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蹭名牌”亟待打假

近年来,我国各地农产品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发展成长,“三品一标”影响力稳步提升。但伴随品牌溢价和网购日益普及,一些知名度较高、溢价较强的农业品牌被侵权、被“碰瓷”事件频发,农业产区内“搭便车”“蹭名牌”等现象,不仅让消费者“李逵”“李鬼”难辨,更扰乱了农产品品牌市场,掣肘农业健康发展。

眼下,特色农产品成为我国部分地区打造特色经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致富产业。尤其是已获得地理标志认证的农副产品,往往意味着更高的市场认可度、相较同类产品更高的价格。于是,一些渴望高价的销售者、生产者动起了让自家农产品“蹭名牌”的歪脑筋。据了解,当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被侵权情况较为严重。

品牌保护和“打假”刻不容缓。应采取“疏堵结合”的模式,构建一个兼顾农业品牌保护和健康发展的市场环境,为农村土特产打造“金名片”,促进农业产业持续升级。

一方面,通过科技赋能,疏通优化农产品品牌保护建设渠道。加快完善农产品管理机制,持续推进注册商标、地理标志保护工作,可通过区块链等技术,实现全链条数字化管理,确保数据不可篡改和信息实时共享,针对不同特性的品牌,采取差异化管理策略,全方位提升品牌管理效率和精准度,让品牌建设更完善、保护更顺畅。

THE END
1.擅自修改有效活菌数,罚!山东公布12起农资打假案例行山东公布12起农资打假案例 近日,为深入推进农资打假工作,有力维护农资市场秩序,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山东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工作部署,坚持问题导向、标本兼治、打防结合,依法查处一批假劣农资违法案件,严厉打击农资违法行为。现将部分典型案例予以公布。http://www.fert.cn/news/2024/12/09/3936603028.shtml
2.农资市场为何假货不断中国防伪码查询中心从内因分析,农资市场假货泛滥也有四方面原因: 一、农户不具备鉴别假货的能力。农户主要从颗粒、颜色、溶解性上鉴别,事实上从这些方面,都不足以鉴别假货。而含量上的鉴别,因为没有专业的知识和仪器,农户根本不可能具备。 二、有些农户贪价格便宜。老话讲,从南京到北京,买的没有卖得精。同样含量的产品,为什么有的肥http://www.fangweima.com/newcom/539/
3.当农资市场上,假农资越来越多,农资零售商该怎么办?所以,当市场上假货横行的时候,我们把责任推到种植户身上真的就对吗? 对于假货的泛滥,真正的罪魁祸首是造假者,真正应该被指责的是贩卖假货的,而不应该是种植户。 其次,我们每一个农资从业者也有责任,因为我们是这个行业的守护者,我们有义务去净化我们的行业,有责任去打击造假者,而不是一个劲地对种植户去抱怨。 https://m.lanhaizi.cn/News/detail.ashx?id=27372
4.股票市场格局分析论文12篇(全文)4后备箱工程的泛滥。由于高端白酒的全国性风潮已成燎原之势,后备箱工程的激烈竞争不可避免地到来了。在中国,最具人物风情的淳朴之地就在西北,后备箱工程的人情链在这里会十分激烈。 我国润滑油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第4篇 关键词:润滑油,市场,竞争格局 1 前言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e0ksfrbr.html
5.电商之殇:京东商城再现假货问题京东商城假货泛滥退货无门 记者发现,京东在执行网购商品七日内“无理由退货”制度,打击假货次品,以及保护消费者信息等方面问题频出,执行效果大打折扣。尽管京东郑重承诺,所售商品均为正品行货,刘强东也公开表示,创业十几年以来,始终坚持不卖假货原则,但假货、次品却一直伴随京东的发展,饱受消费者诟病。京东自营商品售后http://www.xinhuanet.com/tech/special/zt17.htm
6.监管造句68、业内人士认为,由于发展迅猛,网络交易品平台缺乏有效监管,滋长了假货泛滥,一些合法商家表示,假货商分销网络遍布全国,已经形成很难撼动的势力。 69、本章介绍了美、日、英等国保险投资的发展历程、资金运用特点和监管法规,希望为我所用。 70、重大危险源监管是促进企业安全生产,预防重大工业事故发生,保障城市公共安https://www.chazidian.com/zj-188867/
7.农产品电子商务的调研报告(通用6篇)尽管有些电商,比如淘宝对一般商品的商家及产品有监控措施,包括买家确认支付,买到假货淘宝先赔钱等,但对于农产品电子商务中诚信方面的问题,也难以一一解决。 3.山东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山东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发展整体水平在国内处于上游。但与先进省市相比,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https://www.360wenmi.com/f/fileqit0d43t.html
8.农资长期假货横行物联网能否终结农资市场乱象?农业生产资料关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乃至直接影响粮食安全,但随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终结,多元化的农资供应在繁荣市场的同时,也带来了“假冒伪劣”等种种问题,坑农现象时有发生。 2012年8月2日,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农资局与无锡市人民政府签订《共同推进“农资物联网”产业化战略发展合作框架协议》,试图运用“官方渠道+互联https://blog.csdn.net/weixin_34413357/article/details/90466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