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黑龙江省;农业发展;农业现代化;“粮头食尾”;“农头工尾”
(一)“农头”和“粮头”发展情况
(二)“工尾”“食尾”发展情况
二、黑龙江省发展“两头两尾”的制约因素
(一)“两头”产出投入比低,处于低利润区间
黑龙江省“两头”投入大、产出不高,一产增加值与农业中间消耗的比值(简称产投比)为1.21,仅优于辽宁,低于全国1.47的平均水平,与农业强省差距更大。一产内部不均衡,与对照省份相比,种植业产值比例过大,而林业、渔业占比较小,第一产业整体处于低利润区间。从农、林、牧、渔各产业看,种植业产投比为1.60,低于全国平均数的1.81;林业产投比为1.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88;畜牧业产投比为0.6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0.99。渔业产投比为1.0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53,农业整体投入规模大,但利润水平低、比较效益低。
(二)“两尾”增值量不高,与农业强省差距较大
2020年,黑龙江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营收2961.3亿元,仅占全国的1.9%,较广东、江苏、山东、河南等农业强省差距较大;其中食品制造业规上企业营业收入562.75亿元,仅占全国2.88%。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仅为0.5:1,低于全国2.3:1的水平。农产品加工率低、加工值小、产业链短、价值链不高,以玉米为例,全国加工增加值为1:1.97,而我省仅为1:1.19,价值增值的水平低、差距大。
(三)“两尾”精深加工链条短,延伸度不足
黑龙江省稻米业整体处于初级加工阶段,大多数企业仍以单一制取大米为主,对碎米、稻壳等加工副产物的利用率低。玉米产业整体链短,玉米加工企业中的深加工企业仅占1/6。肉业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水平偏低,特别是精深加工比重低。大豆加工业规模较小,且以油脂为主,油脂加工产能占比高达87.2%。
(四)“两尾”产品品牌效应弱,市场影响力不高
黑龙江省“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的拳头产品较少,处于品牌价值链的低端,知名品牌、驰名商标少,进入高端消费市场的不多,质量不优、效益不佳;而已经闯出一定市场知名度的农林加工产品,由于品质趋同、市场趋同,组织化程度低,没有聚合成品牌合力。
(五)“两尾”涉农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困难较多
一是资金短缺。企业普遍缺少周转资金,银行贷款存在贷款门槛高。二是引才留才难。受访企业员工普遍学历不高,普遍缺少管理高水平人才,由于无力支付高薪,现有技术骨干也容易外流。三是政策落实不到位。部分企业缺乏了解国家扶持政策的渠道,地方政府存在落实政策不及时、不彻底、打折扣的情况。四是企业市场竞争力低。多数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农业企业集团,竞争力不强主要表现为产业链延伸不足。
省委明确了“十四五”阶段的发展目标,提出了粮食产能达到1600亿斤、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集群规模突破万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战略目标。要实现上述目标,解决“头重尾轻”的问题,必须加强“头尾衔接”,着力实现“稳头强尾”,高质量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推进“两头两尾”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高品质、高附加值农产品,做优叫响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建设全国最大的绿色粮仓、绿色厨房。
(一)进一步提升“两头”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快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型升级
(二)坚持全链条集群化发展,做强做优“两尾”,着力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三)实现“两头两尾”组织化、社会化、集群化,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1.深入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加强和规范集体经营性资产运营管理,通过资产租赁、资源开发、投资入股、兴办产业等形式,促进集体资产运营效益最大化。深入开展“三权分置”,坚持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重点开展“三变改革”,即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将农村集体资源资产化,吸引社会资本向农村投资,对农村资源进行整体性开发。2.大力推行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我省应推广将农业生产中的耕、种、防、收等全部或部分作业环节委托给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完成的农业经营方式,农业生产托管重点支持面向小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多种合作模式,实现农户等经营主体在不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条件下,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有益于政府监管和推广新技术新规范。3.加快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由政府牵头或支持民间团体组建各类农业生产和社会化服务协会,强化资本集聚和产业组织度。在加强以政府主导的农业公益性社会化服务基础上,着力培育新型农业服务主体,重点发展面向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服务公司,鼓励和支持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积极与产业对接成为一类新型农业生产服务主体,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