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年底,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发布了一则通告戳破了一个假国企的谎言。
一家名为中铁中基供应链集团有限公司假冒国企“中铁”的头衔,非法募集到资金人民币78.81亿余元,造成1400余名投资人实际经济损失人民币38.22亿余元。
目前,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已经做出了判决,对中铁中基供应链集团有限公司以集资诈骗罪判处罚金人民币一亿元,对涉事的企业负责人孟晨、岑鹏均以集资诈骗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假冒国企付出的代价仅为1亿罚款,与其所获得的收益相比,犯罪成本简直太低了。
如果不是因为企业负责人孟晨、岑鹏等人私自挪用了募集的资金拆东墙补西墙以及用作私人花费,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还没有人发现这个企业所谓的国企私募基金以及涉及的建设工程全都是一个圈套。
假国企的养成套路
背靠大树好乘凉,如果一家建筑工程企业有着国企背景,那么在开展各种业务的时候是具有一定优势的。据国企网统计的数据,截至2021年,我国国有企业共有46万家。根据国资委2022年12月7日公布央企名录显示我国共有央企98家,所有的央企都是国企,但国企不一定都是央企。
央企和国企的上属单位不同,央企是国资委直接管理,部分央企负责人是由中组部录用;国企由隶属于当地政府统辖的,也有归于其他部委的。
工程建筑行业常见的中国建筑、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道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都属于国资委直接管理的央企。
但是央企之下,还成立各个子公司,比如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就有25个局。
国企关系错综复杂,正是因为这样,让中铁中基供应链集团有限公司这样的假国企有机可乘。
一般假国企养成套路就是找一家非主流的事业单位挂靠股权,确立国企背景,再设立集团公司,频繁变更股权后,再进行经营。
第一步是选择一家年代久远的非主流事业单位挂靠,以这家事业单位名义注册一家集团公司;
第二步是以集团的名义成立投资管理公司;
第三步是改头换面获得身份,以投资管理公司的名义去香港成立“中字头”集团公司;
第四步是以中字头香港集团公司回内地注册中字头集团公司;
第五步是打着国企的擦边球到资本市场进行融资。
根据天眼查披露的信息显示,中铁中基供应链集团注册地址在天津自贸区,旗下实际控股55家企业,甚至在2019年的时候主要控股股东为中国城投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而这家公司已经被金融市场公认为央企背景造假。
中铁中基供应链集团的操作完全就是层层套娃,处处显现着吊诡。
套上假“中铁”的头衔后,中铁中基供应链集团才开始真正的敛财之路,更是拉开了一场以“中铁系”为名的庞氏骗局。
假国企的敛财之路
中铁中基供应链集团的宣传十分高调,对外宣发的新闻均有地方政府助阵。
2017年,据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信息江西省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曾赴中铁中基指导工作。
而关于中铁中基供应链集团的介绍,报道是这样写的,“中铁中基供应链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和中铁物流集团出资组建的国有集团公司,是集物流业、金融业、汽车销售业、供应链服务业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企业集团。”
2018年12月26日,中铁中基供应链集团与沂源县人民政府、山东齐鲁农产品交易中心合作的新闻赫然出现在了淄博市人民政府的官方网站上。
当时的政府负责人还称赞了中铁中基供应链集团,表示:“中铁中基供应链集团有限公司是集物流业、供应链服务业等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企业集团,在平台运营、市场拓展等方面拥有强大实力和丰富经验。希望中铁中基供应链集团尽快选派高层次专家团队进驻齐鲁农产品交易中心,协助理顺法人治理结构,扩展销售渠道,推动交易中心规范健康发展。”
此时,让人不得不注意起这家企业背后的实力。
不过真正让中铁中基供应链集团开始圈钱的项目却是其在2017年9月,青岛莱西市政府与中铁中基供应链集团签订的中铁中基(青岛)产业园项目正式启动。
据了解,中铁中基(青岛)产业园项目总投资额为5亿元,产业园一期预计在2021年11月28日竣工。按照规划,该产业园将被打造成为中铁中基供应链集团的“亮点项目”。
至此一场伪造“中铁系”为背景的私募资金骗局形成了闭环,所有的一切角色都是由孟晨、岑鹏等人注册的假国企自导自演。
中铁中基(青岛)产业园项目启动不到一年就遭到了搁浅。
项目遭到停止的原因是因为资金断裂并且已经拖欠了施工单位项目总负责人3000多万元工程垫资款。
一位接近该产业园工程施工单位总项目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019年底曾带着手底下一班子人到中铁中基供应链集团北京总部讨要拖欠的工程款项,但到了总部之后才发现,昔日几千名员工办公的中铁中基供应链集团北京总部已经人去楼空,高层没有露面,当时他才知道中铁中基出事了。
2019年5月,多家媒体报道由中铁中基供应链集团董事岑鹏担任法定代表人的上海檀实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檀实”)及关联公司发行的多只私募产品(规模近40亿元)出现逾期,产品均由中铁中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中基供应链集团提供连带责任担保。
据悉,多数投资人因看到宣传材料中有国企中铁中基供应链集团做担保,所以才比较放心购买产品。
当骗局被拆穿,假国企浮上水面。
实际上,信用良好的国企或者央企子公司需要融资一般都是选择成本更低的银行授信和发行债券而不会选择通过资产管理人发行私募基金产品。
假国企防不胜防的背后,国企很受伤
假国企横行,对于建筑工程行业的国企来说也很受伤。
2018年7月20日,央企中国诚通控股集团(下称中国诚通)发布公告称,中核恒通(北京)物资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提供虚假材料等手段,欺骗工商登记机关,将诚通集团下属“中国物资储运沈阳公司”变更为其股东,并利用该身份进行商业活动,严重侵犯诚通集团合法权益,给诚通集团造成负面影响。所以中核恒通和中国城通并无关系。
2022年9月,国务院国资委发布了第二批假冒中央企业名单曝光了175家企业,明确有关公司及其下设各级子公司均为假冒国企,与中央企业无任何隶属或股权关系,也不存在任何投资、合作、业务等关系,其一切行为均与中央企业无关。
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认为,国资监管部门目前对国企采取多头监管模式,存在监管盲区和漏洞。另外,国企信息透明度仍有待提高,复杂的层级架构也会让不少央国企对子公司的对外投资情况存在监管上的漏洞。
正是因为国企品牌的商业价值,才让不少人前赴后继成立假国企来谋取更多的利益。要辨别假国企,一是可以从国务院国资委公布的假冒名单上了解情况,二是从国企官网了解其的子公司情况避免上当。
最为关键的是,工商部门是否可以从根本上监督以及阻止假国企们的注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