量消耗能源,能源利用率低美国现代化农业是典型的“能源集约农业”,美国每人一年中消费的食物,是用1吨汽油生产的,如果全世界各国都采用这种能源集约农业生产方式,那么占全球目前消耗量50%的汽油要用来生产食物,全球的石油储备在15年内就要告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