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农民的未来 1“断裂”的城乡当前,我国城乡发展面临“断裂”危险,即城市的繁荣与农村的衰落愈演愈烈,已成为关乎我国未来发展的严重问题,... 

当前,我国城乡发展面临“断裂”危险,即城市的繁荣与农村的衰落愈演愈烈,已成为关乎我国未来发展的严重问题,如何实现城乡的共同发展,和谐共存,工农互促,是我国未来发展的潜力,也是我国实现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方向所在。否则,倚重城市,荒废农村,既是对农村大片土地资源与可利用价值的巨大浪费,更严重危害了整个社会协调发展的根本基础,不能及时遏止这种不健康、不均衡、不可持续的发展势头,让城市越来越繁荣,农村越来越贫弱,形成“城市病”与“三农问题”并存,最终必然导致城市与农村双双陷入发展的泥潭,未蒙其利,反受其害。

本文对导致城乡这种发展背离的内在原因详作阐述,城市的崛起无形中所促使的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出形成农村人口空心化,导致农村凋敝与边缘化,是我们在发展中基于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忽视城乡产业协同发展,构筑健全的城乡发展体系造成的,那么也需要我们在下一步的发展中通过政策设计与制度安排,夯实城乡合作的发展体系,进行结构转换,实现城乡的共同发展。

如果我们进行结构转换,通过在农村建立健全的农业产业结构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科技新农,实现农村现代化。同时,推进城市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发展建设,转变城市经济发展方式,打造智慧、生态城市,实现城市发展集约化。通过科学、合理的城乡产业结构体系构建,促使城乡协同合作,有序发展,则我们既实现劳动力在城乡两个系统上的合理配置,同时又解决了“城市病”与“三农问题”二元难题。也就是说,要围绕城市与农村两个系统,依靠城乡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用两条腿儿走路,实现城乡的协同发展和整个社会的繁荣进步,这远比过分注重城市的单维发展,导致农村荒废,形成严重的城乡发展对立,衍生出一系列的社会发展弊端更能有效解决问题。

既然我们面临一个长久以来基于城市偏向型政策所导致的城市过于发展而日益膨胀,农村因为缺乏足够的政策力度支持和资源开发导致日益凋敝,甚至濒临边缘化的城乡发展极不平衡的发展现状,那就意味着我们在城乡发展的政策取位上存在问题,这种城乡发展的政策取位问题,更多的便体现为城乡产业结构上的不合理与不平衡。

那么,如何立足城乡不同实情,因地制宜,依靠城乡不同的资源禀赋,释放政策红利,从而实现城乡两个系统的同步发展,就是摆在我们经济发展面前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也是实现城乡关系和谐,城乡发展同步的终极路径。

城市与农村属于不同的地理单元,二者在地理生态上所展现出来的天然差异,是一个社会存在的正常表现,如果没有乡村,没有对乡村的土地进行良好利用所产生的农产品供给,我们的城市将因为基本的吃饭问题而无法生存。所以,农村问题在本质上就是土地问题,也是对土地进行合理、高效利用的问题,那种企图单纯注重城市发展,进而依靠人为的城市化进程,试图消灭农村,实现所谓的城乡大融合,既不现实,还会导致后续严重的社会发展灾难,最基本的,将导致城乡矛盾加剧,城乡关系紧张,引发社会发展失序。

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凭借城乡各自不同的自然禀赋与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城乡各自不同的地理资源优势,各取所长,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身的产业结构,实现一种在不同地理分野上的各自现代化,和谐共存,达到双方和谐相处、互利共赢的良好状态,实现帕累托最优,这才是促进城乡共同发展的正确路径,也是实现城乡同步发展的科学选择。

具体说来,就是城市在工业、服务业取得现代化发展的同时,农村在农业和农业加工业领域取得同步发展,通过产业分工,实施不同的产业结构,形成在城市和农村两个不同系统中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产业协同发展格局。同时,按照市场化方式,砍掉工农产品在价格上的剪刀差,让农业产出及利润完全不亚于城市,完成城乡发展水平的同步,实现工农互促,并在协同发展的过程中,消除城乡二元差距,构建和谐良性的城乡关系,维护城乡社会稳定,促进彼此共同发展。

反之,城市集聚着大量资源,吸引着各种发展要素的踊跃流入,一方独大,不仅未将农村这一大片可为的天地充分开发利用,还会因为任由城市“巨无霸”式的无限粗放式扩张,导致触角向农村伸展,“攻城略地”,形成新时期的“圈地运动”,不仅损害了农村与农民利益,导致城乡严重对立,矛盾重重,也会给自身的发展带来无穷后患和麻烦,更主要的会威胁整个社会的未来生存。显然,这是一种两败俱伤后患无穷的发展思维。

要改变广大农村地区大量抛荒、撂荒,导致土地无人经营的惨状,引导农民种地种田,激发他们农业经营的积极性,就必须建立、健全农业产业结构体系,通过健全的激励机制与市场化建设,确保农业产出实现较高的收益,从而切切实实地提高农民收入。

我国地大物博,农村面积广阔,不同地理地貌形成的各具特色的山区、平原、丘陵等适合不同的农作物与经济作物种植,这种极具选择空间的经营门类就给我们广大农村地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天地。

将脱离了农业种植的农民重新引导、组织起来,通过政策发力,鼓励农民种田种地,充分调动他们农业经营的积极性,并依靠科技手段,充分挖掘土地效用,实现增产增收,保证粮食安全的同时,让人们食用天然、安全、放心的粮农产品,保证餐桌绝对安全。此外,对山地、园地、草地、水产地等土地类型进行充分利用,并运用现代手段,对可开发且有开发潜力的地方进行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从而积极发展林木、瓜果、蔬菜、畜牧、水产等农产品,形成立体、多样、丰富的农产品发展体系,实施多样化经营,最大限度地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发展农业,为农民增收提供更多选择空间,实现发家致富。

同时,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情况,允许农民自由、灵活地经营土地,无论是自营,抑或以租赁入伙的形式将土地集中化,实现规模化经营,只要确保农村土地得以高效利用,增加农产品产量,都允许他们以自己的创见不断完善优化农业生产实践,形成新时期农业生产的新机制、新形式,发挥民间智力,调动农村现代化生产热情。

只要我们认真做好以上这些门类丰富的农产品经营,并充分依靠群众,发挥民间智力,灵活转换经营机制,我们就可以在广阔的农村土地上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为农民增收提供更多门径,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而且,充分发挥土地价值,加大土地资源投资,最大限度地合理挖掘土地利用潜力,并依靠现代科技手段,在病虫害防治、作物施肥、水利灌溉上加大投入,采取科学、人性化措施,确保粮食、瓜果、蔬菜等农产品产量稳产增长的同时,实现农产品食用安全,以获得天然的、无公害的,依靠农产品自身成熟周期形成的安全农产品,这远比因为制度、政策缺陷让农民被迫远离土地,放弃大好的田地不种,转而依靠转基因技术为提高粮食产量以确保粮食安全要好得多,也能有效避免技术本身的缺陷与隐患所导致的民众抗拒心理与食品安全顾虑。而且,对土地进行必要与合理的投资在任何时候都不过时,这种依靠土地土生土长而生长出来的天然的、生态的、无公害的农产品显然比投资于风险不确定性的转基因种子更具备合理价值与长期效应,因为我们通过土地投资而形成的健全、健康与完善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无须再被动地忍受天时和靠天吃饭,就能实现旱涝保收,从而使得我们的粮食供应从根本上得到充分保障,保证国家粮食的绝对安全。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农业发展的命脉,也是确保农村发展的根本,如何发挥土地价值,最大限度地保证土地产出,是我们经营农村与有效安置农民的攸关所在。只要我们的制度、政策合理,农民没有理由抛弃故土,丢弃自己赖以为生的土地,远赴他乡,从事充满地域歧视与收益不高的工作。相反,他们往往会在自己经营的土地上开创出有积极意义与聪明才智的农业经营新方式、新路子,辛勤劳作,为自己,为家园,为农村,为农业,也为国家积极献言献策,作出令人钦佩的农业创新和贡献。

试想,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从事生产,依靠土地的深耕细作与多样化经营以及国家对农业的足够补贴,就能产生良好的收益回报,获得完全不亚于城市人们的收入,他们自然也无须涌入城市,就能实现在本地的安居乐业。这也是有效化解城市人口过分流入,避免一系列老大难问题难以解决的有效途径,人们被有序地安排在城乡不同的地理分野上,从事各自不同的工作,既安定有序,又最大限度地对城乡资源进行了高效利用,从而在两个系统形成相对饱和、安定、有序的生产状态,自然在无形中就化解了很多城市管理难题,有效解决了“城市病”问题,同时也释放了农村的大量资源,让土地得到了高效的利用,大力发展了农村经济,让“三农”问题不再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棘手难题。

这样一来,很多眼下难以缓解与解决的突出问题,如节假日上亿人次的回流高峰,导致交通不堪重负,以及依靠“科技”手段实施的引起人们恐慌心理的转基因工程导致的粮食安全问题等,都能够通过农村的经营发展而迎刃而解。

可以说,救农村,就是救城市;发展农村,就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城市,让城市轻装上阵。那么,为什么我们放着农村巨大的资源与市场不去挖掘,而要将希望完全寄托于城市这一个维度上呢?

何况,现在我们完全有经济能力通过一定时期内国家调动资源的方式,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业发展的基本面,建立、健全农业产前产后的产业结构体系,实现农业在种植、加工、运输、市场销售等环节的现代化,并通过良好的政策设计与部署,引导农民回乡经营,在中国辽阔的农村地区,通过利用自己独有的自然禀赋与比较优势,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

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村繁荣,离不开健全的农产品加工体系。

这种体系确保了初级农产品向农业制成品的升级转换,也确保了土地产出与市场效益的顺利衔接,同时也是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工业化打通产业链,进行深度融合的时代需要,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所在。其具体形式表现为,农民通过土地经营获得的大量农产品,将其出售给当地的加工企业,企业再通过现代化生产,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形式,加工成市场需要的产品,形成初级农产品—农产品加工—农业制成品的完整的农业产业链,然后在市场上批发销售,打通农村与城市消费市场,形成交易闭环,并进行持续循环。

如此一来,农村与城市之间不仅形成了一种分工明确、互通有无的“交换经济”,实现工农互补,维持城乡发展的良好产业形态与商业生态,实现整体社会的一种和谐,更重要的还在于,这种基于农业生产发展形成大量、丰富的农业产出,带动农村加工企业的发展,形成农村成熟、完备的农产品深度加工机制,拉长产业链,无形中也促进了农村工业化的本土化起步与成长,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安置,从而在农村本地形成一种农业支持工业,工业反哺农业的工农一体、农工互促的内在循环与发展体系。

那么必然的,农村工业化的日渐起步、成长、成熟与壮大,理清了农村发展关系,而将从事农业生产与农业加工的人员有序分离开,实现他们不同区域与工种的作业,并通过道路、厂房、仓储空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带动了城镇化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当地商事活动的兴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与繁荣。

显然,这种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生产力提高,继而实现更多农产品产出,继而促进农村工业化发展,从而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最后实现城镇化的互相促进的发展机制,形成推动农村发展的不同梯次的复合型农业产业结构,是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繁荣最核心最重要的支撑体系,这一支撑体系的中心环节与关键所在便是农产品的加工机制,它是吸收下游初级农产品,进而通过加工,实现农产品增值,然后利用农业制成品这一上游产品,打通城乡消费市场,实现农业经济效益提升的枢纽,也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是实现城乡经济同步发展的最有力推动力量。

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否,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破除发展瓶颈,吸引资源、要素流入不可或缺的重要发展“硬件”和“软件”,这包括交通、水利、信息网络建设等。显然,对于农村而言,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都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完善力度也便显得尤为迫切。

当前,我们农村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从整体上依然处于较为原始、落后的状态,尤其是较为偏远的地区,道路破败,长年失修,从根本上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我们一方面在城市特别是经济发达的城市存在严重的低水平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另一方面在一些贫穷落后的农村地区存在严重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短缺,这方面的强烈反差凸显出我们在农村交通基础设施上有着巨大的发展完善空间,加大对广大农村地区在这方面的投资力度,做好补短板工作,既是我们改善农村面貌,发展农村经济的一个突破口,也是在当前我国经济处于严重下行过程中通过国家投资的方式,拉动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而且,我们要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首先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着手,通过农村道路交通网的建设、发展与完善,促进资源和生产要素迅速流入农村,继而间接推动农村工业化、信息化在农村的顺利落地,实现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

可见,建设好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就可以实现牵一发而动全身,迅速推动其他方面在农村的落地,从而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良好效果,其积极意义不可谓不大。

长期以来,农村靠天吃饭这一制约因素极大限制了农村的发展,遇上风调雨顺,就能五谷丰登,但一旦遇上灾害性天气,颗粒无收,也是常事,所以水利对农村而言是关乎农业收成的极端重要因素,兴修水利,建立、健全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永远都是关乎农村兴衰的头等大事。通过水利的基础设施建设,运用江湖河流的天然之便,或人工造湖、凿井等方式,将农村田地用水的沟、渠网络化,形成蓄水、放水在管理调度上的科学化、体系化,最大限度地规避自然风险,不再看老天脸色,实现旱涝保收,造福于民。

我们要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深入、有效地对农村土地这一重要资源做好精心、科学的呵护与利用。发展农业,从事农业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没有成熟、完备的水利、灌溉设施显然不行,我们要引导农民积极种田,进行农业生产,就必须给他们提供良好的农业后勤保障,解决他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现实难题,那么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要解决农业灌溉用水问题,确保他们在旱涝灾害面前有健全完备的应对机制。

因此,要大力加强农村水利灌溉设施建设,通过政府投资及政策引导,让社会资本进入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形成国家与社会资本投资、开发、建设农村水利工程设施的机制,与健全的防洪抗旱水利综合网,为农业生产提供强大的水利支持,提高农业经营的抗自然风险能力,确保农民旱涝保收,切实解除农民生产上的后顾之忧,不再停留于过去传统落后的靠天吃饭的状态,为打造与发展现代农业拾遗补缺,弥补缺漏,提高农业经营的现代化水平。

21世纪是网络的世纪,网络的兴起带动了资源、要素在网络虚拟世界的迅速传递,并通过线上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流动,为线下实体发展提供更广阔、巨大的发展空间支持。

如今,网络的兴起与应用已经在城市迅速发展,并日益深化,且朝着全方位、多层次与宽领域辐射。那么,要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自然也要确保农村不能脱离网络的存在而成为一个独立王国,必须紧紧抓住网络方兴未艾的契机,布局农村网络建设,促进信息的现代传播,让农村更广泛地参与网络的现代革命,促使资源、要素在网络上与外界密切联动起来,打造线上与线下一体的现代发展革命。

所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现农业发展与农村进步,必须重视科技的引领作用。既要推动科技下乡,深入基层,引导农民用科技武装头脑,科学种田,经营现代农业,提高农业产量,又要用科技在选种、施肥、喷药等事关农作物生长环节上努力下功夫,最大限度地保证作物健康成长,确保食用安全,打造生态、安全农业。

打造现代农业,必须加大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科技成分,用科学技术深入武装农业生产与经营中的每一个环节,确保科技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引领作用。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根本的因素,要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强化农业生产经营中的科技含量,就必须提高农民的科学水平。针对我们国家农民知识水平普遍较低的状况,必须狠抓农业知识下乡、下基层活动,并推动其建立长效机制。可以依托我国农业科研院校数量多、分布广的资源优势,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基层,密切联系对接农业实践,进行农业科技推广,传授农民农业经营知识水平与的同时,提供现场指导,真正让农业科研院校这一大好农业资源形成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指导农民科学种田,进而带动农村发展的重要力量,并让其形成长效机制。同时,深入开展农业院校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调查的形式,帮助农民科学经营,并将农村作为学习、实践的大课堂,选取有普遍性与代表性的问题作为课题加以研究,发挥专业优势,形成支援“三农”的重要力量。另外,通过在农村实施的网络设施建设,直接形成让农民与农业专家进行网上交流,实现科研与生产、农民与专家的密切接触,为农业经营提供智力支持,为农民解忧。

就是通过各种方式与渠道密切农业科技与农民的直接联系,在为农民带去更多经营农业的现代科技知识,推动他们科学种田种地的同时,形成农业生产的支持机制与力量,生产出更多高产质优的农产品,满足社会需求,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同时,要通过科技手段,对选种、施肥、药物研制进行科技攻关,确保种子、肥料、药物的绝对安全可靠,要摒弃那种只顾增产,不顾安全;只顾效益,不计质量;只顾一时解决问题,不顾潜在安全隐患的急功近利的科技研发态度,以对农业安全、对自己食用安全、对生命健康高度负责的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工作作风做好维护农业生产与安全保障的科研后勤工作,做精心呵护农业成长的科技天使,用安全、高效、稳定、无害成分的种子、肥料、药物支持农业,呵护农业,服务农业,做农民、农业、农村的贴心人。

从根本上说,解决三农问题,离不开健全的农业产业结构、完善的农村基础设施与科技兴农的支持,就是要通过这些健全、完善的农业发展“硬件”与“软件”建设,在充分发挥农村资源禀赋效应的基础上,更加强化农业发展的现代成分,打造生态农业+科技农业。

社会是由城市和农村组成的,一个健全的社会,应该是城市像城市,农村像农村,通过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进行彼此间的通力合作,并根据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对政策进行不断完善与优化,使之对城乡间的产业共促形成更加优质的对接与扶助,形成城市和农村这两个系统共同发展的社会格局。

所谓城乡一体化,应该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实现的城市和农村在发展水平上的同步,而不是城市无限扩张,消灭农村,或者将农村作为城市的附庸,以实现城市与农村的协同发展,互通有无,形成一种生产、消费与分配的帕累托最优。

这种依靠城乡两个系统,发挥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优势,用两条腿走路,形成城乡同步发展的逻辑,进而实现整个社会的繁荣,才是正确的方式,也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与成熟的表现。

THE END
1.依法“体检‘三农’”助力农业强国建设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时一致认为,我国农业农村形势持续向好,农业法贯彻实施达到了依法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立法目的,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了有力保障。 农民种粮收益低、“产粮大县、财政穷县”待破题 执法检查报告提出,“产粮大县、财政穷县”问题尚未破题,农民种粮收益亟待提升。2004—20http://www.npc.gov.cn/npc/c2/c30834/202412/t20241202_441329.html
2.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简析光明日报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战略部署,实现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必须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十二亿多人口,九亿在农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https://www.gmw.cn/01gmrb/1998-11/01/GB/17863^GM3-0107.HTM
3.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豆瓣)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农业经济学,特别是对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问题的探讨;二是中国经济问题,特别是对人口增长、中国农业和农村问题的分析;三是前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转轨问题的研究。 读者对象:供高校经济系师生及经济专业读者使用参考。 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创作者 ··· 林毅夫 作者/ 译者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259304/
4.“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A. 城乡发展一体化 B.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C.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D. 户籍制度改革 【答案】A 【解析】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城乡发展 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故本题应选 A 项。https://m.ha.huatu.com/2020/0113/1628427.html
5.“三农问题是指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题目和参考答案解答解:“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三农问题”独立地描述了广大乡村区域,只能以种植、养殖生产业为主,身份为农民的大部分国民的生存状态的改善与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的问题. http://www.1010jiajiao.com/czsw/shiti_id_03c4ca934bdae87645ea56fc11622a1a
6.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A.基础性B.根本性C百度试题 题目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 A.基础性B.根本性C.原则性D.政治性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B 反馈 收藏 https://easylearn.baidu.com/edu-page/tiangong/bgkdetail?id=b1287cebaef8941ea76e0545&fr=search
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背景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大多数的人都生活在农村。农民基本是依靠农业生存和发展。由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构成的“三农”问题,也就成为我们党始终关注的重大问题。早在50年代中期,党中央国务院在制定我国“农业发展纲要”时,就提出过“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奋斗”。从改革开放到2005年底,中央共发了七个关于“三农问题https://www.dzwww.com/xinwen/xinwenzhuanti/jsxnc/zwzp/200606/t20060601_15473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