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大数据应用经典案例

农业大数据应用经典案例,大数据在各行各业都有应用,在农业方面大数据不仅能够指导农业生产过程,使得生产过程更规范更科学更节省劳动力,而且能够大大提升农业产出,还能够提供市场分析使得农民收入更加可靠

一、大数据助力“苹果大国”晋升为“苹果强国”

一颗小小的苹果,对中国而言,意味着什么?

中国是世界苹果产量第一的国家,苹果产量占世界苹果总产量的57%;是世界上最大的苹果消费国,需求量占世界总需求的50%以上;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苹果出口国,常年保持贸易顺差。

荣耀背后,3-4月开花、4月底5月初结果、5-6月套袋、7-9月上肥、10月采摘——每一颗苹果成熟都经历一番春种秋实。在数月之间,果农需要随时掌握天时,防虫防病,观察供需,合理定价……既愁种也愁销。

大数据的出现,为苹果这一广泛分布在中国山东、辽宁、河北、陕西、山西、河南、甘肃等地的单品种经济作物,铺就了一条全产业链发展之路,也是一条乡村振兴之路。

新西兰有红玫瑰苹果,智利有青苹果,美国有华盛顿金地厘蛇果,法国、波兰有姬娜果,日本有青森世界一号苹果、金星苹果,中国有嘎啦、秦冠、红富士、国光、新疆阿克苏……苹果是世界性的水果,各种植国争夺的是全球市场。于中国一国,苹果是扶贫兴农、乡村振兴的宝贵单品种;于全球市场,苹果代表着一国生鲜蔬果的竞争力。

近十年来,中国苹果产量及种植面积均呈稳步增长态势,全国产量4388万吨,占世界苹果总产量(7716万吨)的57%,位居世界第一。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苹果消费国以及最大的苹果出口国:2016年出口苹果132.2万吨,常年保持贸易顺差。

北京大学农业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吴岚认为,中国苹果产销呈现明显的碎片化,大数据的价值恰恰在于解决碎片化。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更认为,大数据的获取成本高昂,大数据的采集和建设一定要坚持应用需求导向。

为科技兴农以及保持竞争力,苹果单品种率先引入了大数据应用,大数据协助中国由“苹果大国”稳步升级为“苹果强国”。通过苹果单品种大数据应用撬动苹果产业创新,推动实施乡村振兴,顺应大数据产业革命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趋势。

当前我国苹果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增产不增效、增效不增收,缺乏对市场的响应,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基于深入研究开发,九次方大数据受国家农业部委托建设苹果大数据平台,以期为苹果产业合理规划和营销渠道拓展提供决策支持,维护果农切身利益,稳定价格市场,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该苹果单品种大数据平台,立足于国家农业部门已经积累了20年的苹果产量和面积数据、成本收益收据、20年的苹果全国各地批发市场苹果交易数据、苹果进出口贸易量数据和贸易价格数据、全国各省市苹果零售价格数据、气象数据以及九次方大数据采集的在线苹果电商数据,基于全产业链,深化苹果大数据在苹果生产、加工、贸易、市场流通、消费等产业环节的应用,更好地服务政府部门决策和市场主体生产经营决策。

苹果单品种大数据平台具备六大功能:

★平台建立了苹果气象灾害预测预警及灾害评估模型,为农民提供及时精准的气象灾害预警服务,降低农民的种植风险,同时为产量预估、价格预测提供数据支持。

★平台通过地方试点监测苹果产销数据,建立供需平衡和产销结构数据体系,为产业从业者提供决策支持,避免出现各大产区苹果扎堆上市、恶性竞争的现象。

★平台通过对消费数据的采集挖掘,可以为苹果销售者提供消费画像、精准营销、及差异化定价的决策支持。通过对不同销区消费群体的分析,科学划分与准确把握不同消费群体对苹果品种、等级、大小、价位、口感、甜度等的不同需求特点与特征,做到供需之间的适销对路和市场营销的有的放矢。

★平台助力组建苹果大数据产业联盟,通过整合全产业链生产和经营主体、政府监管部门、科研院所等资源,融合产业数据,最终为产业链主体提供服务,实现大数据成果开放共享机制。

★平台以苹果为切入点,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单品种大数据应用模式,推进大数据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各环节、各领域的应用,在引导市场预期和指导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国家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杨礼胜曾对外表示,对农业大数据的运用,是破解农业发展难题和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加快推进苹果产业的发展,需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方法推进大数据和苹果产业的结合。

二、利用大数据打造精准农业

美国农业正在采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方法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以1%的农业人口维持庞大的农业生产体系,不仅满足美国本土需要,而且还大量出口。

罗德尼·席林(RodneySchilling)是美国伊利诺伊州的一个农场主,他和父亲二人经营着1300英亩(约7900亩)田地。他的父亲已经83岁了,地里的活儿全靠席林自己上阵,即便在农忙时节,他也不用雇工,最好的帮手是农场里的那几台农业机械。

跟国内常见的农业机械比,这些机器高大得多,一台喷药机完全张开“臂膀”,翼展达36米。更重要的是,这些“大家伙”还很有“头脑”——驾驶室里配备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自动驾驶系统。即使在下田作业时,席林也远没有传统农民那么辛苦,只要他愿意,完全可以坐在驾驶座上,一边喝着咖啡,一边用平板电脑浏览新闻,机器会按照设定的路线工作,施肥、打药完全自动化,哪些地方打过,哪些地方没打,绝对不会搞混,GPS上都显示得清清楚楚。

大多数时候,席林会把平板电脑带在身边,内置的APP软件会提醒他何时适宜下地查看,该打药或是该施肥了,以及提供实时的和未来几天的天气数据。

在美国,像席林这样“劳作”的农场主越来越多。农业生产模式正在从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以精准为特征的农业,正在让种植变得更加容易。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中国的新疆、东北等地也正吹起精准农业的微风。不过在全国范围内,庞大的、分散的小农生产方式等种种因素都让精准农业这一注定颠覆传统农业的新概念推行不易。

大数据进农田

席林对农场的土地情况了如指掌,他甚至聘请了专业服务公司,在田地中,每4英亩设1个取样点,做土壤的分析测试。完成后,席林得到一份书面报告,除了给出各个地块详细的土壤成分数据,还有种植不同作物时所需要的肥料、水分以及未来产量等数据。据此,他可以精确安排农场的生产计划。

随着种植活动,土壤的成分是动态变化的。因此,每过三年,席林会重新做一次土壤分析,每次要花费5000多美元。不过,由于精确数据意味着几乎最高的投入产出比,席林还是很乐意花这笔钱的。

事实上,从生产规划、种植前准备、种植期管理,直到采收,席林每年要做40多项决策。这些决策大多环环相扣,如果哪一步选错了,那就不得不忍受减产的后果。

影响作物生长的因素有很多,土壤、气候、水分、品种、病虫害和杂草等,作物产量是这些因素的综合结果。因此,在现代农业领域,农民光凭经验做出决策已远远不够,需要依靠科学、概率和专业分析得出优化决策。

国际种业巨头们已经看到了这步棋,纷纷投入巨资,将产品研发线延伸至大数据支持下的农业决策领域。孟山都近两年分别以2.5亿美元收购PrecisionPlanting公司,9.3亿美元并购ClimateCorporation公司。

ClimateCorporation是两名Google工程师在2006年创办,他们想通过历年的气候数据来提供更加精确的小范围气象预测。基本模式是运用遥感和其他测绘技术,将美国的土地都“描绘”下来,并在其上叠加一切可用的气候信息。然后,依靠大数据分析结果向农民出售农作物保险服务。

除此之外,另一种业巨头杜邦先锋公司也已推出类似产品,与爱科集团已经达成合作,将自家的农场决策服务平台与爱科设备中的数据和农场管理信息进行无缝对接,从而帮助农民提高产量和利润。

智能化农机

大数据让农民开始用移动设备管理农场,可以掌握实时的土壤湿度、环境温度和作物状况等信息,大幅度提高了管理的精确性。然而,再好的决策,也需要硬件设备去实施。

其实,精准农业的概念和设想,最早由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经10年后才进入生产应用,彼时技术和设备的储备已基本具备。

PrecusionPlanting专门制造与精准农业配套的设备。这些设备可以固定在大马力拖拉机后部,同步运行的播种机和其他设备上。以播种为例,经过数据加载,它们能够根据天气的变化进行不同深度、不同间距以及不同品种的播种活动。

在大田中,即使相隔两三米远的两块土地,土壤的水分含量、营养情况、农作物的生长情况都可能不相同。过去几千年中,农民并不区分这种差异,会把同样的品种以等间距播种下去。如今,精准农业颠覆了这一传统,在肥力高的地方密植,在肥力低的地方稀植,还可以更换种子品种。这些作业都是随着播种机的行进,自动完成的。仅此一项改变,即可给玉米带来每公顷300公斤-600公斤的增产。

精准农业下的农业机械必须是智能化的,通常安装有卫星导航系统、自动驾驶系统、计算机设备,以及必要的传感器,这样才能“理解”大数据分析软件给出的信息,并准确地执行。

智能化的农业机械也大大提高了作业质量,单粒播比率可以提高到99%。农民可以实时监控播种机的准确率,如果出现大面积异常,可以马上停机,检查纠正播种机。以前,如果播种机出了毛病,农民很难立即发现,而只能接受损失。现在,智能化的农机可根据土地的松软程度,自动调节播种动作,以便所有种子处于同样的深度。

通过全流程的精打细算,精准农业可以极大地节约化肥、水、农药等投入,把各种原料的使用量控制在非常准确的程度,让农业经营像工业流程一样连续地进行,从而实现规模化经营。

三、大数据整合精准农业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全球农业生产竞争强度的提升,英国农业部门收入经历了多次明显波动。英国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认为,应对上述挑战,一方面,英国农业需要向“精准农业”迈进,结合数字技术、传感技术和空间地理技术,更为精准地进行种植和养殖作业;另一方面,需要提升农业生产部门和市场需求的对接,加强其对于市场的理解。而这一系列需求的基础就是强大的数据搜集和分析处理平台。

在此背景下,英国政府于2013年开始专门启动“农业技术战略”,该战略高度重视利用“大数据”和信息技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参与该战略制定的爱丁堡大学信息学院科林·亚当姆斯教授认为,农业可能是最后一个面临信息化和数字化的产业,大数据将是未来提升农作物产量、畜牧业产量的关键。

“农业技术战略”的核心是建立以“农业信息技术和可持续发展指标中心”为基础的一系列农业创新中心。为促进农业生产和市场化与“大数据”和信息技术的充分融合,该中心囊括了英国国内信息技术和农业技术的顶尖研究机构和企业,包括英国洛桑研究所、雷丁大学、苏格兰农业学院、英国全国农业植物学会等。洛桑研究所作为该中心的所在地,将为英国农业信息技术提供建模和统计服务;雷丁大学将提供数据科学服务;全国农业植物学会和苏格兰农业学院则提供农业技术资料交流。

为了便于所有农业技术战略的参与者能够最大化实现数据共享和成果利用,英国政府为该中心确立了开放数据的政策。该中心的核心业务是搭建和完善数据科学和建模平台,以搜集和处理农业产业链条上的所有公开的和初级的行业数据。

四、打造欧洲大数据农业典范

传统农业正在遭遇着互联网的冲击,传感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不但颠覆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手工劳作方式,也打破了粗放式的传统生产模式,转而迈向集约化、精准化、智能化、数据化,农业生产因此获得了“类工业”的产业属性。

该门户网站预计将在2017年第二季度推出。虽然法国政府提出了该想法,并且已存有大量的公共数据库可以共享,但该项目实施的最大挑战在于农民是否有意愿了解如何有效运用这些数据,以及政府是否能够保证提供持续增值的农业数据服务。

该农业数据库门户网站将建立在现有数据库基础上,保证具有良好的易用性和可操作性。鉴于目前鲜有国家在这一领域投资,法国希望将此门户网站建成欧洲大数据农业的典范。

五、积极扶持数字农业

德国农民联合会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一个德国农民可以养活144个人,这一数字是1980年的3倍。但要想临时解决全球饥饿问题,每个农民需要至少养活200人。这就需要更加高效、可持续的农业新技术。目前,德国正致力于发展更高水平的数字农业。

数字农业”基本理念与“工业4.0并无二致。通过大数据和云技术的应用,一块田地的天气、土壤、降水、温度、地理位置等数据上传到云端,云平台上进行处理,然后将处理好的数据发送到智能化的大型农业机械上,指挥它进行精细作业。

德国在开发农业技术上投入大量资金,并由大型企业牵头研发“数字农业”技术。据德国机械和设备制造联合会的统计,德国去年在农业技术方面的投入为54亿欧元。今年的汉诺威消费电子、信息及通信博览会上,德国软件供应商SAP公司推出了数字农业”解决方案。该方案能在电脑上实时显示多种生产信息,如某块土地上种植何种作物、作物接受光照强度如何、土壤中水分和肥料分布情况,农民可据此优化生产,实现增产增收。

拥有百年历史的德国农业机械制造商科乐收集团(CLAAS与德国电信开展合作,借助“工业4.0技术实现收割过程的全面自动化。利用传感器技术加强机器之间的交流,使用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作为交流通道,使用云技术保证数据平安,并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分析。

德国电信2年前推出了数字化奶牛养殖监控技术。农民购买温度计和传感器等设备在养殖场装置,这些设备可以监控奶牛何时受孕、何时产仔等信息,而且可以自动将监控信息以短信形式发送到养殖户的手机上。

现代德国农民的工作离不开电脑和网络的支持。每天早上一开始的工作就是检查当天天气信息、查询粮食市价和查收电子邮件。现在大型农业机械都是由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导航系统控制。农民只需要切换到GPS导航模式,卫星数据便能让农业机械精确作业,误差可以控制在几厘米之内。

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也让农民的工作更加高效便利。柏林的一家名为“365FarmNet初创企业为小型农场主提供了一套包括种植、饲养和经营在内的全程服务软件。该软件可以提供详细的土地信息、种植和饲养规划、实时监控以及经营咨询等服务。而且通过该软件可以方便地与企业的合作伙伴取得联系,以便及时获取相应的服务协助。

目前,德国农业数字化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农村地区宽带覆盖率还不够高,尤其是德国东部农村地区。另外一个问题是数据平安问题。目前,并不是所有农民都愿意将自家农场的数据上传到网络,很多人对网络安全的可靠性仍持怀疑态度。

我们国家人口众多,对提高农业科技十分重视,可能的话应该多与外国的农业强国展开更多的互利合作。

六、打造智慧农业,提高农业生产

加拿大位于北美洲最北端,地处高纬度,气候寒冷,可耕地面积达十亿亩,是世界上农业最发达、农业竞争力最强的国家之一。

如果有机会去加拿大草原省份看看,那里的21世纪农业场景绝对会让人惊诧不已。

在萨斯喀彻温省中部城市Battleford的南部,农场主TrevorScherman的土地占地面积4400英亩(1英亩=4046.86平方米)。

所以,管理这么大农场的一切要素就是效率。

所幸的是,Scherman的智能手机上有个FarmersEdge公司开发的app,让他能够接触到在10前难以想象到的一系列数据和管理工具。

FarmersEdge从Scherman和临近5个农场的3个气象站收集数据,这些数据会让Scherman知道会不会有风吹来而影响农药喷洒。

这个app也会包括田地的网格地图,从卫星图像中提取的精确信息会与网格上每个方格的土壤样本对应起来。

所有这些信息都在FarmersEdge构建的一个预测模型中,包含着从加拿大西部5000万英亩土地上收集而来的数据。

然后数据会告诉Scherman的自主驾驶拖拉机,每个方格需要多少种子和肥料。当然,app还会帮他安排农场工人的日程,追踪他的财务状况等。

自从用了FarmersEdge的app,Scherman手机上的多个天气app和电脑里的所有网站、文件和下载的资料都被替代了。

这就是大数据在农田里的应用,而且也在整个耕种世界中迅速扩散。

FarmersEdge由曼尼托巴省的两位农学家创建于2005年,总部位于该省省会温尼伯。现在它正利用来自硅谷的资金,以“硅谷速度”快速发展着。

三年前,有60万英亩的农田在使用FarmersEdge公司的app和数据,而现在这个数字是600万英亩。

也就是说FarmersEdge管理着加拿大西部草原省份近十分之一的种植土地,而且它也在澳大利亚、巴西和东欧找到了新的增长点。

FarmersEdge只是加拿大众多扎根于农业的高科技公司之一。虽然它开发的工具能够管理整个农场,但是其他公司利用大数据和数字通信正在解决更具体的农业问题。

七、用大数据工具来解决农业行业问题

作为一个畜牧业大国,澳大利亚十几年前就建立了国家牲畜标识计划(NLIS),即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采用由NLIS认证的瘤胃标识球或耳标对牛、羊进行身份标识,由国家中央数据库对记录的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可以对动物个体从出生到屠宰的全过程实现追踪。

比如说澳洲奶牛从出生到死都会戴上NLIS耳卡。每次挤奶后,会对每只奶牛耳卡上的电脑芯片做一次扫描,可得出当日的产奶量,通过产奶量的变化,调整翌日的饲料以及了解牛的身体状况。这是在做什么呢?

澳洲部分企业已经逐步加入全球质量溯源体系,其中澳大利亚珀斯的Deaken&AssociatesPtyLtd橄榄油开始加贴了真知码,导入了包括原产地、溯源证书的商品境外溯源信息;即对其品质充分的认可,又采用真知码代替了其它防伪标识。

贴上真知码的橄榄油

扫码得出的溯源信息

进口食品虽被国人追捧,其食品安全的问题却层出不穷。建立食品可追溯系统,从田间地头、养殖场所到屠宰、加工、储运、冷链全产业链覆盖控制,从源头杜绝问题食品的流入。用大数据工具来解决农业行业中数据采集、数据挖掘等技术难题,进而提高食品可追溯系统的落地。八、利用大数据、互联网技术实现智能农业

日本的农户人均耕地面积有限,没有美国那样的大规模农业,而随着日本社会老龄化不断加剧,农业人口正在不断减少,农业就业人口平均年龄已经达到约67岁,日本媒体称之为“老爷爷老奶奶农业”。在这种情况下,利用互联网技术振兴农业的呼声越来越高涨。

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实现24小时耕作

今后,包括互联网技术在内的信息技术有望引领日本农业新潮流,实现农业的“绿色数字革命”。但利用互联网等技术发展农业,小规模农户难以推动,以法人经营作为主体,效果更为理想。而日本农业领域当前一个有利的迹象是,农业生产法人数这些年不断增加,截至2014年已经达到了1.4333万家。“利用互联网等技术的好处在于,它可以将熟练农户积累的技术和知识数据化,从而有利于让下一代农户或农业企业继承。通过高精度传感器收集的气象大数据以及农作物生长数据等,还可实时发送给农户或管理人员,从而让他们能够合理浇灌和施肥。

此外,通过互联网实时监控消费者动向,能够抓住最佳时机生产和销售畅销的农作物或农产品;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无人驾驶拖拉机能够在大规模农场实现24小时耕作,有效解决农业人口不足问题;而利用大数据分析,还能够提取出很多迄今为止尚未弄清的信息,例如能够发现气象条件与病虫害发生的关联性等。

随着智能手机和平面终端的普及,将可以向农业耕作人员提供含有云系统分析的手机客户端服务,从而提高农场管理效率和农业耕作效果。而利用记录农产品生产过程的技术,可以把生产过程的数据作为食品信息的一部分,直接供给消费者参考,从而彻底实现农业的可追溯管理,既有助于确保食品安全和质量的稳定,又能够让消费者感到放心。

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发展农业,能够拉动各个行业参与其中,给很多行业创造了商机。

政府加紧制定智能农业“路线图”

日本政府一直注重发展高科技农业,农林水产省把利用机器人和信息技术的农业称为“智能农业”,力争发展节省劳力的高质量农业,并已经在2015年度列出了1153亿日元(1美元约兑换123日元)的专门预算。政府目前正加紧制定实现的“路线图”。

日本政府今年5月修订的《日本复兴战略》中的《推进科学技术创新与机器人革命》一章,专门介绍了支援农业的“可穿戴机器”,而由众多企业和机构组成的“实现智能农业研究会”,也提出了农业机械自动行走系统、草莓收获和装盒机器人、除草机器人、畜舍自动清洗机器人等项目。

由于日本的农业刚刚开始引进大数据、互联网技术等信息技术,因此尚无法全面评估经济效果,但是在提高生产效率和农产品高附加值方面,互联网+农业孕育着巨大潜力。

九、“卫星+大数据”,实现智慧精准农业

据外媒报道荷兰政府将拨款140万欧元用于购买卫星数据,以提高荷兰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和效率。其中,卫星数据将包括土壤、温度、水分含量和水的质量等多种详细信息。

届时,专业公司将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为农民提供有关灌溉、施肥和农药喷洒作业等建议。荷兰政府决定向农民开放这些卫星数据使用权,保证每个人都可以免费使用。

荷兰政府表示,卫星数据可以持续地对农作物进行监测,根据这些卫星数据,农民可以实时了解农作物的详细情况,在必要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这将有助于荷兰巩固其农业和园艺业在全球处于前沿的位置,并使该国为日后解决粮食危机做出前期努力。

专业遥感设备

在距离地球上空500到900公里轨道上运行的地球观测卫星每天可收集大量数据。通过使用专业度非常高的远程测量和遥感设备,卫星可以收集有关土壤质量、温度和大气条件等这些独特的数据信息,同时还可以分析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以及农作物体内氮和淀粉的存储量。此外,卫星还可收集水质变化、造林和当前环境情况,为即将到来的季节提供分析数据。

开放卫星数据

解密原始卫星数据,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般来说,卫星数据要先经由科学机构和专业公司进行分析,然后将其转换成农民可在其现有农业作业中利用的信息,例如有关植被的最新数据或者可为施肥、灌溉提供针对性建议的信息。智能的农作物生产方式可以为农民节约燃料、种子、肥料、水以及农药等成本。

国家级精准农业试验场

购买卫星数据非常适合荷兰国家精密农业试验场项目(NPPL),该项目近期也获得了200万欧元的政府补贴。NPPL项目旨在通过现有举措加强荷兰在精准农业领域的发展,并在必要时扩大实验范围。

十、助力科技创新,完善信息农业

以色列一直以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闻名于世。在大数据产业兴起以后,以色列诸多科技创新公司迅速挖掘大数据运用潜力,并将之融入企业运作各个环节,为以色列在科技创新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增添了新的动力源。

以色列超过一半的土地为荒原和沙漠,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十分严酷,但以色列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走出了一条高科技农业发展道路。经过多年的努力,以色列在水利灌溉技术、农业自动化、机械化和信息化等技术领域已走在世界最前列。而大数据的运用使以色列本就高度发达的农业实现了再一次飞跃。

以色列农业有较高的信息化和数字化基础,诸多农业技术创新公司利用大数据帮助以色列农民,根据不同农场的具体情况提供更加个性化的耕种方案。以色列农业技术企业Taranis利用大数据分析法推出了包括预测天气、灌溉和病虫害状植物模型技术,该技术利用卫星图像、作物实地生长报告及当地病虫害分布等大数据资源建立植物生长模型,随时采取可视化数据并预测植物病虫害风险和气候变化,使农民能够根据预测数据进一步精确雾化灌溉设备的阀值及方向、肥料及杀虫剂使用数量等,增加产量,降低成本。

深谙以色列农业区域发展历史及需求的AKOL公司更是将人的因素纳入农作物生长及环境状况的大数据分析范畴。AKOL公司长期致力于农业管理和农业领域信息化。经过20多年的积累,AKOL建立了包含不同区域农民工作习惯和方式在内的庞大农业数据库。AKOL公司认为,综合分析区域内土壤状况、温度和湿度数据、害虫指数等,并结合当地农民的工作习惯,可以帮助农民制定更精细的种植方案,实现农民利益的最大化,并推动以色列数字化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大数据技术不仅应用在农业生产环节,更重要的是应用在农业种植市场分析,指导农民该种什么,从而优化市场分配,不仅提高农民收入而且能够更大程度优化农产品分配,不会因为生产过剩二导致浪费

THE END
1.农业大数据智慧播种农业大数据如何提升农作物产量与质量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农业大数据已经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的重要力量。通过对大量农业生产和管理数据的收集、存储、分析和应用,大数据技术为农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决策支持工具,使得农业生产更加精准、高效。 首先,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进行精准施肥。通过对土壤类型、水分含量等因素的大规模监测,可以预测出最佳施肥时间和方式,从https://www.pcr8nv7es.cn/feng-mi-bai-ke/262448.html
2.农业大数据智慧播种农业大数据如何提升农作物产量与质量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农业大数据已经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的重要力量。通过对大量农业生产和管理数据的收集、存储、分析和应用,大数据技术为农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决策支持工具,使得农业生产更加精准、高效。 首先,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进行精准施肥。通过对土壤类型、水分含量等因素的大规模监测,可以预测出最佳施肥时间和方式,从https://www.uszlrttkj.com/te-zhong-yang-zhi-ji-shu/338437.html
3.智农时代农业大数据如何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农业大数据的概念与意义 较传统的农业管理模式,农业大数据通过收集、分析和利用大量农作物生产、种植技术和市场销售等方面的数据,为农民提供了更加精准化的决策支持。这种信息化手段不仅提高了作物产量,还优化了资源配置,降低了成本。 农业大数据在种植中的应用实例 https://www.cns1n5uue.cn/sheng-zhu-yang-zhi-ji-shu/231127.html
4.农业大数据我是怎么通过智能种植让我的庄稼变得更加聪明的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站在我的小花园里,手中拿着手机。今天,我要尝试一项新技术——农业大数据。这个概念听起来很高级,但其实它就是利用科技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我决定用它来帮助我更好地照顾我的植物。 首先,我下载了一个专门针对家居种植的大数据应用。这款软件可以记录每天的温度、湿度和光线强度,还能预测https://www.gntpr.com/tu-pian-zi-xun/81753.html
5.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国新办 央广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青年网 法制日报 学习时报网 光明网 中国纪检监察杂志 中国农网 求是网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中国经济网 央视网 党建网 国际在线 中国军网 中工网 中国妇女网 环球网 北方网 南方网 中国记协网 中国农业信息网 中国农业出版社 农业机械网 土流网 农博网 https://www.ntv.cn/content/1/379/991379542.html
6.农业技术科普智能种植科技赋能未来农业其次,大数据分析也是推动智能种植发展的关键工具。大数据可以帮助收集和整理大量关于气候变化、病虫害发生趋势以及市场需求等方面的信息,为农民提供科学决策支持。例如,一家公司使用大数据预测并防控玉米霜霉病,这不仅减少了药剂使用,还有效提升了玉米产量。 再者,自动化设备在智能种植中的应用也日益增多。自动割麦机、大型https://www.fikyjuyw.cn/ke-pu-huo-dong/438622.html
7.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发达国家的农业信息化产业企业为其数字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美国正在采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方法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基于大数据的农村信息传播商业化运作模式逐渐成为美国为农业传播生产信息的重要模式之一,如孟山都、杜邦先锋、约翰迪尔等农业巨头,依托专业大数据平台,纷纷开展了农场精准生产个性化定制服务以及市场营销信息https://xczx.nwsuaf.edu.cn/sndtB/750260a4569b4153b2a20a6e3c0f4ef7.htm
8.农业大数据应用嘲农业大数据可以对农产品的种植、收购、运输等环节进行管理和优化,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和透明度。通过收集供应链各个环节的数据,农业大数据可以帮助农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更好地协调生产和销售,减少库存、提高资金利用率。农业大数据还可以提供全球农产品市场的信息,帮助农民和企业选择最有利可图的贸易机会。 http://chatgpt.cmpy.cn/article/4805204.html
9.农业大数据精准农业革命如何利用大数据提升农作物产量与效率简介精准农业革命:如何利用大数据提升农作物产量与效率? 在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下,农业大数据正逐渐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对大量农产品生产、销售和消费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应用,农业大数据能够为农民提供更为精准的种植建议,为企业提供市场趋势预测,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从而实现“智慧”化管理,使得整个https://www.jhdy839iwu.cn/niu-yang-yang-zhi-zi-xun/390159.html
10.上海都市农业发展与“三藏战略”深入推广实施建议其次,推广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是实现智能农业的核心手段。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对农田环境的实时监测,包括土壤湿度、温度、光照强度和空气质量等关键参数。通过将这些数据上传至云端,结合大数据分析,可以为农民提供精准的种植建议,提高作物的生长状况和产量。例如,通过智能监控系统,农民可以https://www.zgcsswdx.cn/info/10198.html
11.大数据在精准农业上的应用大数据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案例以新的大数据技术为手段, 从不同格式、来源和领域的海量数据中分析、挖掘、提取出有效信息并加以利用, 可以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知识[3]。 市场、天气、病虫害、水肥等因素对传统农业的生产活动会产生十分巨大的影响。在市场方面, 高价值作物必定会成为种植者的首选, 但是如果过多高价值农作物的栽培又会使https://blog.csdn.net/crhacq798/article/details/88015172
12.数字乡村平台支撑农村产业发展——临汾市隰县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基于大数据识别技术,建设农产品销售管理系统,利用新型 AI智能识别电子秤,自动识别商品信息,游客自助结算,实现无人采摘售卖模式;同时实时传输销售数据,系统自动统计人流、物流、资金流,实现大棚信息实时智能监管,提高大棚销量,增加农民收入。如图 2 所示。 图2 AI 智能识别电子秤https://www.sxgov.cn/content/2023-08/02/content_130440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