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你生活在上海,就大概率刷到过他的视频。
他模仿的对象足够特别:上海高校、上海地铁、上海各区......一己之力带火“嘿嘿嘿,我喜欢吃香蕉,我chong明”的上海地铁16号线;
他扮演的角色足够特别:一人饰演十几种角色,上海阿姨、社交名媛、精致白领等反串信手拈来;
G僧东,本名钱圣东,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专业毕业。
回看互联网过去十几年的发展转型,G僧东每次都能跳出原有的路径依赖,找到新的发展维度:
如果说早期G僧东的成功是兴趣所致,而后的多次顺利转型和商业变现,则证明了其创作逻辑和经营模式的可持续性。
出于好奇,数英来到了G僧东工作室,聊了聊G僧东成为G僧东的一切。
以下是我们的对话,内容主要涉及:
1987年,G僧东出生在上海黄浦。
还是小朋友的G僧东常常大笑着拍照,也喜欢逗大家开心。
再长大一点,G僧东爱上了台湾搞笑综艺和上海电视台的本土趣味节目,“我对这些节目感情很深,可惜现在都看不到了。”
“我一直都很喜欢上网,喜欢互动的这些东西”。G僧东记得,在他工作之初(2010年左右),品牌营销领域甚至还设立了一种叫做EPR(线上公关)的岗位,把线上和线下分得很开,“这种岗位简直是时代的眼泪”。
如此种种,现在不可想象。
G僧东:当时我所在的环时负责杜蕾斯的微博账号运营。有一次我和老金(环时互动创始人金鹏远)去给可口可乐提案,在等客户进会议室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微博热点爆了,老金判断可以跟,他马上就打开了杜蕾斯官方账号,编辑好文案直接发布了,整个过程就几分钟而已。
面对创意被掣肘和衰减的困局,他想试着找到另一种方式去解。2017年,G僧东的公众号“打浦桥王力宏”的副业收入已超过主业。他意识到:是时候离开了。
2015年3月18日,“打浦桥王力宏”公众号首次更新。
那是“人手一个公众号”的时代。当时在环时互动,G僧东的很多同事都开始创建公众号发布内容,他自然没有落下这个机会。
出国旅游回来之后,他会悉心记录对“家”的感受:
G僧东还有一些对生活的困惑和洞察,都被记录在了早期的公众号里:
G僧东:如果仔细定位账号,反而不一定能做得成。公众号最开始并没有说一定要走哪个赛道,其实是顺着我的兴趣和直觉自然而然地去做内容。
如今再看G僧东,最大的标签之一就是“搞笑”。虽然公众号选题广泛、内容众多,但不变的是戏谑、幽默的表达风格。
但我想说,截取G僧东公众号内容的表层或许是“搞笑”。但往深度看,他对社会议题的观察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判断,才是“勾住”用户的关键。
2016年,papi酱的系列变声短视频爆红全网,拥趸无数。很快又获得了1200W的融资,风头无两。
就像是一切都褪去了雾气,G僧东再次看到了机会。没用多久,G僧东就决定:从公众号图文博主,转型升级为视频博主。
但不适应的不止G僧东,用户起初也对视频的形式有过抗拒,G僧东下场逐个安抚。
很快,「视频博主」G僧东就凭一条《上海男人刻板印象》收获了首个视频内容的10W+。
2019年,因为姥姥的一句吐槽“怎么年轻人也不会使用电视机”,G僧东以此为灵感创作《现在的电视机对老年人太不友好了》,戳中了“老年人群体使用手机不方便”的广泛社会问题,一度登上热搜。
这一时期,G僧东各平台的视频内容看似多元,但其实背后有成熟的内容运营策略:
巧借势能词挖掘内容深度:利用上海人身份作为垂直切口,增加视频的亲近感和趣味性。
内容风格化:利用“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的性格特质将内容风格化(多见一人分饰多个角色)。
选题广泛,拓展内容广度:话题内容广泛,社会热点议题跟进迅速。
整体的内容策略有了,回到微观来看:
究竟如何生产爆款?如何获得更多的“一键三连”?如何保持持续的创作激情?
1、某个偶发事件激发了我的灵感,我就会和我的合伙人林仙子商量看可不可以拍;2、很多话题是老生常谈,但是我有新的视角和看法,这种情况下也会尝试拍出来。
我还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多发朋友圈和微博,不管什么事发了再说,网友的互动常常会给我启发。比如我当时看到朋友圈有很多人在野餐就发了一条微博,有网友提醒说这一天其实是国际野餐日,我就马上跟进拍了一条视频,数据也还不错。
另外,最关键的还是要留心生活。我会在手机备忘录中记录下偶尔的灵感,其实可能很多事看过就忘了,但如果留意它,没准就可以变成一条内容出来。
数英:如何才能做到爆款内容的持续输出?你现在还会为数据而焦虑吗?
G僧东:做爆款,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主题,热点话题非常容易爆。这种情况下最重要的就是“快”。热点一出来,马上推掉一切的事情马上写、马上拍。这个时候可能制作质量并不是那么好,或者观点并不是那么深,但只要做到“快”就可以了。
我记得很清楚,去年3月27号我当时还在外面开车,听到了浦东浦西要分开管控的新闻,我就马上开始构思要怎样拍一个视频,回家几分钟就写完了《上海人的火锅锅底》对话脚本,架起相机就拍了。
另外,我会带着工作和学习的心态去刷抖音,抖音并不能让我放松。看看别人的主题,讲话方式,剪辑和后期手法。最近我发现视频中加一些歇后语还蛮好玩的,我就在试着自己写一些歇后语。(笑)
是否会对数据焦虑这个问题,我曾听到过沈帅波的一个说法,他说博主都没有办法保证每条视频都是爆款,但他能做到的目标是——尽可能把内容的中位数不断提高。其实我也是追求中位数提高的,不过我还是希望能“搏一搏”爆款,我更喜欢这种“搏”的感觉。
以前公众号内容发布后我会不停地去刷涨了几个阅读量,但现在不太会了。包括哪怕出了爆款视频很爽,但这种感觉维持一天也就结束了。我更焦虑的是下一个选题怎么办?所以我现在还是常常梳理一下自己的心态,爆款视频一个月有一次就挺好的。
在电视媒体全盛时期,上海电视台的《智力大冲浪》《快乐大转盘》《今日印象》等节目,描绘出一代上海人的生活点滴。但自媒体时代,关于上海城市故事、本地文化保育的精品内容却少之又少。“上海的腔调和样貌,不该只停留在人们的口中和想象中,它更值得以视频的方式被记录下来。”
G僧东很早就发现,自己的许多关于上海本地文化的视频(如《上海人在上海旅游》系列)受欢迎度很高。这也让他意识到:做上海本土自媒体栏目是另一个机会点。
《上海人一旦踏入田子坊,就会被开除上海户籍》
2020年1月,G僧东孵化出栏目《好叫好伐》,立志要做“年轻人也喜欢的沪语频道”。“好叫好伐”是一个上海俚语,意思为“能靠谱点吗”“别闹”,栏目内容聚焦上海本地人的生活。
节目内容,开始持续在上海本地青年及文化生态上展开。如“老黄浦和老卢湾在复兴公园正面刚”、“上海年轻人年入百万是种什么体验?”、“上海精致男生”等内容,逐渐诞生了属于《好叫好伐》的爆款。
《上海90后年入百万是什么体验》
被问及栏目未来的发展,G僧东坦言自己是想传承上海电视台原来的一些精神。“小时候,上海电视台内容很精彩,有搞笑情景剧、有体育、时尚、娱乐等各种各样的东西,到现在很多节目看不到了,我想把那些失去的内容找回来,所以特别想把《好叫好伐》综艺化。”
数英:如何理解你说的“综艺化”?
G僧东:《好叫好伐》从后台数据源来看,第一是手机,第二是电视和显示屏。很多人跟我说《好叫好伐》是他们一家人晚上一起看的,从这种角度,我希望《好叫好伐》是一个合家欢的节目。
既然要节目化,那就必须要精品化、综艺化,就是在栏目制作上、拍摄上、包装上都要更有综艺的“精致感”和“系列感”。我G僧东个人的账号可以很生活化很真实,但是《好叫好伐》放到爱奇艺甚至电视台的大屏幕上都不违和,才是我们的目标。
数英:但是街采的形式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如何保证视频的爆点和可看性?
G僧东:街采确实存在一些不确定性,但我们的内容主题是固定的。
对很多上海人而言,吴语没落和沪文化的消逝是一种显在的担忧。作为上海人,G僧东直接将B站简介改为:捍卫上海文化。在TEDHuangpu的演讲中,G僧东也常常以“野生上海文化大使”的身份发声。
Tedx演讲《没有上海话的上海不是上海》
在他看来,文化传承不一定要气势磅礴,大开大合。有时候接地气的文化传承,就是在日常的点滴之中。如今G僧东常常和上海本地官方互动合作,宣传关于上海的一切。
数英:你对《好叫好伐》未来发展的设想是什么?
G僧东:首先肯定是希望能更多地去传播上海的城市故事和城市文化,大家看我们节目的时候,能在放松的同时有一些获得感是最好的。现在我在弱化G僧东在栏目中的出镜次数,目的也是希望节目的内容能够更加聚焦。
同时,《好叫好伐》也在把版图拓展到其他城市。今年1月份我在北京三里屯拍摄了几期节目,听听别的城市的人怎么评价上海,这也是一种新的尝试。
最后,我希望《好叫好伐》能够成为上海一个标志性的打卡地。无论生活在上海、还是来上海旅游出差,希望大家都能抱着“总要被《好叫好伐》采访一次的念头”,就再好不过了。
G僧东认为,本质上看创意要么服务观众的需求,要么服务客户的需求。“拍短视频最重要的就是变现,通俗一点讲就是赚钱,钱永远是最直接的动力”。
1、如果要用一页PPT呈现G僧东的账号定位、受众群体、内容风格,会是什么样子?G僧东的频道内容可以接地气可以搞笑,但更多的还是要有调性和态度的呈现,这才是自己的商业价值所在。
一句话总结,做自媒体人,要有“销售思维”。
数英:怎么理解你所说的“自媒体人应该有销售思维?”
另外,很多账号非常忌讳在自己的视频中提到品牌名,会用“某品牌”指代。但我毫不避讳,有机会能提到就提到,这也是一种销售思维的体现。
数英:G僧东频道在抖音、小红书、B站、微博这几个平台的商业化现状如何?
我们有两个账号,G僧东和《好叫好伐》两个账号的商业收入是此消彼长的,但就目前来看《好叫好伐》的客户会相对更多一些。
靠内容变现,必然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自己想要的内容,与甲方想要的内容之间,寻求完美的平衡?在下面这则演讲中,G僧东集中讲述了自己的观点:短视频要做减法。
TEDx演讲《短视频要做减法》
归功于以上商业思维,G僧东80%的视频创意客户都会一次性通过。去年,G僧东签约了MCN,帮助他进行更多的商务接洽。某种程度上,G僧东已经实现了当时离职时候的愿望——在内容创意上,拥有更多的自主权。
G僧东在努力超越G僧东。
在我看来,「主动拥抱变化」才是G僧东的生存法则,也是他真正的天赋所在。
在互联网极速膨胀的十年里,G僧东保持着独特的节律,每一次转型都抓得快、准、狠,过程敏捷试错、保证内容走在恰当的方向和轨道。
谈到下一个内容营销风口,G僧东已开始实践:每隔几天他就会更新一段10-30分钟的播客。
面对未来,G僧东并没有过多的焦虑。
只要还在拥抱变化,只要还对创意和内容笃定,G僧东就还拥有着“行走江湖的一技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