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资源及生态保护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资源及生态保护,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2研究方法

2.1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设置评价目标层、中间层、评价因子3层,构建成一个3层次的指标体系,建立如下评价体系。

2.2构建判断矩阵根据评价指标体系构造判断矩阵。根据调查结果,分别可得到以下4个判断矩阵。

3评价结果与分析

根据评价结果(表5),分析各权重值得出,资源条件、开发条件、管理条件分别为0.6250、0.1365、0.2385,不难看出,资源条件的权重值远远大于另外2项。这表明在农业观光旅游开发过程中,旅游资源因素不容忽视,也说明在充分挖掘农业观光旅游资源潜力的同时,更要注意保护好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在评价因子层(C层)中,农业景观权重值最大,这说明观光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开发具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满足人们的精神和物质享受而开辟的一种农业旅游活动,而农业景观正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其余因子(如基础设施、人员素质、食宿条件等)也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重视,对九江观光农业旅游的发展也起到重要作用。

4开发管理措施

4.1农业景观保护建议观光农业是以农业为重点和核心,具有明显的农业产业特点[2]。其景观展示,着重以农业生产为依托,兼具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农业景观是观光农业旅游的核心竞争力量,在有序的旅游开发过程中,充分发挥农业景观的美学功能,使之成为旅游吸引物,实现农业景观的经济功能。但同时,农业景观存在多功能性,因此在观光农业开发过程中,还应注意保护和发挥农业景观的生产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保障农村生态安全,加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景观内各生态系统总体生产力,发挥景观的综合价值[3]。

4.2旅游规划及开发建议农业生态资源、农村人文资源发展旅游的产品特点,决定了观光农业旅游开发必须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一个良好的、个性鲜明的主题,才能保证观光农业富有生命力。在对观光农业旅游进行规划和引导发展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当地农业旅游资源特点,并结合九江特色农业区域布局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对观光旅游景点实行区域化布局和差异化规划设计。

1背景

2007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并指出“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休闲农业正是这样一种科技含量较高、有产业支撑和现代经营理念引领的,有别于传统的农产品供应型农业的新型现代农业形式,它的发展壮大正是对传统农业的一种改造和创新。农民增收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核心问题,是关系发展农业生产、繁荣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稳定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拓展农村市场、拉动农村市场消费、实现城乡经济优势互补,促进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发展休闲农业可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帮助农村脱贫致富,而这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2开发条件分析

2.1都市化社会的出现

发展休闲农业更为重要的是城市居民的意愿,因为休闲农业的主体是城市居民,他们对休闲农业的意愿取向直接关系到该产业的生存。大连市现有非农业人口347.83万人,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将有度假休闲的需求。曾有人调查,90%以上的中青年都有“乡村休闲游”的愿望,城市规模越大,前往郊区休闲旅游的城市人口基数越大,郊区休闲旅游也就越容易发育。而且城市规模越大,城乡景观的空间差异就越大,城郊对城市居民的吸引力也就越大,城市居民休闲旅游出行率就越高。

2.3居民收入的增加

2008年,大连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500元,比上年增长15.8%,年人均消费支出14101元,比上年增长16.2%,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9%,这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和市场机会。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旅游需求急剧膨胀,但主要是观光性旅游的需求。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时,将基本形成对休闲的多样化需求和多样化选择。人均收入达到3000美元时,度假需求就产生。2008年大连市人均GDP折算后约为9099美元,对休闲农业的需求旺盛。同时,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也随着经济发展而发生了变化,从过去只满足于吃、穿、住的基本生活条件,转向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的新需求,久居城市之中的人们日益向往郊外优美的自然环境、清新的空气、绿色的林果、开阔的田野,大量城市居民走出城市,走进自然,走进农村。

2.4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

休闲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产业之一。大连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创建特色休闲农业乡镇、休闲农业专业村工作,连续2年将此项工作列入市政府新农村建设实事并跟踪督办。

项目建设以蔬菜、果树和苗木观赏示范为主要功能,将成为大连市这个美丽旅游城市的又一道亮丽风景线。

3规划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3.1规划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以政府政策为依托,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以结构调整为突破口,以企业为载体,充分利用三十里堡东升村丰富的自然资源,注重地方特色农业资源开发和项目主题创新,突出参与性、观赏性、趣味性和知识性,拓展农业的教育、游憩、文化、生态等多种功能,满足现代人对休闲生活日益扩大的需求。同时,发挥区位、资源等优势,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观光旅游服务意识及品质,内联外引,优势互补,着力把休闲农业培育成为现代农业新的增长点,逐步形成三十里堡现代农业与自然资源景观、历史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的休闲农业发展格局。

3.2总体目标

按照政府引导,因地制宜,市场运作的发展模式,以农业景观、农业生产活动为主要内容,以回归自然、体验农味和休闲观光为特色,突出农村生活风貌和乡土文化内涵,建成点、线、面综合布局,内部景区相互协调、错落有致,集生产、观光、休闲、科普、体验、购物于一体的交通便利、信息发达、物产丰富、环境优美、功能齐全,在大连市、辽宁省都享有一定声誉的现代休闲农业旅游地。

4规划的原则

龙口生态农业园建设项目坚持“生态保护、和谐开发、凸现特色、生产和休闲融合、区域整合联运发展”的原则,走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道路。

4.1生态保护原则

要正确处理农业资源、旅游资源的分配制度与合理开发利用的关系,坚持生态保护原则,确保在有效保护培育的基础上实施适度开发。要合理运用边缘效应、循环再生、趋利避害、因地制宜、效益协调等生态农业基本原理,充分发挥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对游客的吸引力,力求生态环境优美,整体协调和谐,实现良性循环。

4.2和谐开发原则

充分考虑客源市场和休闲农业资源的特点,注重自然景观与地域文化的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因地就势、尊重历史、包容传统、入境随缘,与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建设、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及当地旅游景点连线联网建设相结合,强调和谐开发、达到景观、生态、产业动作上的和谐统一。

4.3凸现特色原则

4.4生产和休闲融合原则

休闲农业具有双重产业特点,一方面要充分体现农业的生产特征,将参与性、体验性贯穿于农事活动、农技展示中;另一方面作为一项旅游产品,还要将观赏性、知识性、文化性、娱乐性和休闲性贯穿于旅游活动的全过程,使农业生产与休闲娱乐相融合,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休闲度假、观光旅游和回归大自然、享受大自然、体验乡村情趣的消费需求。

4.5区域整合联动发展原则

要充分考虑客源市场,考虑农业休闲旅游资源的特点,区域布局上做好四个“相结合”:与现代农村建设规划结合,与休闲农业项目建设结合,与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结合,与当地旅游景点连线联网建设结合,从而推进区域景观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做到资源互补、设施共建、市场共享。

5功能定位与项目设计

5.1功能定位

5.1.1生产经济功能

现代休闲农业园区的本质是一个农产品生产区,农产品生产是其基本功能。本项目生产出的农产品不是一般的农产品,而是最新品种、先进适用的农业生产技术生产出来的优质精品,通过生产这类农产品、扩大产品销售能力,将显著提升三十堡区域农产品竞争力。

5.1.2示范、推广功能

本项目作为现代休闲农业园区主要是引进示范现代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并加以推广应用。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现代农业新技术、先进设施,使现代休闲农业园区成为技术新、产出高、效益好的现代农业示范的好样板,为农民对现代农业的认识和当地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

5.1.3集聚、扩散功能

本项目作为区域农业生产力新的制高点,具有较强的向外辐射扩散、带动周边地区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作用。通过集聚各类先进生产要素,使园区成为现代农业发育与成长的源头,并向更大范围辐射、扩散。

5.1.4研发孵化功能

以农业科教单位与专家学者的有关成果、专利为基础,通过实验和研究开发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研制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品,把农业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是本现代休闲农业项目建设的一个显著特征。

5.1.5旅游、观光功能

本项目建设的生态农业园区,除保持农业的自然属性外,又有新型农业设施的现代气息,加上生态化、精品化的整体设计和常年进行名特优蔬菜、水果等作物的栽植,形成融科学性、艺术性、文化性为一体的人地合一的现代休闲观光景点。通过现代农业优美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浓郁的田园风光、现代生产设施与科学技术及安全优质的生态产品吸引城市居民来此休闲旅游。

5.2项目设计

5.2.1蔬菜科技示范园区

设计现代化日光温室区,用于栽培和展示各种新奇特蔬菜以及瓜菜采摘和劳动体验区;露地蔬菜展示区,栽培1年生蔬菜及多年生木本和草本蔬菜;绿色观赏长廊,用于栽培各种观赏瓜类。

5.2.2果树科技示范园区

设计果品观光采摘区、苗木繁殖区、苹果生产示范区、梨园、大樱桃园等。

5.2.3娱乐配套区

设计关东大院,用于办公区建设和旅游住宿;科研中心,用于项目生产所需技术研发;酒厂,用于生产自酿酒;豆腐坊,占地50平方米,用于生产餐饮所需豆制品。

5.2.4餐饮区

利用现有的几户餐馆,增加发展,形成餐饮一条街,以农家院形式为主。

5.2.5龙口公园

建设游艇码头、主题雕塑、观赏树、绿地等。

5.2.6新垂钓区

在原有垂钓区基础上进行扩建,形成新垂钓区。

[关键词]农业旅游生态旅游生态意识

当城市化进程步步挺进,人们尽情享受着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带来的硕果时,却发现赖以生存的环境中,大气、水质、土壤、噪音等各种污染正在肆虐横行。人们对日渐消失的原生美日益向往,“走向自然,认识自然,保护自然”为主题的生态旅游活动,正是顺应了这一心理要求。生态意识在旅游活动中占有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一、生态旅游及其生态意识的缘起

可持续发展理论这一思潮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兴起,成为生态旅游发展的理论基础。我们认为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的核心可概括为:生态环境持续是基础、经济水平持续是条件、人地关系协调是关键、人类社会持续是目的。

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旅游业努力寻找着旅游领域的可持续性,生态旅游的出现将可持续发展理论具体化于旅游领域。吕永龙教授认为:从可持续发展理念出发,人类建立了生态旅游的发展哲学,生态旅游通过减轻环境压力来平衡经济利益,通过保持旅游区景观资源和和文化的完整性实现代际间的利益共享和公平性。马乃喜教授也从宏观可持续发展角度论证了生态旅游是人类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总得来说生态旅游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反过来说,生态旅游的目标是可持续发展,是为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战略指人类为了发展,开发利用资源和环境时应遵循生态学规律,开发和利用的程度限制在自然生存环境承受力范围内,维护自然系统的正常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生态过程。一种崭新的理念――生态理念逐渐渗透到了人们的旅游活动乃至生活的各个层面。它包含着人类对于自身作用于自然环境行为的价值反思与评判,它深刻的涉及到人类对于自身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人们对于自然和社会的生态价值理念决定了人类对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态度,并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

二、农业旅游的生态属性

农业旅游属于生态旅游的范畴,是在充分利用现有农业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产品加工及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使旅游者充分领略现代新型农业艺术及生态农业的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它以生态旅游为主题,为游客提供新的活动空间和体验生活的场所,突出了城乡差异和地域文化。它既不同于传统的乡村旅游,也有别于一般的以原始自然风光为主的绿色之旅,而是将传统和现代的农业生产、农业科技、农业生活、农村生态环境有机地结合为一体,属于一种高层次的文化生态旅游类型。观光农业旅游多分布在城乡结合地带,具有以城市为核心,呈同心圆或扇形分布的空间结构,这样的地域是城市巨大的生态屏障和空气调节器,这片距离都市人最近的“自然带”在旅游开发中存在着巨大的潜力。

开展农业旅游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主要表现在:

1.就资源的利用而言,观光农业主张采用无公害的、新型的能源和资源以及节约能源和资源的新技术、新设备,如建立立体生态农业、采用无土栽培和滴灌技术等。

2.就旅游商品而言,观光农业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无公害蔬菜等,吸引了大批旅游者前来参观。

3.农业旅游的参与特性可使游人体验现代农业的乐趣,了解农业知识,增加阅历。

4.可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增加人民收入,从而改善旅游地居民的生活质量。由此可见,观光农业旅游的开展使旅游可持续发展思想得到了充分的贯彻和实施,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在农业旅游中贯彻生态意识

以绿色休闲为主题的观光农业旅游注重生态消费和生态保护的协调,如何保护和营造生态环境就应作为观光农业旅游成功与否的价值判断标准。

按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生态旅游最终目标是协调资源保护和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然而旅游开发不当就会大大干扰这个问题,甚至带来强烈的反作用,所以应该将生态理念时时处处贯彻在农业观光旅游的开发过程中。

1.开发时要杜绝对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无论是主体设计,还是配套的服务设施建设,都要避免对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造成破坏。

2.突出特色、因地制宜的原则,观光农业实际上是由农业的发展延伸而来的,因此其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季节性。发展观光农业必须根据各地区的农业资源、农业生产条件和季节特点,突出农业生产发展的区域特色。这样才能展示当地独特的生态景观,而不是矫揉造作的模仿。应当在原有农业景观与当地特有农耕文化的基础上适当进行人为开发,为游客提供便利的条件,增加旅趣。

3.应该注重强化环境教育普及自然知识,通过宣传引导的方式另游人自觉对景区内生态环境加以保护,增强其生态意识。生态意识归结到底还是要解决思想上的问题,只有从思想意识上改变人们对待环境和自然的观念,培养一种“生态良心”,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实现。

总之,通过营造城郊独特的田园生态氛围,挖掘深厚的乡村民俗文化内涵,追求生态,文化,高科技结合的现代观光农业旅游符合人们关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构想,将生态意识积极地贯彻到农业旅游的各个环节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理念的更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和提高,一种蕴涵深刻生态意识的崭新的农业旅游必将显现出无穷的生机!

参考文献:

[1]崔海珍郝永冰:浅谈观光农业的兴起发展和前景展望.青海农林科技.2003,(2)

关键词:农业;生态经济;农业发展;模式创新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入了经济大发展的时代,但是之前的发展道路往往是以自然环境换取经济总量的提升,随着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必须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维护好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曾多次提到“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而且农业经济的生态性质量还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生态经济下的农业发展趋势

二、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经济的原则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领域取得长足进展,但是经济发展主要依托于各大中型城市,农村经济普遍偏低,由此也造成了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现状,但是如果盲目进行农业投资,可能造成一定的经济成本损失,所以依托于生态体系的规划可以让城市经济快速拉动农村经济,促进城乡结合,并能够合理配置乡村资源。农村有着更加广泛的自然资源,通过优化,可以打造更加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因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基础上,生态体系建设规划可以有效缓解城乡的两极分化矛盾,促进两种经济融合以及相互带动加快农村地区的招商引资,提高农村生活质量,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

三、生态经济下发展农业经济的策略分析

(一)推动乡村经济振兴与脱贫攻坚工作

(二)加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缓慢,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看待。首先,经济的发展需要秉承一步一个脚印的方式稳步推进产业转型,促进当地农民提高思想意识,更多的利用科技化、现代化的农业手段提高自身的价值。其次,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对于精神文化领域的建设,农村地区消息闭塞、资源不足,因此在信息渠道上与城镇有着较大差距,因此在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也应该重典整治农民的精神贫困。因此不能采用单一性的思想或方式,而应该注重两个大方向的同时推进,在农村地区的基础建设上,尤其在道路、电力、环境污染治理、通信等方面做好基础设施改进,秉承“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绿色发展理念。同时也要注重农村地区人们的精神文化建设,以政府为主导加强思想道德宣传、提高农民思想意识,以丰富的精神食粮让农民提高幸福感。

(三)鼓励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发展

(四)借助网络优势打造特色农业模式

(五)注重农业生态的产业升级

(六)强化农业生态环境的评价工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中,生态经济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于提升农业发展效能具有重要地位。我国的农业环境治理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应注重公众的主体地位,强调公众对于生态建设的监督以及参与性,通过提高公众的意识,着力构建现代生态体系和竞技体系,改善和拓宽农户的参与方式,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的综合效能,为我国的农村才能环境改善以及制度完善奠定良好的基础,实现经济发展质量的有效提升,适应当前农村经济改革发展趋势,同时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1]鲍春裕.生态农业旅游与农业经济发展研究[J].核农学报,2020,34(09):2124.

[2]赵金中.数字经济视角下改进农村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思考与策略[J].现代农业研究,2020,26(11):13-14.

[3]姜士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对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J].现代农业研究,2020,26(11):30-31.

[4]白臣.探究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路径[J].中国储运,2020(11):187-188.

1.创新了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和经营体制,有效破解了小农分散经营利益联结不紧密、产业链断裂等难题。

近几年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不断创新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和经营体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间形成了稳定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龙头企业带领大批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帮助农户解决资金、技术、市场、产品质量等制约因素,通过保护价收购农产品、股份分红和利润返还等方式,保障了企业和农户的增收,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懂经营的现代农民工人。

2.生态农业产业化政策、标准逐步确立,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为了促进高效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近几年重庆市政府出台了特色效益农业发展政策和措施,包括生态扶贫移民、退耕还林、税收减免、财政补贴、“一贴三奖励”、水电优惠、兴建农村新型金融机构、“三权”抵押贷款等政策,大大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为了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保障,加强了农业行业标准化建设。涪陵区建立条形码电子身份证追溯系统,并率先建立起覆盖乡镇街道和行政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二、重庆库区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1.现行农村经营体制、要素资源约束,制约着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

2011年重庆市农业产业化率只有42%,库区农业产业化率更为低下。其原因在于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土地大规模集中,需要资金、技术、信息、人才、企业等要素资源向农业集聚。但实施以来,农业以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为主,耕地块小分散,不能实现耕地大规模集中,生态农业产业化要求的生产布局区域化、规模化无法实现,使得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无法在农业聚集,生态农业难以推广和发展。

2.较低的城镇化水平制约着农村人口转移、土地流转,阻碍着市场信息和农业生物技术推广传播。

由于缺乏信息网络和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农民不能及时取得商品市场信息,不能发挥城镇经济信息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小农生产脱离了国内外大市场,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出现了大量土地撂荒,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生态农业生物技术推广难,制约着农业生态化发展。

3.化学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导致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重庆库区山地多,土壤水土养分流失严重,加上人多地少,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突出,农村贫困面大,导致对土地资源掠夺式经营,农药、化肥施用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经估算,库区农作物废弃物年产量约130万吨,其中多采用露天焚烧、填埋方式处理。畜禽业粪便年产量约为1252.49万吨,库区年禽畜粪便磷流失量平均为400多吨,不仅造成有机肥利用率低,资源浪费,而且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4.资源环境保护、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法律保障和监管体系不完善。

5.生物循环农业没有广泛推广,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推广不充分。

生物循环农业需要运用系统工程方法、现代科学技术和大量资金支持,投入回收期较长,对企业资金形成较大压力,社会资本投向循环农业的比重小。而库区财力、人力不足,农民文化科技素质低,难以掌握较复杂的生态循环技术,影响到循环农业的普及,制约着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推广。

6.生态农业产业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首先,生态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完善。先进的生物技术、循环技术等未得到广泛应用,实用的农业技术引入推广速度慢。其次,库区生态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落后。受自然环境约束,库区多数地区地处偏远山区,交通通讯条件差,生产要素流动、市场信息和物流成本高,生态农业产业化投资引进困难。市场信息不灵也是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7.生态农产品市场培育欠充分,生产者缺乏积极性。

生态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没有建立起来,消费市场还没有培育起来,不能有效利用市场机制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绝大多数无公害优质农产品在市场上未能实现优质优价,生产者在优质农产品生产中没有获得相应的效益报酬,对生态农产品生产缺乏积极性。

三、促进重庆库区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1.抓住城镇化机遇,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土地流转,促进资源要素向农业集聚。

通过完善土地交易所等资产交易平台,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速农村土地的流转和集中,通过整合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推动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化、区域化、规模化经营。

2.加强区县级保障性住房建设,推动重庆万州至湖北宜昌生态城镇化进程。

应适度加强重庆万州至湖北宜昌段生态城市建设,加大对开县、云阳、奉节、巫山等县级城市投入,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减轻农村人口对土地资源的重负,通过城镇化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空间支持。充分利用节能、减排技术及其设施的配套,最大限度降低城镇化对库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确保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

3.统筹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制定农业资源开发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效益为重,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则,制定符合库区生态农业发展总体规划。政府应统筹规划企业、基地、市场要素,整体协调山、林、水、路、村、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把着力点放在农业资源的节约与高效利用、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农业产业链的清洁工程、循环农业以及沼气、太阳能等农村社区清洁能源建设等的发展规划上。农业工程项目及农业开发,必须符合生态农业的总体规划,防止因为局部利益而忽视整体利益。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应坚持资源环境可承载力为界限,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原则。

4.完善库区环境保护和资源使用的法律制度,完善生态农产品质量标准建设、检验检测和认证体系建设。

5.完善生态农业财政、税收、金融、价格补偿等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

第一,建立库区生态农业发展专项基金。重点用于交通、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水土保持、植树造林等,对库区生态农业项目建设给予专项基金重点支持和政策倾斜。第二,完善生态农业生产要素投入补贴和环境补贴政策,引导和激励社会资本到农村开发特色生态产业,从事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三,拓宽生态农业融资渠道,大力发展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等服务农村的中小金融机构,创新生态农业金融产品,实施差别化“绿色金融”政策,将农村信贷资源更多地投向生物技术、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扶持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建设。建立生态农业政府投融资担保平台,对生态农业建设项目给予贷款贴息优惠政策,加大生态农业保险,完善生态农产品保险机制,实施生态农产品支持价格等来保护和支持生态农业的发展。

6.建立政府投入为主导的生物技术开发、推广体系。

政府引导和激励农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共建产学研融合的生物科技创新平台。选择和支持一批科技实力强的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科研院校到库区建立科研基地。激励龙头企业加快生物技术引进,促进世界最新生物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推广农业科技教育,切合实际地对农民进行生态农业培训,传授生物技术和循环农业技术,鼓励农民将农用地转向生态耕作。通过“12316”信息服务平台,设立生态农业技术服务专栏,加强科研院所、企业、生产基地网络互联,将规范化、程序化的生态农业技术传播推广,指导生态农业生产。

7.建立循环农业经济的激励机制,大力发展循环农业。

政府应加大资金、技术方面的投入,建立企业和农户积极参与循环农业的激励机制,对节约与高效利用农业资源、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清洁生产以及农村沼气等制定扶持政策和奖励,特别要激励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循环农业经济的带动作用。大力推广“沼气发酵、有机肥生产,粪污还田”模式,桔杆、稻草、果渣等饲料养畜、“废弃物变废为宝”模式,“林果-兔鸡”、“猪(羊)-沼-粮(茶、菜、果)”等循环模式。

8.加强生态农产品宣传推介,培育生态农产品市场。

关键词:农业;环境;污染;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乡镇地区的工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促进农村经济腾飞的重要力量。然而,由于乡镇企业存在工艺落后、环境较差、设备简陋,高科技技术匮乏、高素质人员匮乏等元素,导致废物、废水、废气在生产生活中被大量排放至周边环境,如农田、水田等,直接导致了农业环境的重大污染,是农业环境的主要污染源,也是农业环境的最大威胁。据统计,近年来,农业急性污染事故频发,如固体废物占用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土壤生物污染、耕种价值受损等。可以说,我国农业环境污染已经达到了生存环境危机,我国的食品安全、粮食安全、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等多种因素都在这一情况的影响下受到威胁。当前来看,最严重的农业环境污染有农药污染、化肥污染、养殖污染等。

一、农业污染的主要成因

(一)农药污染

(二)地膜污染

随着科学技术与农业生产模式的不断进步,人们逐渐抛弃了原始的刀耕火种生产方法,采用地膜这一全新形式,抛弃了传统的锄地工程,无需养地,只需在地表铺设一层地膜,即可在温度、湿度适宜,无草无害虫的绝佳环境中开展农业作业。尽管这一技术可以让农业生产者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然而,地膜对于地表环境的损害却是不可估量的。在农作物收割之后,地膜将作为废弃物残留在土壤中,形成透气困难、透水困难的劣质耕作樱无法进行后续的耕种工作。

(三)畜禽养殖

随着社会大众对生活品质要求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农产品的需求也从粮食逐渐提升至肉蛋奶等高级消费层次产品,这一情况导致我国畜牧养殖行业的快速发展。然而,这一行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难免对环境造成危害,如直接排放的废弃物、腐败分解的微生物、动物粪便等,极易造成水体与耕地污染。

二、农业污染的治理途径

此外,还要制定出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监测农田环境的变化与农业污染情况,根据此来制定治理对策,定期调查农村土壤污染情况,帮助农村管理人员掌握更为全面的数据。并积极为农民推行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农村现有技术水平的提升,及时淘汰陈旧的农业技术,减少化学药物的投入,在保护农业环境的同时实现农业的增产增收。

三、结束语

[1]葛继红,周曙东.要素市场扭曲是否激发了农业面源污染――以化肥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2(03).

[2]李静,李晶瑜.中国粮食生产的化肥利用效率及决定因素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05).

农业资源是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经济资源的总称。农业自然资源含农业生产可以利用的自然环境要素,如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等;农业经济资源是指直接或间接对农业生产发挥作用的社会经济因素和社会生产成果,如农业人口和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农业技术装备及包括交通运输、通讯、文教和卫生等农业基础设施等。本文重点介绍农业自然资源中的生物资源,通过对四川地区几种农业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情况介绍,来展望四川地区农业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前景。

一、四川省农业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概况

1.作物资源多熟制在四川地区有着悠久历史。在近几十年中国粮食的持续增产中,多熟制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成为种植制度的主体。四川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优势区域,其具体表现是作物资源丰富,复种指数高,到2000年为止,四川地区平均复种指数为180%,比全国平均指数高出45个百分点。随着育种水平的提高,品质高、生育期较短的农作物品种日益增多,四川省主要作物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达18.6%(其中稻谷占14.8%),油料占15.3%(油菜籽占14.6%),糖料为20%(其中蔗糖占为19.2%),烟叶占16.8%,茶叶占30.5%。四川农业资源利用情况主要体现在结构调整和优化品种结构、优化区域布局,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根据资源优势和市场潜力,四川近期确定优质水稻、“双低”油菜、玉米、柑桔、商品蔬菜、蚕桑、茶叶、棉花等8种农产品为重点扶持发展的优势农产品。建成柑桔、“双低”油菜、棉花等3种全国优势作物的8个优势产区,建成西部地区有特色、成规模的优质水稻、饲用玉米、商品蔬菜、茶叶、蚕桑等5种优势作物的16个优势产区。使作物生产上的布局得到综合性、合理性的规划,地区特色农业得到强化。

众所周知,北纬28°以南的国家不产落叶水果,而28°以北落叶水果的成熟期要晚于四川,加上四川盆地的独特地貌和气候对某些水果生长特别有利,故四川省出口水果主要以落叶水果为主,出口目的地最远为北美加拿大,其中最主要销售地是东南亚地区。四川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柑橘出口基地之一。

3.畜禽品种资源四川生态环境复杂,气候差异很大,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为四川造就了一大批优良的地方畜禽品种。1995~1999年,在全国畜牧兽医总站组织下,通过调查,发掘和整理出70个优良地方畜禽品种(种群)。其中既有适应特定生态环境的生态型品种,如藏马、建昌马、河曲马、川驴、九龙牦牛、麦洼牦牛、藏羊、藏猪等,也有独特遗传品质的珍稀品种,如金阳丝毛鸡、藏鸡、旧院黑鸡等;既有特殊经济性状的米易鸡、建昌鸭、凉山猪等,也有较高繁殖性能的四川白猪Ⅰ系、美姑巴普山羊;还有肉用性能良好的天府肉鸭、南江黄羊、四川白鹅、钢鹅以及毛、皮性能良好的凉山半细毛羊、丹巴黑绵羊、成都麻羊等。其中内江猪、四川白鹅、九龙牦牛、南江黄羊、天府肉鸭等不少品种以其独特的生产性状和生产性能而著称于世。

二、四川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措施

2.综合利用资源创新机制,完善农业“七大体系”。种养业良种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业信息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等“七大体系”建设,是为现代农业从整体上构筑起稳固而有力的支撑保障体系,应抓住机遇,创新机制,增加投资,整合资源,加快建设。要深化改革,大力调动工商企业、专业协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等社会力量参与“七大体系”建设,逐步形成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体系。

在实际操作中,各地各部门走出了很多可行的路子,如把传统的郫县豆瓣进行品牌包装,组建郫县豆瓣集团;以郫县豆瓣为核心,打造中国川菜产业化基地;又以基地为支撑,带动周边数万亩蔬菜、食用菌等基地。这样,规模经营的土地既为中国川菜产业化基地提供了成本较低而质量高的原材料,同时又使农民成为集约化生产中的产业工人,形成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之间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生态;农业;战略

一、生态农业和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定义

生态农业就是实现农业生产系统良性的生态循环和经济循环相协调,形成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相统一的高效农业,使农业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生态农业产业化就是在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约束下,通过种、养、植、深加工、农工贸并举和产加销一条龙形式,促使生态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产业群体,这个产业群体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为前提,围绕区域化支柱产业,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和多元化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通过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和基地连农户形式,逐步形成生态农业产业链,使农业走上一条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的生态动态平衡轨道,促进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生态农业的持续发展。

二、生态农业产业化是解决问题的出路

生态农业产业化按照市场经规律把生态农业建设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有机结合。其基本含义可以概括为: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方针的指引下,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和系统工程方法,在总结吸收各种农业发展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农业产业化技术手段,因地制宜的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是在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依托本地生态资源,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在农业生产与生态良性循环基础上,开发优质、高效、安全、无害农产品,使农业和农村经济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循环轨道。生态农业产业化不仅囊括了农业产业化的全部内涵,并赋予了新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1.强调农业产业经济结构的生态化。即发展主导产业的同时,提倡与产业多样化并存,尽管主导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但为适应市场及生态环境风险,生态农业产业化应提倡产品生产与产业多样化,通过产业结构的动态调控实现结构的“柔化”,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对外界经济环境(市场)风险的耐受性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强调产业链条的有效对接,实现清洁生产。即要把整个区域的产品生产链条相互连接,形成原料到产品,废弃物变原料的产业交织网络,进行无废弃物或少废弃物的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真正发挥区域的整体功能。

3.更加注重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和规范化。即在倡导基地建设的同时,通过建立与规范环境友好的(双赢)的生态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连接的宏观调控管理体系,产品质量控制与监测体系,确保生态产业的生产效益最优化。

4.强调产品的品牌化,在注重健康安全化的无公害、绿色或有机农产品基础上,倡导实行名优特品牌战略。目前,我国生态农业化的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一是比重小,只占整个农业产值的10%。二是水平低,效益不高,处于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初级阶段。三是龙头企业规模小,辐射面小四是生态技术体系不完善……制约着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三、生态农业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首先,生态农业维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保证了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净化污染,调节气候,为城市的生存空间提供有力的保障;其次,生态农业提供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的绿色食品,提高了食品的安全系数,有利于人民的身体健康,这些绿色食品不仅包括农业的粮食、茶果,还包括林、牧、副、渔等人类生存所必需的食品;再次,生态农业是劳动密集型、附加值高的精细农业,生态农业及其产业链可以吸引农村的富余劳动力,缓解农村劳动力过剩、城市下岗职工增多、乡镇企业吸收剩余劳动力趋向饱和、农村耕地面积扩大有限、复种指数难以再提高等严峻形势下的各种矛盾,不仅有效地保护了农业资源,更避免了在当前城市就业形势严峻的前提下,失去土地及基本生活保障的农民工就业不稳定而成为新的贫困阶层和社会不稳定因素。综上所述,生态农业不仅可以有效地发展农业生产,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提高农业生产力,提供安全健康的粮农产品,还可以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净化污染,是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如何使荒芜的土地、凋敝的村庄、萎缩的农业重现生机,不再以牺牲农业和农村来推进城市化是当前传统农业改造和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课题。

综上所述,在我国产业政策调整的过程中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农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任何时候都要大力发展的第一产业,我们不能再走发达国家工业革命时期的老路。正确认识农村发展的潜力,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提高劳动生产率,走生态保护和资源节约型发展之路,促进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农村自有广阔天地”这句话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另有一番新义。

[1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编号:2002-2-3-54

[2张涛.《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南京农业大学经贸

[3刘成果.《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一、生态农业旅游的概念

生态农业旅游是指在乡村的生态环境中,以生态农业和乡村文化为旅游资源基础,通过综合运用生态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旅游产品开发理论以及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等对当地农业资源进行整体的布局和规划,将其开发成为以生态农业生产和生态旅游为主要功能的一种新型生态旅游活动。

生态农业旅游在很大程度上包含了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和农业旅游的主要内容,它的发展既要依靠生态农业的科学建设,也离不开生态旅游和农业旅游的健康运行,是从生态农业旅游系统的角度对三者的优化结合。

二、生态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农业旅游项目类型雷同、缺乏特色

生态农业旅游项目的经营者往往投资之前没有进行详细的市场调研,做出周密的发展规划,只是一味模仿他人,进行了重复建设,导致很多开发的项目类型单一,地域特色不突出,缺乏文化内涵,很难形成长久的吸引力。

(二)对乡土文化的挖掘不够深入

乡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美。但是许多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只是在原有农业的基础上稍加改动就开始接待旅客,没有对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传统作物、动植物、饮食、服饰、风俗习惯、手工艺品及劳作方式进行深入的挖掘,结果导致没有形成生态农业旅游应有的乡土特色。甚至有的经营者将原本古朴典雅的乡土建筑拆除,以新建的现代设施和现代服务接待游客,缺乏传统文化和自然生态美。

(三)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不够

一些开发商和经营者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对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进行无序过度地开发,对环境任意破坏,更有一些开发商打着“生态农业旅游”的招牌开发一些一般的旅游项目,使自然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再加上一些游客素质不高,生态保护意识不强,在旅游过程中往往出现一些不文明的行为,比如随意摘花采草、随地吐痰、随处吸烟、乱丢垃圾等,忽略了对生态的保护,与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宗旨背道而驰。

(四)行业监管不力,市场混乱

(五)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有待改善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生态农业旅游项目的基础设施薄弱,硬件不足、软件缺乏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已成为制约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瓶颈。主要是因为,一些主要的生态农业旅游景点大都离市中心较远,需1-2个小时车程,景点分散、点多面广,旅游交通不甚发达,雨雪天道路泥泞不堪,造成散客出行难。旅游区内水电、通信、卫生间等设施也不够完善。再则,生态农业旅游产品开发水平较低,精品度不高,绝大多数产品重复,游客的兴趣和重游率不高。此外,生态农业旅游项目从业者中专业人才较为缺乏,特别是旅游规划、营销、外语、旅游企业管理等方面人才不足,这些都是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发展的“软肋”。

三、生态农业旅游的开发策略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生态农业旅游设置的项目、定价、提供的服务等都要根据市场需求来确定。在建设时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为目标,不能破坏自然的乡村风格,污染当地环境。在设计规划时,要充分考虑本地的资源、气候、经济、社会条件,考虑到居民的需求情况,因地制宜,做好开发设计规划。各经营者不能盲目重复建设,要遵循生态学和工程学原理建设具有大连特色的项目,并且使旅游区内的人、景、物合理组合运转,既要提高整个旅游区的经济效益,又要兼顾景区的美观和生态环境。

(二)保持独特的田园风光和乡土文化

景区建设必须十分注意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避免使之成为城市公园的乡村版。游客到旅游地来就是为了寻找与城市生活完全不同的乡村味,体验乡野乐趣、田园风光,假如将生态农业旅游区建成与城市公园相同的模式就会失去其特有的魅力。因此,景区布局与设计都必须从“土”字出发,从“新”字着眼,下功夫营造一个乡土气息浓郁的环境空间。

(三)加强对生态农业旅游资源的保护

首先,经营者应保护生态坏境,保持旅游区的农村风味、乡土气息,“农业区内的布景不适宜效仿城市,追求设施与农业系统和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避免农业生态环境城市化”,突出绿色、自然、传统的特点。在开发旅游项目之前要制定合理的规划以及相应的规定,使游客在限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其次,经营者要科学预测旅游区游客容量,严格控制好游客数量,以保证旅游区内生态环境的质量。最后,经营者应该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在景区醒目位置张贴提示标语,在游客游玩的途中不断强化环境保护教育。

(四)完善政策法规,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旨,增强约束。

政府必须尽快出台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有关生态农业旅游的地方法规和政策,以此来确实保证生态农业旅游从项目审批到开发经营一直有政府的监督和法律的约束。首先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要贯彻旅游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念,采取生态保护型的开发模式,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把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控制在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之内。其次,要建立定期环境监测与预报制度,即通过定期的预测与预报,及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问题。

一、研究背景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仅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是四川建设西部经济高地的基本要求。四川民族地区包括甘孜、阿坝、凉山三个自治州和马边、峨边、北川三个自治县,有人口578.6万人,约占四川省人口总数的7%,地域面积约30.12万平方公里,约占四川省总面积的62.3%,这里居住着彝、藏、羌、苗、回、土家等多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比例为55.15%。四川民族自治地方幅员面积、总人口及少数民族人口均列全国民族八省(区)第五位,是全国第二大藏区、最大彝族聚居区和惟一的羌族聚居区。这些地区多分布在环境闭塞、基础设施差的边远地区。加之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历史、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四川少数民族山区仍然很贫穷落后,生态保护、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扶贫与致富是该地区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四川省实现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的工作难点和重点。

乡村经济是四川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依托,实现乡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对四川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稳定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四川民族地区乡村经济发展正面临一系列发展机遇,四川省正在大力推进富民安康工程,在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等为代表的民族地区开始实施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同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国家旅游业发展振兴计划等也为四川民族地区乡村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契机。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四川民族地区乡村经济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基础差,底子薄,发展任务十分艰巨。同时,四川民族地区特殊的地理区位特点而在国家或全省的“全局”中被赋予了维护社会稳定和进行生态保护的这一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区域功能。使得实际上已承担起长江中上游生态保护功能的四川民族地区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中陷于两难的境地,这已经成为四川民族地区不可回避又难以解决的一大战略难题。基于此,四川民族地区乡村经济发展必须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在借鉴吸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必须探索新的适宜的发展模式。

二、四川民族地区乡村经济融合发展的内涵与目标

根据四川民族地区乡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充分考虑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为导向,以新农村建设为主线,统筹规划村镇建设、现代农业、乡村旅游业发展和民族文化建设,实现协调融合发展,形成全新的乡村经济发展模式。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四川民族地区乡村经济持续繁荣,从而奠定四川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坚实基础。其具体目标还应统筹考虑生态保护、扶贫与致富、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社会稳定等战略目标。

1.生态保护目标:以建设长江中上游重要的生态保护屏障为目标,以“保护优先,开发有序”为原则,以生物多样性为基础,以文化多样性为灵魂,以环境友好为要求,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构建生态环境支撑系统,打造出以山水田园风光和民族风情为特点的乡村旅游聚集区,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的“共赢”,促进农业、旅游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3.文化保护与传承目标:在旅游者、旅游企业和旅游地社区的共同作用下,充分发挥民族文化优势,积极发展民族文化观光旅游和乡村旅游,加强和复兴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保护和充分利用民族地区丰厚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挖掘民族文化内涵。申报和建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强化文化资源对旅游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重视开发民族特色文化旅游产品,突出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特色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增加民族文化旅游的魅力和市场竞争力。

4.促进社会稳定目标:加快民族地区定居点和新农村建设,推进乡村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积极培育特色农牧产品加工等新兴产业,加快推进农牧业人口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可持续增加农牧民的生产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推进民族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提高农牧民的文化生活水平。扩大对外交流,增进各民族间的互信和友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四川民族地区乡村经济融合发展的具体思路与举措

(一)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与基本思路

1.探索符合民族地区农村实际的经济发展道路

四川民族地区农村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应该根据当地现有的资源条件,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实施区域发展的特色战略,充分利用农村的劳动力资源,推进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搞好农林牧副渔、矿、水、土地、生物和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以及产业链的延伸,开发特色产品,创造品牌,提升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要紧紧抓住国家重要资源开发项目向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倾斜的机遇,积极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开发资源,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农村人才,努力走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提高经济效益的道路。

2.统筹城乡,科学制定各级新农村建设规划

搞好县乡村三级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衔接与协调,进一步优化村庄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定位、分步实施;多形式多渠道地大规模培训农牧民,围绕当地特色农牧业和支柱产业,以实用的农牧业科技和经营管理知识为重点,培养种养能手和经营能人;为农牧业龙头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强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联结的紧密程度、专业化生产和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增值空间大,能够推动产业全面、快速发展的农牧产品深加工;鼓励发展专业村和专业户,大力推动规模扩张、整乡突破、大户经营的发展模式;积极鼓励和倡导农牧民发展各类跨区域的各种层次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牧产品行业协会,尤其是特色农牧产品生产销售合作组织建设。#p#分页标题#e#

3.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增加农民收入,切实解决“三农”问题

四川民族地区农村绝大多数地处大山边壤,自然资源虽然丰富,但自然生态环境却十分脆弱,需要国家的大力投入、持久投入,开展农村社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有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的优势农业、经济林果业、畜牧产业和水利产业,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保护、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的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小城镇化发展进程,充分利用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倾斜政策,大力发展社会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少数民族地区小城镇的功能,优化小城镇的生态环境和人们居住的生活环境。加大力度培训农牧民,保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实现城镇带动农村,工业、服务业促进农业,城镇乡村良性互动的协调发展。

(二)大力加强民族地区新型村镇建设

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大力加强新型村镇建设,是民族地区乡村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其重点是牧民定居点建设和旅游村寨建设。牧民定居点建设既要给牧民群众营造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同时要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在定居行动中,要按照“住得下、留得住、可发展、能致富”的要求,将解决群众长远生计和经济发展问题作为考虑重点,科学规划。对于从事畜牧业的地区,要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牧户家庭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采取大集中和小集中相结合的方式,既做到改善群众生活质量,又尽可能方便群众生产需要,还能为将来的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要以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发展现代种养业。要建设好果蔬药材生产基地,发展牛羊养殖户,稳步推进经营方式转变,扎实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旅游线路和重要交通要道上,农房设计的户型和建筑色彩要突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并严格按照设计方案组织实施,展示四川民族地区农村独特的风貌,力争把村落建成乡村旅游景点,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奠定基础。旅游沿线地区要大力发展生态、民俗、文化、休闲度假等各种类型的特色旅游经营,建成民族精品旅游村。

(三)强力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业大发展

1.整体规划,集中发展

旅游产业是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产业,旅游产业开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乡村旅游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模式。应将四川民族地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乡村旅游开发规划。结合民族地区自然生态条件、资源条件、基础设施、民族定居点建设、新农村建设、人口的集聚、旅游线路、景区开发模式等因素,实现民族乡村旅游产业从分散到集中的布局转变。统筹旅游景区、旅游城镇、旅游村落和旅游通道,形成旅游产业集群,发挥集聚效益,实现旅游生产要素向旅游景区、旅游城镇、旅游村落和旅游通道四个空间集中;休闲度假服务设施向旅游城镇集中;乡村旅游和观光农业向旅游村落和民族定居点集中,形成乡村旅游精品示范点、乡村旅游精品村寨、乡村旅游精品带、乡村旅游聚集区的点、线、面统筹发展;整合旅游产品,旅游影响力向品牌集中。

2.创新组织运行机制

在发展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产业的系统工程中,应确立以政府为主导、农户为主体、村镇社区为载体的组织机制,建立以科技为支撑,投资为驱动,硬件建设为重点,观念创新与经营管理为突破口,政策支持为保证的运行机制。

3.以循环经济为导向发展乡村旅游循环经济

可根据乡村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所依托的资源,重点发展以下五种模式的乡村旅游循环经济类型:一是以农业资源生态链为依托的乡村休闲度假型发展模式;二是以农业活动为依托的乡村活动参与型发展模式;三是以农业产品为依托的绿色产品加工型发展模式;四是以民俗民族风情为依托的民俗民族文化体验型发展模式;五是以自然风光为依托的观赏型发展模式。

4.大力发展牧民定居点乡村旅游

紧密结合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大力发展以牧民为主体的乡村旅游。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国内外游客的旅游文化消费需求为出发点,发展依托城镇客源,满足城镇居民旅游休闲度假需求的藏(羌、彝)家乐;发展以重点旅游景区为核心,带动景区周边乡村的民族餐厅、民居客栈;建设以特色牧业、科技牧业、村寨风貌、生产生活场景为主要旅游吸引物的生态牧业景观;发展以民俗村寨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民情风俗、及各种传统节日为特色的牧区民俗旅游。引导兴办藏(羌、彝)家乐,开展牧牛羊体验、骑马(牦牛)、做民族餐、织帐篷、打酥油、剪羊毛、滑草、羌绣、彝族火把节等特色旅游项目,形成具有四川民族特色且优势明显的乡村旅游产品。

THE END
1.现代农业蔬菜种植高效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趋势现代农业蔬菜种植高效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趋势 1. 什么是现代农业?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对食物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传统的农业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食品安全、质量和多样性的要求。因此,现代农业应运而生,它以科技为手段,不断推陈出新,以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和保护环境。https://www.gntpr.com/tu-pian-zi-xun/78060.html
2.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简介1、国家需求:国家目前迫切需要一批能协调解决农业、资源、环境三者综合问题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而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主要职能就是协调农业、资源、环境三者关系,通过资源利用来保护环境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发展历程:安徽科技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开办于1997年,先后入选安徽省特色专业、国家卓越农艺师教育培https://www.ahstu.edu.cn/zhxy/info/1062/8290.htm
3.加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利用科技创新为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张桃林要求,今后一个时期,要坚持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与农业生产相统筹、外源污染防控与内源污染治理相协同、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以“两个持续提高”为工作目标,重点做好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普查,抓好重金属污染治理修复工作,探索建立耕地重金属污染防治的长效机制;强化农业面源污染监测,抓好示范建设,推进农https://www.neofarmer.cn/news/133/
4.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摘要:目前,由于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造成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等现象发生,所以生态环境作为农业发展的基础,必须加强对其的保护力度。本文针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通过探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对农业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分析出的问题提出具体地解决措施,从而进一步研究农业生态环境保护https://www.fx361.com/page/2021/0531/8394619.shtml
5.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的前身是1953年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联合组建的农业气象研究组,是中国最早的农业气象科研机构。195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建院时成立农业气象研究室,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最早的直属研究机构之一。198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研究室成立。1990年经国家科委批准,https://www.caas.cn/kjzc/cgzhfw/zjyjs/nyhjykcxfzyjs/index.htm
6.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探讨论文(精选10篇)要合理开发使用水资源。例如:我国的贵州因为不合理使用肥料造成土壤出现了酸化板结的情况,给农业生产带来了非常大的危害,同时将不合理使用肥料改善同时使用有机肥料,能够将农业生态环境进行改善,发挥不可估量的效果。 2.3对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 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同时发展农业要关心保护农业生态https://www.360wenmi.com/f/filebj603rjt.html
7.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生产对土地、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当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实现高效、节约的农业生产方式。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往往依赖化肥、农药和水资源的大量消耗,导致了土壤退化、水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因此,https://wenku.baidu.com/view/7a75318feb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e8.html
8.农业资源与可持续发展8篇(全文)3农一师塔里木灌区水资源现状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单位:塔农大成教院2012-7邮编:843300) 摘要:通过对塔里木灌区的水资源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塔里木灌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近年来,塔里木灌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原始植被退缩、耕地沙漠化日益严重,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威胁着灌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https://www.99xueshu.com/w/fileigum9xu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