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网络假冒侵权这一“毒瘤”,打击从未停止。
今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提出,保障电子商务网络安全,确保电子商务交易安全,预防和打击电子商务领域违法犯罪。近日下发的《关于加强互联网领域侵权假冒行为治理的意见》,提出了更明确的打击目标。
全国打击侵权假冒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柴海涛介绍,农资、食品药品、化妆品、医疗器械、电器电子产品、汽车配件、装饰装修材料等关系到消费健康安全领域领域,成为打击整治的重点。
记者了解到,在监管方式上,除了线上线下治理相结合,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信息技术已引入互联网打假;域名属地化、IP地址精细化管理和网站备案管理,推行网络实名制,推广使用电子标签等新措施,已全面展开。
商务部、工信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食药监总局、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部门纷纷加大对网络假货侵权的打击力度,今年上半年被处置的违法违规网站达172个。
在这场打假战中,企业也纷纷从幕后走向前台。
阿里巴巴集团因假货而一再卷入舆论漩涡。鲜为人知的是,这家企业里,专职负责打假的员工已超过2000人,去年打假投入超过10亿元,删除的链接总数为1.3亿件,其中权利人投诉删除1200万件,公司主动发现并删除1.2亿件。
阿里巴巴安全部资深总监王明强表示,除根据消费者投诉举报打假外,阿里正通过阿里云大数据处理平台等来提高打假效率,目前已达到实时分析数据每秒1亿次的速度。通过分析识别具有售假风险的“高危”用户,及时反馈给行政执法部门,联手打假。
截至今年8月底,阿里巴巴集团共向浙江省“双打办”推送售假线索1143条,共破案244起,抓获犯罪嫌疑人516人,捣毁窝点344个,涉案案值近15亿元,共涉及百余个国内外知名品牌。
如何突破网络打假难题?
网络打假,难!
“互联网领域侵权假冒隐蔽性强,具有线上线下、环节、区域之间融合的新特点,对传统监管方式构成挑战,已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柴海涛说。
“网络打假难,在于很多时候你不知道你的对手是谁、在哪里。网店即使实名登记也未必是真名,填写的地址也可能虚假,让工商部门无从查起。”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分析师方盈芝表示。
“打开网店,数百件写着umawang的衣服,没有一件是真的。”原创设计师品牌umawang的设计师王汁说,维权成本太高,自己已经到了眼不见心不烦的地步,只能不去纠结维权。
网络商业模式日新月异,法律常滞后于技术的发展。不管对企业还是执法部门,都常会面临缺乏可参考规定的难题。
不容回避的是,一些知假买假的消费者助长了侵权假冒的气焰。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个例子:北京一位王女士花1000元买了个假的巴宝莉(Burberry)手提包,划伤后拿到正品巴宝莉柜台去修理,店员真就给修复了,根本没看出来这是个假货。
这位女士并不因买假货而苦恼,看见柜台上“同款”正品标价近一万元,她反倒“偷着乐”。“正品价格太贵,赝品价格只有正品的十分之一,又不容易被人看出,起码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
正如京东集团CEO刘强东所说,“如果有一天从假货身上得不到任何利益的话,假货早就终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