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是指以确保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以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为目的,优先采取生态控制、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结合科学用药等环境友好型技术措施控制农作物病虫为害的行为。
1.土壤处理。土壤消毒和修复,土壤处理技术:轮作、日光+石灰氮+麦秸、生物菌剂处理(如枯草芽孢杆菌、多粘类芽孢杆菌)。
2.选用耐抗病虫良种。根据病虫发生特点,因地制宜选用耐抗病优良品种。
3.培育无病壮苗。育苗场地应与生产地隔离,防止生产地病虫传入。育苗前苗床彻底清除枯枝残叶和杂草。营养土要用无菌土,同时施用高温腐熟的有机肥。加强育苗管理,及时处理病虫株,最后淘汰病苗,选用无病虫壮苗移植。
4.轮作倒茬,清洁田园。作物连作是引发和加重病虫危害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生产中按不同作物种类、品种实行有计划轮作,是减少土壤病原积累,减少为害的有效技术措施。大力提倡清洁田园,作物收获后将散落在田间的枯枝落叶、杂草清除出园,深埋、堆沤发酵,减少田间菌源、虫源积累;秋耕深翻,降低越冬虫源;结合中耕除草,及时清除田间、地埂等杂草,减少虫卵。
5.栽培管理。合理密植,精耕细作,适时抢墒播种或覆膜,促进早出苗、出壮苗。加强水肥管理,施足腐熟的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和微量元素肥料,提高植株抗病力。采取微灌、滴灌并注意田间排水,降低湿度,减轻病害发生。
1.间作套种。大面积种植单一作物品种容易导致病害大流行。不同类型的作物间作或套种,可以增强田间生物多样性,如玉米—马铃薯、小麦—玉米、小麦—葱、蒜—其它蔬菜等套作,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减少病虫发生。
2.采用覆膜起垄或搭架栽培,提高垄间通风透光,采用微灌、膜下滴灌,避免大水漫灌,注意雨后及时排涝,降低田间湿度,保护地要加强通风、透光、降湿,以减轻病害的发生
1.性诱剂诱虫。昆虫性诱剂是模拟自然界的昆虫性信息素,通过释放器释放到田间来诱杀异性害虫的仿生高科技产品。通过诱芯释放人工合成的性信息素化合物,并缓释至田间,引诱雄蛾至诱捕器,并用物理法杀死雄蛾,从而破坏其交配,以达到防治的目的。
2.生物农药防治
(1)微生物制剂:如苏云金杆菌(BT)防治粘虫、菜青虫、烟青虫、棉铃虫等;绿僵菌防治西藏飞蝗。
(2)农用抗生素:如井冈霉素防治小麦、玉米纹枯病;宁南霉素防治病毒病;农抗120防治蔬菜、花卉白粉病、炭疽病、纹枯病等;阿维菌素防治斑潜蝇、小菜蛾、菜青虫等;浏阳霉素防治辣椒跗线螨等。
(3)植物性农药。如印楝素防治小菜蛾;天然除虫菊素防治蚜虫、菜青虫、小菜蛾等。
(4)病毒杀虫剂。病毒进入昆虫体内后,释放出大量的病毒粒子,病毒粒子不断扩增增殖,重复侵染害虫细胞,使害虫得病而死。如小菜蛾颗粒体病毒、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等。
1.选择对路农药。严禁使用高毒、剧毒、高残留农药;严禁违规经营、使用限用农药;严禁超量超范围推荐和使用农药;根据防治对象选择低毒、低残留、持效期短的农药;选择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安全的农药。
3.选择最佳施药剂量。准确核定施药面积,根据农药标签推荐的农药使用剂量或植保技术人员的推荐,计算用药量和施药剂量。
4.选择适宜的施药方法。应按照农药产品标签或说明书规定,根据农药作用方式、农药剂型、作物种类和防治对象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施药方法。
5.选择性能良好的施药器械。应综合考虑防治对象、防治场所、作物种类和生长情况、农药剂型、防治方法、防治规模等情况,小面积喷洒农药选手动喷雾器,较大面积喷洒农药选背负机动喷雾器,大面积选用喷杆喷雾机。选择合适喷头。
6.严格掌握安全间隔期。安全间隔期指最后一次施药至作物收获时安全允许间隔的天数。严格按照农药安全间隔期使用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