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成就梦想,奋斗创造辉煌。乡村是农业生产的空间载体,也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田间地头、在希望的田野上,耕耘着属于新农人的幸福。
当前,数字助农已经成为乡村振兴重要发展方向,短视频直播等技术不仅拓宽了农产品上行通道,更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农具”,为数字乡村建设注入新活力。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之时,这批新农人通过直播、电商等新型数字技术,为乡村带来新的活力。
吉林汪清:让优质农产品走出黑土地
吴齐峰大学毕业后回到了吉林老家汪清县。这是坐落于长白山东麓的一座小县城,当地以前经济落后,人口也大量外流。返乡后的吴齐峰跟随父亲去附近的村里走访,才真正了解到农民的辛苦与不易。
家乡的木耳、黄豆、大米、芍药都是优质特产,但因为供应渠道受限,很多人并不了解。“我就想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大家不知道呢?我是不是应该去把家乡的农产品推广出去?”吴齐峰说。
刚刚起步的时候,吴齐峰与农户们签订大致的价格合约,无论产量如何,他都会以最初签订的价格回收。签订的价格要比批发商收货价高一些,比如本地特产的大米,村民原来每斤卖两块左右,但通过电商直播价格可以卖到三四块,收入几乎翻倍。
和农户们达成合作以后,吴齐峰也感受到了压力。“如果直播数据不是特别好,我就会担心该怎么跟别人交代,会不会影响乡亲们对我的信任。”事实上,周围的村民看到这个年轻小伙把他们种的东西卖了出去,还带着他们增收致富,对他的信任感也在逐渐增强。
从开始直播带货以来,吴齐峰带着家人为家乡卖出了100多吨大米,帮助上千户农民增收,成功带动当地1500多人就业。“未来,我想让东北的优质农产品走出黑土地,走向各地餐桌,也希望带领更多在外漂泊的年轻人返乡创业。”他说。
四川阿坝:藏在深山里的增收致富梦
坐在货车的驾驶室,王光强双手小心地把着方向盘,从汶川县城到萝卜寨樱桃园的路不好走,车道狭窄,路面布满山上落下的碎石子,车子常出现颠簸,这是他每天从萝卜寨运送樱桃出山的必经之路。
从小长在四川山里长大,家里水果滞销的经历让他深知农产品走出大山的不易。上大学后,作为为数不多的羌族人,他误打误撞用山里的风干牛肉打开了学校的市场。
一直以来,王光强都坚持自己去田间收货,在当地众多收货的商贩中,他给出的单价比市场价高出一两毛,收购农产品也是现称现结,绝不拖欠果农的钱,还会优先考虑家中有困难的农户。“他们把果子卖给我,任务就完成了。”王光强通过直播带货,有效解决了当地农民以往水果滞销的困扰。
王光强介绍,十几天后,他和弟弟即将带着寨子里的年轻人开始收樱桃,带动村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增收致富,一起探索新道路,共同发展电商事业。
湖北恩施:让“土家味儿”飘到更远的地方
到了饭点,牟慧把手机架起来,一边干家务,一边唠家常,“大家好,今天准备做个炒腊肉……”,她用这样的方式开始了一天的直播。
牟慧出生在湖北恩施白杨坪乡熊家岩村。在这里,土家族、苗族、侗族、汉族等多个民族融合杂居,社会民俗文化丰富,侗屋乡舍落错有致,当地盛产黑猪肉、土豆等农产品。
每年入冬后,乡亲们都要杀年猪、熏腊肉,她通过短视频平台,将当地的风俗民情呈现在更多人眼前,让大家隔着手机屏幕就能“闻到”从当地飘来的“土家味儿”,腊肠、腊猪蹄、烟熏五花肉等当地农特产品源源不断被销往各地。
“自从腊肉成为直播间爆款后,目前已经有5家腊肉工厂跟我签订了供货合同。同时,我还试着把苞谷粑粑、手工豆皮、恩施土豆粉引进直播间,作为新商品上架,随着销量日益增长,我们自己创建的食品加工厂生产线也越发忙碌,这很大程度带动了周边村民增加收入。”牟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