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为落实全国农业农村厅局长会议精神及农业农村部2023年一号文件重点工作部署,切实做好2023年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指导工作,为推进农业减灾防灾和稳粮扩油提供技术支撑,全国农技中心组织制定了2023年小麦、水稻、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全国小麦中后期发生的主要病虫害有:小麦赤霉病、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茎基腐病、蚜虫、麦蜘蛛、吸浆虫等。据预测分析,2023年春季小麦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为有效控制病虫危害,确保小麦稳产增收,特制订本方案。

重点防控小麦赤霉病、条锈病、蚜虫等重大病虫,兼顾茎基腐病、纹枯病、白粉病、叶锈病、吸浆虫等常发病虫。全国实现防治处置率95%以上,绿色防控覆盖率54%以上,综合防治效果85%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各类高产创建示范片、绿色防控示范区实现统防统治全覆盖目标。

坚持因地制宜、分区施策、分类指导的原则,抓住重大病虫、重点地区、关键时期,开展综合防治和统防统治,强化绿色防控、科学用药、减量用药,提高防控效果,实现小麦病虫防控目标,保障小麦生产和质量安全。

(一)华北麦区。以麦蚜、纹枯病、白粉病和茎基腐病防治为主,兼顾锈病、赤霉病、麦蜘蛛和吸浆虫等。

(二)黄淮麦区。以条锈病、纹枯病、赤霉病、茎基腐病、麦穗蚜等为重点,兼顾根腐病、白粉病、麦蜘蛛;黄淮南部应加强赤霉病预防。

(三)长江中下游麦区。以赤霉病、纹枯病、麦蚜为主,兼顾白粉病、条锈病等病虫;湖北及豫南地区加强春季条锈病防治。

在准确监测的基础上,根据小麦不同生育阶段主攻对象,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一)返青拔节期:以防治条锈病、纹枯病、茎基腐病为重点,挑治蚜虫和麦蜘蛛。对条锈病,要加强病情监测,实施分区防控。西南、汉水流域和河南南部、甘肃陇南等主要冬繁区,要封锁发病田块,全面落实“带药侦查、打点保面”防治策略,减少菌源外传,延缓向黄淮和华北麦区扩散蔓延。在越夏区,春季要加强转主寄主小檗四周麦秸堆的遮盖,控制条锈菌有性生殖,降低病菌毒性变异速率。黄淮春季流行区,坚持“发现一点,防治一片”,及时控制发病中心;当田间平均病叶率达到0.5%—1%时,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控,并且做到同类区域防治全覆盖。防治药剂可选用戊唑醇、氟环唑、丙环唑、嘧啶核苷类抗菌素、丙唑·戊唑醇、丙硫菌唑·戊唑醇等。当纹枯病病株率达10%时,可选用井冈·蜡芽菌、噻呋酰胺、戊唑醇、丙环唑、烯唑醇、井冈霉素、多抗霉素等进行防治。对小麦茎基腐病,参照防治赤霉病用药,选用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氰烯菌酯、氰烯·戊唑醇、嘧菌酯·丙环唑等药剂防治。要注意加大水量,将药液喷淋在麦株茎基部,以确保防治效果。

对麦蜘蛛,当平均33厘米行长螨量达200头时,选用阿维菌素、联苯菊酯、马拉·辛硫磷、联苯·三唑磷等药剂喷雾防治,同时可通过中耕除草、合理肥水管理等农业措施,降低田间虫量。对蚜虫,当蚜量达到百株500头时,应进行重点挑治。

在病虫防控的同时,可结合当地苗情,适当添加生长调节剂或免疫诱抗剂如芸苔素内酯、赤·吲乙·芸苔、氨基寡糖素、二氢卟吩铁、噻苯隆、多效唑等,促进弱苗转壮,控制旺苗徒长,提高抗病虫和抵御倒春寒等能力。

对小麦吸浆虫,应重点做好抽穗期的成虫防治;在孕穗初期,当早上或傍晚手扒麦垄看到1—2头成虫,应及时选用毒死蜱、辛硫磷、高效氯氟氰菊酯、氯氟·吡虫啉等农药进行防治,重发区间隔3天再用药1次,以确保效果。

对小麦白粉病、叶锈病,可以结合防治条锈病、赤霉病进行兼治;当田间病叶率达10%时,选用环丙唑醇、腈菌唑等杀菌剂进行防治,严重发生田,应隔7—10天再喷1次。

(三)灌浆期。重点防控麦穗蚜,提倡综合用药,达到一喷多效。当田间百穗蚜量达800头以上,益害比(天敌:蚜虫)低于1:150时,可选用啶虫脒、吡虫啉、抗蚜威、高效氯氟氰菊酯、苦参碱、耳霉菌等药剂喷雾防治。有条件的地区,提倡释放蚜茧蜂等天敌昆虫进行生物防治。对白粉病和叶锈病等可结合小麦“一喷三防”,实施杀虫剂、杀菌剂科学混用,综合控制。

(一)绿色防控技术。重点推广抗病品种和适期晚播、深翻、生态调控、保护及利用天敌等技术,提高药剂拌种或者种子包衣比例。对于条锈病、赤霉病等重大病虫,要加强监测预警,及早发现、采用生物农药及时处置;对重点区域,应加强监测预防,必要时组织开展专业化应急防控,防止病虫大面积暴发危害。

(二)穗期“一喷三防”技术。小麦抽穗至灌浆期是赤霉病、条锈病、白粉病、叶锈病、麦蚜、吸浆虫等多种病虫同时发生危害的关键期,可选用高效对路的杀菌剂、杀虫剂、叶面肥和调节剂等科学混用,综合施药,防病虫防早衰,达到一喷多效。

(三)科学用药技术。做到抓住关键时期、选用对路药剂、用足药量水量、科学混配、交替用药,注意保护蜜蜂等非靶标生物;推广使用自走式宽幅施药机械、静电喷雾器、植保无人飞机等高效施药机械喷雾防治,植保无人飞机施药时,应添加相应的功能助剂,每亩用水量不低于1.5升,确保防治效果。

根据全国农技中心预测,2023年我国水稻病虫害将呈偏重发生态势,发生面积11.6亿亩次。其中,一类病虫害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偏重发生,稻瘟病总体中等发生;其他病害水稻纹枯病偏重发生,稻曲病中等发生;三化螟、大螟、稻秆潜蝇、黏虫、台湾稻螟、稻叶蝉、稻瘿蚊、穗腐病、白叶枯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细菌性基腐病、跗线螨和紫秆病、水稻线虫病、福寿螺等病虫在局部稻区发生。为做好2023年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保障水稻生产绿色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重大病虫防治处置率达到90%以上,总体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5%以上。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52%以上,比上年增加2个百分点。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推进绿色防控、统防统治,实现控害保产、减药增效。以选用抗(耐)病虫品种、建立良好稻田生态系统、培育健康水稻为基础,落实生态调控和农艺措施,优先应用昆虫信息素和生物防治等非化学的绿色防控措施,合理安全应用高效低风险农药,保障水稻生产高质高效绿色安全。

(一)预防技术

1.选用抗(耐)性品种。因地制宜选用抗(耐)稻瘟病、白叶枯病、条纹叶枯病、稻曲病、黑条矮缩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褐飞虱、白背飞虱等水稻品种,避免种植高(易)感品种。注意根据当地稻瘟病、白叶枯病病原菌的优势小种,合理布局种植不同遗传背景的水稻品种。

2.播种期和秧苗期预防。一是播种前药剂浸种或拌种,预防恶苗病、细菌性病害、稻瘟病、病毒病、线虫病、稻飞虱、稻蓟马、立枯病等种传或苗期病虫。二是秧苗移栽前2—3天施用内吸性药剂,带药移栽,预防螟虫、稻叶瘟、稻蓟马、稻飞虱和叶蝉及其传播的病毒病。三是水稻线虫病发生区,苗床土壤处理和移栽前使用药剂浸根处理。四是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黑条矮缩病等病毒病流行区,采用20—40目防虫网或15—20克/平方米无纺布全程覆盖秧田育秧,或采用工厂化集中育秧,阻隔介体昆虫传毒,预防病毒病。五是秧苗期施用赤·吲乙·芸苔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或氨基寡糖素等植物诱抗剂,提高水稻抗逆性,培育壮秧。

3.孕穗末期至抽穗期重点预防。水稻孕穗末期,施药预防稻曲病、穗腐病、叶鞘腐败病等病害;破口期至齐穗期,重点防控稻瘟病(穗颈瘟)、螟虫、稻飞虱、纹枯病等。

4.生物多样性控害。采用生态工程技术,田埂、路边沟边、机耕道旁种植芝麻、大豆、波斯菊、硫华菊、紫花苜蓿等显花植物,涵养和保护寄生蜂、蜘蛛等天敌,提高稻田生物多样性,增强天敌自然控害能力;种植香根草等诱集植物,丛距3—5米,降低螟虫种群基数。

5.农艺措施。(1)翻耕灌水灭蛹。越冬代螟虫蛹期连片统一翻耕冬闲田、绿肥田,灌深水浸没稻桩7—10天,降低虫源基数。(2)健身栽培。适时晒田,避免重施、偏施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和硅肥。(3)低茬收割。秸秆粉碎后还田,降低螟虫残虫量。(4)清洁田园。螟虫、稻瘟病、细菌性病害重发田的稻草避免直接还田,应离田后综合利用。

(二)非化学绿色防控技术

1.昆虫性信息素诱控。越冬代二化螟、大螟和主害代稻纵卷叶螟始蛾期,集中连片设置性信息素,干扰交配或群集诱杀。一是交配干扰,采用高剂量性信息素智能喷施装置,每3亩设置1套,傍晚至日出每隔10分钟喷施1次。二是群集诱杀,采用持效期3个月以上的挥散芯(诱芯)和干式飞蛾诱捕器,平均每亩放置1套,田间均匀放置,高度以诱捕器底端距地面50—80厘米为宜,并随植株生长调整高度。

2.人工释放赤眼蜂。在二化螟、稻纵卷叶螟主害代蛾始盛期释放稻螟赤眼蜂,每代放蜂2—3次,间隔3—5天,每亩每次放蜂量8000—10000头,均匀放置5—8点。蜂卡放置高度以分蘖期高于植株顶端5—20厘米、穗期低于植株顶端5—10厘米为宜;可降解释放球可直接抛入田中。高温季节宜在傍晚放蜂。

3.稻鸭共育。有条件的稻田,水稻分蘖初期每亩放入15—20日龄的雏鸭10只左右,水稻齐穗时收鸭。通过鸭子的取食和活动,减轻纹枯病、稻飞虱、福寿螺和杂草等发生为害。

(三)药剂控害技术

1.二化螟。药剂防治指标为分蘖期枯鞘丛率达到8—10%或枯鞘株率3%;穗期重点防治上代残虫量大、当代卵孵盛期与水稻破口抽穗期相吻合的稻田,于卵孵化高峰期施药。选用苏云金杆菌、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印楝素、氯虫苯甲酰胺等生物农药或低风险化学农药。

2.稻飞虱。华南、西南、长江中下游稻区重点防治褐飞虱和白背飞虱;黄淮稻区重点防治白背飞虱和灰飞虱。重点在水稻生长中后期施药,防治指标为孕穗期百丛虫量1000头、穗期百丛虫量1500头;西南和华南稻区还需注意分蘖期迁入代的防治。优先选用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球孢白僵菌、苦参碱等生物农药和三氟苯嘧啶、烯啶虫胺、吡蚜酮、醚菊酯、氟啶虫胺腈等高效低风险的化学药剂。

3.稻纵卷叶螟。水稻分蘖期发挥植株补偿功能,减少用药。药剂防治指标为分蘖期百丛水稻束叶尖150个,孕穗后百丛水稻束叶尖60个。在卵孵化始盛期至低龄幼虫高峰期施药,优先选用苏云金杆菌、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短稳杆菌、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球孢白僵菌、稻纵卷叶螟颗粒体病毒等微生物农药,或四氯虫酰胺、茚虫威、多杀霉素、氯虫苯甲酰胺等高效、低生态风险的化学药剂。

4.稻瘟病。防治叶瘟在田间初见病斑时施药,预防穗瘟在破口抽穗初期施药,穗期若气候适温高湿,间隔7天第2次施药。选用枯草芽孢杆菌、春雷霉素、多抗霉素、申嗪霉素、井冈·蜡芽菌、三环唑、丙硫唑、咪铜·氟环唑、嘧菌酯等药剂。

5.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华南、西南南部常发区采用内吸性杀虫剂拌种和带药移栽。春季(4—5月)迁入白背飞虱带毒率大于1%或早稻中后期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病株率大于3%的稻区,中稻和晚稻秧田期和分蘖初期需防治。选用内吸性长持效期的三氟苯嘧啶、吡虫啉、噻虫嗪、吡蚜酮等药剂防治白背飞虱,联合使用毒氟磷、宁南霉素等防病毒药剂。

6.纹枯病。分蘖末期至孕穗期病丛率达到20%时和破口抽穗初期结合保穗,选用井冈霉素A、井冈·蜡芽菌、枯草芽孢杆菌、多抗霉素、氟环唑、咪铜·氟环唑、噻呋酰胺等药剂防治。

7.稻曲病、穗腐病和叶鞘腐败病。水稻破口前7—10天(10%水稻剑叶叶枕与倒二叶叶枕齐平时)施药预防,如遇多雨天气,7天后第2次施药。药剂选用井冈·蜡芽菌、氟环唑、咪铜·氟环唑、申嗪霉素、苯甲·丙环唑、肟菌·戊唑醇等。

8.细菌性病害。针对细菌性基腐病、细菌性条斑病、白叶枯病等病害,在种子处理和带药移栽的基础上,当田间出现发病中心时立即施药防治。重发区在台风、暴雨前后施药预防。药剂选用噻唑锌、噻霉酮等。

9.其他病虫害

(1)三化螟。水稻破口抽穗初期施药,重点防治每亩卵块数达到40块的稻田,方法同二化螟。

(2)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秧田期至分蘖前期施药防治灰飞虱。防治指标:条纹叶枯病为杂交稻秧田每亩灰飞虱带毒虫量1000头,大田初期每亩灰飞虱带毒虫量3000头,其他品种类型稻田可适当放宽指标;黑条矮缩病为一代灰飞虱成虫每亩带毒虫量6700头,二代若虫每亩带毒虫量10000头。药剂使用参照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3)立枯病。苗床施药预防。秧田出现症状时,叶面喷雾。药剂可选用蛇床子素、寡雄腐霉、噁霉灵。

(一)性信息素应大面积连片应用,群集诱杀时不能将不同种类害虫的性信息素挥散芯置于同一诱捕器内。

(二)化学药剂防治应达标用药,生物农药应适当提前施用,确保药效。

(三)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流行期,慎用植保无人机施药。

(四)稻鸭、稻虾、稻鱼、稻蟹等种养区和种桑养蚕区及其邻近区域,应慎重选用药剂,避免对养殖造成毒害。

(五)稻田禁用含拟除虫菊酯类成分农药,慎用有机磷类农药。水稻分蘖期尽量少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阿维菌素,破口抽穗期慎用三唑类杀菌剂,扬花期慎用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烯啶虫胺、噻虫嗪等),减少对授粉昆虫的影响。

(六)重视交替轮换用药,有效延缓和治理抗药性。提倡不同作用机理药剂合理轮用,避免同一种药剂在不同稻区间或同一稻区内循环、连续使用。提倡使用高含量单剂,避免使用低含量复配剂。根据抗药性监测结果,限制使用已产生中等以上抗性的药剂。

(七)严格遵守农药使用操作规程,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确保稻米质量安全。

2023年全国玉米病虫害预计总体偏重发生。其中,草地贪夜蛾在西南华南偏重至大发生,江南、江淮、黄淮中等发生,部分晚播夏玉米有重发可能;玉米螟在黄淮海夏玉米区偏重发生,东北、华北和西南华南局部中等发生;二、三代粘虫总体中等发生,在华北、东西、西北和西南局部将出现集中危害;玉米大斑病在东北大部偏重发生;玉米南方锈病在黄淮海夏玉米产区存在偏重以上流行风险。为做好2023年玉米重大病虫防控技术指导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重点防控草地贪夜蛾、玉米螟、粘虫、棉铃虫、南方锈病、大斑病、小斑病、灰斑病、弯孢叶斑病、褐斑病等病虫害,病虫害发生区防治处置率90%以上,绿色防控覆盖率52%以上,重大病虫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

坚持预防为主、联防联控,分区域开展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应用。采用生态调控、理化诱控、生物防治和科学用药等防控措施,加强中后期病虫害综合防治,促进提质增产,保障玉米生产安全。

(一)北方春玉米区。重点防控粘虫、玉米螟、棉铃虫、双斑长跗萤叶甲、玉米蚜虫、地下害虫、大斑病、茎腐病、玉米线虫矮化病、灰斑病、北方炭疽病。

(二)黄淮海夏玉米区。重点防控草地贪夜蛾、玉米螟、棉铃虫、粘虫、桃蛀螟、玉米蚜虫、蓟马、南方锈病、小斑病、褐斑病、茎腐病、穗腐病、弯孢叶斑病。

(三)西南及南方丘陵玉米区。重点防控草地贪夜蛾、玉米螟、粘虫、蚜虫、纹枯病、大斑病、灰斑病、白斑病、穗腐病。

(四)西北玉米区。重点防控地下害虫、玉米蚜虫、叶螨、棉铃虫、玉米螟、双斑长跗萤叶甲、茎腐病和大斑病。

(一)根腐病、丝黑穗病、线虫矮化病、纹枯病和茎腐病等土传病害。选用抗(耐)病品种,利用含有精甲·咯菌腈、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或戊唑醇等成分的种子处理剂拌种或包衣,与丁硫克百威复配还可以防治线虫矮化病。避免频繁漫灌,暴雨后及时排出田间积水。纹枯病在发病初期(玉米拔节时)喷施井冈霉素A等杀菌剂,视发病情况隔7—10天再喷1次。

(二)蛴螬、地老虎、金针虫等地下害虫及蓟马、二点委夜蛾、甜菜夜蛾等苗期害虫。播前灭茬或清茬,清除玉米播种沟上的覆盖物;选用含有噻虫胺、噻虫嗪等新烟碱类杀虫剂与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或丁硫克百威复配的种子处理剂拌种或包衣,兼治后期双斑长跗萤叶甲、蚜虫、叶螨、蓟马等。生物防治可用金龟子绿僵菌、球孢白僵菌颗粒剂随种肥沟施。

(三)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南方锈病、褐斑病、弯孢叶斑病、北方炭疽病等叶部病害。选用抗(耐)病品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健身栽培。在发病初期,选用枯草芽孢杆菌、井冈霉素A、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丙环·嘧菌酯等杀菌剂喷施,视发病情况隔7—10天再喷1次。

(四)草地贪夜蛾、玉米螟、粘虫、棉铃虫、桃蛀螟等害虫。秸秆粉碎还田,减少虫源基数;成虫发生期使用灯诱、食诱结合性诱剂诱杀;产卵初期释放螟黄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或夜蛾黑卵蜂等天敌灭卵;幼虫低龄低密度阶段优先选用苏云金杆菌、球孢白僵菌、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金龟子绿僵菌、短稳杆菌等生物农药;应急防治可选用四氯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等杀虫剂,抓住低龄幼虫最佳防控时期实施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

(一)秸秆处理、深耕灭茬技术。采取秸秆综合利用、粉碎还田、深耕土壤、播前灭茬等措施,病虫严重发生地块病残体离田处理,压低病虫源基数。

(二)种子处理技术。根据地下害虫、土传病害和苗期病虫害种类,选择适宜的种子处理剂拌种或包衣。

(三)中后期一喷多效技术。心叶末期,统一喷洒苏云金杆菌、球孢白僵菌等生物制剂防治玉米螟、棉铃虫和草地贪夜蛾,压低后期虫量;根据叶斑病、穗腐病、玉米螟、粘虫、棉铃虫、蚜虫和双斑长跗萤叶甲等病虫发生情况,合理混用杀虫剂和杀菌剂,控制后期病虫为害。宜使用高秆作物喷雾机或航化作业提升防控效率和效果。

(四)成虫诱杀技术。在鳞翅目和鞘翅目等趋光性强的害虫成虫羽化期,使用杀虫灯诱杀,对草地贪夜蛾、玉米螟、棉铃虫、粘虫等成虫可结合性诱剂诱杀,对粘虫、棉铃虫等夜蛾科害虫可结合食诱剂诱杀。

(五)卵寄生蜂防虫技术。在玉米螟、棉铃虫、桃蛀螟和草地贪夜蛾等害虫产卵初期至盛期,选用当地优势蜂种,每亩放蜂1.5—2万头,每亩设置2—5个释放点,间隔7天分两次统一释放。

(一)杀虫灯注意在害虫成虫羽化高峰期和夜间活跃时段使用,最大限度保护生态平衡。

(二)性诱剂诱杀技术应大面积连片应用,且不能将不同害虫的诱芯置于同一诱捕器内。

(三)生物农药应在病害发生初期或害虫低龄阶段施用,确保防效。

(四)施药宜在清晨或傍晚,用水量要足,施药部位要精准。

(五)当季使用过烟嘧磺隆除草剂的地块,避免使用有机磷农药,以免发生药害。

(六)注重农药的交替使用、轮换使用、安全使用,延缓抗药性产生。

马铃薯病虫害主要有马铃薯晚疫病、早疫病、疮痂病、黑痣病、黑胫病、病毒病、蚜虫、二十八星瓢虫、地下害虫等病虫。预计2023年马铃薯晚疫病呈中等发生态势,其中,西南及武陵山区、西北、华北和东北产区局部偏重流行风险高。为有效控制马铃薯重大病虫危害,特制定本方案。

以马铃薯晚疫病为重点,兼顾其他气传、土传病害和蚜虫、地下害虫等。主要病虫害发生区防控处置率90%以上,总体防治效果达85%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绿色防控覆盖率51%以上。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大力推进绿色防控,优先采用抗病品种,选用优质脱毒种薯,推广种薯处理等技术,根据病虫害发生动态调查监测结果,综合防治、科学用药,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和农户联防联控,提高防控效果。

以马铃薯晚疫病为重点,兼顾早疫病、黑痣病、枯萎病、黑胫病、疮痂病、粉痂病、蚜虫、地下害虫、二十八星瓢虫、马铃薯块茎蛾等区域重点病虫种类。同时,各产区要根据实际,注意做好马铃薯环腐病、黄萎病、青枯病、蓟马、双斑长跗萤叶甲和豆芫菁等病虫害的防控。

(一)西南及武陵山种植区:包括贵州、四川、云南、重庆、湖北等省(市),重点防控晚疫病、早疫病、黑痣病、青枯病、粉痂病、地下害虫(蛴螬、地老虎)、马铃薯块茎蛾、蚜虫和病毒病,兼顾黑胫病、疮痂病、蓟马等病虫。

(二)西北种植区:包括甘肃、陕西、宁夏、青海、新疆等省(区),重点防控晚疫病、早疫病、黑痣病、枯萎病、黑胫病、地下害虫、蚜虫,兼顾环腐病、疮痂病、粉痂病、二十八星瓢虫、双斑长跗萤叶甲等病虫。

(三)华北种植区:包括内蒙古、河北、山西等省(区),重点防控晚疫病、早疫病、黑痣病、枯萎病、病毒病、疮痂病、粉痂病、黑胫病、地下害虫和二十八星瓢虫,兼顾环腐病、黄萎病、豆芫菁、蓟马和蚜虫等病虫。

(四)东北种植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重点防控晚疫病、早疫病、黑痣病、枯萎病、疮痂病、病毒病、二十八星瓢虫、地下害虫,兼顾蚜虫、环腐病、黑胫病。

(一)播期防控技术

1.轮作防病虫技术。实行三年以上轮作防治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与玉米、小麦、大豆、蚕豆等非茄科作物轮作倒茬;精细整地,当地温达到10℃以上开始播种,播种深度8—10厘米,避免因地温偏低和播种过深出苗缓慢加重黑痣病、枯萎病等土传病害的发生。

2.选用抗病品种和脱毒种薯。根据不同生产区域特点选择适合的抗病、商品性好、高产、耐贮运的品种。选择脱毒马铃薯原种或一级种薯播种。

3.种薯切刀消毒技术。播种前先把种薯放在室内摊放5—6天,进行晾种,不断剔除病薯。在种薯切块过程中,用75%酒精蘸刀或3%来苏水、0.5%高锰酸钾溶液浸泡切刀5—10分钟进行消毒,多把切刀轮换使用。将种薯切成40—50克大小的薯块,保证每个薯块上带2—3个芽眼,切块大小应均匀一致。

4.种薯处理技术。种薯切块后选用咯菌腈、氟环·咯菌腈、或精甲·咯·嘧菌任意一种药剂进行种薯拌种,也可选用甲基硫菌灵+春雷霉素、白僵菌、苏云金杆菌、木霉菌等生物制剂拌种,防治土传、种传病害和地下害虫。拌种后晾干,装入网袋小垛摆放,保持良好通风,促使伤口愈合,1—2天后播种。

5.随种垄沟施药防病技术。对土传病害严重的地块,全田施用芽孢杆菌生物菌肥或菌剂。如果田块以黑痣病、枯萎病和黄萎病等真菌性土传病害为主,播种时沟施嘧菌酯或噻呋酰胺,如该田除上述病害还有晚疫病、疮痂病等病害发生,沟施氟啶胺及微生物菌剂等。

(二)苗期病虫防治技术

苗期防治重点是晚疫病、地下害虫等。在云南、贵州、四川等降雨量大的晚疫病高发区,如出苗后气温达到18℃以上,同时遇有连阴雨天气,或根据晚疫病田间监测预警系统信息,及时喷施苦参碱、代森锰锌、氟啶胺或氰霜唑等保护性药剂1—2次进行保护预防。如出现中心病株,可喷施丁子香酚、烯酰吗啉或氟菌·霜霉威等内吸性治疗剂1—2次消灭中心病株。对于地下害虫,利用灯光诱杀,每20—30亩布设1台杀虫灯,夜间定时开灯诱杀,尽量避免误杀天敌。也可利用性信息素诱杀成虫,每亩设置2—3个性诱捕器,设置高度超过马铃薯植株顶端20厘米左右。成虫出土前用辛硫磷拌土地面撒施,或出土后用溴氰菊酯等药剂喷雾防治。

(三)块茎形成期防治技术

块茎形成期防治重点是晚疫病、疮痂病、蚜虫、二十八星瓢虫等。该期晚疫病防治可喷施保护性杀菌剂2—3次。根据田间监测预警情况,适时选用代森锰锌、氟啶胺、氰霜唑等保护性杀菌剂进行全田喷雾。施药间隔根据降雨量和所用药剂的持效期决定,一般间隔5—10天左右。喷药后4小时内遇雨应及时补喷。疮痂病严重的地块可用芽孢杆菌等生物菌剂滴灌1—2次。如有黑胫病、青枯病等病害发生,可选用噻唑锌或噻霉酮等药剂滴灌或灌根2—3次。二十八星瓢虫防治应在卵孵化盛期至三龄幼虫分散前,选用高效氯氟氰菊酯等进行叶面喷雾1—2次,施药间隔期7—10天。蚜虫防治,在采取铲除田间、地边杂草,切断中间寄主和栖息场所等农业措施的基础上,优先选用苦参碱、除虫菊素等生物药剂防治,也可采用吡虫啉、噻虫嗪等化学药剂喷雾防治。

(四)块茎膨大期防治技术

(五)收获至贮藏期病虫防控技术

收获前7天左右杀秧。杀秧后至收获前喷施一次杀菌剂,如烯酰吗啉、氢氧化铜或噁酮·霜脲氰等,杀死土壤表面及残秧上的病菌防止侵染受伤薯块。杀秧后如不能及时收获,种薯田还应加喷1次吡虫啉防治蚜虫,避免种薯感染病毒。收获后马铃薯在库外放置1—2天,促进愈伤组织形成。入库时剔除病、虫薯,对块茎蛾重发区,薯块用高效氯氟氰菊酯等喷雾,晾干后入库贮藏。库内保持干燥和低温(2—4℃)环境条件,以抑制病菌的生长和传播。

(六)加强统防统治。在马铃薯病虫害发生盛期,根据系统监测及田间调查结果,组织专业化防治队伍,开展统防统治,将病虫害重发流行风险降至最低。

据专家研判分析,2023年全国草地贪夜蛾预计发生面积5000万亩次,西南、华南、江南、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代次多、程度重,部分晚播夏玉米偏重发生。为做好草地贪夜蛾防控技术指导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实现“两个确保”,即确保虫口密度达标区域应防尽防,确保发生区域不大面积连片成灾。防控处置率总体达90%以上,重发区防治处置率达到100%,总体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

按照主攻周年繁殖区、控制迁飞过渡区、保护玉米主产区的原则,综合应用农业防治、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理化诱控、科学用药技术措施。继续实施“四带”布控,突出主要作物和关键季节,持续压低成虫种群数量,抓住低龄幼虫防治关键期及时开展防治,加强统防统治和区域联防,落实防控指导任务。

(一)监测预警

在西南华南边境地区、迁飞通道开展重点监测,结合高空测报灯、地面虫情测报灯和性诱捕器监测成虫迁飞数量和动态。在长江中下游、黄淮海、东北和西北地区开展灯诱、性诱监测成虫发生情况。以玉米为重点,兼顾甘蔗、高粱和小麦等寄主作物,在作物生长季,特别是苗期和心叶期开展大田普查,确保早发现、早控制。

(二)分区防控要点

西南华南周年发生区加强生态控制,理化诱杀成虫,强化幼虫防治保苗保心叶保穗,遏制当地孳生繁殖,减少迁出虫量;长江中下游及江南地区重点防治迁入种群,性诱剂诱杀成虫,注重作物生长中后期的幼虫防治,压低过境虫源基数;黄淮海及北方主产区在成虫监测的基础上,主攻晚播夏玉米上的幼虫防治。

(三)主要技术措施

1.生态调控技术:充分利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调控措施。科学选择种植抗耐虫品种,或在田边分批种植甜糯玉米诱虫带集中歼灭。

2.种子处理技术:选择含有氯虫苯甲酰胺、溴酰·噻虫嗪等成分的种衣剂实施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防治苗期草地贪夜蛾。

3.理化诱杀技术:在成虫发生高峰期,采取高空杀虫灯、性诱捕器以及食诱剂等理化诱控措施,诱杀成虫,干扰交配,减少田间落卵量。在集中连片种植区,按照每亩设置1个诱捕器的标准全生育期应用性诱剂诱杀成虫。随着作物生长,应注意调节诱捕器高度,根据诱芯持效期及时更换诱芯,确保诱杀效果。

4.生物防治。作物全生育期注意保护利用夜蛾黑卵蜂等寄生性天敌和益蝽等捕食性天敌,在草地贪夜蛾卵期积极开展人工释放夜蛾黑卵蜂、螟黄赤眼蜂等天敌控害技术。抓住低龄幼虫期,选用苏云金杆菌、核型多角体病毒、金龟子绿僵菌、球孢白僵菌、印楝素等生物农药喷施或撒施,持续控制草地贪夜蛾种群数量。

5.科学用药。以保苗、保心叶、保穗为重点,卵、虫兼治,对虫口密度高、集中连片发生区域,抓住产卵高峰期和低龄幼虫期实施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对分散发生区实施重点挑治和点杀点治。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乙基多杀菌素、虱螨脲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注重农药的交替使用、轮换使用、安全使用,合理搭配助剂提高防控效果。

根据全国农技中心预测,2023年东亚飞蝗、西藏飞蝗和亚洲飞蝗总体中等偏轻发生,北方农牧区土蝗总体中等发生,其中,东亚飞蝗在沿黄滩区、环渤海湾以及华北内涝湖库区局部偏重发生,亚洲飞蝗在新疆农牧交错区以及东北苇塘湿地局部偏重发生,西藏飞蝗在金沙江、雅砻江、雅鲁藏布江等河谷地区局部偏重发生,北方农牧区土蝗在新疆北部、内蒙古中东部等地偏重发生,局部地区可能出现高密度蝗情。为做好2023年农区蝗虫防治工作,保障农作物生产安全,特制订本方案。

围绕“飞蝗不起飞成灾、土蝗不扩散危害、迁入蝗虫不二次起飞”的总体目标,飞蝗达标区处置率达100%,专业化统防统治比例达到90%以上,生物防治占75%以上;土蝗达标区处置率达70%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比例占75%以上,生物防治占70%以上。

强化“政府主导、属地责任、联防联控”的工作机制,贯彻“改治并举”的治蝗工作方针,加强蝗情动态监测,优先采用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在高密度发生区及时开展化学应急防治,科学选药、精准施药,推动蝗虫灾害的可持续治理。

(一)东亚飞蝗。重点防控区域为黄河中下游部分滩区、环渤海湾蝗区、华北和黄淮内涝湖库区及华南、海南局部蝗区。

(二)亚洲飞蝗。重点防控区域为新疆阿勒泰、塔城、伊犁和阿克苏、巴音郭楞等以及中哈边境地区,黑龙江、吉林的苇塘湿地等。

(三)西藏飞蝗。重点防控区域为西藏、四川、青海的金沙江、通天河、雅砻江、雅鲁藏布江等河谷地带。

(四)农牧交错区土蝗。重点防控区域为内蒙古中东部、新疆天山北部和东部,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吉林和辽宁西部、黑龙江中西部等地区。

(五)黄脊竹蝗。重点防范区域为云南普洱、西双版纳等中老、中越、中缅边境地区。

(六)沙漠蝗。重点防范区域为西藏、云南等中尼、中印、中缅边境地区。

(一)防治指标与适期

飞蝗的防治指标为0.5头/m2,北方农牧交错区土蝗的防治指标为10头/m2,防治适期为蝗蝻2—4龄盛期。

(二)主要技术措施

1.监测预警

2.防控技术

(1)生态控制。改造蝗虫孳生地,压减适生地面积,抑制蝗虫发生。针对飞蝗常发区,沿海蝗区采取封育草场和有序垦种苜蓿、紫穗槐、棉花、冬枣等蝗虫非喜食植物;滨湖蝗区加强生态保育,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吸引鸟、蛙等自然天敌,利用生物多样性压低蝗虫基数;内涝蝗区的宜农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宜渔区域开展造塘养殖;河泛蝗区实行沟渠路林网化,改善滩区生产条件,搞好垦荒种植和精耕细作,可以利用滩区种植豆科牧草。针对北方农牧交错区土蝗常发区,可通过垦荒种植、减少撂荒地面积,春秋深耕细耙等措施,破坏土蝗产卵适生环境,减轻发生程度。

(2)生物防治。中低密度发生区(飞蝗密度在5头/m2以下和土蝗密度在20头/m2以下)和生态敏感区(包括湖库、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禁止或限制使用化学农药的区域),可降低防治指标,2—3龄盛期优先使用蝗虫微孢子虫、金龟子绿僵菌等微生物农药防治,合理使用苦参碱、印楝素等植物源农药。在新疆等农牧交错区,也可以采取牧鸡牧鸭、招引粉红椋鸟等进行防治。

(3)化学防治。高密度发生区(飞蝗密度5头/m2以上,土蝗密度20头/m2以上)采取化学防治。药剂可选用高效氯氰菊酯、马拉硫磷、高氯·马、阿维·三唑磷等。在集中连片面积大于500公顷以上的区域,组织农用飞机采用精准定位施药技术进行防治;在集中连片面积低于500公顷的区域,组织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使用植保无人机或地面大型施药器械,采用超低容量喷雾技术进行防治;在芦苇、甘蔗、玉米等高秆作物田以及发生环境复杂区,使用烟雾机在清晨或傍晚进行防治。

(一)开展防效评估。注意监测蝗虫种群数量变化,跟踪防治效果,适时开展评价,一旦防治效果达到预期目标,即可终止防治行动,避免过度施药。

(二)落实防护措施。提前发布飞防作业公告、设置防治区警示提醒、强化防治人员的个人防护以及对非靶标生物的安全保护等。

(三)提高施药水平。化学防治时,应考虑条带间隔施药,留出合理的天敌避难区域。避免使用烟雾机喷施微生物农药。

2023年草地螟在内蒙古、河北、山西、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新疆等地发生,内蒙古及其周边地区有局部重发的可能,预计全国发生面积1500万亩次。为做好2023年草地螟防控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高密度区及时开展应急防治,控制幼虫迁移危害,防控处置率达到90%以上,中低密度区处置率达到70%以上,防治效果达85%以上,农作物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

加强分区治理、统防统治与联防联控,强化虫情监测,阻击外来虫源,控制本地虫源。采取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理化诱控、化学防治等综合措施,有效控制草地螟危害。

(一)防控重点

(二)技术措施

1.农艺措施。采用耕、翻、犁、耙等措施破坏越冬代幼虫化蛹。及时清除田间及田边杂草,并将除掉的杂草带出田外深埋或集中销毁。在低龄幼虫发生田块,应先施药后除草,避免幼虫集中转移到农作物上危害。保护和利用赤眼蜂、茧蜂、寄生蝇等寄生性天敌,发挥自然天敌控害作用。

2.挖沟阻隔。在草地螟严重发生区域,为防止幼虫从草原、荒地、林带向农田迁移,在重发区和邻近未发生区的地块之间,采取挖沟阻隔控制扩散危害,沟的深度和宽度30厘米以上,沟内可以灌水或撒石灰。

3.灯光诱杀。在草地螟越冬代成虫重发区,采用杀虫灯诱杀成虫,压低虫源基数。杀虫灯应安置在种植豆类、向日葵、紫花苜蓿等蜜源植物田边,安装高度以灯底高出周围主要作物顶部20厘米为宜。

4.化学防治。抓住幼虫3龄前(卵始盛期后10天左右)药剂防治的关键期,可选用甲维·三唑磷、三唑磷等药剂对田边、地头、撂荒地的幼虫进行防治。严重发生区使用植保无人机等施药器械集中防治,在分散发生区优先选用生物农药开展重点挑治。注意药剂的交替、轮换使用,避免连续、单一用药,延缓抗药性发展,提高防控效果。

近年来,随着种植制度和耕作方式变化,小麦茎基腐病呈逐年快速加重趋势,已成为黄淮海麦区生产中主要病害之一,2022年全国发病面积超过4000万亩,并呈继续扩展趋势。要重点抓好保健栽培防病和药剂“一拌一喷”等关键措施,控制病菌前期侵染,降低后期发病程度。

(1)选用抗耐病品种。各地要根据近年田间观测和抗性鉴定情况,选择种植适合当地条件的小麦茎基腐病抗耐病品种,或抗逆性强的品种。

(2)合理轮作。常年发病较重的小麦—玉米连作区,每隔2—3年,玉米与大豆、棉花、花生、蔬菜等作物进行轮作,重病田改种大豆等经济作物,切断菌源连续积累的途径,降低小麦茎基腐病发生危害。

(3)适当深翻。秸秆粉碎还田,播前深翻。至少每3年深翻一次,压低病原菌基数,降低病害发生危害。

(4)适期晚播。根据当地小麦茎基腐病发生和天气情况,适当推迟小麦播种期5—10天,并适当加大播种量,控制播种深度,适宜的播种深度为3—4厘米。

(5)精耕细管。土地深翻后,耙细整平。合理施肥,忌偏施氮肥。天气干旱有利于发病或加重病情,应及时浇水。盐碱地区宜采用地表水灌溉。

种子包衣或拌种处理是有效预防茎基腐病的关键措施。可结合小麦其他病害的预防,选用含有咯菌腈、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氰烯菌酯、丙硫菌唑、氟唑菌酰胺、灭菌唑等成份的药剂进行种子处理。如采用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戊唑醇·吡虫啉悬浮种衣剂、或吡唑醚·灭菌唑种子处理悬浮剂包衣或拌种,在防治小麦黑穗病或纹枯病的同时,对小麦茎基腐病也有较好的兼治效果。另外,据部分省田间试验结果,三氟吡啶胺等一些新型药剂防效较好,各地可在进一步试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示范应用面积。

在小麦返青期结合小麦纹枯病、白粉病等苗期其他病害的防治兼治茎基腐病。选用含有戊唑醇、氟唑菌酰羟胺、丙环唑、嘧菌酯、甲基硫菌灵、丙硫菌唑、丙环·嘧菌酯、氰烯·己唑醇、氰烯·戊唑醇等成份的药剂喷施。施药时注意调低喷头高度和方向,适当加大用水量,重点喷施小麦茎基部,确保防治效果。

THE END
1.农户储粮常见害虫防治保粮磷是国家粮食局成都粮食储藏科学研究所研制开发的谷物防护剂,对储粮害虫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尤其适合于农村储粮使用。 性状:保粮磷是黄白色粉状物,经高分子微胶囊化技术,将杀虫剂有效成分内包成几十微米的微胶囊体。它杀虫谱广,且对谷蠹有特效。由于经过微胶囊化,使杀虫剂缓慢释放,因此克服了有机磷农药易分解的https://sousuo.lswz.gov.cn/html/zhuanti/n16/n3615/n3676/n4703860/n4704541/4704722.html
2.粮食作物病虫害农业防治和物理防治主要技术措施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在病虫害预测、诊断以及调查危害情况,分析发生流行条件和规律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通盘考虑,采取农业、生物、物理、化学等各种手段和措施,充分把握作物生长的生理时期和病虫害的最佳防治时期,经济、有效地将病虫害控制在经济为害水平之下。 https://www.caas.cn/zt/nykpw/kpwnykj/491bbadba37d485b979988f20c13e8b8.htm
3.作物病虫害防治—智慧树网根据相关统计,我国粮食病虫害年发生面积40-50亿亩次,农作物每年生产损失约为30%,开展防治可挽回损失9600万吨。因此,病虫害的防治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技术措施,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技术。 我们开设作物病虫害防治课程,旨在普及作物病虫害的基础知识,提出作物病虫害防治新技术、新理念,总而言之就是http://coursehome.zhihuishu.com/courseHome/1000069768
4.新农股份新颁布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明确了防治责任,细化了监测预报、预防控制、应急处置等全链条制度安排,强调了绿色防控技术重点方向,是我国农作物病虫害治理能力提升的法律遵循,不但为做好重大病虫害防治工作提供了保障,也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 http://www.xnchem.com/index.php/news/news3/info/197
5.收藏!涉及十大作物,最全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来了为落实全国春季农业生产暨加强冬小麦田间管理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农业农村部办公厅《“两增两减”促丰收行动方案》部署要求,切实做好2022年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指导工作,我中心组织制定了2022年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主要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https://www.nfncb.cn/index.php/zybd/16312.html
6.农作物病虫防治总结(精选9篇)篇3: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及建议 1 防治原理 农业发展中, 导致农作物病虫害问题频发的“罪魁祸首”有多种, 包括微生物以及昆虫等。其中, 部分有害生物是在某种特殊条件下出现的。也正是由此, 多种生物的生长也就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而农田生态系统则可以说是生物群落。在每一个生物群落中, 有害生物扮演着十https://www.360wenmi.com/f/filej749ql4o.html
7.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技术小麦赤霉病防控技术 种植耐病品种 因地制宜地种植扬麦、宁麦、镇麦系列耐病品种,压缩高感品种种植面积。 化学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主动出击、药肥混喷”的防治策略。病害中等及以下流行年份,掌握在小麦抽穗扬花初期用药;病害偏重以上流行年份,高感品种防治适期提早至破口期。选用氰烯菌酯、咪酰胺、戊唑醇、多菌灵https://www.xjxnw.com/m/html/information/infor_win.html?id=1863588
8.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分析14篇(全文)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推广分析 第3篇 1 水稻主要病虫害简析 水稻在我国种植分布区域较为广泛, 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农作物品种。病虫害一直困扰着水稻种植生产活动, 不加以及时、有效控制, 会对水稻生产造成严重的影响。在实际种植中, 不同地区遭遇的病虫害也不尽相同, 大丰市小海镇水稻病害主要集中在稻瘟病、https://www.99xueshu.com/w/filemr0lu1gj.html
9.农作物书排行榜京东JD.COM为您提供农作物书销量排行榜、农作物书哪个好、农作物书多少钱等相关资讯,从农作物书价格、评价、图片等多方面比较,为您推荐优质农作物书产品!https://www.jd.com/phb/key_171304534e54f8571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