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网络微短剧的发展现状及思考

(作者胡智锋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斐然系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博士研究生)

对此,应高度认可网络微短剧这一符合客观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无论是对于丰富视听内容生态、更新视听内容创作生产观念,还是对于满足短视频时代人们的娱乐和审美需求,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目前网络微短剧发展整体质量较低,仍存在低质无序扩产、过度娱乐化等诸多问题,产生了较大的负面效应。换言之,网络微短剧目前仅仅是开启了以市场为主导的方向,而在精品化制作和价值引领方面还远远不足。

网络微短剧发展的理想目标应当是既能保持产业发展的强劲势头以发挥经济效益,又能打造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的优质作品以发挥社会效益。以此为目标,微短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从整体上进行深入反思。

在探讨网络微短剧的发展情况时,首要任务是准确把握网络微短剧的基本内涵及其在整个视频格局中的突出优势。

何谓网络微短剧?如果仅从外部形态的坐标来看,在中国剧集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篇幅较短的剧集类型一直存在,但实际上,直至移动互联网已然高度发达、移动观看成为大众日常、网络“微文化”蓬勃创新之际,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微短剧才算诞生。因此,笔者认为,网络微短剧其实指的是一种适合在移动终端观看的篇幅较短的剧集艺术样态。因此,“剧集艺术”“适合在移动终端观看”“篇幅较短”三个关键词便成为其三大基本特征。

首先,从本质上看,网络微短剧是一种剧集艺术。尽管网络微短剧在产业实践层面展现出日趋多元的复杂面貌,但其作为剧集艺术的本质却从未改变。无论是由专业的影视公司制作,还是由个人创作者制作,无论是在长短视频平台上线,还是以小程序作为播放终端,网络微短剧都具备与传统剧集相同的故事性、戏剧性、人物扮演性、分集叙事等艺术特征,以此带给观众独特的审美体验。不过,对于网络微短剧而言,由于单集时长被大幅缩减,且深度融入了短视频的创作理念,导致其叙事节奏和情节张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而形成了比传统剧集更为突出的碎片化和即时性效果。

其次,从播出渠道上看,网络微短剧适合在移动终端观看。从电视剧到网络剧、竖屏剧、微短剧,剧集形态变迁的一个重要契机便是媒介技术的变化,而这种媒介技术的变化又带来了传播方式与观看场景的变化,进而决定了不同剧集形态在艺术、效果、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相比PC端,移动新媒体终端进一步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带动了更为碎片化、碎微化的内容产品的出现。网络微短剧也在此过程中诞生、勃兴。当然,网络微短剧作品同样可以在传统PC端屏幕,甚至是电视荧幕、电影银幕上播出,但其创制初衷则优先指向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作为主要播出渠道。与此同时,移动终端也在反过来影响着网络微短剧的内容形态。其中,最为显著的体现便是竖屏剧作为一种剧集制作新形式开始被各大视频内容平台广泛接纳。

再次,从内容篇幅上看,网络微短剧的篇幅较短。剧集单集/整体时长的长短、内容体量的多寡历来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对网络微短剧而言,篇幅较短是在与传统剧集中的长篇剧集这一主流体裁进行比较后得出的结论。回望历史,篇幅较短的剧集在各个时代、各种媒介环境中均有出现,其中也不乏具有影响力的佳作,不过从整体上看,此类剧集大多数时期都处在较为边缘的位置,更多地作为篇幅较长的剧集的补充而存在。在移动互联技术的强力推动下,更短小精悍的网络微短剧迎来了历史性崭露头角的机遇,迅速崛起为剧集内容生态中举足轻重的体裁,这一趋势在剧集发展史上堪称前所未有。其在与长篇剧集相互借力又相互竞争的融合现状下,推动着剧集市场向着多元形态繁荣发展。

网络微短剧的突出优势。网络微短剧这一特殊艺术形式,在保持剧集艺术完整叙事的同时,也巧妙地适应了移动终端播出的碎片化时长。这一特点决定了它同时遵循长视频和短视频两种视频形式的特点。因此,以二者的交汇点为视角进行审视,网络微短剧的突出优势便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

第一,创作层面的优势。与长视频相比,网络微短剧创作的技术门槛和艺术门槛更低。长视频产业实践将创作专业化、资源垄断化,构筑起一定的行业壁垒。而网络微短剧作为移动互联网生态中的原生性内容产品,天然地具有内容碎片化、微短化带来的低门槛优势,能够更大程度地吸纳多方力量。目前,除了影视制作公司、长短视频平台入局微短剧,主流媒体、网文平台、MCN机构、个人创作者,乃至其他行业主体均有涉足,它们时而互补独立、时而协作统一,共同奏响网络微短剧内容生产的多声部复调。

与短视频相比,网络微短剧带来的体验感与沉浸感更强。从整体上看,短视频纪实类内容较多,艺术性较弱,内容同质化、低俗化等问题突出,极易使用户产生“审美疲劳”。网络微短剧之于短视频,本质上是短视频向影视化发展的一种尝试,其不仅保持了碎片化传播的属性,还能通过对剧集艺术创作手法的灵活运用,带给观众更强的体验感与沉浸感,引发观众更为深刻的情感共鸣。

网络微短剧在探索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主要体现在行业监管、内容创作以及文旅融合三个层面。

行业监管:在摸索中逐步完善。近年来,以总局为代表的行业主管部门立足行业实际、坚持问题导向,通过政策文件、专项治理、研讨会议等多种方式,在明确监管对象和范围的同时,整治发展乱象、统筹发展导向,推动着网络微短剧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其次是引领层面。确保正确的创作导向和创新方向,同样是推动微短剧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必要条件与内在要求。《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微短剧管理实施创作提升计划有关工作的通知》(2022)中提到,要加强微短剧创作引导和优秀节目示范引领,推动微短剧题材体裁创新。《关于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的通知》(2024)打开新思路,提出以文旅融合为锚点赋能网络微短剧创新发展。结合网络微短剧的内容与产业优势,创新引导机制,能够有效地打造一批兼具影响力和引领力的微短剧精品,并为文化传承和社会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内容创作:类型拓展与形式创新。在网络微短剧作品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的同时,各平台机构在流量池中的竞争也在加剧,这进一步推动作品类型拓展与形式创新。

其次是形式创新。为了适应手机的“观看之道”,提升用户移动观看的体验,各大机构都十分重视对竖屏短剧的布局与探索。例如,《对方正在输入中》《做梦吧!晶晶》《萌宠君》等大量剧集在拍摄上均采用了竖屏格式,力图在适合单手持握与操作的手机竖屏中构建一个更具亲密感的故事世界。竖屏格式不易呈现全景视野,而更多转向适合刻画人物上半身动作的中景与特写镜头的运用,由此兴起的“肖像模式”开始成为影视艺术发展中屏幕文化的一种创造性选择。相比于其他画幅格式,竖屏剧与手机移动终端的完美适配,不仅实现了最低成本的传播与观看,还能最大程度地召唤观众身体参与到观看实践中来,进而推动了互动竖屏剧媒介实验的开启。《摩玉玄奇》《娜娜的一天》《对方正在输入中》等作品将互动技术与故事相融合,吸引观众通过操作手机“小屏”参与到故事叙述之中,进而在一定范围内实现对原故事文本的个性化构建与解读,这无疑是微短剧强化观众沉浸感和体验感的又一重要方式。

例如,北京市广播电视局推出了“微短剧游北京”创作计划,杭州临平区发布“2024·来浙行大运”微短剧精品创作计划等。随后,《飞扬的青春》《你的岛屿已抵达》《别打扰我种田》等一大批文旅类微短剧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这些作品将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和旅游景观融入短小精悍的故事之中,不仅制作考究、品质卓越,更在主题上积极向上,鲜明地展现出区别于市场化微短剧作品的精品化、主流化特质。不过,目前市面上大多数文旅类微短剧创作都是由地方政府部门牵头完成,以广电媒体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充当了制作主力,民间资本参与度较低。

在文旅赋能网络微短剧创作的同时,网络微短剧也在助推文旅业的发展。一些优质的文旅类微短剧借助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成功辐射至文旅领域。例如,在《飞扬的青春》带动下,剧中取景地曹村镇多家民宿处于“爆单”状态,周边餐饮一桌难求;在作品热播期间全域累计接待游客近20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超30%。显而易见,文旅基因的融入使网络微短剧与文旅地宣传日益紧密,构建出一条文旅类微短剧作品助力文旅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经过这几年的高速发展,网络微短剧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不难发现其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值得深入思考。

网络微短剧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从创作层面看,作品数量不少,但整体质量不高。近年来,网络微短剧作品数量呈井喷式增长,然而精品佳作却寥寥无几,内容质量良莠不齐。大量作品陷入情节低俗、制作粗糙、内容同质化的困境,整体的艺术品质和创新能力亟待提升。

第二,从传播层面看,参与互动较多,但深层效应不强。尽管当前的大多数作品在吸引观众观看、互动方面做得相当出色,观众们的反馈和讨论也十分积极,但这些看似热闹的表象背后所产生的深层效应却相对有限。互动更多地停留在表层的娱乐消遣上,深度的认知、教育、审美等功能几乎尚未发挥。

第三,从市场层面看,表面规模不小,但头部力量薄弱。网络微短剧行业“吸金”不断,带动市场呈现繁荣景象,但从深层次的市场结构看,头部企业的力量却十分薄弱,引领作用并不显著。这主要表现为它们仅仅是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在产品质量、创新能力和品牌影响力等方面均未成熟。

第四,从监管层面看,政策文件众多,但监管效能不足。一方面,部分政策文件因缺乏具体的执行细则或监管机制,导致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得到有效执行,从而影响了监管效果。另一方面,在网络微短剧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新的问题和挑战不断涌现,而现有的监管体系和手段可能无法完全迅速适应这些变化,导致监管空白或漏洞出现。

网络微短剧发展的未来思考与建议。

第一,从管理层面看,加强统筹协调,提升监管效能。首先要根据行业发展实际,明确各层级管理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建立责权一致的监管工作责任机制,确保工作有序开展。其次要加强各层级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形成合力,提高管理效率。最为重要的是根据发行平台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第二,从市场层面看,优化资源配置,培养头部力量。对各大市场主体而言,要根据市场实际需求和项目的优先级进行合理分配资源,杜绝盲目扩产。尤其确保重要精品项目和关键环节得到充足的资源支持,提升整体制作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由此提升创新能力和市场影响力,进而成长为头部力量,引领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第三,从创作层面看,坚持“内容为王”,强化价值引领。要提升作品品质,避免陷入小制作变“糙制作”,微短化变“微弱化”的误区,做到“短而精、小而美”,才能赢得市场青睐。文艺作品的内核是价值取向,灵魂是思想表达。微短剧创作必须端正价值观,坚守基本的是非观和伦理操守,用镜头和故事向观众传递世间真情与人文精神,用更多温暖人心的作品引导人、感染人、塑造人,做到“短”而不浅。

网络微短剧诞生于移动互联时代,具有鲜明的剧集性、移动化、微短化特质,是当下最具活力的一种新兴节目类型。推动网络微短剧创新发展,对于净化网络文艺生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影视内容创新,满足民众的审美娱乐需求,具有重要作用。在中国视听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网络微短剧应立足自身艺术特色,借力媒介融合的优势,进一步开拓创新空间。在大浪淘沙的市场之中,优质内容不会因为体量微、时长短而失去光彩。

THE END
1.中国短剧行业发展现状和前景(发展趋势工资待遇人才需求就业前景怎么样?市场需求:2024较2023增长10%,招聘职位量占全国0.011%。。发展现状:公司规模50-99人占比最多,成立时长5-10年占比最多,融资事件天使轮占比最多。高端人才:硕士需求占中国短剧行业0.457%。 人气排名前景分析招聘规模排名工资排名增长速度排名 https://www.jobui.com/salary/quanguo-all/ind-duanju/
2.清华大学:2024年AIGC发展研究报告3.0版2024女性消费趋势洞察-数字100 2024年全球电子商务市场报告-ECDB 2024年上半年消费品零售行业分析报告-毕马威 低空经济: 2024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智囊机构 2024年中国低空经济发展指数报告-36氪 2024中国低空经济行业研究报告--亿欧智库 新能源汽车: 2024中国新能源车市发展现状、培育推广经验和合作展望-中国汽车工程https://www.meipian.cn/58rp16rj
3.2024年中国微短剧行业研究报告政策引导:主管部门持续强化监管力度,促进微短剧业态健康有序高质量发展。 行业发展现状 内容供给层面:剧集数量上,微短剧内容创作产出正在急剧增长,供给侧创作热情高昂;题材上,受众端爱情、都市题材更受欢迎,古装题材可圈可点。 视频平台层面:重点微短剧上新长视频领跑,但整体微短剧上新短视频占优;视频平台均突显爱情主http://www.bianews.com/news/details?id=189161
4.20短剧未来发展的趋势以及你需要做好的准备短剧市场的现状与未来: 目前短剧市场主要有免费、轻付费和小程序短剧(重付费)等形式,其中小程序短剧在市场上的占有量最大,直接面向用户收费,模型最合理,也最具潜力。 未来短剧的故事类型将更加丰富,观众分级也会更加明确。随着更多人的参与,短剧的价格和观众都会呈现多元化趋势。 https://www.jianshu.com/p/d6f25c277049
5.2023微短剧行业报告.pdf2023微短剧行业报告.pdf 摘要: 微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交媒体形式,近年来迅速崛起并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报告通过对微短视频行业的深度研究,分析了其发展现状、市场规模、用户特征以及未来趋势,旨在为投资者、从业者和研究者提供深入了解微短视频行业的参考依据。https://www.19nd.com/20739.html
6.微短剧发展现状原因及未来方向分析问答集锦“野蛮生长”不能长久,微短剧这一新兴市场的未来发展方向,必然将聚焦 于精品化、主流化以及合规化。随着政府机构、国资企业、出版集团、广电媒体 和网文平台等新“面孔”的加入,微短剧市场的精品化趋势已经逐渐显现。不仅 体现在内容题材的不断拓展上,还表现在专业入局者的增多以及创作生态的变革 上,这些变化都是https://m.vzkoo.com/question/172371054922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