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爱玲《金锁记》中:月亮,镜子以及屏风中的鸟,分别有什么含义?
张爱玲的小说作品中,成功灵活地运用自然界意象的例子俯拾皆是。这些意象都是人所共见的现象,符合日常生活的经验,符合规定的情景,然而由于她能够在意象的营造上别出心裁,以故为新,使大量散布于故事进程中的看似平常的意象变得不寻常,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丰富了小说的意蕴。同时又将小说的题旨和作者的情感委婉地曲曲逸出。
此类意象中以“月亮”意象的成功使用,最为人所称道,张氏小说中意象种类繁多,色彩纷呈,但以“月亮”的出现频率最多,最为典型,也最有特色。
张爱玲对于世俗生活的热爱,使她对于室内物品,如衣服,衣柜,摆件等有着特别的超乎寻常的,持久的兴趣,在她几乎是所有的作品中都表露无遗。张爱玲原是贵族的家庭,当然可以从小就接触到这些东西,也熟悉这些东西,但她会持久地对这些东西感兴趣,特别是对于服饰的细节描绘,不厌其烦地在多部小说作品中娓娓而叙,以致把服饰营造为众多的意象,使作品中的服饰意象纷繁绚丽,“辉煌热闹”。
镜子,玻璃,眼镜,宝石等,统统都是闪闪发光,炫人耳目,却又都是又脆又易碎的,一如那男女之间的婚姻关系,乃至整个人生的世界。所以在张爱玲的小说作品中,还经常看到许多薄脆、易碎、闪光的物品。如眼镜,玻璃,白磁,宝石等,其中最为人们所称道的,应该是镜子意象的使用。
2、阿廖沙是哪个文学名著中的人物?作者是谁?
高尔基《童年》小说《童年》中的阿廖沙是一个善于观察和十分敏感的孩子,他能辨别好坏。他具有坚定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和顽强的精神。虽然生活在一个令人窒息的充满可怕景象的狭小天地里,但他反而锻炼成长为一个坚强,正直,勇敢,乐观,自信的人。他有一颗善良的心,他同情贫苦的人,另外,他还具有很强的求知欲,热爱书籍,更热爱生活。
3、求经典武侠小说中有名的人物名字~~~~~
4、三国中的曲阿小将到底是谁?
给大家聊聊曲阿小将的故事。
说起来话就长了,事情要从汉末时分的并州雁门说起。
汉末时候,在并州雁门有张氏大族,人口众多,族中出过许多文官武将,在当地的影响力很大。
张氏族人对家族中年轻一辈的教育和培养非常重视,无论是文化知识,还是骑射武艺,都由族人集体出资,兴办塾学武堂,以供族中年轻后辈学习文才武艺。
张氏族中有一支,有兄弟三人,皆为异才。
长兄名叫张傀,字孟礼。他是个武术大师,在江湖中鼎鼎大名,尤其是一套祖传戟术妙绝天下。张氏族中长老就让他教习族中的后辈们习武。
张傀收徒授业,有教无类,他擅长根据弟子不同的优点因材施教,使徒弟的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
张傀的开山弟子名叫典韦,由于他虎背熊腰,天生膂力超群,张傀就传授给典韦一套“恶来双魔戟”,将其力大无穷的优点发挥得淋漓尽致。考虑到典韦箭术不精,张傀又教给他“焰摩飞戟”的暗器功夫,使典韦在远近距离都具备强大的杀伤力。
张傀的第六个弟子名叫太史慈,他身材矫健,双臂如猿,但他力量不足,短兵器不适合,所以张傀就另辟蹊径,教授给他一套“水火夹戟枪”,还将“焰摩飞戟”的暗器功夫教给了他。为发挥太史慈双臂修长的特点,又教了他“八面神射”的箭术。这样,太史慈在远、中、近三个距离上都有了极大的杀伤力。
魏吴两国的第一勇士都出自张傀门下,可见其名不虚传。
张家三弟名叫张俭,字叔朴。他性情孤僻,不善言辞,但却身怀绝技,而他教授弟子的方式与长兄大不相同。
张俭对选择徒弟非常严格,精挑细选,要求极高。他平生只收过一个正式弟子,就是吕布吕奉先。张俭将一身绝学“霸王神戟”倾囊相授,还教给了吕布一百五十步“羿王射”的绝世神箭。
张俭悉心指教,严格要求,而吕布也很争气,他天赋异禀,又练习勤奋,领悟力极高,武艺提高迅速,最终成为汉末三分时代的天下第一猛将。
说了这么多,都只是铺垫,下面要谈张家的老二,这与那位神秘的曲阿小将有关。
张家老二名叫张偃,字仲伏,他是个文士,才高八斗,文笔超绝。张偃自小只爱读书,并不会半点武艺,但他的妻子却很厉害。
张偃在宛城作官,他的妻子柳凤茹,手中一杆大枪,天下无敌。行走江湖多载,没有任何人能在她的枪下走过十个回合。江湖人称“凤茹夫人”。
张偃有个好友在白马县任职,为人正直不屈,因此得罪了朝中阉宦,被诬谋逆,判罪族诛。夫妻俩上下打点,夜入大狱,好友托孤,将未满周岁的儿子交给张偃夫妻偷出狱中,保全了一脉忠良骨血。
张偃将此子带回宛城,视如已出,取名张飞,字翼德。张飞逐渐长大,性情刚烈,威猛健壮。凤茹夫人将一套“狮吼凤鸣枪”教给了张飞,他是凤茹夫人事实上的大弟子。
张飞长成后,性如烈火,为人仗义,好酒任侠。有一次路见不平,打伤了当地的贵族,被告到官府,而办案人恰是当年拘捕张飞亲父的那位官员。
张偃怕东窗事发,暴露了张飞真正的身份,无奈之下,将他连夜送出城去。城外桃林边,张飞拜别张偃夫妻两位恩亲,从此不复相见。
为掩饰师门来历,张飞将大枪的铁枪头拧成九曲盘蛇的形状,遁入江湖。先在燕山一带落草劫掠,后又金盆洗手,开了一个屠肆酒庄,在后园种了一片桃林,以记念张偃夫妻的恩义。
凤茹夫人名义上的开山弟子名叫张绣,学的是“百鸟朝凤枪”,凭此绝技横行西域,被称为“西域枪王”。
第九个弟子名叫马超,凤茹夫人教授给他一套“丹凤朝阳枪”,马超少年英姿,悟性极高,学有所成,一条枪打遍西凉,从无敌手。
凤茹夫人的关门弟子名叫曲阿小,是一个江南歌伎遗弃在宛城的孤儿,凤茹夫人将他收回家中养大,并教授给他各种武艺。
曲阿小学艺出山,去江南寻亲未果,正逢江南战乱,刘繇招兵买马,曲阿小被纳入其军中,恰恰与太史慈分在同一个军营中。曲阿小通过平时太史慈的武艺练习,发现了他的武艺师承,也算半个同门。
孙策率兵来与刘繇作战,太史慈自告奋勇去应战,但其他人皆笑他自不量力,而曲阿小因与他有半个同门的渊源,便助他一臂之力,相随而去。
刘繇战败后,曲阿小脱身而去,靠一身武艺行走江湖,辗转来到了西凉,在天水关落下脚来,靠教授当地年轻人枪棒拳脚功夫为生。其中有个年轻人名叫姜维,字伯约。
世人皆传“曲阿小将”,实际上是听错了,他名字就叫做曲阿小。
5、《童年》(高尔基)的故事梗概?
《童年》故事梗概:
阿廖沙三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把他寄养在外祖父家。阿廖沙来到外祖父家时,外祖父家业已经开始衰落,阿廖沙的两个舅舅为了分家和侵吞阿廖沙母亲的嫁妆而不断地争吵、斗殴,由于家业不景气,外祖父变得也愈加专横暴躁。
一天,阿廖沙出于好奇,把一块白桌布投进染缸里染成了蓝色,结果被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觉。阿廖沙的母亲由于不堪忍受这种生活,便丢下了他,离开了这个家庭。阿廖沙的外祖母是最疼爱他的,而外祖父则与之相反,他不爱人,总是寻找人的罪恶,惩罚人。
后来,外祖父迁居了,母亲在一天早晨突然回来了。开始,她教阿廖沙认字读书,但是,生活的折磨使她渐渐地变得漫不经心,经常发脾气。后来母亲的再婚,婚后生活是不幸福的,她经常挨丈夫打。
由于和后父不合,阿廖沙又回到外祖父家中,这时外祖父已经全面破产!他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困苦。为了糊口阿廖沙放学后同其他孩子们合伙拣破烂卖。同时,也感受到了友谊和同情。他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了三年级,就永远地离开了学校课堂。
这时候阿廖沙母亲逝世,他埋葬了母亲以后,不久便到“人间”去谋生。
(5)阿小是哪个小说中的人物扩展资料:
《童年》是前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分别为《在人间》、《我的大学》)。
该作讲述了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前苏联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
创作背景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早在19世纪90年代,高尔基就有撰写传记体作品的念头。在1908年至1910年间,列宁到高尔基所在的意大利卡普里岛公寓所做客,高尔基不止一次地向他讲起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的生活。有一次,列宁对高尔基说:“您应当把一切都写出来,老朋友,一定要写出来!这一切都是富有极好的教育意义的,极好的!”高尔基说:“将来有一天,我会写出来……”不久,他实现了这个诺言。
作品影响
《童年》是一本独特的自传。它不像大多数自传那样,以一个主人公为形象创造出一幅肖像来。它更多地像一幅长卷斑斓的油画,复原了一个时代,一个家庭里的一段生活。这段生活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主人公。无论是美的,还是丑的,都同时站在读者面前,冲击着读者的心灵。《童年》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树一帜的艺术特色在俄苏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具有不可比拟的艺术的价值。
6、《桂花蒸阿小悲秋》这书名是什么意思?体现了什么?
7、阿廖沙是哪部作品的主人公
阿廖沙是俄国小说《童年》人物,苏联作家高尔基的乳名,他三岁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却经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
在外祖父家,他认识了很多“安安静静”的亲戚,其中包括两个自私、贪得无厌的、为了分家不顾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还有两个都叫萨沙的表哥。
朴实、深爱着阿廖沙的“小茨冈”(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挡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尽管会被抽得红肿。可惜的是强壮的小茨冈,后来却在帮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时给活活地压死了。
小说创作背景: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早在19世纪90年代,高尔基就有撰写传记体作品的念头。在1908年至1910年间,列宁到高尔基所在的意大利卡普里岛公寓所做客,高尔基不止一次地向他讲起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的生活。
有一次,列宁对高尔基说:“您应当把一切都写出来,老朋友,一定要写出来!这一切都是富有极好的教育意义的,极好的!”高尔基说:“将来有一天,我会写出来……”不久,他实现了这个诺言。
8、《桂花蒸阿小悲秋》中悲从何来?
《桂花蒸阿小悲秋》(以下简称《阿小悲秋》)写于1944年9月,1960年代初,张爱玲应聂华苓之邀,把《阿小悲秋》翻译成英文,收入台北THEHERITAGEPRESS出版社1962年出版的EIGHTSTORIESBYCHINESEWOMEN一书中。
张爱玲在她当时身处美国的特定语境中,改变整个故事的叙述基调和价值取向,也改变了阿小的婚姻状态,以符合美国东方主义的殖民话语。
这个译本对于理解1960年代的张爱玲生存状态颇有帮助,也某种意义上凸显了原作的不很强烈却明确存在的消解殖民话语的特征,但其文学价值与文学史价值不大。
却依然不失自尊、责任感和向好之心。这是张爱玲在其独特的人性悲观体验下,对女性生存价值的无奈求证。
(8)阿小是哪个小说中的人物扩展资料
小说就这样拉拉杂杂下来,间或有些关于阿小心绪的淡淡描写,也穿插记录了她的主人周旋于不同女人之间的糜烂日子。总之,小说缺乏连贯完整连贯的故事情节,读起来甚至很乏味,但细细一品,别有况味。
拿《阿小悲秋》来说,阿小是给外国人做家务的女佣。外国人是殖民者、上等人了。我们有机会透过她的不卑不亢的眼光,看到了另外一种光鲜生活状态背后的败絮。难怪有人解读说,这部小说实现了对殖民话语及其高贵性的解构。
9、皮囊这本书讲的什么事
《皮囊》是蔡崇达首部散文集,这部有着小说阅读质感的散文集,也是一本“认心又认人”的书。蔡崇达本着对故乡亲人的情感,用客观、细致、冷静的方式,讲述了一个福建渔业小镇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在温情而又残酷的故事讲述中阐述了作者对父母、家乡的缅怀,对朋友命运的关切。
文集风格沉稳,表达了这一代理想膨胀却又深感现实骨感而无处安身的青年人对自己命运的深切思考。书中收录有《皮囊》、《母亲的房子》、《残疾》、《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我的神明朋友》、《张美丽》、《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回家》等14篇作品。
《皮囊》是2014年10月1日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该书上市之初即广受好评,出版两个多月销量就突破20万册。
以人物肖像画的方式描绘了福建渔业小镇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在温情而又残酷的故事讲述中阐述了作者对父母、家乡的缅怀,对朋友命运的关切。文集风格沉稳,表达了这一代理想膨胀却又深感现实骨感而无处安身的青年人对自己命运的深切思考。部分作品曾收录于《一个》书系。这部特别的“新人新作”,由韩寒监制,上市之初即广受好评。白岩松、阿来、阎连科等评价为当下写作中的一个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