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是如今社会发展的趋势,是通过互联网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新业务形态。“+”指的并非是简单的相加,而是一种深度融合,一种创新模式,不同行业之间实现新融合,顺应社会的发展。一般来说,“互联网+”是“互联网+传统行业”,突破传统行业的运营形式,实现创新发展的新模式。
1.2“互联网+农业”含义
“互联网+农业”指通过利用较为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改造与升级传统农业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助力传统农业升级为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化农业,也是当前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的核心点。具体来说,通过互联网可以提升竞争力,加大宣传力度,降低成本,扩展销售渠道,让农产品能够走出农村,加大销售量,增加农民收入。通过“互联网+”平台,构建农资、农技、农产品的供应链,构建农业服务体系。
1.3“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
2、“互联网+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2.1“互联网+农业”发展人才现状
2.2“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现状
“互联网+”需建设基础设施,才能实现迅速发展。从中国统计年鉴中可以发现,全国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和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在2020年分别达到99.4%和99.6%,与2001年相比较,分别增加6.5%和5.4%,为“互联网+农业”建设提供了较好的广播电视网络基础。
计算机是互联网发展的载体,根据表1全国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电脑拥有量,从2001—2019年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其增长速度非常快,提供了较好的计算机网络基础,但是电脑设备及网络连接成本较高,导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电脑拥有量远远低于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电脑拥有量,如表1、表2所示。
表1全国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电脑拥有量
表2全国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电脑拥有量
2.3“互联网+农业”电商化
在“互联网+”时代影响下,我国农业逐渐电子商务化。具体来说,传统模式中较为寻常的是在狭窄市场如超市、集市中交易农产品,可以看到这些销售渠道增加了农业经济,但同时也局限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在互联网下,农业经济得到电商助力,使得农业经济不断发展,实现走出超市、走出集市的发展,人们可以在网络上进行交易[4]。在乡村建立完善的物流与营销体系是发展农业经济的重要内容,农村淘宝等建立农业电商平台、终端电子化配送业务,逐渐完善了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体系。
2.4“互联网+农业”经济智能化
3、“互联网+”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策略研究
3.1健全农村互联网设施
3.2培育“互联网+农业”人才
3.3推进互联网精准发展农业
3.4完善农产品标准化和品牌化
农产品标准化和品牌化具有多方面优势,一方面,站在消费者角度,标准化和品牌化程度较高的农产品代表具有较高质量的农产品,同时消费者可以追溯质量源头。另一方面,站在生产者和销售者角度,标准化和品牌化后的农产品在市场交易中得到更多需求量,减少农产品无差异性的缺陷。因此,应该支持并鼓励农业生产者展开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逐渐实现生产标准化、销售品牌化,推广与扶持区域优质农产品、优质品牌,引导农民企业使用区域公共品牌,支持有潜力品牌成立知名品牌,研究形成自主品牌,加大品牌宣传与推广活动,加大本土企业的品牌知名度,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且安全的标准,建立并健全农产品标准,能够保障农产品优质的质量[7]。
3.5建设一体化农产品物流
参考文献:
[1]余天霞."互联网+农业"研究综述[J].现代农业科技,2018(12):290-292.
[2]胡永洲.构建"互联网+农业"智能生产模式的思考[J].唯实(现代管理),2015(6):8-10.
[3]唐圆.吉林省"互联网+"农业的应用现状与对策分析[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7.
[4]黄巍嵘,陈盈如,庞玉梅."互联网+"时代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策略[J.江西农业,2020(12):126-127.
期刊人气:3888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主办单位: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