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第一波已经开启,这几天“人上人-定金人-尾款人-吃土人”也都让网友玩坏了!
商家纷纷进行大促活动,推出多种多样的促销手段,也让广大消费者“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对此,11月3日,中消协喊话:“提防商家促销套路,做精明的消费者。”
资料图:某高校物流配送站里快件摆满地,女大学生们排长队领取“双11”网购商品。中新社记者张勇摄
中消协通过对近几年在“双11”“6·18”等大促期间开展消费维权工作所了解的情况进行梳理,给消费者列出了“双11”期间六大消费陷阱。
直播带货槽点多
但在直播带货“光鲜”的背后,还存在着许多不规范之处,暗藏一些消费陷阱,在销售量不断攀升的同时,一桩桩带货主播“翻车”事件也引发了不少消费者的吐槽。
优惠活动水分多
红包活动一直以来是各大电商平台吸引用户、提升销量的惯用手段。但是消费者发现,有时候这些红包活动看似优惠多多,实际上却很鸡肋。
有消费者反映,其在某网络购物平台参加抢红包活动,一共抢到了900多个红包,但实际优惠金额累计不到10元,花费了很大精力,最后只有满满的失落感;有的商家使用“限时抢购”“爆款秒杀”“巨惠特卖”等极具诱惑力的宣传用语来吸引消费者下单,实际上是“先涨后降”的套路;还有的优惠活动可能就消费期限、商品品类、消费金额等设置一定的“门槛”,消费者达不到这些门槛,就不能享受到优惠。
2019年11月14日,大学生有序领取各自的快件。中新社记者泱波摄
商品质量问题多
尤其是在“双11”等大促活动期间,部分平台、商家还会以促销活动的名义进行推广,表面上是让利消费者,实则清库存,甚至借助低价来推销其劣质商品,消费者一旦禁不住诱惑就很容易上当受骗,引发消费纠纷。
售后服务诟病多
一些商家重视销售轻视售后服务也常常招致消费者的不满。
订单合同违约多
大促期间,有的商家为了冲击销量而虚标库存,还有的商家可能只是为了推广或是收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打出“秒杀”“竞拍”等低价促销活动。
在吸引大量消费者下单购买后,商家或是迟迟不发货等待消费者主动取消订单,或是以“订单异常”“商品缺货”“操作失误”“系统错误”等借口为由单方面强制“砍单”,由于下单的消费者数量较多,若商家不能妥善处理,极易引发群体性消费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