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秀瑶族自治县桐木镇荔丰植保科技有限公司老总江贵庆、廖志玲夫妇,骗取柳州、来宾、桂林、贺州等地近数十名经销商大量农资款,涉案金额8000万。这些钱被江贵庆夫妇用于偿还高利贷、赌六合彩以及购买豪车,挥霍一空,投案时只剩下30元(本报2014年4月25日曾报道)。柳州、来宾、桂林等地的数十名农资直销商、经销商不仅因此破产,更背上一大笔债务,有的甚至为此背井离乡。
诈骗8000万元
2013年起,经营农资生意多年的江贵庆对与他合作的农资商称,他认识柳化集团领导,可将化肥以低于出厂价的价格卖出。农资商们发现江给出的价格的确低于其他厂家,便与他签订了销售协议。
几天后,江夫妇迫于压力,主动投案自首。公安机关冻结其银行账户发现,余额总共仅30元。
今年8月11日上午,来宾市中级法院审理此案,数十名受害者到庭旁听。来宾市检察院指控,江贵庆涉及诈骗和合同诈骗两项罪名,廖志玲则涉及合同诈骗罪。两人被控诈骗的数额达8074万余元。
根据指控,江为了获取化肥经销商信任,先是从外地购买回化肥,然后低价批发给经销商,以证明其拿到低价化肥的能力;获得这些经销商的信任后,他再骗取对方与其签订供货合同和支付巨额预付款;预付款拿到手后,并没有给别人送去化肥。
在法庭上,江称都是因为高利贷害死了他。从2010年6月至2014年4月,他先后借了2000万元的高利贷。由于高利贷是个无底洞,后来除了偿还本金外,单是付利息都花了6000万元。自己没有那么多钱,只能骗别人要。而他最初之所以借高利贷,是因为赌“六合彩”才陷入进去的。这些年单在赌“六合彩”上,他共花去了两三百万元。夫妇俩还用骗到的款项购置了豪车。
农资商陷入困境
案发后,40多名农资商因该诈骗案破产,并为此背上了巨额债务。有的农资商为了躲债,不得不背井离乡。
雒容农资商邓先生付给江的500万元农资款,至今没有收回分文。因为农资款都是下游农资商的预付款,邓背上巨额债务,还被下游经销商多次告上法庭。
象州农资商文女士被骗500万元无法追回,倾家荡产,借债人屡次上门恐吓,如今她只得到外省打工,将女儿托付给其他亲人抚养。对于江贵庆,文女士恨得咬牙切齿,“如果没有他,我根本就不会落到有家不能回的境地。”
象州农资商黄女士被骗了400万元。为了付给江贵庆农资款,她向银行抵押了房产贷款。案发后,为了还银行贷款,她不得不将仅有的两栋房产全部卖掉,如今租房住。此外,她还欠客户和朋友共300万元。如今,黄身患重症尿毒症,每天都需要做透析维持生命,巨额的治疗费难以维持。
黄说,除了她,还有很多人受该诈骗案影响,有病不能医,只能等死。她的客户黄先生身患肠癌也没钱治疗,朗先生为此得了抑郁症,他们现在都躺在医院,等待这笔救命钱。更有一名农资商的亲属因为身患癌症,无钱医治,只能抱憾离世。
盼追回非法所得
由于江贵庆被冻结的银行账户上只有30元,根本无力偿还农资商们的农资款。农资商们希望,司法部门能够追回江贵庆的非法所得,偿还给受害者。
昨日,广西信和律师事务所李发翔律师表示,农资商的诉求有一定依据。如果认定高利贷利息高出国家标准,按照法律规定应当可以追回。此外,这笔款项若被认定为非法所得的赃款,按照规定也应该追回,偿还给受害者。
上述案件涉案金额高达8000万,柳州、来宾、桂林等地的数十名农资直销商、经销商不仅因此破产,更背上一大笔债务,有的甚至为此背井离乡。卖肥做生意?其实在“坑”你!
被“坑”的不止一个
化肥厂“求发展”骗了768人
一个年营利300万的化肥厂,在短短两年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达4000余万元,涉及的受害人数达768人。12月22日,西安中院开庭审理了陕西瑞肽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集资诈骗一案。
“投资之前,我去他们公司参观过,是生产化肥,觉得有实业,便放心把钱给了他们,签了投资协议。”在西安中院,一受害人如是说,然而从2012年至今,1万元返利未见到,连最初投资的10万元也要不回。“每次问他们要钱,不是说再缓缓,就是躲着不见。”
(华商报)
男子称能销售四五千吨化肥签协议诈骗化肥公司
2014年3月1日,犯罪嫌疑人王某称自己能销售四五千吨化肥,并与吉林省某肥业有限公司签订化肥销售协议书。此后,王某不仅没有销售出去化肥,还骗取肥业公司化肥125吨,价值23万元。
案发后,王某多次躲避公安机关侦查。2015年12月11日5时许,办案民警发现了犯罪嫌疑人王某的踪迹,并在其家中将其擒获。
(东亚经贸新闻)
谎称能买良种化肥安阳女子诈骗农户10余万元
12月2日,安阳市公安局文良分局侦破了一起利用化肥诈骗他人10万余元的案件,并将嫌疑人刘某抓获。
今年年初,该分局接到宝莲寺镇某村村民的报警称:2010年以来,该村一名38岁的女子刘某,用邮政储蓄的单子,以购买优质价廉的化肥为由,收取村民的钱,却以各种借口迟迟不交付化肥。直到2014年年底刘某携款逃跑,一共诈骗了多人,共计10万余元。
(安阳晚报)
农村种庄稼免不了要使用化肥,一些不法分子便打起了歪主意。卖假肥给农户、以卖肥名义拉投资骗取钱财,不法份子想尽各种方法从别人口袋里掏钱,不过,他们采取的却是侵害他人利益并可能触犯法律的手段。
想要不被骗,农财君建议不管是农户、经销商还是企业负责人,都要需增强风险意识,谨慎选择投资渠道。要知道,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想不劳而获几乎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