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以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标志,中国农业经历了一系列比较成功的发展时期。然而,由于理论的局限性和实践经验的缺乏,中国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农业的特征。农业脆弱的基础地位在中国新一轮的通货膨胀中暴露无遗。据国家统计局的信息,2007年,中国居民CPI上涨4.8%,涨幅比2006年提高3.3个百分点,而食品价格上涨成为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的最主要原因。2008年,中国物价上涨的势头有增无减,仅2月份的CPI就达到8.4%,创下十二年来的新高。可以说,中国“低通胀、高增长”的黄金发展时期已经过去了。农业是食品加工工业的基础,深刻反思中国农业发展的不足,不仅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目前的通货膨胀问题,更有利于中国农业抓住契机,迅速向现代农业转变。
一、传统农业发展理论的局限性
二、中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978年以来,中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1985年,在中国具有深远影响的不仅全面铺开,其效应也已开始充分发挥,中国农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现在,中国农业的发展基本满足了国民经济迅猛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农产品的进口在全部进口总额中只占很小比重,这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而言,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如果说,务农的低收入为传统农业的现代化制造了巨大障碍,城市工业化接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有限,则使传统农业维持的低水平均衡获得了必要的外部条件。受工业化产品市场容量的限制,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国城市的发展遇到瓶颈,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进一步表明依靠城市工业化来完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不现实的。在这种情况下,民以食为天,廉价的劳动力大军盘踞在农村,也就为传统农业的延续提供了最好的土壤。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里,尽管中国的农业机械总三、规模化与精细化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
一方面,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受到工业化市场容量的限制;另一方面,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又必须以大批农业劳动力的退出为前提,只有这样才可能产生资本对劳动的有效替代。这意味着中国必须开辟一个新的就业领域作为农村过剩劳动力的吸收器。新的就业领域只能来自农业内部,但它绝不是我们日常所理解的现代农业,在严格的意义上,按照刘易斯模式实现的现代农业应称为大田农业。新的就业领域是特种农业,也称精细农业、都市农业,它在日本、东亚四小龙甚至东南亚一些国家已取得一定的成功经验。特种农业生产满足人们特殊需要的农产品,大田农业生产满足人们日常需要的农产品。两者之间最主要的区别,就产品而言,特种农产品异质性高、产品差别化程度大,大田农产品同质性高、几乎完全可替代;就要素投入而言,特种农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而大田农业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行业,尽管二者所需要的技术含量都很高。特种农业和大田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两个组成部分,它们代表着农业现代化的两个方向,每个发展中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时,都应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适合自己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自主决定特种农业和大田农业在本国农业部门中的比重。
高中历史必修2专题1的第一个学习主题是古代中国农业,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虽然各个版本的教科书对这个主题的叙述方式有较大差异,但是都涉及一些基本概念,如古代农业、传统农业,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等。由于教科书的叙述比较简略,一些教师反映学生在学习时搞不清楚这些概念有什么区别。概念不清,要准确、全面地认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就比较困难。本文对这几个概念略作梳理,供教师们参考。
如果用现代化史观来研究农业发展史,对古代农业与传统农业做这样的区分是有意义的。古代农业与现代农业相对应,主要是用来定位农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相对应,则主要是为了反映农业发展的延续性、继承性。古代是已经过去的事情,而传统则是延续到现代的事情。做了这样的区分,我们就可以把现代化看做是“一个传统性不断削弱和现代性不断增强的过程”。②这样,传统农业就可以作为我们考察农业现代化的出发点,有利于我们思考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例如:面对近代以来的社会经济文化变迁,传统农业做出了哪些反应?传统农业有哪些方面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需做出改进;有哪些方面可以继承和发扬?等等。
因此,有学者提出,我国古代经济“是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的结合”。②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中,自给性生产居于主导地位,商品性生产处于从属地位。在另一个历史时期,两者的地位可能持平。在商品经济发达地区,商品性生产则可能占主导地位。当然,从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整体来看,还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作者简介】郑林,男,1966生,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科学技术史、农业史。
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考察,一般把农业的发展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原始农业是指以采集和游牧为基本特征,使用石器工具来从事简单农事活动的农业。传统农业是指开始于石器时代末期和铁器时代初期,并且在发达国家一直延续到18世纪60年代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传统农业主要有以下特征:在传统农业中,农民以传统的直接经验技术为基础,使用手工制造的铁木农具和人力、畜力以及水力和风力进行生产,农业生产社会化程度很低,基本上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由于粗放式耕作与劳动密集型精耕细作相结合,农业生产效率低下,技术进步缓慢。
与传统农业相比较,现代农业是指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设施装备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现代农业是在采用大机器生产的现代工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大体上是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完成的。从总体上看,现代农业主要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第一,现代农业是科技支撑型农业。随着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现代农业技术体系的形成和推广,农业生产中大规模采用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法,使农业生产和经营的科学化程度空前提高。近年来的基因技术、生物工程技术、遥感遥测技术、精准农业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以及激光技术等最新科学技术方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使各国的现代农业生产水平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第二,现代农业是生产领域广阔的农业。现代农业将由动植物向微生物、农田向草地森林、陆地向海洋、初级农产品生产向食品、生物化工、医药、能源等多种产品生产方向拓展。单细胞蛋白、海洋农牧场、生物能源、农副产品综合和多层次开发、生物反应器等都将成为农业新的生长点,传统农业的领域和内涵在拓展,工农业将融入一体,其界限渐趋模糊。
第三,现代农业是以高素质的农民和企业家为经营主体的集约型产业。现代农业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因此,必然要求农业劳动者掌握大量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劳动者有较高的现代文化、科技素质和经营管理知识。在大机器生产的基础上,劳动生产率普遍得到了相当幅度的提高,大量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工业以及涉农工业部门,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在总人口和总劳动力中所占比重一般都在10%-15%。
第五,现代农业是以生产、生态、生息为目标的可持续产业。即在发展农业经济以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又切实注意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做到农业可持续发展,使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改善实现协调发展。近年来,世界各国在发展现代农业中,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重视土地、肥料、水资源、农药和动力等生产资源投入的节约和资源利用的高效化,在应用农业科技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探索出“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
(二)现代农业的理念和定义
一是创新的理念。创新是现代农业的核心,科技创新是现代农业创新的主体,尤其是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农业高新技术正在加速现代农业的建设进程。除农业科技创新之外,现代农业的创新还包括农业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生产方式、营销方式的创新。
二是市场化的理念。现代农业在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生产要素大部分来自外部系统。如农业机械、化肥、农膜、饲料、生物激素等来自工业系统,而生产的产品大部分通过市场出售到其他部门。不仅大部分农产品成为上市的商品,而且进行农业生产所必需的各种生产要素也成为商品,农产品市场和农业生产要素市场空前发达。
三是集约化经营的理念。现代农业本质上是集约农业,农业发达国家在推进集约化经营的实践中,因要素禀赋的差异而采取了不同的模式,有的实施资本和技术集约,有的实行劳动和技术集约。
四是适度规模经营的理念。现代农业是适度规模经营的农业,客观上要求投入的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金和管理技术,按一定的比例进行整合,达到最佳比例,产出效益最大。
五是标准化的理念。现代农业是一种标准化农业,农业标准化融技术、经营、管理于一体,把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应用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程序化,已成为商品生产和农业科技推广的一种有效的形式。农业标准化为现代农业生产的规范化、产业化提供了技术支撑,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只能对现代农业的定义作一个简单概括:所谓现代农业,实质上是指在国民经济中具有较高水平的农业生产能力和较强竞争能力的现代产业,它是不断地引进新的生产要素和先进经营管理方式,用现代科技、现代工业产品、现代组织制度和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生态化的农业,是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
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运作模式
在中国建设现代农业过程中,由于各地农业生态类型、自然资源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差异,因而在现代农业的建设和运作上,各地有着不同的探索。下面简要归纳各地在探索建设现代农业的四种运行模式。
1、外向型创汇农业模式
外向型创汇农业的模式,是指利用沿海地区的区域优势,采取相应政策吸收扶持龙头企业,重点发展优质种苗、特色蔬菜、优质花卉、名优水果、优质家禽和特种水产等资金和技术密集型农产品生产。生产和加工优质农产品出口,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2、龙头企业带动型的现代农业开发模式
龙头企业带动型的现代农业开发模式,是指由龙头企业作为现代农业开发和经营主体,本着“自愿、有偿、规范、有序”的原则,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组织形式,向农民租赁土地使用权,将大量分散在千家万户中农民的土地纳入到企业的经营开发活动中。这种由龙头企业建立生产基地,在基地进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产业化开发的运行模式,称为龙头企业带动型的现代农业开发模式。
3、农业科技园的运行模式
农业科技园的运行模式,是指由政府、集体经济组织、民营企业、农户、外商投资兴建,以企业化的方式进行运作,以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单位作为技术依托,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和资金、各种设施,集成现有的农业科技成果,对现代农业技术和新品种、新设施进行试验和示范,形成高效农业园区的开发基地、中试基地、生产基地,以此推动农业综合开发和现代农业建设的运行模式。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职业教育新型农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科技进步
[作者简介]姜明文(1979-),男,山东嘉祥人,北京师范大学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博士后流动站驻站博士后,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理论;俞启定(1948-),男,浙江绍兴人,北京师范大学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教育史、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北京100875)
[课题项目]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职业教育与城乡统筹发展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8JZD0028,项目主持人:俞启定)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需要多管齐下,多措并举,从根本上说,要依靠大批农业人才的造就,要依靠各级各类教育功能的良好发挥。实践证明,包含农村初等、中等、高等、成人等各层次的职业教育对新型农民的培养,对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并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必须大力发展。
一、农业现代化
二、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部依赖
近年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逐渐增强,现代农业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但依然面临诸如农产品质量堪忧、农业产业安全形势严峻、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笔者认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有三个基本内部依赖:
1.依赖于大批新型农民的高质量培养。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无论是增长方式的转变,还是生产绩效的提高,都是在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下得以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要实现的农业现代化,是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水平,既是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同时也是要实现目标的可靠保证。只有把农民培养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才能让其使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运用农业科技成果,才能使农业科技真正转化为生产力,使农民具备提升产业素质的能力,掌握推进经营方式转变的本领,形成持续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力量,更好地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只有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农民,才能把我国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现代农业发展才有持续推进的源头活水。
关键词:中外蛋业;产业化历程;比较研究
一、国际蛋品产业化演变轨迹及基本特征
纵观国际蛋品产业的发展历程,在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向高度商品化的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蛋品产业化经营方式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无论是欧洲、美洲,还是在亚洲)蛋品行业发展轨迹来看,其产业化过程基本上都经历了从分散生产到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过程。以农业产业化发祥地――美国为例,其蛋品产业发展过程基本经历了三个阶段,如表1所示。
目前,发达国家的蛋品产业已经完成了从饲料生产,到蛋鸡饲养、蛋品加工、储藏、运输、销售、服务等全过程完整的产业链整合,现代农业的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运作的基本特征十分突出。
1.国际蛋品产业市场集中度高
发达国家蛋品产业已经完成了从农场经济向高度专业化、一体化经济形式的过渡,明显地形成了集约化产销体系,体现其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产业集中度高等基本特征。以美国为例,2004年美国100万只蛋鸡以上的公司总数已经达到62户,其中前10位的禽蛋生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40%,如表2所示。
2.蛋品深加工制品比重大
世界蛋品工业的发展已有百年的历史,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达国家蛋品深加工制品的市场消费率已经达到相当水平(如表3所示)。蛋品深加工制品主要指蛋粉、冷冻蛋、低温消毒的液态蛋,这些蛋制品不仅直接用于食品业、食品加工业、食品服务业,还用于做工业、制药业的原料和辅助品。近年来,由于蛋品深加工产品具有使用便利、易运输、易储存、营养价值高等特点,发达国家的深加工产品占蛋类消费的比重呈越来越高的趋势。
目前,中国蛋品产业发展滞后的主要矛盾是日益提高的蛋品市场需求与分散的小生产经营规模并存,其发展程度与现阶段发达国家的蛋品产业化发展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1.生产经营高度分散,产业化程度不明显
自1985年以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蛋品生产国和消费国,连续20年保持世界第一产蛋大国的地位,蛋品产量超过世界蛋品产量的40%,比第2位到第30位的产量总和还要多。但是,一方面蛋品消费总量巨大,且逐年稳定增长,另一方面蛋品集中生产程度和产业化发展水平比较低下,长期徘徊在以小农经济为主体、以分散生产为特征的经营模式上。根据各蛋品生产企业的网上数据搜集汇总,全国产量前12名的蛋鸡生产企业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仅为0.41%(如表5所示),说明中国蛋品生产的产业化道路还处于起步阶段。同时,由于产业化水平低,蛋鸡养殖过于分散,防范措施不当,近几年禽流感在中国许多省份相继发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蛋业的发展,蛋品产业升级的形势比较严峻。
2.加工制品率过低,产品结构单一
中国的蛋品市场主要以消费初级产品――鲜蛋为主,中国蛋品的加工制品率仅在6%左右。在中国的蛋类深加工制品主要是指再造蛋,包括咸蛋和松花蛋,与西方具有可比意义的蛋品深加工制品比率还不足2%。在中国各大型超市中,各类肉制品和奶制品均占据半壁江山,而鲜蛋及其制品却形单影只,相形见绌。蛋品的市场消费结构十分单调,与发达国家相比,尤其与英、日、美三国相比差距较大。
3.蛋品市场消费量大,标准绿色蛋品比重失衡
4.
企业科技开发后劲不足,蛋品加工技术落后
由于蛋品产业中的企业经营规模小、产业化经营程度低,市场蛋品价格又处于无序的竞争状态,企业科技开发能力不足,依靠先进技术生产的高附加值蛋品在中国仍然空白。少数有能力的企业只能够进行初级的蛋品加工,如生产蛋白粉、蛋黄粉等低附加值产品,经济效益比较低。中国的蛋品加工企业用于蛋品深加工的资金的技术研发的投入明显不足,政府政策的扶持力度尚未达到相应水平。
5.缺乏蛋品品质的国家控制标准,形成蛋品出口瓶颈
中国食品产业与国际食品产业之间的差距主要是食品安全问题。蛋品行业质量安全标准的缺失成为制约中国蛋品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的蛋品行业正处于发展初期,安全和防护体系尚未建立,市场对蛋品的健康与卫生控制标准比较模糊。由此导致如下结果:第一,由于缺少严格的蛋品质量安全标准,致使国内蛋品市场准入门槛较低,业内企业良莠不齐,蛋业一体化整合比较困难。第二,缺少接轨国际市场的蛋品质量安全标准,致使中国蛋品出口严重受挫。
6.中国蛋业未来发展趋势明显,产业化道路任重道远
三、中国蛋品产业化的发展建议
1.蛋品企业的经营策略建议
(1)建立高效集约化产销体系。通过发展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基地,建立高效的集约化产销体系。中国蛋品生产企业或集团应该从产业发展战略的高度认清中国蛋业面临的环境形势与市场机会,全面整合蛋品产业自身的资源及其上游和下游的产业资源,建立从饲料生产,到蛋鸡饲养、蛋品加工、储藏、运输、销售、服务等完整的产业链,加快集约化产销体系步伐,提高产业市场集中度,逐步形成集约、高效的产业结构。
(2)提高蛋业经营管理的国际竞争力。中国蛋业巨大的未来产业发展空间,吸引了许多全球蛋品企业巨头的目光,他们纷纷筹划在中国投资建厂,准备分食中国蛋品市场。随着国际蛋品业巨头企业在中国投资建厂步伐的加快,中国蛋品企业必须正视自身的缺陷与发展瓶颈,调整思路,快速加强内功修为,准备与“狼”共舞。中国蛋业可从如下四个基本途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第一,加强生产过程的蛋品质量控制。第二,建立科学合理的物流配送体系和信息管理系统。第三,尽快建立和培育自己的品牌概念和市场信誉。第四,加强销售渠道建设和维护。
(3)加强深加工蛋制品比率。随着蛋品下游产业以及蛋品加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蛋品生产企业可对如下两方面市场提升蛋制品加工率:第一,满足国内蛋品下游行业,如快速发展的医药行业、化妆品业、食品行业等对蛋制品的需求;第二,满足国外巨大的蛋品市场需求。中国蛋品行业应发挥农业产业优势,将不易储存和运输的鲜蛋转化成各种蛋制品(蛋粉、冷冻蛋及液态蛋),一方面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加大出口力度,推动中国蛋制品的市场发育。
(4)加大研制高附加值的蛋品投资力度。为了尽快缩小与国际蛋品产业的差距,中国蛋品企业应加大资金投入,一方面引进先进蛋品加工技术,借桥过河;另一方面,也可以自我研发蛋品加工技术,研制高附加值的蛋品,探索中国特色的蛋品深加工道路。
(5)加大蛋品及蛋制品出口量。中国蛋品生产企业应在食品质量安全、生产规模化、产品标准化、包装和物流配送现代化等方面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较大差距。同时将加工生产成本优势迅速转化为贸易优势,加大中国蛋品和蛋制品的出口贸易量,争取国际蛋品市场的一席之地。
2.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政策建议
(1)加大对蛋品行业的政策扶持的力度。蛋品生产、加工企业是发展中国蛋品产业的主力军,同时也是促进其上游产业――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为此,各级政府应该加大对蛋品生产、加工企业的政策扶持的力度,从生产资源、资金、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如,提供政策性贷款或拨款,拓宽融资渠道,鼓励企业进行自主技术研发;减少税收,鼓励企业将利润进行再投资,以扩大企业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增强市场信息的服务能力,包括产品结构信息、技术研发信息、市场需求信息等;加强蛋品产业职业技术教育,保障蛋品加工企业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陈焕生,聂风英.国外养鸡业发展趋势与经验[J].中国家禽,2005,(7).
[2]胡宝寰.美国养鸡产业发展和一体化经营模式[J].中国农业信息,2003,(11).
[3]黄海嵩.中国农业产业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4]李易方.我国绿色蛋品产业发展前景[J].中国牧业通讯,2005,(4).
[5]林洁冰.中国禽蛋产业的境况及主要问题[J].当代畜禽养殖业,2005.
[5]马美湖.我国蛋制品加工研究报告[J].中国家禽,2004,(23).
[6]任奕林,伍冬生,李荣旭.我国禽蛋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家禽,2005,(2).
[7]王生雨,连京华,康爱玲.我国养鸡业历史回顾及发展趋势[J].山东家禽,2003,(1).
[8]徐仕忠.禽蛋及禽蛋加工业的未来发展趋势[J].中国家禽,2005,(5).
[9]言思进.从蛋品加工看我国蛋业的持续发展[J].中国家禽,2005,(9).
[10]Hope,B.K.;Baker,A.R.;Edel,E.D.;Hogue,A.T.;Schlosser,W.D.;Whiting,R.AnOverviewoftheSalmonellaEnteritidisRiskAssessmentforShellEggsandEggProducts[J].RiskAnalysis,Apr2002,Vol.22Issue2.
[11]Mangels,Matthias.SafeguardEggIndustryProgress[J].PoultryWorld,Dec2004,Vol.158Issue.
[10]Chavas,Jean-Paul;Johnson,S.R..AneconometricmodeloftheUSeggindustry[J].AppliedEconomics,Sep81,Vol.13Issu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