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兰山区汪沟镇:大力宣传秸秆还田率也只有50%左右
临沂市兰山区汪沟镇种植有32000亩冬小麦和28000亩夏玉米,每年夏秋两季收割时,镇村两级干部就全部分成工作组下到村里,围绕秸秆的处理忙得不可开交。汪沟镇副镇长姬广发说,他们的工作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做好前期宣传,二是引导村民将秸秆还田,三是24小时巡逻检查,防止有人偷着烧。
姬广发说,“我们镇里也是分成很多工作组,搞好宣传,通过大喇叭、宣传车,让老百姓认识到秸秆焚烧的危害性,也认识到秸秆还田的好处,同时对于秸秆还田搞好指导。再一个就是每一个村设立一个检查点,白天晚上都有人,搞好禁烧的防控。”
每年收麦子前后十几天,收玉米二十多天,引导检查秸秆禁烧问题成了汪沟镇的首要工作。
姬广发说,“乡镇的压力比较大。我们这边一共是60个自然村,村村都有检查点,有的村面积比较大,一个检查点还不行,可能要设三处、四处检查点。一般一个检查点上有两个人左右。我们机关干部下去,以村干部为主。”
但令姬广发郁闷的是,即使下了这么大的力气,还是不能完全杜绝秸秆焚烧的现象。
姬广发说,“比如有的秸秆放在地里,他临时不想往外弄,等过了年种春地的时候或者是春节前后,他们实在是不想用,也不想烧柴火,家里也没有要喂的牛,少量的还有这种焚烧现象。”
据了解,早些年收割下来的小麦、玉米秸秆要么是被村民当成了烧火做饭的柴禾,要么是打碎做成了牛羊饲料,基本没有什么剩余。但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用土灶做饭的人家越来越少;大批农民进城打工,养殖家畜的也不断减少,大量秸秆无法处理,所以,不少农民才会为了省事儿"一烧了之"。
姬广发说,汪沟镇从三四年前就开始推广秸秆还田,使用专业机械在小麦、玉米收割的同时将秸秆打碎、并深耕到地下,这样一来,秸秆经过腐烂发酵,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但这项工作实行至今,全镇的秸秆还田率也只有50%左右。
玉米秸秆还田粉碎不够细,而且都翻在地表,影响了村民们冬季种小麦。再加上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的提升效果并不是立竿见影,需要一个过程。为此,姬广发没少听村民们抱怨,甚至有已经进行秸秆还田的农民开始考虑下一年就不再花这份冤枉钱了。
治理秸秆焚烧问题重在"疏导"需从源头上解决
面对如此直截了当的焚烧现象,山东省环保厅大气污染防治处处长肖红也承认:秸秆焚烧在我省各地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
山东省环保厅大气污染防治处处长肖红认为,治理秸秆焚烧问题重在"疏导",通过秸秆的综合利用让农民们"有利可图",才能从根本上杜绝焚烧现象。
肖红说,“你这个综合利用没有一个"疏"的途径,光在"堵",最后秸秆不可能自己消灭。你得给一个政策,让他从源头上解决,怎么用,收集起来综合利用啊。”
编后:
农村有句俗话:"十里不送草"。秸秆体积大不好运输,又便宜如草芥,谁会干出力又赔钱的事呢?于是农民朋友焚烧秸秆成为祖祖辈辈的习惯。如今,雾霾加剧是举国难题,即使深知秸秆焚烧污染空气、易发火灾,但由于农村劳力紧缺、回收价格偏低等原因,农户们依旧铤而走险,在舆论和行政压力下照烧不误!
目前河北省和天津市已经通过地方立法禁止焚烧秸秆,但是,专家和公众对这种强硬的禁止治理方式并不乐观,谁都知道,只靠围追堵截,前脚查了后脚烧,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终结秸秆焚烧,还是要切实站在农户的立场考虑问题。
在国外,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已经逐渐掌握了有效转化秸秆的方法,比如将秸秆回收发电,或者作为建筑材料等。而国内目前也已经探索出以秸秆为原料的农村沼气集中供气工程、秸秆成型燃料、秸秆食用菌种植等能源化、燃料化、基料化利用。据了解,目前生物质电厂在我省已经有好几家,秸秆作为其重要原料,不是不需要,而是供不应求,主要问题还出在运输成本高上。据说现在秸秆压缩工艺技术也已经有获得专利的了,如果运输成本问题解决了,那么农户就能够从秸秆回收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当秸秆真正地变废为宝的时候,有谁还愿意去焚烧"宝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