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家电零售巨头败走中国记!

【导读】5月4日,日本的家电巨头,世界排名第二的山田电机宣布关闭其位于南京的门店,而此前这家日本家电巨头一共在华开设有三家门店,此次关店之后,不排除山田电机有意向全面退出中国市场。而在更早的2011年2月,此前排名世界第一的家电零售巨头百思买电器一夜之间关闭其在华的9家门店,随后宣布退出中国市场。

在全世界都攻城略地所向披靡的俩大家电巨头,为什么纷纷在中国市场败退呢?这些在国外具有品牌规模效应的五百强企业怎么就在中国走不通了呢?国外家电巨头到底在中国遭遇了什么?

因何而败?

败因一:水土不服,国外通行模式中国走不通

虽然与国美,苏宁同为家电零售行业。但是双方模式有根本性差异。差异主要体现在与供货商之间的关系,国内企业都是先货后款,同时采取向厂家收取促销费的方式来获利,有点类似于轻资产商业地产运营模式,所有的费用都出在厂家身上,包括促销费,堆码费,厂家人员导购的工资等。而百思买等国外经零售商采取的是买断制,通过买断产品的所有权赚取差价,这种模式对于厂家非常有利,厂家无资金压力,也无促销这些通路成本。而国内零售商则把成本都转嫁在厂家方面,俩方面对比,山田和百思买这种国际通行法则明显处于劣势,无法占用厂家或者经销商资金,就没有更多的现金流去完成更多店面的扩张,也无法做到更好的性价比了。这恰恰是国内家电业核心竞争优势。

败因二:遭遇“群狼围剿”

败因三:规模优势无法显现

败因四:放不下身段,降低不了“商格”

此条基本上是所有进入中国市场的巨头的通病,不管是互联网巨头谷歌,还是在中国市场过得不如意的沃尔玛家乐福。山田和百思买也不例外。他们都是直接拷贝国外运营模式,而不具体分析中国的商业大环境,不了解中国的市场用户的特点。本质上中国市场家电的主流的消费群还是一群比较土的用户。所以直接套用成熟市场经验,把品牌和个性化服务放在中国,提供具有创新性的服务给中国用户,不可否认,这些的确是在未来能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但这不适用现阶段中国消费者的特点,中国消费者喜欢低价,这是核心。没了这一点,其他优势在明显也无意义。另一方面,在和政府关系,公共策略方面也放不下身段和公众以及政府进行有效沟通,以获取地方政府在产业扶持和政策上的优惠与理解,这也是国际巨头经常会犯的错误之一。

败因五:进入时机错误,已错过进入中国家电市场的黄金机会

中国家电零售的黄金时代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本世纪初的头几年,05年以后中国家电零售市场已经明显偏向饱和,增速放缓。国美在去年更是出现了近十年来的首次亏损。国际家电巨头进入市场都是在05年整个市场开始下行的时候进入,在大的环境上,已经错过时机,看看肯德基和麦当劳,进入的早,现在已经在中国市场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当巩固了市场优势之后,巨头们的管理优势才能发挥出来。可惜还未到拼管理的中盘巨头,国外巨头就已倒在中国市场门槛上。

败因六:营销投入不足,对中国市场估计不足

败因七:团队之困

百思买刚刚宣布了新的中国区总裁人选,而近几年来,国际巨头在中国市场几乎每隔一俩年就会空降或者更换最高管理者来看,国际巨头对于如何配置中国高管团队还有更多路要走,一直在收权与放权之间不断徘徊,而市场机会就在这样动荡之中消失殆尽。

败因八:遭遇线上线下互博之困

中国的整个消费习惯市场明显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尤其是电子商务在中国市场变得越来越不可忽视。而王健林和马云的那场万亿之争还没有结束,而苏宁,国美这些巨头纷纷进军电子商务,更早已有阿里巴巴和京东在线上虎视眈眈蚕食线下市场,面对这样之困局,巨头做还是不做电商已不是问题,而是怎么做,显然在中国连传统市场都没有攻占的外资巨头,在俩面夹击之下,生存困境将更加艰难。

如何办?

面对如此多的困局和问题,外资巨头到底该如何进军中国市场,还是说彻底的放弃中国市场呢面对因为欧债危机而低迷不振的北美与欧洲市场,显然开拓中国市场成为获得业绩增长的唯一之路了。而之前的道路显然已经证明行不通了。他们可以选择一下以下几条道路:

策略一:利用资本优势,直接并购进军中国市场

吃下国美或者苏宁,难度显然很大,这不是钱的问题。但是中国市场依然还是存在着一些区域性的家电企业,直接并购并且重组,来和国美苏宁对抗,但在双寡头格局之下,显然很难。

策略二:曲线入市

实际上中国家电业已经越来越像平台化,地产化的方向扩展苏宁开拓expo超级旗舰店和苏宁广场,国美此前传出消息也有意进军商业地产。既然收购家电商业不可行,何不曲线收购若干商业地产公司呢,从商业百货业切入家电行业。

策略三:尝试试水O2O

既然这个市场已经很难撼动,何不创新商业模式,一开始就互联网化,同时利用好IT系统建设和供应链管理的优势,直接一步到位未来商业模式,从而避开与本土双寡头的正面血拼。

策略四:选择合作大于对抗

对于万达这样重量级的商业地产商,国外家电零售巨头是不是可以尝试与商业地产商之间展开更紧密的合作,利用他们手中的物业优势来更好的开拓中国市场呢。

策略五:彻底本土化,学习麦当劳肯德基

未来的中国家电业外资巨头们还会卷土从来吗他们还会有更多新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吗?让我们拭目以待。

THE END
1.创维集团或收购日本船井电机北美及日本电视业务报道指出,由于船井电机的现金几乎耗尽,故公司要确保一笔资金,用于支付被解雇员工的未支付工资及税款等。目前,船井电机在北美向美国沃尔玛(WMT.US)提供以"荷兰飞利浦品牌"冠名的电视;至于日本则向家电连锁巨头山田控股独家供应"FUNAI"品牌的电视。 本文源自:观点网https://www.163.com/dy/article/JJ4KI7EJ0519QIKK.html
2.海外家电需求及公司收入如何?问答集锦美国不弱,欧洲不强。出货方面,2024Q3 美国、西欧、东欧核心家电2出货量分别同比+5%、-1%及+1%, https://www.vzkoo.com/question/1733798993494713
3.国外家用电器品牌有哪些国外有什么家用电器品牌→十大品牌网国外家电品牌库 国外家电品牌大全,为你提供家电行业部分出名的国外品牌,如果你想了解国外家电什么牌子好,哪些品牌比较出名,国外家电品牌创立时间,国外家电企业注册资本,国外家电品牌简介,那么这就是你需要的内容,家电行业品牌数据由CNPP十大品牌网整理提供,仅供参考。 国外家电品牌大全 国外知名家电品牌(部份) 行业https://www.cnpp.cn/focus/17334.html
4.美国电器品牌排行榜(2022年全球10大家电制造商)这家家电制造巨头为私人住宅、办公室和店面提供范围广泛的产品和服务。他们对家居、美容、健康以及供暖和制冷设备有着既得利益。 松下总部位于日本门真市,业务遍及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欧洲、北美、南美、中国和东北亚地区。 2022年销售额: 571.96 亿美元 员工人数: 222,000 https://www.niaogebiji.com/article-536092-1.html
5.家电三巨头逆势而上“马太效应”持续凸显相比之下,美的、格力两大巨头的国内营收增速则快于海外。上半年,美的国内收入916.6亿元,同比增长9%,国外收入621亿元,同比增长6%;格力内销收入694.6亿元,同比增长6.87%;外销收入138.7亿元,同比微增0.87%。 受宏观经济增速放缓、海外市场不确定性增加等因素影响,家电巨头们也纷纷在寻找新的发展出路。海尔智家表示,下半年https://wap.eastmoney.com/a/201908311223936259.html
6.“一带一路”国内企业盘点:家电巨头跨国并购,手机制造商扎堆印度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在智能电子产品制造方面享誉四海。近几年,印度、非洲等地出现“手机换机潮”,国产手机制造商纷纷出海。家电行业巨头则在资本层面动作频频,试图进入欧美高端市场。 “一带一路”在十九大写入党章,成为中国最高战略布局之一,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已经是大势所趋。亿欧「一带一路经典案例研究」专题,将聚https://www.iyiou.com/news/2017111059530
7.盲目扩张负效应显现家电连锁巨头遭遇“关店潮”文库盲目扩张负效应显现 家电连锁巨头遭遇“关店潮” 领导者之剑 - 突破思维 情境领导经理人之培训 追求利润率还是满意率? 作为一家公众投资的上市公司,追逐更高的利润率无疑已经成为两大巨头的选择。但是,从上半年两大巨头的业绩表现来看,伴随着营业收入的下降,两大巨头并没有上演“管理出效益”的“减收增益”的http://www.emkt.com.cn/article/433/43307-2.html
8.市场研究:千亿规模的东南亚小家电赛道东南亚小家电市场规模增长迅速,2022年需求量接近2.5亿件,印尼占据份额最多。目前东南亚小家电以线下连锁专卖店为主要渠道,市场集中度较低。本报告对东南亚主要国家小家电的行业市场、竞争格局、销售渠道等方面进行研究和预测,为小家电出海提供参考,报告内容将分两期发布。 https://letschuhai.com/shichangyanjiuqianyiguimodedongnanyaxiaojiadiansaid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