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指出,与其他研究的结果相比,本研究估计的潜伏期更长。同时,作者们认为还需要对潜伏期分布进行进一步研究,以直接估计潜伏期较长的患者所占的比例。
研究设计与假设
为了使用更新过程正确地模拟潜伏期,研究人员建立了两个重要假设:一是更新过程已达到平衡状态;二是分析中包含的病例都是在武汉感染,并在武汉以外地区出现症状。
对于第一个假设,研究人员认为,在2020年1月19日至1月23日之间,武汉及附近社区有1100万以上居民,并且每天进出武汉的客流量1月23日之前突破了百万。因此,在客流量足够大且病毒持续传播的情况下,更新过程将达到平衡状态。
对于第二个假设,研究人员排除了在离开武汉前已出现症状的病例,并排除了在1月19日之前离开武汉的病例。之所以使用这一日期,是因为那之前中国公众尚未意识到这种流行病的严重性,但从1月19日开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始向所有省份发放测试试剂,开始报告湖北省以外的确诊病例,公众广泛注意到了COVID-19的严重性,并采取了各种严格的控制措施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因此,2020年1月19日之后离开武汉的确诊病例不太可能在武汉以外地区被感染。
新冠疾病潜伏期更长的证据
与此前发表的研究结果相比,此次研究中估计的潜伏期明显更长。研究人员认为,以下是一些可能支持新冠病毒疾病具有长期潜伏期的证据:
一是在此前基于291位患者的确切暴露日期(截至2020年1月29日)、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团队等进行的研究“中国2019新型冠状病毒疾病的临床特征”中,得出的中位潜伏期为4天(四分位距,2-7),第一四分位数为2天,第三四分位数为7天。
研究人员通过将常用的威布尔分布(Weibulldistribution)拟合到上述四分位数,结果表明估计的位于90%、95%和99%的百分位潜伏期分别为10.54、13.04和18.45天,这表明某些患者的潜伏期可能更长。
值得一提的是,钟南山团队研究还发现,重度、非重度组新冠患者各有一例患者的潜伏期长达24天。
不过,该论文的并列第一作者关伟杰、梁文华、何建行教授和钟南山教授在解读时着重提到,仔细查阅整个人群的潜伏期分布规律,发现潜伏期大于14天的共13例(12.7%),而潜伏期大于18天的仅有8例(7.3%)。他们认为,单纯根据最小、最大值评估人群的潜伏期容易引起误读。
二是四川省宜宾市在2月11日就通报了一位超长潜伏期新冠肺炎患者的确诊情况。该病例从1月23号从武汉返乡到2月9日在家进行自我隔离,2月8日该患者出现轻微咳嗽有痰症状,返乡20天后确诊。
研究也提到了他们的一些局限性。尽管研究人员精心选择了研究样本,但样本中的病例仍存在在武汉以外地区被感染的可能性,例如,病例离开武汉时,同行的家人可能没有受到感染,但离开武汉后却被其家人或外部接触者感染。
此外,研究所选样本中的个体是在疫情暴发初期被感染的个体,他们可能是第一代或第二代病例。如果病毒发生突变,则研究结果不适用于更高世代的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