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农业科学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能够综合运用现代农业技术和环境科学知识,解决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业面源污染与生态治理以及农业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复杂问题的高级专业人才。
(二)培养要求
对本领域人才培养要求如下:
1、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热爱祖国,热爱农业,遵纪守法,品德高尚,求实创新,努力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农业农村农民。
2、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较宽广的人文、社会和管理科学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和发展潜力,创新创业意识、组织协调和科技传播能力强,能够独立从事高层次、综合性农业技术集成推广和农业农村科技、经济及社会发展工作。
3、掌握一门外国语,基本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培养方向
1、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本方向研究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畜禽养殖业和农村居民生活排放废弃物的资源化理论与方法,积极探索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有效途径与综合利用模式。
2、农业面源污染与生态治理
本方向侧重研究在农村和农业生产活动过程中以氮素、磷素、农药、重金属、农村禽畜粪便与生活垃圾等有机或无机物质在降水和径流冲刷作用下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导致大量污染物进入受纳水体(河流、湖泊、水库、海湾)的污染途径及对污染物进行生态治理的技术方法与工程措施。
3、农业资源开发与利用
主要研究农业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对农业资源的质量、适宜性、经济价值、开发利用的可行性和预期效果进行综合性的分析评价;对农业生态结构及农业环境进行评估,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
三、培养方式
1、采取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工作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根据培养需求,建立长期稳定的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加强实践训练,促进实践与课程教学和学位论文工作紧密结合,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导师要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校外导师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具有高级技术职称。
3、课程学习主要在校内完成,教学过程中重视运用案例分析、团队学习、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着力培养研究生综合运用所学基本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学习年限与学分
五、课程设置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由学位课、非学位课、补修课、必修环节四个部分组成。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具体课程信息见《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领域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六、专业实践
七、学位论文工作
1、论文选题
2、开题报告
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