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从供应链的定义、目标、流程观点、战略匹配、驱动因素、绩效指标等方面全面分析了供应链的基础知识
01什么是供应链
供应链这个术语形象地描述了产品或原材料从供应商到制造商、到分销商、再到零售商、直至顾客这一链条移动的过程。
供应链涵盖接受并满足顾客需求的全部功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新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生产运作、分销、财务和顾客服务。
以便利店的系统流程为例:
02供应链目标
供应链的目标应该是供应链整体价值最大化。供应链所产生的价值(即供应链盈余)应为来自顾客的总收益与供应链消耗的总成本之差。
供应链盈余=顾客收益价值-供应链成本
03供应链流程观点
供应链是由一系列发生在不同环节内、不同环节间的流程和流组成,如下结构示意图:
3.1供应链流程的循环观点
每一个循环发生在供应链两个相邻环节之间的界面上,即每个环节内都有自有的流程,且环节之间都有相应的交互。
3.2供应链流程的推/拉观点
3.3企业中供应链的宏流程
供应链管理书中一般将供应链流程划分为如下三个宏流程:
这三个宏流程控制着信息流、产品流、和资金流,以产生、接收和履行顾客订单。
(此图仅展示内部供应链管理、供应商关系管理宏流程)
4.供应链战略匹配4.1战略匹配
公司层面一般具备竞争战略与供应链战略,战略匹配意味着竞争战略和供应链战略要有共同目标。
实现战略匹配目标:
以Dell公司的关键营运活动战略目标的层层拆解为例:
(实际也是OKR拆解执行思维)
4.2选择合适的供应链功能
每个顾客得需求都会影响潜在需求不确定性(如下图1),针对潜在需求得不同程度可以区分不同特性得产品(如图2),不同特性得产品需要通过不同功能得供应链支持满足供给。
(图1)
(图2)
潜在需求不确定性低的产品一般具有品种少、批量大、较长生产周期的特点,对供应链的效率性要求高;
潜在需求不确定性高的产品一般具有多样化、批量灵活、订货提前期短等特点,此时对供应链的响应性要求高。
现在最流行的分类是:精益供应链LeanSupplyChain)和敏捷供应链(AgileSupplyChain)。
效率性供应链往往采取推式,也即预测驱动,由此展开供应链节点间的紧密协作,以降低销售、生产、物流、供应等成本,达成成本竞争优势。
反应性一般采取拉动式,也即订单拉动的模式(MTO),通过提高生产,供应、物流,销售的柔性和速度,实现对客户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快速反应。
Lee(2002)在费舍尔(1997)的基础上,进一步把环境因素分为了需求和供给环境两个纬度,因此将分类一拖二变成了四个:
具体实例:
5.供应链驱动因素
6.供应链绩效指标6.1设施指标6.2库存指标
6.3物流指标6.4信息指标6.5采购指标6.6定价指标
参考文献
《供应链管理》-苏尼尔.乔普拉&彼得.迈因德尔
本文由@nackero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