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解读|中国式现代化制度保障(三)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徐策中国经济信息网左登基
□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改革目标和任务安排,应准确把握新一轮中长期改革的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加快探索完善数据产权制度、数据流通规则、市场化配置机制和安全治理机制,为全面建设数字中国、网络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一、进一步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面临新形势新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开展了自主性、渐进式的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探索,初步建立起数据要素基础制度的框架脉络,数据要素市场逐步发展壮大,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也面临更加复杂的国际国内发展环境。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构建全国统一数据市场,将是一场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关乎全局的重大改革举措。
(一)从国际看,数据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外部环境中最为关键的决定性要素
1.数据将成为开启人类数字文明时代“第一要素”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既直接创造社会价值,又通过与其他生产要素融合,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提升配置效率和激励效率,大幅度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2.数据要素将激活创新“非对称优势”增长点
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数据要素与核心领域技术创新呈现交叉融合趋势。数据要素对于创新驱动战略的支撑作用,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二是数据要素深度赋能科技创新要素配置方式。通过对数据要素的挖掘、分析和利用,降低科技创新过程中的信息交互偏差和要素交易成本,推动创新要素向高生产效率、高边际产出的企业聚集。
3.数据治理规则竞争将成为全球博弈“制高点”
4.数据安全将成为国家总体安全的“核心基石”
数据是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数据安全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已处于国与国对抗斗争的前沿阵地。当前,各国围绕数据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十分激烈。在国际经贸竞争背景下,一些西方国家将地缘政治作为数据跨境流动的重要考量因素,加快对中国等战略竞争对手的数据封锁,数据安全已上升为西方国家遏制中国的核心议题。与此同时,全球数据泄露事件频发,数据安全威胁居高不下,严重危及国家战略安全利益。IBM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数据泄露的平均成本达到445万美元,创下历史新高,三年内增长了15%。在这一背景下,数据安全工作已经纳入国家重大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的重点。
(二)从国内看,数据成为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最具前瞻性的基础要素
从驱动现代化发展全局动力要素出发可以预测,数据将成为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最具前瞻性的基础要素。
1.数字红利成为“后人口红利”时代经济新引擎
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我国正进入人口红利的关键转变期,“人口红利”的机会窗口正逐步关闭,并逐步进入“后人口红利”时代,数据正成为继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之后最重要的基础生产要素。近十年,数字经济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7.06%,远高于GDP的年均增长速度。截至2023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达10%。
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数据要素具有超越时空的独特属性,具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三个基本条件,正在对经济发展产生颠覆性影响:一是成本较低且相对成本迅速下降;二是供应能力具有长期无限性;三是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具有高流动性、高初始固定成本、零边际成本和累积溢出效应等特点。预计到2035年,我国数字化发展水平将进入世界前列,数据要素成为“后人口红利”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2.数据驱动将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新范本
一方面,数据要素将有效降低社会治理成本。以数据要素为驱动,通过对重点领域、重点需求、重点人群进行智能分析、科学诊断、精准研判,降低不同部门、不同层级、不同地区之间的公共数据开放成本,提升国家治理的科学化精准化水平,增强治理信息反馈和纠偏,降低公共决策偏差概率,从而降低决策治理成本。
3.“数字福祉”催生人民美好生活需求新愿景
4.数据将是构筑中华文化软实力的“源动力”
我国是文化资源大国,也是数据资源大国。数字文明时代,加快中华文化资源数字化生产、数字化呈现、数字化传播已刻不容缓。据专业统计,全球网站内容目前56%是英文,只有1.5%是中文,中文网络数据规模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也与我国经济体量规模并不相称。
在数字文明时代,文化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首先依托于数据要素的挖掘利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全面、细致地进行中华文化资源的梳理和摸排工作,彻底摸清我国文化资源的“家底”,并与文物遗迹、文旅演艺、图书出版、电影电视、网络文化文艺等各个不同文化领域,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展示传播形态,以及载体各异的文化资源数据建立深度链接,将零散分布的文化资产关联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实现文化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借助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深度推进国家级文化数据要素流通,实现各文化主管部门、公共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大文化”领域整合,创造新形态的数字化生产力。
5.数据要素将成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助推器”
数据要素将显著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这一作用机制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二、进一步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立足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我国新一轮中长期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正朝着数据资源要素化、要素配置市场化、配置效率最大化、基础制度系统化、流通治理全球化等方向前行。
(一)推进数据资源要素化,打通原始数据向生产要素的转化机制
数据是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和关键生产要素,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面临着数据产权不明、定价机制不清、流通机制不畅、公共数据开放应用水平较低等问题,制约市场功能的有效发挥,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市场价值仍需进一步挖掘。比如,政府数据开放的数据集规模仅为美国的1/9;大部分企业尚未参与数据的交易流通;2023年全国数据产存转化率为2.9%。
在此背景下,《决定》提出“培育全国一体化技术和数据市场”。为此,必须加快推进数据资源要素化,加快打通从原始数据,到数据资源,再到数据要素的转化机制,形成与土地、劳动、资本等传统要素良性互动,全面发挥数据要素的倍增效应、乘数效应,高效赋能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和社会服务等各个环节,实现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广泛流通,使其全面进入社会化大生产过程。最新数据显示,数据要素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和贡献度分别可达14.7%和0.83个百分点。
(二)加快要素配置市场化,贯通数据要素到数据资本之间的转化路径
全面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断健全数据要素市场化运行机制。当前,我国数据要素市场还处于做大“蛋糕”阶段,数据流通交易的规模、效率、规则均有待提升,流通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负外部性、数据垄断、协调失灵等问题亟待解决。
(三)推动基础制度系统化,构建适应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体系
为此,《决定》提出“加快建立数据产权归属认定、市场交易、权益分配、利益保护制度”。着眼数据要素市场长远发展的战略远景,应以促进数据合规高效流通使用、赋能实体经济为主线,以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为重点,深入参与国际高标准数字规则制定,加快形成政府监管与市场自律、法治与行业自治协同、国内与国际统筹的数据要素治理结构;构建适应数据特征、符合数字经济发展规律、保障国家数据安全、彰显创新引领的数据基础制度,充分实现数据要素价值、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数字经济发展红利,从而推动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根据部署,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将着力构建起适应数据特征、符合数字经济发展规律、保障国家数据安全、彰显创新引领的数据基础制度。
(四)实现配置效率最优化,打通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跃迁的路径
生产要素的高效率配置是实现生产力跃迁、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必要条件。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高价值数据要素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数据要素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调研显示,2023年,在各类数据交易所中,需求方是供给方的1.75倍,数据产品成交率为17.9%,数据场内交易供需匹配率较低。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研究初步测算,全国企业数据要素支出规模约为3.3万亿元。如果考虑数据资产评估、质押、融资等衍生市场,整体规模可能超过30万亿元。有关研究通过对5000多个项目信息分析表明,数据要素可使工业企业业务增长平均增加41.18%,生产效率平均提高42.8%,产品研发周期平均缩短15.33%,能源利用率平均提高10.19%。
(五)推动数字治理全球化,完善国内国际高效统筹的数据要素治理体系
数据跨境流通、全球数字治理,是数字经济时代显著的时代特征。据研究预测,数据跨境交易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2030年全球数据交易市场规模有望达3011亿美元。
三、进一步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关键路径和战略抓手
《决定》要求“加快建立数据产权归属认定、市场交易、权益分配、利益保护制度,提升数据安全治理监管能力,建立高效便利安全的数据跨境流动机制”。这为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
数据产权制度是数据基础制度中的基础,也是最为复杂的世界性难题。探索完善数据产权制度,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一方面,坚持“进”字当先,鼓励各地各部门加快制度创新,积极探索“三元分类”“三权分置”“三级风险”等数据产权制度体系,强化高质量数据要素供给,积极鼓励持续探索公共数据、企业数据开发利用新路径,挖掘和释放数据要素价值。
另一方面,坚持“稳”字当头,避免冒进,将保护个人隐私和确保公共安全作为一切工作的总前提,加大个人信息保护力度,推动重点行业建立完善“数据链长制”等长效保护机制,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规范企业采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防止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领域发生重大系统性风险。
(二)规范数据流通交易规则,确保数据要素市场循环畅通
(三)完善数据收益分配制度,确保分好数据要素市场“蛋糕”
(四)把安全贯穿数据治理全过程,守住数据要素市场“安全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