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巩固和提升粮食生产能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增加农民收入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举措。当前,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处于提质提速的关键阶段,资金需求量大且存在较大缺口。但在金融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尚处于“星星之火”阶段,距离燎原态势有较大差距,金融支持以政策性银行为主,商业银行支持不足,缺乏成熟可推广模式。同时,也还存在县域国有企业承贷能力差,衍生信贷需求金融供给不足等问题。建议进一步构建完善金融支持政策体系,加大力度强化政银企部门联动,力争创建金融创新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实验区。
一、金融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部门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参与度低
(二)国有企业承贷能力差
(三)高标准农田建设衍生信贷需求金融供给不足
高标准农田建设带动出现大量新型农业主体,其农资及租金支付需要的资金需求量大,且多以中长期为主。据初步估算,每亩高标准农田约可衍生出新型农业主体资金需求1000元,以年均建设30万亩高标准农田计算,每年可衍生资金需求约3亿元,但支农主力军—各农商银行贷款期限普遍较短、金额相对较小,
难以满足新型农业主体大量、长期的资金需求,亟需鼓励各商业银行参与新型农业主体信贷投放,为土地流转和农业经营提供资金保障。
(一)积极争取金融支持政策
鉴于酒泉市与国家开发银行甘肃省分行合作创新的“打捆打包、整市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酒泉模式”已入选农业农村部发布的2023年金融支农十大创新模式,市政府应会同各商业银行驻酒分行加大向上沟通汇报力度,积极争取各商业银行省级分行出台金融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政策,明确金融支持政策工具、信贷产品、具体目标,健全高标准农田项目新建、改造提升、建后管护、运营配套等全流程融资运作模式,逐步探索推广“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设施农业贷款”、“农业信贷+保险”等新型模式,更好满足不同特点、不同阶段高标准农田建设多元化、全过程融资需求,与政策性金融形成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两家抬”局面。
(二)进一步强化政银企多方联动
建议由市政府牵头建立政银企合作平台,定期发布高标准农田建设与融资动态,加强项目管理、工作交流和业务撮合,为金融支持提供便利。督促承贷国有企业想方设法提高经营水平,以更积极的态度和动力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承贷能力。支持保险机构、融资担保机构为参与主体提供保险保障和政策性担保服务,加大增信支持,降低金融机构投融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