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农业不仅是现代科技武装、现代管理经营的农业,更是科学的制度安排、合理的体制机制创新保障和推动下的农业。如果说现代科技、现代管理是美国农业的形,科学的制度安排、合理的体制机制创新就是美国农业的魂,一系列有效、有力的制度设计和体制机制创新保证了美国农业持久的竞争力。
完善的家庭农场制度奠定了农业发展的基石
美国农业的基本生产经营单位是农场。2014年,农场数达到208.4万个。农业的很多制度和政策都是通过农场来落实和实现的。农场制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美国农业制度的基石。农场以家庭农场为主,约占农场总数的87%,其余的合伙农场和公司农场大部分以家庭农场为依托。美国的家庭农场制度经过百年的实践和完善,兼顾效率和公平的设计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合理性,适应了农业现代化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家庭农场制度的特点很多,其中有三点是非常关键的。
一是规模较大,收入稳定。美国是一个人少地多的国家,国土面积比中国大,却只养活3亿多国民。这样的国情为他们发展超大型家庭农场提供了可能。2014年农场的平均规模达到438英亩,约合2659亩。这种上千亩的单体规模便于农业的专业化生产和机械化操作,保障了农户家庭从事农业稳定的收入,收入水平与美国普通城市家庭收入相当,大约五六万美元,在有些地区农户收入还略高于普通城市家庭。机械化程度高、农民的体力劳动相对较轻,加上稳定较好的收入,确保了经营农业的吸引力。在美国,没有什么“跳出农门万丈高”的说法,美国很多家庭农场都经营了好几代,而且大多都没有放弃的念头,现有不少地区正在庆祝“百年农场”。农户安心从事农业,使得农业后继有人,农业水平稳步提高。
三是产权清晰,流转顺畅。美国农场经营的土地大多自有,也有部分是租用。由于土地自有为主,经营者对土地经营都非常理性,都有长远的考虑,掠夺式经营极少出现。对质量下降严重的土地,农场主常会主动休耕加以保护。这种理智的做法有利于农田土壤质量、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持续生态发展。清晰的产权为土地流转顺利开展提供了可能,实际上美国农场租用土地扩大经营情况日益普遍,农田等生产要素日益向优势农户集中,农场的发展更具效率。从俄亥俄州情况看,1965年全州有农场12.9万家,1975年降到10.1万家,1985年降到8.9万家,1995年降到7.9万家,2005年降到7.65万家,2014年则为7.45万家。
产学研一体化为农业发展注入动力
多元化的政策扶持为农业发展提供保障
美国农业发展一方面遵守市场化原则,能由市场解决的都交由市场解决,另一方面又以“弱质产业”为定位,积极强化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保护。
一是贷款支持,覆盖广泛。美国对农户的贷款既有商业贷款(由政府推动银行提供),也有直接贷款(由政府提供)。既有经营性贷款,也有创业贷款。既有生产贷款,也有销售贷款。农业部在全国有2000多个办公室担负贷款职能。今年农业直接贷款87亿美元,贷款农户达到7.4万户;商业贷款达到123亿美元,贷款农户达到3.45万户。多种贷款服务有效化解了农户资金困难,保障着农业的稳定发展。
三是项目支持,公开透明。对农业资金实行项目化管理是各国农业通行的做法。但美国项目制度中一些独有的做法成功解决了资金安排公平、使用安全有效等问题。美国的农业项目分为两类,一类是公益性项目,这些项目由政府指定,由社会监督。另一类是竞争性项目,由农场主成立的农业委员会确定并参与社会监督。在这种模式下,谁能得到项目基本上都是公开透明;项目实施后,应补贴多少资金,也是大家公允。切实减少了腐败和社会矛盾。更重要的一点是,通过这种模式,项目资金能真正投入到农业发展中去,使政府设立农业补贴资金的初衷得以实现。
全程的农产品质量监管制度破解农产品安全控制难题
食品安全是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农业发展安全控制的关键之一。美国人的食物中有很多生食、冷食,这种饮食方式下的食物营养价值更高,但也更容易污染,对农产品质量要求相对更高。为了保障生食、冷食习惯得以延续、奠定国民强健的体质基础,美国对农产品生产销售建立了全程的监管制度,使农产品质量得到严格保证。这些制度中突出的有三个方面。
一是开展严格的检验检疫制度,排除了商(产)品安全隐患。在美国市场上销售的农产品主要为本土产品和进口产品两类,对进口产品,农业部和海关会有严格深入的品质检验;对自己生产的农产品,政府也有投入品使用全程记录要求和严格的疫病检测程序。对上市的农产品或正在生长过程中的动植物,生产者可以主动向政府提出检验要求,政府建立了巡视制度,定期主动进行检验。对于隐瞒不报的,会课以重罚。美国州一级政府都建有设施完善、水平一流的检验机构。我们参观的俄亥俄州在农业厅设立动物疫病检测和消费者权益保护两个检测实验室,有大批科学家在此供职,实验室拥有高温高解等世界一流的技术和设备。他们对动物检验检测具体到病毒、细菌、基因等五个方面,有的主动检测,也有应邀检测;有无偿检测,也有有偿检测。正是因为这样严格的检测排除了食品在流通中的安全隐患。
二是实施快捷的政府追偿制度,解除了消费者的后顾之忧。美国农业部采取两种办法维护消费者的权益,一是引导消费者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二是接受消费者求助。一方面,对生产不合格农产品的农场,美国农业部不是一罚了之,而是派专家和技术人员上门指导,直到问题得到解决,农产品质量达标为止。另一方面,政府建立了帮助消费者追偿制度:对于出现质量问题,消费者只需要出100美元,即可由政府出面向产品供应者进行索赔,90天内就可以获得赔偿。
三是建立常态化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了农产品安全的良好生态系统。美国人认为,好的农产品不仅是管出来的,更是产出来的,一个好的农产品必须有良好的土壤、水、空气以及动植物组成的生态系统作保证。农业部设有土地、森林保护、自然资源三类政府保护补贴,生产者可根据实际,主动向政府申请休耕立项,取得财政补贴,政府也可根据实际主动立项。2014年美国农田休耕补贴资金达到18亿美元。俄亥俄州2015年有5.6万英亩土地列入保护项目农业。政府同时对轮作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努力确保农田的持续生产能力。这一耕地保护制度使美国农业如虎添翼。良好的农产品质量帮助美国在全球获得强大的竞争力。2010-2014年,美国农产品出口超过4780亿美元,提供了十二分之一美国劳动力就业机会。
学习美国经验,围绕五方面加快制度机制创新
美国现代农业建设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其制度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历史长久、内容广泛。学习借鉴美国农业发展的经验,关键是立足自身实际,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方向,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重点,突出围绕五个方面加快制度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使农业发展走上更加科学、合理的轨道。
三是做大做强农业项目,重在提升农业产业定位。人多地少、农业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因此,农业发展一方面要提升效率、转变发展方式,另一方面还要做强产业,提升定位,拓展发展空间。一要注重挖掘农业功能。由简单的农产品供给向提供观赏、休闲、娱乐等多种复合功能转变,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二要瞄准服务市民生活。大力发展农业科普教育、农事体验等新型农业产业,拓展城市市场,创造更多的“饭碗”,向市场要增收。三要注重发展纵深化产业。改变农业收益更多地局限在生产阶段、种植养殖阶段的发展模式,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大力推进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发展,拉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四要注重发展高品质农业。要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保健食品以及特色产品,加快打造更多农业精品,满足人们对优质农产品的需要,不断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强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四是强化支农体制机制,重在创新农业项目管理机制。近几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各项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举措的落实,农业得到了有力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农业与其他产业竞争所处的弱势地位还没从根本上改变,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同步发展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对于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时期的中国农业来说,在支持农业的体制机制完善上下功夫。一要积极强化基本农田和耕地资源保护,探索土地休耕制度,给土地及生态系统更多的休养生息机会,不要让一尺深的黑土变成一寸深的黑土,保持农田的长久生产能力。二要强化农业项目资金引领作用,推进支农资金整合集中使用,提升建设合力。三要探索创新农业项目管理机制,重点在项目筛选、资金使用及评价等方面创新管理机制,让更多的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到农业项目的决定、资金投入使用评价中来,让农业项目资金在公开、公平中运行,真正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更好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五是提升家庭农场主综合素质,重在职业技能教育精准化。家庭农场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建立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支持其发展,推进区域农业规模经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产业效益。目前当务之急是培养一批家庭农场主队伍。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在尽快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消除科研、教育、推广三者脱节、分离的现象,真正实现一体化、融合化的基础上,抓紧开展针对性、实用性专业培训和推广工作,把培训和推广效果的评价权交给农户、交给基层。
(农业部中美科技合作交流项目中国赴美第五团组人员:倪永翠、陈家根、孙海东、李泽利、王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