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眼中的乡村振兴什么样?——访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叶敬忠

叶敬忠在做乡村振兴调研。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段丹洁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为了在乡村振兴中倾听农民声音,理解乡村现实,自2021年起,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叶敬忠带领43位团队成员在河北、陕西、山东、湖南、浙江五省的十个乡镇所辖村庄留下了调查足迹,力求真实呈现农民眼中的乡村振兴图景,分析当前乡村振兴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以其调研成果为基础汇成的《农民视角的乡村振兴》一书日前正式出版。农民究竟如何看待乡村振兴?在乡村振兴中如何解决农民的急难愁盼问题?近日,本报记者邀请叶敬忠教授对此进行了解析。

真实反映农民主张

叶敬忠:其实,农民视角一直是我们团队开展“三农”研究的基本路径。

2005年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此后,有关新农村建设的讨论与行动轰轰烈烈地展开。在此过程中,我注意到,关于新农村建设的主张和建议几乎都来自两个群体,即官员和学者。而作为乡村振兴主体和受益者,农民在关乎自己家乡和自身利益的乡村建设、乡村发展和乡村治理中却存在失语。为此,我和研究团队设计开展了一项“农民视角的新农村建设研究”。从那时起,我们深入乡间田野,倾听农民声音,调查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期待和需求。研究成果《农民视角的新农村建设》一书在政策、学术和社会层面产生重要影响。“农民视角”也成为学术研究、社会讨论和行动实践广泛采用的话语。

《中国社会科学报》: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您看来,以农民视角探究乡村振兴有何重要现实意义?

叶敬忠:党中央要求,乡村振兴要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要为农民而建。围绕农民对乡村振兴的理解、期望、需求以及乡村振兴的实施进展开展研究,这本来就是乡村振兴社会研究的应有之义。我们团队在开展完这项研究之后,更加深切体会到,乡村振兴是亿万农民的殷切期盼,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我们深切体会到,目前农民最关心、最迫切希望解决的依次是医疗、教育、养老、就业、种粮等九个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前四个方面直接构成了农民对乡村振兴和生活富裕的理解与期盼,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极大提高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中国社会科学报》:看见普通人、走进普通人、讲述普通人,一直是您倡导的理念。在两年多的调研过程中,您有哪些新的想法和发现?

叶敬忠:经过两年多的调研,我们发现,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农民主体性、农民知识系统、农民生计逻辑、农民生活方式、农民参与等方面都需要被理解、被尊重、被重视。我们发现,农民愿当配角,认为乡村振兴就是国家拿钱建设农村,主体性普遍缺位;农村剩下最后一茬种地的农民,小农户生产面临“谁来种地”的困境,粮食安全面临挑战;各地普遍打造重点村,不仅不具示范作用,反而加剧了村庄发展的不平衡;农民被锁在手机屏幕里,短视频成为了解政策的重要途径,农民对政策的理解容易被带偏等。这些对我们来说都是极具现实意义的问题。

现实问题与农民关切

《中国社会科学报》:当前,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展如何?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行动方面,各地工作重心和进展并不一致,这本身也符合梯次推进的要求。比如作为乡村振兴先驱示范的浙江省在城乡融合、未来乡村、数字乡村建设等方面已有明显进展,而攻坚区部分地方在我们调研时刚刚完成脱贫任务,尚未实质性地启动乡村振兴工作,当时很多地区还在摸索机构职能调整和分工。各省(市、自治区)内部也有层次和进度区分,其中“示范创建”是比较典型的推进方式,但是也存在示范推广效果和均衡发展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通过调研,您认为当前农民最关心的是什么?

《中国社会科学报》:农民将乡村振兴理解为“过上好日子”。您怎么看待这样的理解?

总的来说,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因此,在面对乡村振兴这一时代话题时,农民的声音和理解能够作为党的政策阐释的一项重要补充,有助于我们认识到一个丰满、立体且真实的乡村振兴战略。

农民主体性和内生动力待提高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农民看来,实现乡村振兴要靠谁?

叶敬忠:农民认为,政府、村两委、农民、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等都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行动主体。通过调研发现,87.9%的被访农民认为,实现乡村振兴应该主要靠政府,82.8%的被访农民认为,实现乡村振兴还应该主要靠村干部。虽然也有80.1%的被访农民认为,实现乡村振兴也应该主要靠农民,但多认为自身只是外部主体的配合者,“我们农民就是要积极配合上级领导的政策和安排”,仍寄希望于政府等外部主体进行乡村振兴建设,“现在没有政府支持什么也做不了”。同时,对于乡村振兴中的各类行动主体,农民对其有着不同的角色认知:他们期待政府提供政策和资金保障,完善基础设施;期待村两委干部主动带头落实政策,各项事务处理公平公正;期待企业可以投入资金,为老百姓提供就业机会;期待有大学生、年轻人、志愿者等群体积极参与乡村振兴。

《中国社会科学报》:正如您所说,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农民不仅是乡村振兴的建设者,也是乡村振兴发展成果的受益者。在您看来,实现乡村振兴,农民应如何发挥自身优势?

叶敬忠:要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农民自身的优势,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

首先,不断培育农民的主体意识,提高其自身发展能力。可以通过宣传教育,帮助农民明确自身的主人翁地位;也可以为农民提供专业技术培训,提升产业经营与管理能力;还可以通过吸引青年农民返乡、入乡参与乡村振兴,壮大农民群体的力量。

其次,要为农民发挥自身优势营造良好的环境,激励农民投身乡村振兴建设。公共部门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将农民视角充分纳入到乡村日常管理、政策执行以及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在规划决策、信息公开、实施推进、监督考评等关键环节重视农民的参与和意见。还可以通过村集体经济、村规民约等,探索农民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联结与融合,为农民发挥自身优势提供平台和条件。

《中国社会科学报》:对学界来讲,应如何帮助农民正确认识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未来,我们还有哪些工作要做?

叶敬忠:农民主体性和主体地位在很多表述中其实是一个模糊、抽象、笼统的概念,这容易导致“主体性的泛化”和“普遍无主体性”。要提高农民对乡村振兴的认识,重点在政策的全面准确传递、农民意见和诉求的畅通表达。如何优化传播渠道和方式,确保政策在充分被理解的基础上传递,防止政策异化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需要更多的政策过程跟踪研究和观察,以便及时了解政策实际执行中的问题,以及农民对政策的理解和回应,畅通上下沟通渠道。

在乡村振兴的具体推进方面,学界可以帮助基层分析发展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和现实需求,也可以帮助农民和基层干部识别村庄、乡镇、县域的资源和能力,连接城乡内外平台和网络,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此外,在乡村振兴人才双向培养方面,社会科学应该发挥且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

2021年,社会科学领域20位国家级人才计划特聘教授和青年学者联合发起和发布了倡导社会科学学者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战略行动的《开化倡议》,倡导广大社会科学学者“扛起使命担当、立志大有作为、践行立德树人、深耕学术研究、创新行动试验、培训乡村人才、传承优秀文化、推动合作交流、贡献中国方案、构建理论体系、讲好中国故事、奔赴乡村田野”。在《农民视角的乡村振兴》中,我们也提出,社会科学研究者应紧密围绕各地乡村振兴实践,对研究问题、研究过程、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进行深刻的省思,结合高校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要求,推动“研究—政策—行动”一体化。

THE END
1.依法“体检‘三农’”助力农业强国建设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时一致认为,我国农业农村形势持续向好,农业法贯彻实施达到了依法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立法目的,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了有力保障。 农民种粮收益低、“产粮大县、财政穷县”待破题 执法检查报告提出,“产粮大县、财政穷县”问题尚未破题,农民种粮收益亟待提升。2004—20http://www.npc.gov.cn/npc/c2/c30834/202412/t20241202_441329.html
2.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简析光明日报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战略部署,实现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必须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十二亿多人口,九亿在农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https://www.gmw.cn/01gmrb/1998-11/01/GB/17863^GM3-0107.HTM
3.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豆瓣)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农业经济学,特别是对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问题的探讨;二是中国经济问题,特别是对人口增长、中国农业和农村问题的分析;三是前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转轨问题的研究。 读者对象:供高校经济系师生及经济专业读者使用参考。 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创作者 ··· 林毅夫 作者/ 译者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259304/
4.“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A. 城乡发展一体化 B.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C.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D. 户籍制度改革 【答案】A 【解析】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城乡发展 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故本题应选 A 项。https://m.ha.huatu.com/2020/0113/1628427.html
5.“三农问题是指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题目和参考答案解答解:“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三农问题”独立地描述了广大乡村区域,只能以种植、养殖生产业为主,身份为农民的大部分国民的生存状态的改善与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的问题. http://www.1010jiajiao.com/czsw/shiti_id_03c4ca934bdae87645ea56fc11622a1a
6.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A.基础性B.根本性C百度试题 题目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 A.基础性B.根本性C.原则性D.政治性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B 反馈 收藏 https://easylearn.baidu.com/edu-page/tiangong/bgkdetail?id=b1287cebaef8941ea76e0545&fr=search
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背景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大多数的人都生活在农村。农民基本是依靠农业生存和发展。由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构成的“三农”问题,也就成为我们党始终关注的重大问题。早在50年代中期,党中央国务院在制定我国“农业发展纲要”时,就提出过“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奋斗”。从改革开放到2005年底,中央共发了七个关于“三农问题https://www.dzwww.com/xinwen/xinwenzhuanti/jsxnc/zwzp/200606/t20060601_15473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