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发展经济学强调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和外汇贡献。现在看来,农业的功能还远远不止这些。2007年的中央1号文件就提出,“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我国的趋势来看,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实际上是农业功能不断拓展的过程。农业功能的拓展,不仅会导致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边界日益模糊、产业融合的趋势日益显现,而且还会导致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和社会影响不断深化。可见,农业功能的拓展,不仅影响到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经济效率,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农民的生活方式和新农村建设。如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和畜牧业的发展,人畜混居、养殖场和居民点混杂所导致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迅速凸显。由此,不仅会增加形成人畜共患疾病的风险,从而影响到农村公共卫生以及新农村建设,甚至还可能导致畜禽养殖规模的扩张面临周边居民的强烈抗议,从而影响社会和谐。因此,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和社会影响值得高度重视。
农业发展和结构调整,导致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影响不断扩大
近年来,随着农业的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农业发展的资源约束越来越强,甚至农业与工业和城市、与提高城乡消费水平争资源的矛盾,也越来越激烈。由农业面源污染引起的严重事件正在迅速增加。因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和节约型农业日益受到推崇。在相当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说,今后,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影响如何,将会直接决定着农业的产业竞争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其对农民就业增收的贡献能力。
农业发展不仅是个生产方式与经济效率问题,也是一个生活方式和社会影响问题
重视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和社会影响,我国台湾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期,面对快速发展的工商业竞争和国际农产品进口的冲击,台湾农业陷入了农产品成本高、价格低、农民收入少、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等困境,农业面临停滞、萎缩等问题。为使农业走出困境,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增强农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台湾农业较为成功地走上了转型发展的轨道,实现了向倡导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的“三生”农业转型。台湾农业的转型过程,正是通过不断改善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和社会影响,增强农业功能的过程。目前,我国大陆农业面临的问题,与当初台湾农业面临的问题有些类似。
最近几年来,我国农业发展的社会影响开始引起重视。实践表明,农业作为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性产业,其重要性并没有随着农业占国民经济比重的下降而有所下降。因此,中央文件反复重申“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2007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强调农业发展的社会影响。当前,我国政府一再强调要“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我国农用土地对农民还具有收入保障、失业保障和社会稳定的功能。在推进农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特别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既要坚持农业发展的效率目标,注意增强农业的竞争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又不能一味追求效率目标,置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和社会影响于不顾。在增强农业竞争力与改善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和社会影响之间,谋求适度的平衡,是必须始终注意的。这与强调农业的多功能性是吻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