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自考06187农业概论复习资料自考

摘要:许多自考生正在备考2022年自学考试。自考课程的试卷遵循一个原则,以自考教材大纲为主,参考辅导资料为辅。下文是希赛网自考频道整理的2022年自考06187农业概论复习资料,供各位考生参考。

自考复习需要重视考试大纲,考试命题是围绕大纲来的,所以复习一定要紧扣考试大纲,再结合考试大纲来弄懂重点、难点、疑点。因为考试大纲一般都是含有命题来指导思想工作、考试范围、命题要求等重要信息。为了辅助各位考生学习,希赛网自考频道为各位考生整理了2022年自考06187农业概论复习资料,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2年自考06187农业概论复习资料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农业概论》是一门综合性、概括性很强的应用性课程,其内容涉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在经济、科技、政策与实践的等多方面,是农业科学的高度浓缩。本课程的学习是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世界农业和我国农业的历史、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三农”(农业、农村和农民)与国民经济、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正确认识自己所学专业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农业产业中的定位,为今后从事农业科技、管理以及教育培训等工作打好基础,培养学生从宏观上分析农业问题、解决农业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需要。

本课程内容由绪论和四篇组成,共计十七章。绪论介绍了农业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农业生产的本质和基本特征、农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用系统论的观点看待农业;第一篇,自然——社会大系统中的农业,包括第一章至第四章,阐述了农业的起源与发展、农业与生态环境、农业与国民经济发展和农业与农村内部结构;第二篇,世界农业,包括第五章和第六章,阐述了世界农业发展简史和世界农业的地区分布及概况;第三篇,中国农业概况,包括第七章至第十五章,阐述了中国农业发展简史、中国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种植业、林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农业工程、中国的农业经营以及中国农业的成就和挑战;第四篇,现代农业科技革命及农业国际合作,包括第十六章和第十七章,阐述了现代农业科技革命和农业国际合作与贸易。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旨在研究农业发展与运动的概貌,了解农业系统的发展状况,掌握国内外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更好地掌握农业经济管理提供背景知识;培养学生既要了解一定的农业科学技术,又要系统掌握农业经济管理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农业发展运动的规律、国内外农业状况、农业各论概况,帮助学生掌握农业发展与分析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驾驭农业全局的能力,提高研究与论文写作水平。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绪论

(一)课程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的基本概念与内涵、农业生产的本质与基本特征、农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用系统论的观点看待农业,

1、农业的基本概念与内涵

2、农业生产的本质与基本特征

3、农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4.用系统论的观点看待农业

(二)学习要求

领会并掌握上述四个方面的内容。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古老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生产是人类有意识地利用动植物生长机能以获取生活所必需的食物和其他物质资料的经济活动。没有农业就没有人类社会发展。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过程和经济再生产过程的交织,因而它既服从于自然规律又服从于经济规律,同时具有不同于其他部门的重要特征。农业是国民经济和自然生态等大系统的组成部分,同时自身又可以划分成若干子系统。因此,研究农业问题需要综合多方面的知识,更需要具有系统性的观念。随着社会经济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农业的认识还将进一步拓宽与深化。

2、掌握:(1)农业的基本概念与内涵;(2)农业生产的本质;(3)农业的基本特征;(4)农业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贡献;(5.)理解用系统论的观点看待农业。

第一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1、农业的起源

主要内容包括(1)采集与渔猎;(2)农耕与畜牧。

2、农业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主要内容包括(1)农业与原始社会;(2)农业与前工业化社会;(3)工业革命以后的农业。

3、农业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主要内容包括(1)农业的经济作用;(2)农业的生态环境作用;(3)农业的社会文化作用。

理解并掌握农业的起源与发展、农业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农业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1、领会:农业是人类社会与大自然关系最为密切的物质生产部门,农村是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最为密切的社区,同时农业生产以及农村社区生活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价值。工业革命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可能有所下降,但是农业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没有下降,只是作用形式有所改变。

2、掌握:(1)采集与渔猎的基本知识;(2)农耕与畜牧的基本知识;(3)农业与原始社会;(4)农业与前工业社会;(5)工业革命以后的农业;()农业的经济作用;(7)农业的生态环境作用;(8)农业的社会文化作用。

第二章农业与生态环境

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要素、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农业生产与全球气候变化。

1、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要素

主要内容包括(1)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2)生态环境要素与农业的地域分异规律。

2、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

主要内容包括(1)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现状;(2)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3、农业生产与全球气候变化

主要内容包括(1)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2)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3)农业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理解并掌握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要素、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关联。

1、领会:高产高效的农业生产需要水、肥、土和温、光、气等生态环境条件作保障,优质的资源和生态环境不仅能保证农业的可持续高产稳产,还能保障农产品安全,但受污染或退化的生态环境将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2、掌握:(1)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及其分类以及相互的关系;(2)生态环境要素与农业的地域分异规律;(3)中国综合农业分区系统概况:(4)以我国为例说明生态环境对农业地域差异的影响;(5)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压力、农业生态环境包括农业环境污染加剧;(6)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7)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8)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9)农业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第三章农业与国民经济的发展

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的基础地位与作用以及农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关系。

1、农业的基础地位预作用

主要内容(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2)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直接作用;(3)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间接作用。

2、农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关系

主要内容包括(1)国民经济的部门划分;(2)农业与第二产业的关系;(3)农业与第三产业的关系;(4)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

理解并掌握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农业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1、领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国民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从长远的观点看,实现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最佳途径是最大限度利用所有资源,包括自然资源、有形资本和人力资源。因此,我们必须统一考虑国民经济所有部门的协调发展,统一确定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战略。

2、掌握:(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2)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直接作用;(3)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间接作用;(4)国民经济的部门划分;(5)农业与第二产业的关系;(6)农业与第三产业的关系;(7)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四章农业与农村内部结构

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产与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农业与农村非农业产业的相互关系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1、农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

主要内容包括(1)农业内部部门的划分;(2)种植业与其他部门的物质联系;(3)林业与其他部门的物质联系;(4)畜牧业与其他部门之间的物质联系;(5)渔业与其他部门的物质联系。

2、农业与农村非农产业的相互关系

主要内容包括(1)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2)农业和非农产业对资源的竞争与互补关系。

3、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主要内容包括(1)农村经济的整体性;(2)农村社会发展的综合性。

理解并掌握农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农业与农村非农产业的相互关系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2、掌握:(1)农业内部的部门划分;(2)种植业与其他部门的物质联系;(3)林业与其他部门的物质联系;(4)畜牧业与其他部门的物质联系;(5)渔业与其他部门的物质联系;(6)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7)农业和非农产业对资源的竞争和互补关系;(8)农村经济的整体性;(9)农村社会发展的综合性。

第五章世界农业发展简史

主要内容包括原始农业、传统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

1、原始农业

主要内容包括(1)原始农业的初级阶段(石器时代);(2)原始农业的发展阶段;(3)原始农业的生产技术。

2、传统农业(铁制工具大量使用-19世纪中叶)

主要内容包括(1)传统农业的产生;(2)传统农业生产技术发展;(3)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3、近代农业(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

主要内容包括(1)近代农业产生的前提;(2)近代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3)近代农业生产的化学、生物技术的发展。

4、现代农业(20世纪中叶至今)

主要内容包括(1)现代农业的生产工具;(2)现代农业的生物技术;(3)现代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4)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

理解并掌握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脉络、、以及各个阶段的主要特点。

1、领会:世界农业发展的历程可以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形态、分工协作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分为四个阶段。不同地区的发展又由于历史、地理等条件的不同而有差异。沿着农业生产工具与农业生产技术的重大进步这条主线揭示世界农业从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向近现代农业与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规律,并展望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势。

2、掌握:(1)原始农业的初级阶段;(2)原始农业的发展阶段;(3)原始农业的生产技术;(4)传统农业的产生;(5)传统农业的生产技术的发展;(6)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状况;(7)近代农业产生的前提;(8)近代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9)近代农业生产的化学、生物技术的发展;(10)现代农业的生产工具;(11)现代农业的生物技术;(12)现代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13)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

第六章世界农业的地区分布及概况

主要内容包括农世界农业资源及其特点、世界大农区的划分。

1、世界农业资源及其特点

主要内容包括(1)世界农业资源及其特点;(2)世界主要农业资源及其利用;

2、世界大农区的划分

主要内容包括(1)非洲撒哈拉以南农业区;(2)北非西亚与南亚农业区;(3)东南亚与南亚农业区;(4)拉丁美洲农业区;(5)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农业区;(6)北美农业区;(7)西欧、北欧、中欧与南欧农业区;(8)东欧和西伯利亚农业区;(9)中亚农业区。

理解和掌握世界农业资源的分类与特征,不同农业资源及其利用方式,世界农业区域类型划分的方法,世界十大农区的农业资源现状、分布特点及区内重点农业生产国概况。

1、领会:农业资源作为国家第一产业的基础,对一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尤为重要。农业资源大致可分为种植业资源、畜牧业资源、林业资源和渔业资源,其基础都是土地和水源。由于全球农业资源的分布不均衡,加之各地区的资源利用水平存在差异,逐渐形成了世界农业区域的划分。

2、掌握:(1)世界农业资源及其特点;(2)世界主要农业资源及其利用;(3)非洲撒哈拉以南农业区;(4)北非西亚农业区;(5)东南亚与南亚农业区;(6)拉丁美洲农业区;(7)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农业区;(8)北美农业区;(9)西欧、北欧、中欧和南欧农业区;(10)东欧和西伯利亚农业区;(11)中亚农业区。

第七章中国农业发展简史

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农业起源、原始农业阶段、传统农业以及近现代农业的发展

1、中国农业起源与原始农业阶段

主要内容包括(1)农业的起源;(2)原始农业的发展。

2、中国传统农业的发展

主要内容包括(1)北方精耕细作农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2)南方精耕细作农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3)传统农业的纵深发展。

3、中国近现代农业的发展

主要内容包括(1)近代农业兴起的社会背景;(2)近代农业的初步发展;(3)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理解和掌握中国农业的起源、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以及近现代农业的发展脉络,包括各个阶段的基本概况以及主要特征。

1、领会:中国是世界农业发祥地和作物起源中心之一。世界640中最重要栽培作物中有136种起源于中国,约占世界总数的1/5,。早在2000年前,中国就以世界7%的耕地供养了世界近1/4的人口。距今一万年前,中国南方稻作和北方旱作农业就开始发展。经历原始农业阶段之后,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广泛使用,中国进入了传统农业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精耕细作体系成型;隋唐宋元时期,南方精耕细作技术体系也趋于成熟,并且随着南方农业开发的加速,中国经济重心逐渐从北方黄河流域转移到了南方。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农业在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扩展,多熟种植遍及全国。多种高产耐瘠美洲作物引种推广,为中国经济规模占据世界领先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近代以后,由于经济转型及现代农业科教体系发展缓慢,中国农业逐渐落后,直到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农业才开启了新的篇章。

2、掌握:(1)中国农业的起源;(2)原始农业的起源;(3)北方精耕细作农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4)南方精耕细作农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5)传统农业的纵深发展;(6)近代农业兴起的社会背景;(7)近代农业的初步发展;(8)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第八章中国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

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农业资源的基本特征及评价,我国农业资源状况及其区域分布,在此基础上理清我国农业资源区划体系,包括《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中国种植业区划》、中国综合农业区划》和《农业经济区划》,重点是我国10个一级农业区的资源分布及发展状况,最后阐述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分布规划。

1、中国农业资源的基本特征

主要内容包括(1)农业资源的概念和特征;(2)农业资源的分类;(3)中国农业资源的基本特征和评价。

2、中国农业区划体系

3、中国综合农业区概述与区域发展

4、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理解和掌握中国农业资源的基本特征、农业区划体系、综合农业区的基本概述与发展以及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1、领会:农业资源与区划是研究区域之间资源分异规律及开发利用的科学,是建立在自然地理学、农学和农业区域经济发展学基础上的一门交叉学科。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和人类认识自然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所涉及资源范围的深度和广度有了很大的发展。一方面,农业生产所必需的气候、土壤、水、生物等自然资源,由于人口的增加、环境污染的加剧逐渐变得稀缺。如何根据区域间农业资源面临的问题进行区别管理和开发利用,是当前区划科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现代农业生产对资金、技术、人力和管理等方面的需求随着农业市场化和产业化程度的扩大而进一步增加。因此,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保护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培养公民正确的资源认识、开发、保护观念十分迫切。

2、掌握:(1)农业资源的概念;(2)农业资源的基本特征;(3)农业资源的分类;(4)农业自然资源;(5)农业社会经济资源;(6)农业自然区划、农业部门区划、农业技术措施区划、农业综合区划和农业经济区划;(7)不同农业地区的特点及今后发展方向;(8)16个优势品种区域布局与发展重点。

第九章种植业

主要内容包括作物学、园艺学、植物保护学和土壤肥料学四个重要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生产中常用的技术手段和措施。

1、大田作物

主要内容包括(1)大田作物分布和生产现状;(2)品种选育和种子工程;(3)作物生产技术。

2、园艺作物

主要内容包括(1)我国园艺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2)园艺种植的分类;(3)园艺作物繁殖技术;(4)园艺作物特殊的栽培技术。

3、植物保护

主要内容包括(1)植物有害生物与生物灾害;(2)植物保护技术;(3)植物保护的基本策略与发展趋势。

4、土壤肥料

主要内容包括(1)土壤肥料与农业生产;(2)土壤形成与物质组成;(3)土壤质量与土壤管理;(4)肥料的种类;(5)测土配方施肥与精准施肥技术;(6)土壤微生物与微生物肥料。

理解和掌握我国大田作物、园艺作物的生产现状,并预见其未来发展趋势,初步掌握育种、栽培、植保和施肥等种植业研究和生产技术要点,全面提升种植业管理的业务水平。

2、掌握:(1)大田作物的分类;(2)大田作物的世界分布;(3)大田作物的中国分部;(4)作物品种的概念;(5)优良品种的作用;(6)常规育种方法;(7)良种繁殖和种子产业化;(8)种植制度及其分类;(9)作物栽培技术及其分类;(10)园艺与园艺作物作物;(11)园艺植物的分类;(12)。园艺作物的繁殖技术及其具体方法;(13)园艺作物特殊的栽培技术及其具体方法;(14)植物保护的含义;(15)植物病原物与病害;(16)害虫与植物虫害:(17)杂草与农田草害;(18)鼠类与农业鼠害:(20)植物生物灾害预报预测;(21)植物生物灾害防治技术的分类;(22)植物保护的基本策略与发展趋势:(23)土壤与土壤肥料(肥力)及其功能;(24)土壤的形成和基本物质组成;(25)土壤的质量与土壤管理;(26)肥料的种类;(27)测土配方施肥与精准施肥技术;(28)土壤微生物与微生物肥料。

第十章林业

主要内容包括现代林业概述、中国林业概况以及林业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1、现代林业概述

主要内容包括(1)林业和森林的基本概念;(2)林业与森林的服务功能;

2、中国林业概况

主要内容包括(1)森林主要类型;(2)森林资源特征;(3)森林建设成就与发展趋势。

3、林业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主要内容包括(1)林业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城市林业与城市可持续发展;(3)林业与森林生态旅游;(4)林业与生物质能源开发。

理解和掌握林业的基本概念和森林的主要服务功能,中国森林的类型与森林资源特征,当代中国林业发展趋向,林业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绿色城市建设、森林生态旅游、生物质能源开发的关系及作用。

第十一章养殖业

主要内容包括中国饲料工业、畜禽养殖业和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水平,饲料的分类、营养成分、加工与工业饲料产品类型;畜禽的消化特点、种类及其生产特点和特种经济动物的生产特点;淡水鱼与海洋渔业的基本生产情况;主要动物疾病的定义、特点、危害与防控措施。

1、养殖业的发展与现状

主要内容包括(1)养殖业的地位与作用;(2)养殖业发展水平。

2、饲料工业

主要内容包括(1)饲料工业发展水平;(2)饲料的分类与生产。

3、畜禽养殖业

主要内容包括(1)家畜生产;(2)家禽生产(3)特种经济动物饲养。

4、水产养殖业

主要内容包括(1)淡水渔业;(2)海洋渔业。

5、动物疾病及其防控

主要内容包括(1)动物疾病;(2)主要动物疾病的防控与公共安全。

了解和掌握养殖业的发展现状、饲料工业、家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和动物疾病及其防控。

1、领会:养殖业即动物的饲养业,包括家畜、家禽和水产动物的养殖。动物养殖的基础是饲料,而饲料生产的基础是土地资源、雨水和太阳能,动物是自然界中碳、氮循环的媒介物,起到调节生态平衡的作用。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动物养殖也是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养殖业的发展水平和占农业的比例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总体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志。衡量养殖业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是:饲料转化率、劳动生产率、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掌握:(1)养殖业的地位和作用;(2)养殖业发展与水平;(3)饲料工业发展与水平;(4)饲料分类与生产;(5)家畜的消化特点;(6)家畜种类及其生产;(7)家禽的消化特点;(8)家禽种类及其生产;(9)特种经济动物饲养;(10)中国淡水渔业概况;(11)中国海洋渔业概况;(12)动物疾病;(13)主要动物疾病的防控与公共安全。

第十二章农产品加工

主要内容包括食品概述、食品加工技术、农产品加工中的安全问题和农产品储藏与贮运。

1、食品概述

2、食品加工技术

主要内容包括(1)热处理;(2)冷冻保藏;(3)生物技术;(4)计算机控制技术;(5)灭菌保鲜技术;(6)传统发酵技术;(7)保鲜包装技术。

3、农产品加工中的安全问题

4、农产品储藏和贮运

了解和掌握以食品行业为例,农产品在加工、生产、贮藏、运输等环节所应用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原理。

1、领会:农产品指的是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直接获得以及经过分拣、去皮、粉碎、清洗、切割等初级加工,但并未改变其自然性状和化学性质的产品。农产品加工则涉及了以上产业中各类农产品的加工、处理,并使之由产业原料变为成品或半成品的过程。农产品加工业主要包括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烟草加工、纤维制造、皮革毛皮加工、林产品加工和橡胶加工等各类产业。农产品加工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粮食、肉、奶、蛋等食品,也为人们生活提供了棉麻、橡胶、皮革、木材等各类工业原料。可见,农产品加工业是集农业、手工业、制造业、现代高新技术产业等于一体的战略性、全局性的国民支柱产业。

2、掌握:(1)食品行业和食品科学;(2)食品的组分和营养;(3)食品的质量和控制;(4)热处理及其方式;(5)冷冻保藏技术;(6)生物技术及其应用;(7)计算机控制技术及其应用;(8)灭菌保鲜技术及其应用;(9)传统发酵技术及其应用;(10)保鲜包装技术及其应用;(11)农产品加工中的安全管理和安全标准;(12)农产品储藏和贮运技术的应用。

第十三章农业工程

主要内容包括农业工程概述、农业生产机械化工艺与机具、机设施农业建筑与其环境控制、农村能源开发利用、农田灌溉与排水、现代高新技术在农业工程中的应用简介。

1、农业工程概述

主要内容包括(1)农业工程的概念;(2)农业工程的基本内容;(3)农业工程对农业生产和新农村建设的作用;(4)我国农业工程发展历史和现状。

2、农业生产机械化工艺与机具

主要内容包括(1)拖拉机及其作用;(2)土壤耕作方法及机具;(3)种植机械;(4)植物保护机械;(5)谷物收获机械。

3、设施农业建筑与其环境控制

主要内容包括(1)设施农业与农业建筑;(2)畜禽舍的环境控制;(3)温室环境控制。

4、农村能源开发利用

主要内容包括(1)沼气生产和利用;(2)生物质气化;(3)风能利用。

5、农田灌溉与排水

主要内容包括(1)农田灌溉;(2)农田排水。

6、现代高新技术在农业工厂中的应用简介

主要内容包括(1)精确农业的基本原理及其农业机械体系;(2农业物联网技术;(3)农业自动化、智能化技术与农业机器人的研究与发展。

了解农业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掌握农业工程的概念及其内容范围,我国农业工程的发展情况,常见农业机械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农业设施的基本形式及其环境调控方法,农村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精确农业的技术体系、农业物联网技术及农业智能化和农业机器人的发展情况。

1、领会:工程学科是将科学原理应用于生产的各种学科的总称。人们利用各种农业资源进行农业生产,自然也离不开各种工程技术。自有农业以来人们就开始将工程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而且农业生产的发展程度直接取决于人们掌握工程技术的程度。人们掌握、应用的工程技术越多,对自然资源的加工、利用程度就越深,生产也就越发达。总之,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工程技术的发展。随着工程技术水平的提高,经济能力越强,农业生产的范围与水平就会不断地扩大和提高;而农业的发展也会不断给农业工程技术提出新的课题,促进其发展。

2、掌握:(1)农业工程的概念;(2)农业工程的基本概念;(3)农业工程对农业生产和新农村建设的作用;(4)我国农业工程发展历史与现状;(5)拖拉机及其应用;(6)土壤耕作方法及机具;(7)种植机械的种类;(8)播种机械和栽植机械;(9)植物保护机械;(10)谷物收割机械的种类;(11)设施农业与农业建筑;(12)畜禽舍的环境控制方法和目的;(13)温室环境控制;(14)沼气的生产和利用;(15)生物质气化;(16)太阳能利用;(17)风能利用;(18)农田灌溉及其常用方法;(19)农田排水及其方式;(20)精确农业的概念、核心技术和农业机械体系;(21)物联网与农业物联网;(22)农业自动化、智能化技术与农业机器人的研究、发展及其应用。

第十四章中国的农业经营

主要内容包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经营的发展、中国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经营环境)和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

1、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经营的发展

主要内容包括(1)土地改革时期(1949-1952年);(2)土地公有公营时期(1953-1978年);(3)家庭联产承包制时期(1979年至今)。

2、中国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

主要内容包括(1)农户与农业家庭经营;(2)农民合作组织与合作经营;(3)农业企业;(4)其他农业经营主体。

3、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经营环境)

主要内容包括(1)农业科技服务;(2)农业生产性服务;(3)农业基础设施服务;(4)农村商品流通服务;(5)农村金融服务;(6)农村信息服务;(7)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

4、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

主要内容包括(1)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3)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完善;(4)深化农村经营管理体制改革。

了解和掌握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经营的发展、中国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经营环境)和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

1、领会: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经营体制的变迁,农业经营中各类微观主体的作用,农业经营体系中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各部分的现状和供给机制,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中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及其经营管理体制改革。

第十五章中国农业的成就与挑战

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农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和中国农业面临的挑战。。

1、中国农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主要内容包括(1)农业收入提升;(2)粮食产量增长;(3)农业科技进步;(4)农村劳动力流动;(5)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2、中国农业面临的挑战

主要内容包括(1)消费结构变化与需求增长;(2)资源约束加强;(3)粮食价格波动;(4)农民收入与城乡差距等;(5)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6)生态环境问题;(7)其他。

了解和掌握中国农业发展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

1、领会: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中国农业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农业收入、粮食产量、农业技术、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巨大的成就。同时,中国农业所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小觑,消费结构变化与需求增长、资源约束加强、粮食价格波动、城乡差距扩大、农村人口老龄化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都给我国的农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2、掌握:(1)中国农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2)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措施;(3)农业科技进步的主要表现;(4)种植业生产服务体系的变化趋势:(5)中国农业面临的挑战;(6)资源对中国农业发展的约束。

第十六章现代农业科技革命

主要内容包括社会需求是农业科技革命发展的动力、农业科技的发展历程、现代农业科技革命的基础、中国农业科技发展。

1、社会需求是农业科技发展的动力

主要内容包括(1)农业科技;(2)农业科技发展;(3)社会需求是农业科技发展的动力。

2、农业科技的发展历程

主要内容包括(1)原始农业科技发展;(2)传统农业科技发展;(3)近现代农业科技发展;(4)当代农业科技发展;(5)农业高新技术发展。

3、现代农业科技革命的基础

主要内容包括(1)现代农业科技革命的目标及主要特征;(2)现代农业科技革命的社会经济基础;(3)现代农业科技革命的科学基础。

4、中国农业科技发展

主要内容包括(1)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现状;(2)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科技的需求;(3)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的优先领域。

了解和掌握农业科技发展的历史变迁,农业科技发展的动力及其对农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和农业高新技术发展概况,中国农业科技发展概况。

1、领会: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农业科技进步又为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社会需求是农业科技发展的动力。农业科技发展经历了原始农业科技、传统农业科技、近现代农业科技、当代农业科技、农业高新技术等几个阶段,而农业高新技术则是处于当代科技最前端的技术群,预示农业科技的未来发展方向。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及优先领域,以及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科技的需求。

2、掌握:(1)科学和技术的概念;(2)农业科学和技术的涵义;(3)农业科学变革和农业技术变革;(4)社会需求是农业科技发展的动力;(5)原始农业科技发展;(6)传统农业科技发展;(7)近现代农业科技发展;(8)当代农业科技发展的重点;(9)农业高新技术发展的概况;(10)现代农业科技革命的目标;(11)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13)现代农业科技革命的主要特征;(14)现代农业科技发展中面临的挑战;(15)持续农业的涵义;(16)生物科学技术基础;(17)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18)中国农业科技所取得的成绩;(19)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科技的需求;(20)中国农业发展的优先领域和重点。

第十七章农业国际合作与贸易

主要内容包括农业国际合作概况、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农业发展、我国农业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和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

1、农业国际合作概况

主要内容包括(1)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农业国际合作;(2)发展农业国际合作的意义;

2、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农业发展

主要内容包括(1)世界贸易组织简介;(2)世界贸易组织主要规则;(3)世界贸易组织农业磋商谈判;(4)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中国农业发展。

3、我国农业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

主要内容包括(1)我国农业引进外资发展与现状;(2)我国农业对外投资发展与现状;(3)我国农业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发展趋势。

4、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

主要内容包括(1)世界农产品贸易概况;(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情况;(3)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

了解和掌握农业国际合作概况、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农业发展、我国农业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以及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的概况。

1、领会: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和发展趋势,农业国际合作与贸易是经济全球化在农业中的具体表现。推动农业国际合作,发展农产品贸易不仅是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对外开放的客观要求,也是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我国农业产业竞争力,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世界贸易组织及其前身关贸总协定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在参与农业领域多边、双边合作与磋商,推动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中国农产品贸易快速发展,贸易结构发生变化,在缓解国内资源密集型农产品紧缺状况,促进有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等方面成效显著。近年来,在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技术、资金、人才促进中国农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我国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从战略高度布局全球农业,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

2、掌握:(1)经济全球化;(2)农业国际化和农业国际合作的对象;(3)发展农业国际合作的意义;(4)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概况;(5)世界贸易组织主要规则;(6)国内支持措施的“绿箱”、“黄箱”和“蓝箱”政策;(7)出口补贴;(8)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9)乌拉圭回合农业磋商谈判背景、目标和主要成果;(10)多哈回合农业背景、历程和进展;(11)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影响;(12)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中国农业发展政策选择;(13)我国农业利用外资的发展历程;(14)我国农业利用外资的特征;(15)我国农业对外投资背景和特点;(16)我国农业引进外资的不足之处;(17)我国农业引进外资的发展重点;(18)我国农业对外投资的不足之处;(19)发展我国农业对外投资的具体措施:(20)世界农产品贸易发展概况;(21)中国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的地位;(2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情况;(23)我国农业国际化面临的形势和挑战;(24)未来农产品贸易发展要重视的问题。

三、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

(一)关于“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中有关提法的说明

在大纲的考核要求中,提出了“领会”和“掌握”两个能力层次的要求。

1、领会:要求应考者能够记忆规定的有关知识点的主要内容,并能够林归和理解规定的有关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熟悉其内容要点和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能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作出正确的解释、说明和阐述。

(二)自学教材

本课程使用教材为:《农业概论》(第3版),翟虎渠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三)自学方法的指导

本课程作为一门的专业课程,综合性强、内容多、难度大,应考者在自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学习前,应仔细阅读课程大纲的第一部分,了解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熟悉课程的基本要求以及课程内容的基本框架,使以后的学习紧紧围绕课程的基本要求。

3、阅读教材时,应根据大纲要求,要逐段细读,逐句推敲,集中精力,吃透每个知识点。对基本概念必须深刻理解,基本原理必须牢固掌握,在阅读中遇到个别细节问题不清楚,在不影响继续学习的前提下,可暂时搁置。

4、学完教材的每一章节内容后,应认真完成教材中的习题和思考题,这一过程可有效地帮助自学者理解、消化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增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应熟知考试大纲对课程所提出的总的要求和各章的知识点。

2、应掌握各知识点要求达到的层次,并深刻理解各知识点的考核要求。

3、对应考者进行辅导时,应以指定的教材为基础,以考试大纲为依据,不要随意增删内容,避免与考试大纲脱节。

4、辅导时应对应考者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倡应考者“认真阅读教材,刻苦钻研教材,主动提出问题,依靠自己学懂”的学习方法。

5、辅导时要注意基础、突出重点,要帮助应考者对课程内容建立一个整体的概念,对应考者提出的问题,应以启发引导为主。

6、注意对应考者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自学能力的培养,要引导应考者逐步学会独立学习,在自学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作出判断和解决问题。

(五)关于命题和考试的若干规定

1、本大纲各章所提到的考核要求中,各条细目都是考试的内容,试题覆盖到章(包括绪论),适当突出重点章节,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密度。

2、试题难易程度要合理,可分为三档:易、中、难,各档在各份试卷中所占的比例约为2:6:2。

3、本课程考试试卷采用的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判断改错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及问答题(包括论述题)。

THE END
1.农业的五种面貌揭秘不同作物的生长方式农业的五种基本类型 农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历史悠久,它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对食物和其他农产品的需求,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与自然适应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变迁,农业也在不断地演进和转型,形成了多样化的生产方式。在这里,我们将探讨“农业的五种基本类型”,以及它们https://www.fikyjuyw.cn/nong-ye-zi-xun/434795.html
2.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有什么区别现在,我们回到主题上来,看看如何从这五种基本类型中提炼出对比分析两种 agriculture 的方法,即传统与现代。 传统农业通常指的是历史悠久、以手工工具为主导且依赖自然条件(如季节性雨水)的耕作方式。这种模式往往基于家族或村落团结合作,与土地紧密相连,其产品可能不仅供本地消费,还通过当地市场销售。此外,许多古老文化都https://www.y9zobb1w.cn/cha-ye-zhong-zhi/413476.html
3.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是,现代农业的商业模式特点包括内容摘要:技术状况长期保持不变、农民对生产要素的需求长期不变以及传统生产要素的需求和供给处于长期均衡状态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在自然经济条件下,采用人力、畜力以及手工工具等方式进行手工劳动的方式,并靠世代所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可以自给自足的农业就是传统农业。一、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是1、特征传统农业的基本特http://field.10jqka.com.cn/20240422/c657128092.shtml
4.农村种植养殖业的多元发展从传统到现代化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农业机械化和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使得传统作物种植也逐渐引入了高效节水灌溉系统、精准施肥技术以及遥感监测设备等现代技术。此外,通过生物技术改良品种,如基因改良、高产优质水稻等,也极大地提高了产量和质量,为农民提供了更稳定的收入来源。https://www.9lb79xu0.cn/miao-mu-bai-ke/552345.html
5.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在许多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传统农业的特点。传统农业通常采用简单的农具和耕作方式,依赖自然条件,如降雨和季节变化。作物种类相对单一,生产周期长,产量相对较低。此外,传统农业的社会结构通常以家庭为单位,农民们自给自足,较少与外部市场交流。相比之下,现代农业采用了许多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8233005903757855&wfr=spider&for=pc
6.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包括河南职业资格证考试网【导读】华图河南资格证考试网同步华图教育发布: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包括,详细信息请阅读下文!如有疑问请加【河南资格证考试交流群汇总】,更多资讯请关注河南华图微信公众号(hnhuatu),微信号:(huatuhn123) 。备考河南省公务员考试,为你推荐河南资格证考试备考用书,面授课程。 https://ha.huatu.com/2022/0412/2741120.html
7.传统农业有哪些基本特征?王某投资设立了甲个人独资企业,由于经营困难,2003年6月1日王某解散了该企业,并发出公告,乙公司是甲企业的债权人,由于没有看到公告所以未申报债权,2003年9月1日清算结束,2003 年9月5日王某到企业登记机关注销了企业登记,关于乙公司的债权,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https://www.shuashuati.com/ti/f82585cc16164596817dd563584c11ea.html
8.中国传统农业哲学的基本特质与当代反思中国传统农业哲学的基本特质与当代反思,中国传统农业哲学,道器相合,三才论,可持续发展, 农业历来是中国的传统大业,在几千年的农业社会中,我国的农学思想家在农业实践基础上,对农业理论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并上升到对农业https://wap.cnki.net/touch/web/Dissertation/Article/-2008173919.html
9.[问答题]传统农业有哪些基本特征?[问答题] 传统农业有哪些基本特征? 点击查看答案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第1题:高水平的语言表达能力由哪些能力构成?() A.流畅表达能力 B.复杂逻辑阐述能力 C.持续质疑辩论能力 D.声音有力、动听 答案解析与讨论:点击查看 第2题:学习是否优秀与能否创业没有必然联系。 A.正确 B.错误 答案解析与讨论:点击查看 https://www.netkao.com/shiti/0/1058688ns648xptxa.html
10.传统农业指什么传统农业是一种生计农业,农产品有限,家庭成员参加生产劳动并进行家庭内部分工,农业生产多靠经验积累,生产方式较为稳定。 基本特征 1、技术状况长期保持不变 2、农民对生产要素的需求长期不变 3、传统生产要素的需求和供给处于长期均衡状态https://www.benshang.com/zixun/4498
11.传统农业指什么财经知识金投财经频道传统农业是一种生计农业,农产品有限,家庭成员参加生产劳动并进行家庭内部分工,农业生产多靠经验积累,生产方式较为稳定。 基本特征 1、技术状况长期保持不变 2、农民对生产要素的需求长期不变 3、传统生产要素的需求和供给处于长期均衡状态http://finance.cngold.org/zhishi/c9216601.html
12.现代化农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4)经营循环市场化:现代农业的一个显著标志是,市场成为农业经济运行的载体.面向市场来组织生产,投入一产出一消费的经营循环都要在市场上得以实现.这是农村经济由传统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形态走上现代的、商品的市场形态的必由之路.在资源的配置上,行政手段的退出与市场功能的发挥,是现代农业的一个基本特征.在生产的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5f91a685e4153a56e252aa6a2ced392e.html
13.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新农村网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市场化:市场是农业产业化的起点和归宿。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改变传统小农经济自给自足、自我服务的封闭状态,其资源配置、生产要素组合、生产资料和产品采购等依靠市场机制进行配置和实现。 2、区域化:即农业产业化农副产品的生产,在一定区域内相对集中,形成比较稳定http://xncapp.cn/article/jujiaosannong/jingjijinrong/20230505/86141.html
14.2024年现代农业市场行情分析与趋势预测1.2 现代农业的特征及分类 1.2.1 主要特征 1.2.2 特征差异 1.2.3 基本类型 1.2.4 发展意义 1.3 农业生产的发展历程 1.3.1 原始农业阶段 1.3.2 传统农业阶段 1.3.3 现代农业阶段 1.4 现代农业的演进阶段 1.4.1 准备阶段 1.4.2 起步阶段 1.4.3 初步实现阶段 1.4.4 基本实现阶段 1.4.5 发达阶段 第二章https://www.cir.cn/7/81/XianDaiNongYeShiChangXingQingFe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