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将全方位升级和支持各种产业|钛媒体财经风云对话第一期

政府工作报告中定下了2024年GDP增速为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等目标,如何来看待这些目标呢?“新质生产力”的提法有何深意?“发行超长期国债”等措施又如何助力经济目标的实现?

首期《钛媒体财经风云对话》,主持人钛媒体副总编辑胡润峰,特邀华创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就两会涉及的重要问题一一探讨。

重要观点提炼:

1、关于5%左右的GDP增长目标,徐洪才认为,这是基于政策本身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各地方政府上报的数据以及到2035年中国经济要基本实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中长期目标这三点考虑作出的,而且认为该目标是具备合理性、必要性和可实现性。

张瑜表示,从实际可操作性上对5%的目标进行了数据拆分,有非常大的概率是能够顺利完成的。

2、对于就业和物价目标,徐洪才认为,食品价格下降反映出供给充足,是利于百姓的,但工业生产品下降反映出了消费需求不足,这个问题在今年还会延续。

3、张瑜认为,工业生产品上中下游出现明显分化,2024年的中国通胀将走出前低后高,缓慢上升的趋势。

4、对于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张瑜表示,中央发债效果比地方政府发债更好,此外超长期特别国债能更好匹配国计民生建设。

5、徐洪才认为,新质生产力对应全要素生产率,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因此成为新质生产力核心要素。

张瑜认为,“新质生产力”明确了从“供不应求”、“内循环优化”和“需不明但先布局”三个方向产业着手进行全方位支持和提升。

6、在春节消费方面,出行人员的增加和结构的改变、新消费的产生等带动了消费复苏,但高端消费修复偏弱;“设备更新”将提高企业质量,同时使整个产业链升级获利;供需转型、基础建设升级、中产阶级的崛起将为中国投资和消费提供新的支持力量,构成中国经济的新动能。

胡润峰: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到2024年GDP增长的目标为5%左右,在总理看来也并非易事,两位嘉宾怎么看待5%左右的GDP发展目标?

徐洪才:5%左右的GDP增速目标主要是基于三点考虑,第一就是政策本身的稳定性和连续性,2023年目标5%左右,但实际增长5.2%,所以今年的5%左右与去年大体量上是一致的;第二个方面,各省市的两会已经开过了,经过各地方政府上报的数据看,全国的加权平均预期目标是5.4%,可见各地方政府干劲很足,中央层面保持稳健提出了5%左右的目标,我觉得这也是相适应的;第三个方面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基于中国中长期的目标,2035年中国经济要基本实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相比于“十三五”末,GDP和规模总量翻一翻,达到200万亿,人均收入按照美元计价要达到2万亿美元以上,因此按照这个目标,未来十几年的年均经济增速将不低于4.7%,且由于前两年疫情因素有所耽误,所以接下来几年增速将有所提高,这样到2030年以后,实现目标的压力才能更小。总体来看,2024年的宏观政策都是给力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使这一增速目标是符合实际的、可行的、必要的并符合预期的。

张瑜:我和徐老师的观点一样,过去许多年中国有一个基本的规律,一般地方两会目标增速可能会比全国目标增速高0.4%至0.6%,所以地方加权如果大概在5.4%左右或者5.5%左右的话,那么对应到全国目标应该是5%左右,这中间留有一部分冗余度。再者,我们从实际可操作性上对5%的目标进行了数据拆分,有非常大的概率是能够顺利完成的。

2023年消费贡献率非常高,GDP三项中消费贡献率大概高达百分之八十多,一部分原因是基数低,但这依然是一个非常好的数据。2024年的消费贡献率可能会往正常年份的数值回归;2023年资本性支出的GDP贡献率差不多是1.5%,今年我们觉得有望回到1.9%,这就能贡献0.4%正向影响;2023年出口拖累很严重为-0.6%,今年预计这块能够略微收窄。资本性支出和进出口贡献率两项合并就可以贡献近小0.8%左右,消费在今年回归正常均值后,三个部分累加,我们基本上认为增速大约是5%左右,这个数值的胜率是非常高的。

胡润峰: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了,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等目标,这几个主要的经济工作目标,两位嘉宾怎么看?

考虑物价更科学的指标是GDP的平减指数,该数据可由PPI加上CPI除以2粗略推算,而这个指标今年明显收窄。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经济体发展的国家,无论是面临通胀还是物价低迷,我们将目标定在3%,这个数字具有比较大的弹性和包容性,可讨论性较低,应该将重点工作重心放在扩大内需上。

张瑜:新增就业1,200万这个数据有其可实现性和必要性,必要性体现在每年新增的千万级别应届毕业生,可实现性体现在在于,根据历史经验,一般一个点的GDP在不考虑经济结构变化的情况下,它约能带来200万左右的就业岗位,所以5%差不多对应1,000多万新增就业岗位。

上中下游结合最终体现在合成价格层面上是PPI为负的状态,我们预测整体今年的CPI、PPI价格走势可能是前低后高,慢慢向上,且斜率不会太陡峭的趋势,整体维持低物价的状态和判断,所以对于今年和明年的宏观经济来讲,我觉得可能很重要的一个点是什么时候价格弹性重新回来。

胡润峰:两会上拟定今年赤字为3%,并表示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在2024年先发行1万亿元,2023年年底是临时增发了1万亿的国债,而今年变为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国债,对于这样的安排,两位老师怎么看?

徐洪才:这是一个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传统的劳动资本、投资拉动和进出口拉动不给力,那么发展就转向了迎接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变革的过程。比如大型农机装备的使用,将农民的劳动生产力进行了提升。

高科技产业这些领域的发展也受益于数字化活动,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因此无论是投资、消费发展还是产业发展等等都看得见服务质量的提升、效率的提升、单位GDP能源消耗下降和碳排放的下降。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中国未来的高质量发展经济规模要具备一定的规模,同时强调新质生产力其实还是鼓励大家创新。

胡润峰:从实操的角度,新质生产力这个概念对应的是哪些行业、哪些板块、哪些主题?

胡润峰:由于种种原因,之前有人对经济有一些偏消极的看法,但是春节期间的消费的数据表现让人振奋,所以有人觉得这体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张首席怎么看待?

张瑜:我觉得春节数据有非常多的亮点。第一个最亮眼的是看人流量,增长表现极佳,体现了居民出行欲望很强。第二个是整个出行结构中可以看到私家车相比于其他客运手段增速是非常高的,大约30%的同比增速,这意味新的自驾短途或者家庭开车自驾行的交通方式出现了。第三个是一些省份统计出来的人均消费额也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体现出,不仅人出来了,消费金额也跟上了。第四个是今年出现了非常多的下沉新业态,例如现在不管是乡镇、县级市,电影院都建设起来了,春节看电影成了一个新的下沉的消费业态,特别是对于乡镇的老百姓来说,这可能就是消费升级和改善。从数据来看,今年票房增速结构上最快的是三四线城市。第五点是就业上出现了新的模式,例如一些斜杠青年,人们可能从事更多的、更灵活的职业,在网络上以一个种交叉的业态出现。

整个春节有很多数据的亮点,但永远没有全是好的数据,部分数据也彰显出一些其他的问题需要后续格外注意。比如今年快递收揽量下滑,海南等离岸地区人均消费免税额有所回落,可以理解为真正的高端消费恢复还不是很好。

此外,还有春节期间一些消费的新变化,比如说一些尾部城市存在去品牌化的零食批发,可以把它称之为零食界的拼多多,又或者是消费降级,但是我反而觉得这可能是因为商品质量更好了,品牌效应打薄了,这是对消费者更有益的,但同时也反映出高端消费修复偏弱,所以我觉得整个春节的数据亮点是以变好为主,其中包含一些细节数据也需要后续经济运行当中我们再做观察。

张瑜:我们觉得要从动态的角度去看待设备更新,放在整个宏观里面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看待,第一个从行业格局来看,它不仅是简简单单的财政补贴,而是整个国家标准能耗能效的提升,比如说2023版的国家能耗新规,2024年1月份刚刚发布的能效新规,推动整个中国社会更新,这既有财政的补贴和支持,同时也有国家标准的提升。所以这一拉一推,可能会产生的行业格局优化比较快的结果,可以理解为在这个过程当中对企业的优劣分化进行了加速。如果这个企业综合的运营能力较弱,在国家设备能耗能效的新规下,准入门槛提高,这一部分企业就可能会被市场淘汰。其次就是拉动效应,为应对新的国家标准、应对国家的导向,企业要进行设备更新,从而拉动零部件、资本品等细分公司和行业。

第二个从产业升级来看,我觉得它同时具有“一箭三雕”的作用,现在中国的经济可能有三个诉求,第一个是我们要做高质量产业升级现代化,第二个是不得不否认现在低通胀、低物价的现状,第三个是我们要完成就业等稳增长目标,在这种诉求下,制造业投资就不能下滑,从目前看制造投资本身是需求,但是投资完成后形成产能就变成未来的供给。当下在一定行业里供给已经大于需求,技改是能满足三者的政策抓手,因为一方面它通过技改的量保持住制造业的投资增速维持高位;另一方面是它不是新产能,也不是产能的扩支,设备更新可能对目前低物价,行业快速出清,从而达到未来均衡是有好处的,最后一方面是它符合产业化升级的高质量要求。

胡润峰:徐老师怎么看待目前的房地产与地方债的风险?

胡润峰:2023年我们有三样增量产品大放异彩,汽车、光伏、锂电池,大家称之为新三样,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动能还有哪些呢,张首席能谈一下看法吗?

胡润峰:张首席能够预测一下两会之后的投资主线吗?

快报

21:28

周小波担任海富通基金副总经理

毕马威:人工智能已产生令人信服的投资回报率水平,生成式AI投资价值回报更高

21:22

飞行员也酒驾?日本航空又曝飞行员执飞前饮酒

21:21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会见巴基斯坦旁遮普省首席部长玛里雅姆

21:20

国泰君安王政之:明年IPO发行有望回暖,全年预计发行150~210家

波音据悉将再次裁员,涉及美华盛顿州和加州近千人

21:13

21:11

农业农村部与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举行工作会谈

21:10

五矿新能:拟以不超过5亿元参与金川镍钴增资扩股项目

国联证券:上交所定于12月17日审议公司购买民生证券99.26%股份事项

21:04

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跌1.03%

21:03

国内期货夜盘开盘多数下跌

20:58

广东:到2030年,完成10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及标识应用

20:52

马来亚投资银行:2025年多个东盟国家经济有望保持增长

美国天然气期货日内下跌3%

20:48

海能实业:控股股东拟减持不超3%公司股份

20:47

华虹无锡基地二期项目12英寸生产线建成投片

TikTok商店正式在西班牙上线

20:42

新发放贷款超万亿元,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加快落地见效

THE END
1.专家观点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加快“提速换档”数字贸易新引擎作用持续增强 数字贸易蓬勃发展,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一是企业出海成效显著。头部企业加快拓展国际市场,在短视频、跨境电商等领域国际化发展中表现突出。国内短视频领军企业基于国内市场研发经验,探索出算力驱动、用户生成、数据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1NjQwMTQ3Mg==&mid=2247510292&idx=3&sn=d09825b62ccd01d8d638987f019bc2bf&chksm=eb62b72fbd13d3b463e9be8a47cf71d5bb07b6a7b127d3b3800e2eba3eb6fb612906f9d18b67&scene=27
2.释放数据潜能筑基新质生产力海量的数据和新型的算力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和量子计算等新技术加快赋能千行百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这一沃土中快速成长,开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形成新优势,成为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排头兵。经过多年发展,凭借完备产业体系、超大规模市场、海量数据资源和丰富应用场景等http://www.tynews.com.cn/system/2024/02/29/030722966.shtml
3.数据活力迸发,“乘”出发展新动能打开手机,外卖记录生成个人饮食喜好;在订单、库存和交货期里,藏着企业的供应链信息;人口、医保、就业数据的统计,是政府民生的直接反映……数据,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每个人却早已身处数据海洋之中,日常点滴汇聚成经济社会运行中的数据资源。 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数据正成为推动数字经济深入发展的核心引擎,也是发展新质https://www.ccidmedia.com/show-7-263-1.html
4.数据成为新生产要素算力成为新基础能源人工智能成为共同构成新质8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 数据成为新生产要素 算力成为新基础能源 人工智能成为 共同构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驱动因素 A 新生产动能C 新生产方式B 新基础设施D 新生产工具 参考答案:A 解析: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变革。数据作为新的生http://www.ppkao.com/kstkai/daan/a866a09371944213bad58ef42bb897dc
5.数据相关的新业态新模式迅速崛起它们为传统经济注入新动能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 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与数据相关的新业态、新模式迅速崛起 它们为传统经济注入新动能 也加速推动国民经济越来越“数字化” 下列对数据要素产生的积极影响https://easylearn.baidu.com/edu-page/tiangong/questiondetail?id=1805944268475375097&fr=search
6.数据生产力崛起:新动能+新治理产力成为人类改造自然的新型能力,意味着人类改造自然从直接走向间接,从能量转换工智能工具,从劳动者走向知识创造者,从能资源走向数据新要素,从经验决策走向基数据+算法”的決策,从他组织走向自组织,从产品分工走向知识分工,从小规模协作近向数亿人的全球实时协作,但数据生产力本质是解放人的生产力。 https://blog.csdn.net/weixin_51913871/article/details/111572717
7.国家统计局相关负责人解读2018年主要经济数据:稳中有进迈向高质量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力实施,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不断涌现,新动能成为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动力。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2017年增长8.9%,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7%,分别高于整个规模以上工业2.7个和5.5个百分点。1月份至11月份,规http://news.ts.cn/system/2019/01/23/03554047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