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襄阳市人社局和襄阳市农业农村局联合下发《襄阳市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工作方案》,这标志着农民也可以评职称了,这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才为先、激励为先的重要举措。
农村乡土人才是县级人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技术职称评定是农村人才评价的主要手段。开展农民技术职称评定工作,对于激发和提高农民学科技的积极性,促进农业科技贡献率和农村生产力提高,培养和造就一支“留得住、用得上、带一片”的农业技术队伍,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具有积极作用。
壮大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在保康,有一大批“土专家”“田秀才”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保康县围绕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结合实际,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创新点,就农业发展实际和现有农民技术人员队伍的状况,农民技术人员职称划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农业机械、农业工程、农业经营管理六个专业类别。
他们或是田间地头的老把式,或是返乡创业的新青年,经年累月和土地打交道,爱农业、肯钻研、懂技术、敢开拓。他们是田野里响当当的行家里手,具备职称评定的条件。
与父辈相比,新型职业农民大多出生于乡镇农村,成长于互联网时代。他们拥有高学历、懂经营管理、擅长整合资源。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他们积极回馈家乡,不仅推动农产品品牌化、标准化,还带动当地农民就业,已成为农村创业创新的有生力量。
开拓创新评价机制
保康县总人口26.5万人(常住人口22.36万),共有农村劳动力10.7万人,占比48%,且绝大多数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针对这一实际,保康县创新乡土人才评价机制,打破身份、学历、专业的限制,建立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定与晋升制度,并对取得专业技术职称的农民优先提供相应政策支持。不具备规定学历资历,确有特殊专长,示范带动能力强,业绩贡献突出的农民技术人员,可以破格申报相应的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评审。
通过评审的农民在资金扶持、技术服务、项目合作、产品推介以及培训活动等方面享受扶持。突出示范带动,让有职称的新型职业农民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的“头雁效应”。
笔者调研后发现,当地这项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农民参与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积极性不高。去年,保康县制定了《保康县农民技术职称评定办法(试行)》。随后由人社局会同县农业农村局、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县农民初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申报工作的通知》。通过各方面宣传,截至去年年底,全县仅有26人提交了申报材料,部分乡镇无人报名。经调研,一方面,申报流程过于繁琐;另一方面,社会认可度较低,在经济收益和社会地位方面改观不大。
激发活力增强内生动力
农民评职称,不是为了图好看、赶时髦,而是要为乡村振兴集聚起一大批懂政策、有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职业农民。
建议上级部门能够从政策层面给予支持,适当简化申报流程,针对取得专业技术职称的农民尽快出台相应激励保障措施,提高社会认可度,充分激发农民职称评审的积极性。
农虽旧业,其命维新。希望的田野,呼唤更多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蕴藏的无限潜力,也昭示着农业发展的广阔空间。大力激发新型职业农民的活力和潜力,乡村才能真正成为具有内生动力的美好家园。
各地应当破除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奖项倾向,突出实绩导向,从技术创新、技术推广、技术指导、成果转化、农民培训等多维度评价乡村人才的职业能力与贡献,激励更多新型职业农民把论文写在田野上。政府应在产业发展、就业服务、福利待遇、创业扶持、人居环境等方面下功夫,重视农村专业技术人才;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加大紧缺人才引进力度;探索职称评价与人才培养使用有效衔接;打破基层专业技术晋升“天花板”,完善职称评审管理服务制度。
农民有职业荣誉感,农村有更强吸引力,乡村振兴就有源头活水。充分发挥农民职称评审的“风向标”“指挥棒”作用,畅通农业人才职业上升空间,必将引导更多优秀人才到农村创业就业,在广袤田野上成就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