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与“爱”:带领乡村向前走

新华社北京1月25日电题:“懂”与“爱”:带领乡村向前走

新华社记者许晟、袁全、孙清清

十九大报告提出,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记者日前走进各地农村,喜见这样一支队伍的感人身影,他们身先士卒,勤勤恳恳,给乡村带来变化,给村民带来希望。

王国洋:用心改善乡村环境

今年84岁的浙江新昌县后岱山村民刘华驹家里,原来空白的大厅墙面上,现在多了个手绘党徽图案。

“这是去年我和3个村民一起画上去的,因为村里出了个好支书。”刘华驹说。

刘华驹口中的好支书指的是王国洋。

王国洋当选后岱山村支书后,先从整治环境开始,和村干部、村民“约法三章”,不参与承包工程、不照顾亲戚熟人、不乱开人情口子。仅10天,村中央两个池塘的污水被一抽而空,污染多年的池子活了起来。

“党员只要为村里做事,百姓肯定就拥护。”刘华驹说。

“乡村要振兴,不会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步到位,不能贪图政绩,也不能畏难,要用‘望远镜’看未来,坚持党建引领,用心建设乡村。”王国洋说。

李国勇:带头发展产业引领致富

在广西扶绥县岜桑村,现年79岁的李国勇正坐在院子里休憩,离他十步远的地方,4000对鸽子刚刚被喂饱。曾担任岜桑村支书的李国勇一直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早在1985年前后,政府号召大家种甘蔗脱贫,一开始大家很犹疑,李国勇就在自己家的3亩地里先种,种出成果后村民都想种,李国勇家种出的甘蔗基本都给村民作种了。几年后,村里70%以上的土地都种上了甘蔗,像广西大部分地区一样,甘蔗早已成为岜桑村的主要经济作物。

养鸽也是一样,李国勇带着村民到别的自然村养鸽大户那里买鸽种,指导大家建设鸽棚等。高峰时,村里有14户养了鸽子,经济带动效益明显。

2000年初,岜桑村民基本住上了楼房,不少家庭开上了小车。李国勇说:“做村干部就要从群众的出发点来做事,为群众多考虑些事。”

岜桑村的村民对李国勇心怀敬佩,虽然退休多年,现在村两委换届这些事,还需要李国勇来帮忙。他的正直、无私,成为现任村干部的榜样。

杨四震:从土地编织循环产业链

“发展循环经济首先是要能挣钱,能挣钱了农民才会跟着你干。”河南平顶山市农业局局长杨四震说,现在平顶山推行每100亩田地配套一个养殖场,地里的作物作为饲料给牛猪,牛猪的粪便作为有机肥再次入田,实现循环利用。

“种100亩玉米或小麦,收益最多在20万元左右,配套养殖场后,相同面积土地的产出成倍增加。”平顶山市现代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余二军说,“我就是想办法让乡亲富起来。”

杨四震一直在畜牧局、农业局等部门工作,熟悉农村,对土地、对农民有着很深感情。近几年,他致力于改善平顶山土地质量、增加土地产出、提高土地附加值。

杨四震表示:“我希望通过努力,能实现乡亲稳定地在家门口就业挣钱。”

THE END
1.图解数据“新农人”为乡村带来哪些改变?现代农业随着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乡村的优势逐渐显现,“新农人”群体也开始涌现。“新农人”是指那些运用现代科技知识,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型职业农民。他们有知识、有抱负,愿意扎根乡村、潜心农业,在广袤的乡野大显身手,成为乡村振兴的一股“活水”。你对“新农人”这一群体怎么看?你期待他们为https://www.163.com/dy/article/JCFD9CTJ0514CDBK.html
2.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学习了总书记的贺信,内心充满了喜悦和振奋!”该校图书馆专业二年级硕士研究生崔遵康说,处在新时代,作为农业大学的研究生,深感自身肩负的责任之重大,要把总书记的关怀和期许,化为对自己的要求与鞭策,志存高远,心系“三农”,积才广学,躬身实践,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姿态将自己塑造成长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http://www.jyb.cn/fz/cslm/201712/t20171218_888914.html
3.着力打造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乡村是广阔的天地。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西安市临潼区不断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党组织书记、第一书记齐心协力谋发展、真心实意解难题,号召农技人员俯身田间,把脉问诊、细心指导,着力打造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https://www.ishaanxi.com/c/2023/0418/280990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