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时分秒教案(通用12篇)

【导语】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时分秒教案(共12篇),希望大家喜欢!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使学生会用24时计时的方法表示时刻。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导入

师:现在先请同学们来听一段小故事。(播放视频)出示情境:小兰:小丽你好,我是小兰,明天是星期六,我们明天一起去新华书店看书好吗小丽:好的。

小兰:那明天8时在新华书店门口等,不见不散哦。小丽:好的,明天见。

师:请同学们猜一猜,她们明天能按时见面吗出示情境:(小兰家)

2第二天,门铃响。

二、探究新知

1.质疑探究,学习24时记时法。

师:24时记时法是怎样计时的呢现在我们看钟面。

(1)体验0时。

师:把时针调到12时。对,夜间12点,是旧的一天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天的开始。作为一日的开始,我们把这一时刻称为0时。

师:同学们请看,现在时针走了几圈

生:1圈。

师:经过了多少小时

生:12小时。(继续看电视画面。)时针指向了下午1时的位置。

师:大家请看,钟面上现在表示的是几时

生:下午1时。师讲解:在一日内,由于第一圈走了12小时,所以时刻在走第二圈时,我们就要把时针指的钟面上的时刻数分别加上12,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24时记时法。比如,现在钟面上是下午1时,根据24时记时法就应该是

生:13时。(继续看画面。)这时,同学们已经帮助父母收拾好了碗筷,准备进行午休了。下午2点30分,同学们又开始了下午的学习生活。

提问:这时,用24时计时法表示应该是几时

生:14点30分。

生:0时。因为24时正好是第二天的0时,所以我们习惯上常常只说0时,而不说24时。这时,一昼夜就结束了,新的一天又开始了。(2)感受一天24小时。引导学生明确时针走了两圈,走了24小时。启发学生举例说说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也采用了24时记时法。

(3)让学生拿出学具钟,自己拨一拨,想一想。

师问:一天里时针走了几圈

生:两圈。

师:第一圈是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

生:0时~12时。

师:第二圈呢

生:13时~24时。一天一共是多少个小时

生:24小时。

(4)学习24时记时法

师讲解:用24时记时法,就是把时针走第二圈时,时针所指的时刻(钟面上的数)分别加上12。

师生互动:教师拨第二圈,下午1时、2时学生依次回答:13时、14时、23时、24时或0时。

分组讨论: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有什么不同使学生明确:24时计时法中,时针走第一圈时,钟面上的时数与普通计时法相同;而时针走第二圈时,就等于用钟面上的数分别加上12,也就是比普通计时法的下午时刻多12小时。这样,下午1时就是13时,下午2时就是14时最后到夜里12时,就是24时,也就是第二天的0时。

(4)口答。①下午3时是几时(15时)②早上7时是几时(7时)③中午1时是几时(13时)④晚上8时是几时(20时)请你在钟面上拨出16时、22时30分.(动手操作,集体订正。)

(5)24时记时法的写法。(投影出示)上午8时30分写作8∶30上午12时24分写作12∶24下午8时30分写作20∶30下午9时10分写作21时10分

(6)学生分组对练。

A一组把下午和晚上的时刻报出来,另一组用24时记时法说出相应的时刻。(如下午4时答:16时)B一组把24时记时法的时刻报出来,另一组用普通记时法说出相应的时刻。(如:20时答:晚上8时)

2.教学例题1。

观察并思考:上图牌子上用的是什么计时法

分组讨论:为什么算式中单位名称是“时”,而答题中是“小时”呢(教师讲解)

(全班同学动笔列式,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板演.)

集体评价新牌子和旧牌子,请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三、巩固练习

(1)口答

①17时是下午几时23时是晚上几时

②从早上6时到下午4时,有几个小时

订正

①17时是下午5时,23时是晚上11时。

②有10个小时。

③他上午在校4小时20分.④路上共用了14小时1分。

(2)判断题.对的在括号里画“√”,错的在括号里画“×”.

①(√)②(×)③(×)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相同点:凌晨、上午、中午时数相同。

不同点:下午、晚上时数不相同,要把时数加12就是相对应的24时计时法的时数。

13时至24时的时数减去12就是普通计时法的时数,但要加上“上午、下午”等词。

五、布置作业

1.用24时计时法表示出下面的时刻。

下午3时上午10时晚上9时

下午6时晚上10时下午2时

1.知识与能力在认识年月日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24时计时法,并用24时计时法来表示时刻,在能力上要求学生能够对知识进行迁移,培养善于思考、发现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并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熟悉场景,认识24时计时法。

24时计时法的意义

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互化。

教学突破: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大课堂的容量,将抽象知识形象化,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学生对24时计时法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

钟面模型、卡片、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入新课。

1.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位老朋友,(课件出示图片)

2.话说一天猪八戒收到了一张请柬,打开一看,(课件演示)

兹定于6月10日7时在瑶池举行蟠桃宴,请天篷大元帅届时光临!

王母娘娘

6月9日

3.原来是王母娘娘要请他赴宴。这下可把他乐坏了,第二天天还不亮,他就一个骨碌爬了起来,匆匆赶往瑶池去赴宴,可是他从早上一直等到晚上7时,瑶池的大门才姗姗打开。

4.这是怎么回事呢

6.一天中原来有两个7时,那一天中还有两个几时呢(学生回答)

8.利用活动钟表熟悉普通计时法,丰富感知。(播放活动钟表课件)夜里的12时就是一天的开始,接下来就是凌晨1时,凌晨2时……。夜里12时,这一天就结束了,新的一天又开始了。(设计说明:学生在此之前,学习了钟表的初步认识,只会读钟表上的时刻,以及时、分、秒之间的简单换算,通过调查了解到,大部分学生生活经验比较匮乏,只会读表,对普通计时法、一天24小时等不太了解或一知半解,而这些又是学习24时计时法所必备的。所以在这节课一开始我先安排这样一个环节,唤起生活经验,加深学生印象。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时分秒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93-94页例1-2

教学目的:1、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一、复习

1分=秒1时=多少分

二、新课

教学例1

森林里,动物们正举行运动会,现在是小动物门在举行赛跑,你们想知道谁得了第一吗

学生看图,你都看到了什么

乌龟跑了2小时,小兔跑了1小时20分小狗跑了180秒

你知道谁最快吗

小组讨论后回答

学生集体讨论

教学例2

现在我们在来看,小朋友去游乐场,从下午2:50一直完到3:40,他们玩得可高兴了,他们玩了多久了,你会计算吗

学生思考后小组讨论

集体汇报

三、课堂活动

1题

第一节课8:45分上,9:25分下,用了多少分

小名下午2时到校,4:20离开,在学校多少小时

教学内容:教材85页-86页例1-例3,课堂活动

教学目的:1、知道1分钟有多长

2、知道1小时有多长

3、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过程:一、引入

同学门,老师给你们猜一个谜语,

出示钟面,关于钟面你知道了什么

看一看,钟面上有几个大格一个大格有几个小格

学生观察并回答

教师: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

学生拨针讨论:1小时是多少分钟

学生动手操作

得出时针走1大格,分针刚好走一圈,是60个小格,就是60分

那我们用算式表示就是1时=60分

学生填读书

体会1分钟

1分钟我们能做什么呢/

活动:学生数数数脉搏

击掌跳绳跑步

课后记:

第2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87页例3、4和课堂活动

教学内容:1、知道1小时有多长

知道1秒有多长

简单的换算

时针走1大格是多少分针走小格呢

1小时是多少分

1分你能做些什么

教学例3

1小时是60分,那有多长

我门一节课有多少分钟》课间休息多久有多少分钟了那在休息10分钟就是60分,也就是1时

1小时能做些什么》你知道吗

学生举例

学生看书

教学例4

那1秒有多长

学生回答

观察钟面,认识秒针,

秒针走1小格就是1秒

那秒针走一圈是多少秒

观察秒针走一圈后分针走了多少

得出1分=69秒

10秒你能派多少个球

学生活动

完成4题

第3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90-92页例5-6和课堂活动

教学目的:1、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学会认识几时几分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放收音机正点报时的声音

教师:同学门,你们听见了什么

出示钟表图,让学生说

学习例5

出示例5图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想一想,你认为应该怎样认同桌交流

学生汇报

教师小结:时针超过了几格,就是几时,分针走了多少个小格,就是几分

小组讨论后汇报

学习例6

看,小熊还等大家来帮他们写一写,你会吗

抽学生板书,并说方法

教师教写法

先写几时,再写:,再在:的后面写几分,几分要占两位

注意:不是冒号,要写在中间

书91页,学生练习

三、在活动中体会

8:10分11:157:353:08

学生边说边拨

同桌练习

帮助动物纠正错误

课堂活动3题,学生仔细观察,有错误吗你认为应该怎样说

你们喜欢看那些电视节目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说出钟面所表示的时刻。

教具准备

钟面、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猜迷语。

师现在我请小朋友来猜一个迷语。

“我有一个好朋友,嘀嗒嘀嗒不停走,叫我按时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朋友。”

师“同学们你们猜一猜这是什么”

生“钟”

师我们要养成按时作息的良好习惯,就要学会看钟表。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几位新朋友。时、分、秒。(板书课题)

二、新授。

1、认识钟面。

师请小朋友们拿出自己的钟,先认真观察,然后告诉老师在钟面上你看到了什么同座位的可以互相讨论一下。

师哪位小朋友来告诉老师,在钟面上你看到了什么

生三根针、数字、有好多小格子

通过提问、引导得出12大格、60小格、三根针一根时针、一根分针、一根秒针。

板书时针、分针、秒针、12个数

师看到这些,你们想知道什么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师小朋友们提的问题真不少,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认识一下时、分、秒。

2、认识秒。

师秒针走一格就是1秒,秒针走一圈是几秒

师这嘀嗒一声就是一秒。它是在叫我们快点快点,现在请小朋友们把钟放在耳朵边,跟着它一起念快点快点。

3、认识分。

师下面再请小朋友认真观察,看看秒针走一圈后,分针有什么变化

师对,分针走了1格,也就是走了1分,秒针走一圈是60秒,分针刚好走1分,那么你认为60秒和1分之间有什么关系

对60秒1分,也可以说1分60秒。

(板书1分=60秒)

师如果分针从数12走回到数12,也就是走了一圈,是几分呢

(板书走一圈是60分)

师一分钟到底有多长呢下面请小朋友们来欣赏一段音乐。

师1分钟有的同学可以做20道口算题,有的同学1分钟可跳绳一百多下,电脑1分钟可以计算几百万次,1分钟还可以做很多很多的事,因此我们从小要珍惜每一分钟,从现在开始做起。

(出现请珍惜每一分钟、从现在开始做起。)

4、认识时。

师下面再请小朋友认真观察,看看分针走一圈后,时针有什么变化

师对,时针走了1个数字,也就是走了1小时,分针走一圈是60分,时针刚好走1小时,那么你认为60分和1时之间有什么关系

对60分1时,也可以说1时60分。

(板书1时=60分)

师那么时针从数几走到数几也是一小时呢

师在实际中时针和分针总是同时转动的。

演示两针同指12,从12到1,让他们同时转动,同时停止。

师他们谁转的快,谁转的慢

练习

幻灯出示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是()分,再加上()分就是1小时。

5、看钟表。

师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下怎样看钟表。

学看整时刻。

出示钟面

师现在是几时(出示7时、8时、5时)

时刻除了用文字表示外,还可以用数字表示,例如7时。可以写成700,时和分之间用两点隔开,两点的左边表示几时,右边表示几分。这刚好是7时整,所以后面用两个0代替。其他两副图你会表示吗让学生自己写在书上。

师这三面钟有什么共同点分针都指向12

小结分针指到12,时针指到几,就是几时。

学生操作拔出3时、6时、10时

学看几时几分。

师刚才看的'都是整时,如果不是整时应怎样看呢

出示例2

10时5分

师几时几分,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时针走过几分针指向几几时几分

师时针刚走过10,就是10时多,多多少要看分针从12开始走了多少分,走了5分,就是10时5分。

出示7时30分。

师几时几分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时针走过7,分针指向6,就是7时30分

出示12时45分、1时50分(填在书本上)

师是几时几分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师不是整时钟时,要先看什么先看时针走过几。再看什么再看分针,分针走了多少小格就是几分

学生操作605、935、1155

三、游戏。

找朋友

五、总结

师我们今天学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教材分析:

《我们赢了》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会认识钟表上的整时、半时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钟面上的时、分,知道1时=60分,并能够准确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这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年、月、日的基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创设现实的活动情境、和观察操作活动,为学生提供思考、合作、交流的空间,进一步增加学生探索、体验的机会,使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知识与技能:

1、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钟面,认识时、分,知道1时=60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际操作及有趣的课堂活动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1、认识钟面,知道1时=60分

认读接近整时的时刻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观看龟兔第二次赛跑情境,导出钟面知识

2、复习旧知,认读几时整,几时半

二、探究学习新知

探究一:认识大格和小格

师:同学们,钟面上除了有时针、分针、数字以外,还有些什么呢?

生:大格和小格,有格子

师:是的,钟面上还有这么多的东西,那现在我们来看看谁是小小观察家,不仅能认真独立的观察钟面,而且能把观察到结果的快速地填写在观察记录单上。

生:进行观察活动

师:看来啊,我们班级的小朋友都是小小观察家,那现在谁要来说说他观察的'结果呢?生:汇报结果。

师:奇怪了,明明是一样的钟表,为什么观察的结果却不一样?那到底是谁才是正确的?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大屏幕的钟表,一起来数一数。

师小结: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面有5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60个小格。探究二:认识时、分

生: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

师:真棒,嗯,同学们,分针走1小格,就是经过1分。那你们知道分针要是走1大格,又是经过几分?

生:5分,一个大格里面有5小格,一个小格是1分,所以5个小格就是5分

师:说的真好。分针走一大格就是经过5分,那如果分针一圈,又是经过几分?

生:60分。因为走一圈有60个小格。所以是60分。

师小结:分针走1小格表示经过1分,走1大格表示经过5分,走1圈表示经过60分

生:时针走一大格,是经过1时

师:嗯,真棒,我们时针走1大格,就是经过1时,如果走了5大格就是经过5时,走了9大格就是经过9时。

生:明白了。

探究三:理解1时=60分

师:同学们,生活里的时针和分针并不是像我们刚才那样分开的,他们是在同一个钟面上同时转动的,那他们之间又有什么秘密了?接下来,请同学擦亮自己的大眼睛,仔细地观察有什么秘密了?

生:分针走了一圈,时针只有走一格

三、理解应用、巩固新知

2、提升练习

小明的一天,用一句话来描述小明在什么时刻做什么事情。

教学反思:

“我们赢了”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时分秒”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对钟表有了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

一、创设情境,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创设探索与交流的空间,体验感悟

四、不足之处: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复习一下学过的知识。(出示幻灯片)

秒针走一圈是()秒,分针走一圈是()分,时针走一圈是()时。

所以1分=()秒,1时=()分。

2时=()分

想:1时是60分,2时有()个60分。

2、出示题目。

120秒=()分

60秒是1分,120秒是

2个60秒。

4分=()秒

1分是60秒,4分就是

4个60秒。

5时=()分

可以想,1时是60分,5时里有

几个1时,就是几个60分。

三、练习巩固

1。填一填。

3时=()分

1时25分=()分

3分=()秒

150秒-30秒=()分

2。在()里填上“>”“<”或“=”。

9分()90秒

1分15秒()65秒

3时()200分

1时30分()90分

四、总结提升。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一、教学过程

口答:

1、钟面上有()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个小格。

2、时钟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秒针走一圈是()分。

3、1时=()分1分=()秒

二学习新知

1、学习例1。

(1)出示例1:

(2)老师提问;谁知道2时等于多少分?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因为1时是60分,所以2时是60加60,也就是120分。所以2时是120分。)

老师板书:2时=120分

(3)练习:3分=()秒,你是怎样想的?

(1分是60秒,3分就是60加点60再加60,也就是180秒,所以3分等于180秒)

2、学习例2。

(1)出示例2:

独立完成后与小组同学交流。

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每大格是5分,所以一共是15分;也可以这样想:45减30,也就是15分。)

三、巩固练习:

1、3时=()分,4分=()秒

师问:你能帮助小红计算一下,还要等多久呢?

四、课堂作业:

1、练习十四第2题。

2、练习十四第4题。

3、练习十四第5题。

4、练习十四第3题。

五、思维训练:

1、体育课上跑400米,小强用了1分48秒,小力用了1分54秒。小力比小强多用了多少秒?

2、小明从家到学校要走15分。他每天早晨要在7:35分到学校,应该在几时几分前从家出发?

3、儿童游泳队测试100米蛙泳成绩。小强用2分28秒,小刚用3分5秒,小强比小刚快了多少秒?

六、课堂小结:

教学内容:

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二年级第二学期第20—22页

2、通过读钟等活动,能正确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是几时几分,渗透一一对应,数形结合思想。

3、通过多种活动,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逐步形成估测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理解1小时=60分钟。

2、学生感知1分(钟)的量感。

课件、练习纸

一、情境引入,揭示课题

1、复习“几时”和“几时半”(我们的时刻)

(1)复习“几时”(8时)。

(2)复习“几时半”8时半。

2、出示9:20。(有的学生会,有的学生不会)

二、探究新知(一)观察“分针”

1、我们可以看到钟面上平均分布了很多大格,每个大格都有一个数字,而1~12每个数字所占的位置是固定的。

2、我们再来看每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呢?(媒体演示,同学们和我一起数一数)那么钟面上到底有几个小格?(60)

3、分针走一小格是一分钟。每小格表示1分钟。那么分针走一大格?从数字1走到2呐?从12走到2呐?从12走到4?12走到9?从12走到11?分针走一圈呐?分针走一圈,走了60小格,就是60分钟。

(二)感受1分钟1如果给你1分钟你觉得你能做什么?请你拿出任务单,看看1分钟你能完成多少事情。(口算,抄写)交流汇报完成情况

(三)“小时”和“分钟”的关系

(四)认识时刻1、10时15分、10时50分。

(1)时针过了几,就是几时;

(2)分针指着数字几,就用这个数和5相乘。

总结:时针走过了,分针走过()小格时,就是()时()分。

2、电子表表示方法时刻除了上述表示方法,还可以这样表示。你们在哪看到过这种时刻表示方法?10时15分10时50分11时11时05分10:15;10:50;11:00;11:05

3、说一说,写一写钟面上指示的时刻。

师:如果分钟不是正指着数字,不到或者超过某数怎么办?比如(难忘的时刻,神舟十号发射)

1、发射时刻:下午5:38

1、连一连(刚才还有个别同学有错,接下去要特别仔细哦)22时35分;7时55分;4时25分;6时55分;4:25;6:55;22:35;7:55

(1)钟面上同一时刻,可以看作上、下午两个时刻,下午的时刻要加上12小时。

(2)当分针快走完一圈时,时针也快走完一大格,这是时针要仔细看。(重点分析6:55)2、画分针3:10;10:08;6:57;14:45

四、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五、拓展练习

1、小丁丁和小亚因为早上谁更早到学校争论了起来。小丁丁说:我每天早上7时30分走出家门,经过25分钟到达学校。小亚说:我每天7时15分走出家门,经过35分钟到达学校。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时分秒的练习的教案

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难点: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3题。

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练习一”第5题。

4、完成“练习一”第6题。

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分别测量在跑步或跳绳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

5、完成“练习一”第8题。

6、完成“练习一”第9题。

指名说说题意。学生独立列式,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补充题目。

1、1分=()秒4时=()分9分○9秒36分○2时

5分=()秒150秒○2分400分○4时10分○1时

四、布置作业:“练习一”的第10、11题。

《面积和面积单位》:

1、巩固复习长度单位、面积单位。

2、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并能正确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通过图形和直观演示加深对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概念的理解。

由直观到抽象地区别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

多媒体课件,10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根1分米长的毛线和1个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一、课前准备

1、请同学们说一说你都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

2、你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3、引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有什么不同。

学习教材第63页例3。

1、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

(1)请同学们动笔画一条1厘米的线段和一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2)提问:

①什么样的图形为1平方厘米

②小组讨论说一说你看到的1厘米和1平方厘米有什么不同。

③你能与用手势比画1厘米和1平方厘米吗

2、比较1分米和1平方分米。

(1)请同学们用手势演示1分米和1平方分米。

(2)教师手里有一根毛线,它的长大约是1什么(展示1分米长的毛线)

(3)出示正方形请同学们估测这是1什么

引导:你们看出1分米和1平方分米的区别了吗

(4)请你们在练习本上画出1分米和1平方分米。

(5)展示学生画的图。

3、比较1米和1平方米。

(1)教师的讲桌的长是1米多,你能到前面指认一下是从哪里到哪吗

(2)讲桌的面积有多大是指什么(表象地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同学们有了1厘米和1平方厘米,1分米和1平方分米的表象,你能说一说1米和1平方米的区别吗(小组合作到前面演示,双臂张开大约是1米,四个同学把伸开的双臂手搭手围成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4、通过估算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1)先小组合作估计同学们所用课桌的长度和宽度,教师用皮尺帮助学生验证。

(2)估计自己课桌面的面积大小,再用同学们准备好的。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

(3)说一说,你周围哪些物体的一个面分别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64页练习十四第5题。

2、画一个正方形并标出这个人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

3、用9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摆图形,算出它们的面积和周长。

4、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一条线段长1平方分米。

(2)一居室的面积大约是10米。

(3)一根铅笔长15厘米。

(4)一座高楼高约100平方米。

(5)小明从学校要走50米的路才能到家。

四、思维训练

动脑筋,想一想。

通过本节课的直观图形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巩固了面积单位的概念,能够正确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能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加深了对年级单位和长度单位概念的理解。

《加减法的运算》: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加减法的。笔算原则,能正确、熟练地运用加减法算式之间的关系进行验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混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进行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

一、揭示课题

二、笔算加减法复习

1、完成复习第5题。

(1)学生笔算。

(2)比较每组题的异同之处,万以内加减法笔算法则。

2、分组完成复习第6题。

(1)学生分组练习。

(2)分别说说笔算加减法验算的根据。

三、混合运算复习。

1、完成复习第8题,只口答运算顺序,不计算。

2、学生混合两步式题的计算顺序。

四、课堂作业

复习第7、8题。

教后随笔:

课题三:千克、克、时、分、秒和直角初步认识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0页复习第9–12题。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重量及其单位千克和克,进一步掌握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并能比较表示重量的各数大小。

3、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和只角的特征,能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进一步巩固画角、直角的方法。

教具准备:1千克盐、教具钟面、一副三角尺。

一、复习准备

2、揭示课题。

二、千克和克的复习

1、长度单位复习。

(1)问:长度单位哪个大,哪个小一米大概有多长(手势比较)1分米、1厘米呢

(2)问:长度各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千克和克的复习。

(1)问:重量单位哪个大,哪个小问: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1克呢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掂一掂1千克盐和1个2分硬币的重量。

(3)问:什么时候应用到长度单位,什么时候应用到重量单位

三、时、分、秒的复习

2、问:1小时内我们可以做多少事情1分钟内你的脉搏跳多少下

THE END
1.给大家出一道小学一年级的题目视频 一带一路下一个金色十年如何共建? 泰国冬阴功申遗成功 网红直播用竹签捅女游客 宪法之力 守护你我 全国铁路客运首次突破40亿人次 未成年孩子的72万赔偿款被亲属花光 两度发现遗体博主将面临处罚 野生东北虎时隔30年再现长白山 男子酒后开辅助驾驶睡着撞上收费站 琼瑶最后公开露面 琼瑶遗体检验初步认定无他杀https://m.163.com/v/video/VOHLC7UC8.html
2.★数学乐园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数学乐园》出自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师之家为您提供《★数学乐园》的优质课教学视频、课件、教案、素材供您教学备课参考,希望对您的教学备课有帮助。https://www.renjiaoshe.com/kewen/4200.html
3.2024年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pdf您好,感谢您的指导和支持以下是您请求的主题和内容摘要标题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内容概述该教案涵盖了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的基础知识和教学方法,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概念,并提高学生的数学技能重点难点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通过实例分析和讲解,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基本的https://mip.book118.com/html/2024/0907/7040055115006150.shtm
4.1万粉丝3万作品期待你的评论教育视频在线观看学王课堂上传的教育视频:智慧广场简单的重叠问题,粉丝数14890,作品数31664,在线观看,视频简介:本课程是以2024秋季青岛版(五四制)新一年级上册教材为主要依据,对教材内的知识要点进行全面的讲解和梳理,并配用适当难度的练习题以巩固或拓展每节的知识要点。课程借助线https://www.iqiyi.com/v_vyzyllb84s.html
5.数学一年级上册481、 1 数学一年级上册48-49页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复习6、7、8、9、10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巩固6、7、8、9、10的加减法. 2.进一步加强学生口算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通过归纳、总结,使学生掌握知识。 学法:独立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118057589.html
6.第三单元3.2《89的加减法》(教学设计)2.观察生活中的加减法现象,如水果的数量变化、玩具的增减等,并尝试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和计算。【板书设计】8和9的加减法5+3=8 5+4=93+5=8 4+5=98-5=3 9-5=48-3=5 9-4=51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所属专辑 学科 一年级数学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系列(北京版·2024秋) 一https://m.zxxk.com/soft/47497335.html
7.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教案和反思一是把平行四边形的直观认识后移至二年级上册,同时把三角形的直观认识与长方形、正方形的直观认识进行了整合,突出强调从“几何体→几何体上的面→平面图形”的抽象过程,一方面降低学习难度,另一方面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平面图形的共同特点。二是进一步强化操作性和探索性的活动,既为学生从不同角度感知图形的特征以及https://www.hner.cn/index.php?r=space/person/blog/view&sid=71b9a25abdd848a0ad72ea0a6ad57138&id=4145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