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到了6月上旬的冬小麦收获季节和10月份的水稻收获季节,广大农民于农作物收割后在田地里将麦和水稻等农作物秸秆露天焚烧销毁,节省了许多的人力和财力,但产生了大量浓烟,对大气环境、交通运行、消防安全等方面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本人以个人的认知和观点对农民焚烧秸秆的原因所在、潜在危害和防范解决的措施做一小小的探讨。
一、农民焚烧秸秆的原因
1,农村燃草的充足过量
记得小时候农村燃草(烧锅草)不足,每到收获季节,家家户户都会把稻麦秸秆收集运回,拾掇、码垒成一个个的草垛;每家每户到腊月农闲时总是到田里捡拾枯草,到沟渠边、河边砍伐柴草和小灌木丛回家做燃草。但随着分田到户,农作物产量增加,煤气、沼气、天燃气、太阳能等普遍使用后,以及农村人口逐渐减少等原因,农村的燃草性质逐渐转型,老百姓一般只留少数的软草作为引火,留取扶桑树枝条、大豆秸秆等燃力较旺的燃草。
2,农民饲养牲畜的减少
以前农村每家每户都数量不等的饲养着猪、牛、羊等牲畜,有些农作物的秸秆是这些牲畜的食料;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且许多混合料、预制料的推广和使用,较多农户已经不再饲养或大大减少饲养这些牲畜了,其作为饲料的作用基本消失。
3,对秸秆焚烧的认识存在误区
有些农民误认为焚烧后的秸秆有利于土壤结构的松软,能作为富含钾肥的草木灰肥料,适宜中性和酸性土壤,以肥沃土地。其实不然,焚烧秸秆反而会破坏土壤结构,影响农业种植和收益。
4,农村劳动力不足
现在农村里许多青壮年都外出务工,家里留守的大多是一些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农村的劳动力相对很不足,特别是在农忙的时候,这个问题尤显突出。
5,农忙的季节性和特殊性
我注意到,每年6月上旬的冬小麦收获的时候,是农村春蚕上山结茧和售茧,收割小麦、油菜,培育秧苗和插秧的忙季;10月份的水稻收割也与秋蚕上山结茧,以及一些夏播作物的收割相交叉。
6,处理秸秆的成本较高
7,科技处理转化力度不够
秸秆的用途很多,但科技转化实施起来运行成本较高,比如用秸秆做沼气原料,一个沼气池成本至少数千元;可以粉碎压缩成燃料、栽培食用菌,但是好多地方还没有形成产业链,投入力度远远不够,形成不了气候。
8,政府宣传引导不够
有些政府部门只有在农忙前喊喊话、开一些会议、做一些宣传,没有形成一个强有力的造势和禁止焚烧的良好氛围,分工处理的力度不大,财政投入和资金引导不足或不到位,农民的思想意识也转化不够,造成了屡禁不止的现象。
二、农民焚烧秸秆的危害
1,严重的环境污染
露天焚烧秸秆的浓烟能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氧化硫、可吸收颗粒等有毒有害的气体或悬浮颗粒,使我们赖以生存的、已经遭到严重破坏、满目苍夷的地球更加不负重担;这些气体对人体的眼睛和呼吸道粘膜刺激较大,轻者可造成流泪、睑结膜充血,咳嗽、气喘、胸闷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支气管炎和多种疾病的发病。由此可见,露天焚烧秸秆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力极大,严重危及人体健康。
2,对陆空交通的影响
露天焚烧秸秆形成大量浓烟,造成浓雾和团雾,降低能见度和可视范围,对铁路运行、公路交通、航空安全构成潜在威胁。易致交通事故的发生。今年6月上旬,我们江苏境内多个机场、高速公路、跨江大桥受到明显影响。
3,对消防治安的影响
露天焚烧秸秆易导致火灾事故频发,严重威胁农村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每年我县或周边地区皆有因此而导致人身伤亡的事故发生,也有因焚烧秸秆引发他人建筑物或易燃物火灾而形成的纠纷和矛盾,是一个很大的潜在性危害因素。
4,对土壤耕地的破坏
焚烧秸秆使地面温度急剧升高,能直接烧死、烫死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影响农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充分吸收,破坏土壤的结构,造成耕地质量的下降,直接影响农田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影响农作物的种植和农业收益。
5,对当地形象的负面影响
焚烧秸秆所致的浓烟造成空气质量的下降,对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的隐患,对土壤的破坏等,会对当地各级政府的外在形象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同时也不同程度的影响招商引资、卫生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三、解决焚烧秸秆的举措
1,政府加大力度,正确引导
2,实施科技转化,造福于民
3,农民转变思想,积极参与
广大农民朋友也要不断加强学习科技知识,更新陈旧、错误的观念;拓展视野,充分认识到露天焚烧秸秆的危害,知晓秸秆的可利用性;增强热爱地球、关心环境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理解政府部门的良苦用心,尽量克服农忙季节的种种困难,积极配合各级政府部门的行动和措施,上下联动,从源头上把禁止秸秆露天焚烧的工作做好,造福于子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