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国家将“农业现代化”思想列入党章,突出强调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个体化经营无法形成规模效益、人才不断流失的传统农业模式已不能与当代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依靠科技提高质量、增加产量,形成完整农业生产链,实现农场化经营,是实现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一、我国农业发展现状1.目前我国农业总的状况
我国土地资源丰富,主要有耕地、林地、草地等多种土地类型,耕地占比13.5%,林地16.6%。截止2018年底,我国农业用地13495.66万公顷,总产值61452.60亿元。2016-2018年,农业总产值分别增加3392.84亿元,2354.2亿元和1454.6亿元。农业人口数量正在逐渐减少,2013-2017年,农村人口数量从62961万人下降至56401万人,比重从46.27%下降到41.09%。农业机械化水平,机械制造比率自2014年开始明显下降,农机企业投资受其影响,至2017年已从1570.19亿元下降到1034.24亿元。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中,部分地区开始探索现代农业试点化发展,但多数地区依然采用传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个体化经营,规模程度小,生产效率低,严重阻碍着我国农业发展。2.基本特征
目前,我国农业还处于传统农业发展阶段,其基本特征为:土地规模化经营进度缓慢、程度低。“三农问题”不断强调,我国对土地制度也进行了完善,土地流转政策得到放开。但由于我国农业生产周期长,机会成本高,农用地流转不顺畅,造成土地规模经营整体“发展缓、规模低”。农业机械化程度低,结构不平衡。据统计,全国机械化水平在70%以上的省份只有9个,还有4个省份低于40%,地区性差异明显,而发达国家普遍在95%以上。农机具种类失衡,小型机具多,大中型农机具跟不上发展需求,不及国际市场60%。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不足,规模效应不明显。至2017年底,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175.4万家,仅占合作社总数的8.5%〔1〕。而且农民合作社规模小,规模效应不明显,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小且分布不均。3.我国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要性
(1)现代农业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2)世界上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
国外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一直给予高度重视,从选种到机械化收割,农业现代化气息被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大国之间的深入发展,现代化农业开始走向多元化。
(3)我国农业实现转变的紧迫性
习近平指出:“中国现阶段不是要不要农业的问题,而是在新形势下怎样迎难克艰、继续抓好的问题。农业现代化不能拖后腿,我们必须保持战略清醒。”〔2〕农业现代化是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新时代农业现代化理念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理论基础。农业现代化不仅能满足经营主体的需求,同时也可缩短国内外之间的差距,增强国与国之间的联动效应,有利增强我国在国际粮农事务中的话语权,增强我国大国影响力,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二、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障碍1.生产者受教育水平偏低,缺乏农业研究人才
农业创新型转变,离不开受过专业培养的人才的出谋划策。从事研究农业的科技人员,在其研究领域拥有其独到的思想见解,在农业方向发挥其引领作用。
我国土地产出相对单一,主要以玉米、水稻、小麦为主。受供求价格机制影响,农作物生产效益并不明显。现代化社会,第二产业走在了规模化生产经营的前端,而农业生产经营仍采取单家独户方式,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农业链条上,相互之间的有效衔接并没有充分体现。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发展机械化农业是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然要求,机械化是生产经营必要之路。但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工业和制造业,在农业基础设施方面,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片面追求经济发展,人与自然的矛盾愈演愈烈,生态环境的变迁使得人地矛盾更加突出。长期以来,人们对农业生态问题认识不足,片面追求农作物产量,处理发展农业生产和保护生态环境关系方式不当,加剧破坏了农业生态系统平衡。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一方面造成环境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土地、水资源污染严重。特别是当前污染企业逐渐向农村地区转移,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影响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三、突破我国现代农业羁绊的对策1.构建职业教育农民培训体系,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农业现代化转变,应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起以高等教育为龙头,职业教育为主体,各级各类教育层次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农业教育体系〔3〕。依靠政策规划制定“农山体验交流计划”,与当地农民进行交流、学习各方面农业知识。农业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创业,由这些高学历、高素质、高水平的技术人才带领农民优化生产方式,提升生产水平〔4〕。为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加强“扫盲”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加速培养现代农业新知识型农业人才。2.推进土地确权制度建设,促进农业规模化发展
土地确权经营,自己以土地出资成为“股东”,构建农业“公司化”经营发展模式,享受“股利分红”收益,实现土地合理流转。让渡出土地的人同时也可以加入规模化经营的“大公司”,提供人力物力服务。土地确权制度的形成,本质上是农场化另一种经营模式,实现分散土地归一整合,有利于农业规模化发展。实现新型农场经营,贡献土地者在实践中领会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进性,树立现代农业进步思想,满足现代农业规模经营需要。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工厂化农业发展
为有效推进“互联网+农业”的创新实践,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实现产学研农业一体化生态建設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要措施。首先加强科研人才培养,鼓励创新人才发展;其次,积极向其他国家学习先进技术,充分发挥农业科研院所技术雄厚优势,积极进行现代实用技术推广和辐射;最后,农业经营逐渐形成整体商业逻辑,迎合时代经济发展特色,满足大众主体需求,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四、结束语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需要打破小规模经营家庭理念,树立集中式集体大规模经营方式。改变内部纯粹种植、养殖的局限,将农业借鉴工业的方式向加工方向延伸,鼓励人们将服务与农业相结合。加快农村城镇化,实现农业发展产业化、工业化。信息化时代,为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应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可利用“农业电子网络书屋”等形式,潜移默化的改变人们传统观念,加快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参考文献〕
〔1〕夏英.2017年我国农民合作社发展现状、导向及态势〔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8,(10).
〔2〕习近平.在参加吉林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3-09.
〔3〕刘海燕,孟宪生.习近平新时代农业现代化理念论析〔J〕.学术探索.2018,(08).
〔4〕宁春宝.浅析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农业技术的转变〔J〕.农业经济.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