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互联网视角下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创新研究

达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达州市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办

苟延杰(四川文理学院)

作品展示:

关键词:产业互联网;区块链;乡村振兴;现代农业;农产品;供应链金融

一、问题提出

(一)产业互联网

(二)供应链金融

(三)农业供应链金融

(四)研究述评

三、产业互联网对农业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影响

(一)农业供应链金融的核心要素

(二)产业互联网影响农业供应链金融创新的作用机理

在产业互联网理念驱动下,农业产业链各环节由之前分散、割裂、利益剥夺的关系,转变为合作共享、互利共赢的关系,使得农业产业链各环节进行了深度融合,要素之间在横向联合、纵向一体化发展的作用愈加明显。

传统模式中,由于存在信息非对称问题,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为追求各自的利益最大化,不断地降低成本,导致农产品质量差、客户评价低,产业链内耗较大。产业互联网环境下,农业产业链发生了如下变化:一是通过智能化的管理系统导入,打通了产业链上下游各主体之间的信息交互方式,解决了产业链各主体之间“信息非对称”问题,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实现客户信息、成本信息、物流信息、市场信息等信息的共享。二是产业链各主体之间的工作重点发生了转移。在信息透明的情况下,产业链各主体之间成本、利益透明化,产业链上企业的工作重心由“竞争”转化为“协同”,共同提升工作效率、优化工作流程、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产业链整体成本。三是产业链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产业生态之间的竞争。产业链上各参与企业为一个整体,只有产业链整体规模增大后,各参与企业之间才能有更大的经济效益。产业互联网有助于将农业产业链上企业之间的利益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各企业信息共享、分工明确,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

产业互联网环境下,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与农业主体企业之间形成了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的机制。一是,生产性服务业按照农业分工、技术水平的不同,形成了专业化的外包服务,实现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成熟的生产性服务业让农户、农业基地可以从繁琐、零碎的工作中脱离出来,专心做自身擅长的事情,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二是,生产性服务业使得农业企业快速做大规模、做高利润。短期来看,农业企业让利于生产性服务业;长期来看,专业化分工使得农业企业实现专业化经营,生产规模得到不断增加,逐渐实现规模化效应,企业经营利润更加丰厚。三是,产业互联网环境下,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更加广阔。借助互联网平台生产性服务业通过专业化的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其信誉度会不断上升,新客户借助产业互联网平台快速的识别优质生产性服务企业,主动寻求帮助。生产性服务业通过专业化经营,不断提升服务质量,降低服务单个客户的服务成本,真正的达到为农业企业创造价值。

从企业层面看,产业互联网把各参与企业链接到一起,形成共生、共赢的价值循环体系。上下游企业之间不再相互挤压利润,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是基于利润共享基础上的协同发展;同一环节企业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单纯的竞争,而是追求差异化发展,在各自利益点上做到高品质服务。从产业层面看,把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农业规模化加工企业)、第三产业(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在一起,三者之间不再是传统“寄生”关系,而是发挥各自的“核心竞争力”,通过价值创造,实现产业链生态共赢。从社会层面看,产业互联网将不同国家、不同区域的农业企业进行整合,形成社会协同效应。借助产业互联网技术,不断对农业产业链进行优化,如生产环节的优化、销售环节的优化、流通化解的优化、支付环节的优化、融资环节的优化、创新环节的优化、管理环节的优化等。

(三)产业互联网环境下的农业供应链金融特征

四、农业供应链金融创新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农业供应链金融创新现状分析

农业供应链金融,依托农业产业链垂直发展的金融产品,其优点在于因地制宜、灵活多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农业供应链金融将呈现以下三个趋势。一是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随着农村互联网的普及,农资农具交易、农业生产、农产品交易可以在网上实现。农业线上线下的协同发展,将推动农业全产业链信息化进行,加快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二是平台化和产业整合。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和农业行业交易平台、产业管理经营平台融合发展。农业金融、商业、产业三者融合为一,可以将分散的农业生产地、供应商、农户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产业生态参与者之间关系更加稳固。三是个性化化和精准化并存。基于对农业产业链数据的采集和分析,金融机构可以为农业融资主体提供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并根据融资主体特征,制定精准化的金融产品管理策略。

(二)农业供应链金融创新存在问题分析

农业供应链金融客户中小微企业和农户众多,是一个“长尾”市场,具有需求多样、分散、个性化强的特点。同时,农产品种类众多,不同类型的农产品差别较大。农业供应链金融创新对提升定制化服务、碎片化管理的要求较高,在农业供应链金融创新过程中,核心问题集中在产品创新、商业生态创新、风险管理创新和服务机制创新等方面。

涉农企业具有单笔资金量小、付款频率高的特点。一是对于批发零售企业来说,其客户多为中小企业或个人消费者,市场预期收益和回款速度不易预测;二是农产品批发零售企业良莠不齐,竞争无序,使得农产品批发零售企业生存难度进一步加大;三是农产品行业上游客户为基地、农户,农业现代化程度低,产品品质不易控制,价格不易确定,要求现款现货对批发零售企业资金结算能力要求较高。在供应链金融产品设计时,由于缺少债务方债务企业的反担保,应收账款融资难度较大。在缺少优质担保主体、存货质押的条件下,单笔金额较小的农产品采购合同,也为供应链金融服务增大了风险管理难度。一是信用风险,涉农企业规模小,管理不规范、财务真实性低、管理人员信用意识淡薄,是的涉农企业信用等级较低。二是市场风险,农产品价格不稳定,对涉农企业运营成本影响较大,可能会出现贷款额高于标的物价值的情况,让贷款企业产生赖账的动机。三是操作风险,由于涉农企业、物流企业、批发零售商、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信息失真或信息滞后都会导致任何一方决策不合理,造成合同履约风险。

五、产业互联网环境下的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构建

(一)四大平台体系

(二)五大支撑服务体系

农产品供应链在电商交易、物流仓储、信用管理、金融服务四大中心的相互作用下,打通了行业资金链,解决了供应链金融的个性化需求。该商业模式的实践,还需要全生命周期项目管理、全客层共享服务、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大数据应用、政企银协战略联盟等五大支撑服务体系。

建立基于产业数据库基础上的大数据分析系统,建立结构化的分析模型,指导平台进行自我优化调整,为农业行业平台进行供应链金融管理提供数据保障。一是确保全生命周期项目管理落到实处,数据对外开放共享,为平台用户提供决策支持。二是借助大数据系统,通过对客户的行为记录,进行客户画像,制定个性化的融资策略,提升客户满意度、降低信贷风险。三是通过农业产业数据搜集与管理,从数据架构、数据治理、数据运营、数据共享等层面建立数据标准,最终实现数据变现,达到数据资产化管理。四是通过大数据分析,有利于建立实时竞价系统、智能营销分析系统、动态创意系统,针对不同的用户属性,实现“千人千面”投放,完成精准营销,增加农业产业互联网平台数据基础,进一步为供应链金融服务提供数据支撑。

从大数据实施来看,一是要打破黑盒、建立规范。构建数据资产管理组织架构;构建数据行业数据模型,打破数据黑盒;实现可视化所有设备的运行状态。二是规范落地、制定质量体系。建立行业数据标准、建立行业数据管理体系;构建大数据分析平台,利用大数据、机器学习等能力;建立数据质量体系,升级数据质量。三是资产盘点、资产安全可视。实现敏感数据的自动化识别、脱敏和管理;实现数据可视化、自动化管理,使行业数据资产达到最佳利用价值。四是数据流畅、应用呈现。建设数据共享平台,支撑行业级数据共享和变现;搭建企业级数据互联中心,打通企业级数据互联通道;支撑行业内外更多创新数据应用,提升行业数据活性和价值。五是跨界合作、价值变现。掌控农产品行业数据主动权,强化产业链客户自身业务,实现企业内的数据增值;力争行业数据跨界合作,实现生态共赢。

(三)五大保障体系

四大中心、五大支撑体系为农业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提供了完整的解决方案。为确保农产品供应链金融业务顺利推进,还需要从加强顶层设计、搭建智慧平台、推动互联网和农业的深度融合、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加强人才引进等方面提供支撑。

农业产业互联网的发展要依赖完备的网络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体系。农业生态链企业多数处于偏远的乡村,信息化建设滞后,要建设覆盖全产业链的信息基础设施设备,助力现代化工业发展。在政府主管部门统一牵头下,分区域、有步骤、有计划的搭建农业信息管理系统。一方面,解决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农业农村网络全覆盖,开展涉农信息的全面采集、整体、挖掘和数据分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另一方面,通过农业产业链信息化建设和现代企业管理软件的对接,打通农业种养殖、生产、加工、物流、销售等环节,促进农业产业链各环节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利用产业互联网平台提升农业行业进行现代化升级改造,提高涉农企业生产、管理、销售和服务能力,推进农业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促进“智慧”农业和“绿色”农业的融合,既实现农业“又快又好”的发展目标,又达到产业发展“蓝天白云”的社会责任。

当前,金融机构在支持农业产业发展、产业转型方面比较滞后,因此应该创新金融发展机制体制,引导更多的资金进入农业行业。一是,涉农企业中小微企业居多,在国家政策制定上应该向涉农小微企业倾斜,充分利用“产业互联网”工具,破解资产抵押、库存抵押等限制条件,创新金融衍生产品,降低涉农企业融资门槛。二是,政府引导搭建一个有针对性的农村金融体系,受制于农业行业利润薄的影响,农业金融产品的利率较低,金融机构需要扎根农业,进行精准定位、精益化运营金融业务,逐步提高金融产品利润。三是通过利税补贴的方式,引导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多种融资主体进入农业领域,借助金融机构的资金扶持,快速壮大涉农企业,提升涉农企业的盈利能力,再反馈给金融机构。四是,政府可成立产业引导基金,鼓励涉农企业、农户以及金融机构参股,政府、涉农企业、金融机构形成一定的利益共享机制,相互制约。借助产业引导基金,可以有效提升涉农企业信贷履约能力,提高金融机构参与的积极性,形成一个相互制约、风险共担、利润共享的合作机制。

六、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资金融通能力是决定一个行业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借助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手段,构建四大中心、五大支撑体系、五大保障措施,创新农产品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可以较好地解决行业痛点,满足行业个性化需求。资金融通性是决定传统行业发展和转型的必要条件,传统行业应抓住产业互联网发展机遇,为行业转型发展寻求全新的解放方案。资金问题不能简单的视为金融问题,需要从产业链整体优化转型的角度出发,解决行业商品交易、标准化建立、信用管理、大数据服务等问题,以此构建完整的产业生态,为供应链金融发展培育良好的产业环境。

(二)研究局限及展望

研究覆盖面不广。基于产业互联网的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应该是从产业链各个主体的视角出发,分析其对金融产品的个性化需求,并根据各个主体的行动轨迹,勾画其金融产品人群画像。由于研究数据的制约,对农户、小微企业、特定农产品的认知深度不够,难以从各个视角精准分析农业供应链金融特性,使得研究覆盖的范围不够广泛。

农业供应链金融系统研究。农业供应链金融研究是一个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农业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各方主体共同努力,整合利用智力资源、产业资源、金融资源、信息资源,并兼顾农业金融的效率和成本。系统研究是从农业供应链金融创新的角度进行思考,分析农业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论证农业供应链金融核心构成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指出农业供应链金融创新形式和成长路径。

农业供应链金融跨行业发展研究。供应链金融相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相对其他行业起步较晚,规模较小。同时,供应链金融在经济发达城市的应用比经济欠发达地区应用更广,模式更成熟。正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供应链金融的“跨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可以充分学习发达地区的经验,借鉴其他行业的模式,结合农业领域的独特属性,创新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

农业供应链金融实证研究。实证研究是以“存在一个客观世界”的世界观为前提,通过不断的研究,探索和总结其内在规律。美国是全球金融创新的国家级典范,纽约是全球金融发展的标杆城市,华尔街是全球金融创新的殿堂,全球范围内农业供应链金融创新和实践的标杆案例较多。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实证研究,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标杆,充分调查、研究、总结其成长脉络和成功的经验,为我国农业供应链金融创新提供现实可操作的建议。

THE END
1.“互联网+”背景下农产品电商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2.2 农产品电商体系不断完善 “互联网+”给农产品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1995 年以来,我国就运用互联网来发展农产品。多年来,由之前 的从零起步到现在的多个政府机构积极参与,实现规模化, 农产品电商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如今,我国已建立了由大 型农业企业、主要电商平台等构成的电子商务系统,农户或 农民专业合作https://www.qingbaoyuan.vip/doc/71601/
2.行政公文范文乡村振兴战略是十九大作出的重要部署,明确指出推进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并要求加强农业与大型综合电商平台合作。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深入实施“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鼓励发展农产品电商直采、定制生产等模式,建设农副https://www.ilede.com.cn/a/zatqrv.html
3.探析农资电商平台运营策略,挖掘优势与展望发展趋势1、农资电商平台的加盟模式,其优势在于能够覆盖广泛的农村金融地域,打破地域限制,同时大幅节约拓展成本,加盟商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不容忽视,因此如何有效管理加盟商,制定严密的风险防范措施,成为运营中的关键环节,第三种模式则是与农资(农机)企业、农贸电商平台携手,共同开发资产端。 2、大丰收农资电商平台采取的自营模式http://m.9213.net/7158e11C1e20.html
4.独家发布2018年中国农产品电商发展报告垂直B2B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全面对接融合,推动线上线下互动发展;加快建立健全适应农产品电商发展的标准体系;支持农产品电商平台和乡村电商服务站点建设;推动商贸、供销、邮政、电商互联互通,加强从村到乡镇的物流体系建设,实施快递下乡工程;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鼓励地方规范发展电商产业园,聚集https://www.ebrun.com/20180320/268676.shtml
5.学习大数据心得体会通用12篇参考文献: [1] 陈子凤.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陈子凤陕西教育(高教)2014.01 . [2] 付萍,谢爱平.基于创业导向的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与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3. [3] 王慧. 关于高职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1.29. https://kxycf.xueshu.com/haowen/69567.html
6.促进供销合作社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的思考国家非常重视农村电商的发展,农村电商在精准扶贫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目前供销合作社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中还存在农村地区的物流等基础设施不足,特别是冷链物流建设欠缺;农业生产组织化、标准化程度低影响农村电商向品牌化发展以及农业产业数字化水平低,阻碍农业产业链融合等主要问题。供销合作社应通过加强合作、建设农村物流https://www.chinacoop.gov.cn/news.html?aid=1822668
7.农产品电子商务6篇(全文)2014年上海自贸区半年时间先后开通两个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分别是“跨境通”和“报税店.com”,而国内电商淘宝、京东商城、我买网等早已开通海外农产品直采或直邮服务。出口方面除了提供综合服务的eBay、亚马逊、阿里巴巴和敦煌网外,还出现了一大批兰亭集势这样的B2C跨境电商平台。2014年5月,广东首个农产品跨境电子商务平https://www.99xueshu.com/w/fileuelzi97q.html
8.物流与电商论文的参考文献物流与电商论文参考文献二 [16]黄林山. 基于本土化第四方物流平台的整合模型研究[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07:157-158+142. [17]胡迪. 基于整合决策模型的第四方物流供应链资源整合优化分析[J]. 商场现代化,2014,27:44-46. [18]李勇. 跨境电子商务对广州发展现代物流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 经营管理者https://www.fwsir.com/lwzx/html/lwzx_20191005164752_375888.html
9.农村电商发展现状分析范例6篇除此之外,河南省农村电商的发展还可利用“互联网+”的东风,借助省内丰富、独特的民俗文化和特殊资源来发展农村电商的新模式,如“互联网+民俗文化”或“互联网+民俗文化体验”等,在促进省内农村电商发展的同时,实现农村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博群.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研究[J].调研世界,2015(01).https://www.baywatch.cn/haowen/189965.html
10.农产品电子商务的调研报告(通用6篇)阿里的农业电商平台只负责营销,其它的由农业电商当地企业来完成,这就使得阿里的农业电商项目短期内见效快,会壮大地方的中介组织。相比之下,京东的农业电商直接渗透和参与到农产品生产和供销链条里,农民的参与度和受益度都会更高。两家电商企业各有特点,无论与哪家企业合作,对山东省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都是极大的促进https://www.360wenmi.com/f/fileqit0d43t.html
11.电子商务物流毕业论文参考文献.docx电子商务物流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1]IDC Manufacturing Insights .Business Strategy: 2021 Supply Chain Survey Results and Insights[N].IDC Manufacturing Insights.July 2021,MI235719 . [2]Bade,Douglas J. and James K. Mueller. New for the ]. Transportation Distribution,1999,402:78-80 [3]开心保. 中邮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1/0328/5001032113003204.shtm
12.农村新业态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一方面,贫困人口通过网上平台拓展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另一方面,农村电商中“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农资产品下乡”的双向流通,有利于发达地区的发展理念、信息、技术等要素加快向欠发达地区辐射、转移,为欠发达地区发挥后发优势创造有利条件[19]。在脱贫攻坚推进过程中,各电商平台积极参与,如中国https://ccrs.ccnu.edu.cn/List/H5Details.aspx?tid=11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