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批外资大牌,败了,撤了!

80年代初,男青年谈婚论嫁,自行车、缝纫机、石英表的“三大件”最好齐全。几年之后,三大件变成了电视机、洗衣机和电冰箱。

在“新三大件”里,最顶流的当属洋品牌。东芝、三星的电视机,三洋、日立的电冰箱,西门子、松下的洗衣机……

但在不知不觉中,这些著名外国品牌,却不再是消费者的优选。

从风光无限,到成为回忆,外资家电品牌,何以败走中国三大件舞台?

外资品牌的进驻,曾经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重要标志。

1978年10月28日,日本茨木市,虽然下着细雨,但83岁高龄的松下幸之助却早早带领数百名工人,等候在工厂大门外。

随着几辆黑色轿车缓缓停下,邓小平的身影终于出现。

随后,在松下幸之助等人的引导下,邓小平走进了松下公司的茨木工厂参观。

在工厂展厅中,邓小平见到了当时松下最先进的双画面电视机、高速传真机、汉字编排装置、录像机、微波炉等产品。当冒着热气的烧麦从微波炉里端出时,邓小平竟然出乎意料地拿起,边吃边说“味道不错。”

多年后,松下幸之助对这一幕仍记忆犹新:“中国领导人对实现现代化的热情,谦虚而求实的态度,处理问题的灵活性令人感动。”

参观后,邓小平对松下幸之助说:“松下老先生,你能否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帮点忙?”深受感动的松下幸之助当即允诺:“愿意倾我所有,全力以赴相助。”

次年6月,松下幸之助首次受邀访华,成为首位访问新中国的知名国际企业家。在谈到电子工业的发展时,松下幸之助备受触动,提出一个宏大的计划:由松下公司牵头,联合日本电机、电子企业,共同助力中国的工业改革。

回国后的松下幸之助积极约见日本电子工业巨头、频繁接受媒体采访,不断介绍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然而,由于中日建交不久,日本电子工商界对当时的中国缺乏了解,加上企业间竞争激烈难以协调,松下幸之助的呼吁并未得到广泛响应。

1980年,松下幸之助再度访华,当面向邓小平致歉,同时提出:松下公司愿单独同中国开展合作,设立样板式合资企业以作表率。这成为了北京松下彩色显像管有限公司的源头。

两年后,松下幸之助病重卧床,他坚持叫来下属,询问起北京工厂的建设情况。当看到即将完工的工厂照片时,已极虚弱的松下先生,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1989年4月27日,松下幸之助去世。三个月后,北京的工厂正式建成投产,松下幸之助没能亲眼见证这家心心念念的工厂,幸而该工厂最终不负众望,在松下与中国的历史上,都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成功的另一面,是中国人对外国家电品牌的热爱由此开始。优异的工艺、严格的品控、产品外观上的出色设计,使松下的彩电一上市,就收获了不菲的成绩。巅峰时期的松下,一度曾占据近20%的中国彩电市场份额。

受到松下的鼓舞,索尼、东芝、三洋纷纷跟进中国市场。紧接着,韩国的三星、LG等家电企业也相继进入中国。

随着外商投资管理条例的实施,外资家电品牌纷纷加大在华投资的力度,它们的中国区业务,一度都是集团下增长最快、盈利最多的部门。

彼时的中国家电行业,本土企业刚刚起步。从这个意义上说,称外资品牌完成了对中国消费者的教育启蒙,并不为过。

因此,完成启蒙的外资家电品牌,自然会成为消费者的钟情之选。在整个上世纪九十年代,外资家电品牌在中国市场上,度过了黄金般的十年。

但这并不意味着好日子会一直过下去,一群志在挑战的对手,正在外国品牌看不到的地方,暗自咬牙。

1996年3月26日,在成都商场的柜台前,一个中年人身披红绸带,在人群中大声吆喝,叫卖电视机。

这个人,正是四川长虹的掌门人倪润峰。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长虹、TCL及康佳等一批本土家电企业,其实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制造能力,但是,由于核心技术的缺乏及品牌力不足,在与国际品牌的竞争中始终处于下风,而此时的彩电市场,又因为走私风潮的影响,正处于动荡中。

根据国家商业部门的统计,1995年通过外贸正常渠道进来的洋彩电只有54.9万台,可是,市场上实际的销售量为500万台。

当年秋季,政府宣布将在1996年4月1日把彩电的进口关税从35.9%降低到23%。跨国公司因此兴奋不已,日本松下因此放下狠话,“不惜30亿美元也要占据中国彩电市场的绝对份额”,并定下“打败一个企业,挤占一个行业”的目标。

外资家电企业当然有这样的信心,毕竟就连长虹公司的第一条彩色电视流水成产线都是从松下引进的,而外资家电企业们则掌握着大量核心技术。

在政策预期和现实背景下,国产彩电销售持续低迷。作为国产彩电的老大,长虹的库存彩电已经高达100万台,总值超过20亿元,到了“每个月建仓库都来不及堆放的地步”。

这让倪润峰感到寝食难安,几经思考,他想到了一个战术:降价,用价格优势,去拼掉对手的品牌优势。

当时,长虹与国际品牌的价格差并不太大,一台29英寸的进口彩电价格为1万元左右,长虹为8000多元,25英寸的进口彩电价格为6000多元,长虹为5000多元。倪润峰认为,要“拼掉”对手的品牌优势,国产彩电起码应该便宜30%,“这是一条决战线”。

但长虹当时的毛利率,大概是25%,一旦降价30%便无利可图。但倪润峰显然决心已定,他一方面严令公司内部靠管理挖潜,另一方面巧妙地进行了降价组合,降价幅度最大的那些彩电都是占库最多、多年滞销的产品。

一场惊魂动魄的价格之战,就此打响了。

在长虹彩电的宣传册上,印着这样一句话:“凡是国外产品有的功能,我们都有;凡是国外产品具备的品种,我们都具备;凡是国外产品提供的服务,我们都提供;但是在同等功能和同等质量下,我们的价格比国外低30%”。

三个月后,康佳彩电跟进降价,加入战团,TCL随后推出“拥抱春天”大让利活动,熊猫等企业也纷纷推出降价活动。这场价格大战波及全国61个大中城市的150家大型商场,让利幅度高达18%-30%。

经此一役,到1996年年底,中国的彩电行业发生了一场大洗牌,国内六十多家电视企业从此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但本土品牌却上升到市场份额的71.1%,外资家电企业在中国彩电市场上,遭到了第一次重创。

然而仅仅是价格战,并不能真正替代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位置,比如,高端家电业务依然掌握在外资家电企业的手中。价格战能帮助本土家电企业赢得市场份额,却很难赢得高品质名声。

因此,以外资品牌为师,仍然是本土家电竞争的唯一出路。

正如长虹公司也是引进了松下电器公司的生产线,才因此拥有日后一战的资本,对外资家电企业核心技术的学习、合作,依然是中国家电企业的主要路径。

如今已成为中国家电企业第一的美的,正是通过对东芝的学习逐步崛起。

这样的办法很难持续形成研发能力,1991年,美的打破了过去的做法,通过购买东芝注塑机、东芝空调模具,同时许以重金在全社会公开招聘人才,凭借极强的学习能力,美的迅速设计、生产出一批做工精良的空调产品,终于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成效。

以这一次交易为起点,梳理美的历史,可以很清晰地发现一条“东芝技术小道”。

1993年5月8日,在广州的中国大酒店,美的与东芝举行了第一次技术合作的签约仪式。在随后的宣传中,美的空调打出两款技术合作产品,很快在市场上获得良好的口碑。

1999年,美的为开辟第二战场,立项研发商用空调系统技术,然而,美的开发出来的一拖二的空调,却存在技术缺陷,无奈之下,只得再次求助于东芝。

东芝则派遣技术人员入驻美的,以项目总工程师的身份进行技术指导,该项目的成功,很快帮助美的开辟出业务新增长曲线,使得公司利润快速增长。

即便是到达2011年,美的已经处在与格力双雄争霸的年代,追随东芝的步伐,仍是美的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那一年,如今的董事长方洪波在与东芝商定核心技术合作协议后,变频技术负责人李强将一块东芝的芯片摆在方洪波面前,告诉他——这是核心技术的芯片。

方洪波仔细研究了半天,表情变得十分严肃,同时告诉李强:“要学习日本的工匠精神,埋头专研,一年学不会两年,两年不行再三年,老火煲靓汤,彻底掌握核心技术。

比起份额的丢失,在“老火煲靓汤”、“工匠精神”的指引下,后发者的咬牙追赶,才是最令领先者胆寒的事实。

在1998年到2008年的家电市场,本土品牌几乎都将外资品牌当成了最大的挑战对象,十年间,价格战连绵不断,技术追赶层出不穷。随着市场的扩大,本土品牌手中资本日益雄厚,已经足以在各个产品领域,向外资企业发起直接的竞争。

2009年7月10日,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青岛举办。大连东芝电视董事、总经理川上亲久在专访中突然蹦出一句话——东芝这一年,做得很辛苦。

川上亲久这句话,自有其背景,自上一年3月开始,东芝的数字电视一体机产品,其市场销售远未达到公司预期,即使这个预期,已经是企划本部一降再降的目标了。

压力之下,到了2009年11月,东芝再次降低了口风,川上亲久宣布,2010年,在中国市场销售的外资电视品牌中,“东芝能保有20%的份额”。

言外之意,东芝已经无力与国产家电企业竞争,只能寄希望于一直掌握着的高端市场。

这样的现象,不仅仅出现在东芝,也不仅仅出现在电视领域。

早在2007年,冰箱行业里,外资品牌的整体市场占有率全面萎缩,松下、日立、LG、三星、夏普、三洋等外资品牌的市场销量占有率之和不到15%,销售额占有率之和低于19%。

而在五年后,国产家电品牌与外资家电品牌之间的博弈更加白热化,连许多家电观察者都惊讶地发现,那些过去被视为“土、差、低端”的本土品牌,正在一步步将外资家电品牌逼到墙角。

一直稳居全球电视霸主之位的三星,却在中国家电市场处境尴尬。2014年到2017年的四年间,三星电视在线上市场的销售额市占率为3.48%,同比下降1.49%,位列行业第10位;在线下市场的销售额市占率为8.7%,同比下降1.25%,位列行业第6位。

在洗衣机品类上,惠而浦在2018年10月线下市场的零售额份额仅有1.9%,位列TOP10末位。曾经被视为西门子拳头产品的冰箱,销售额市占率同比出现了1.29%的下滑。

销售额降低的背后,是外资家电品牌的相继亏损,这使得外资家电品牌眼中的那丝希望也即将消失。

十年前,东芝的大连工厂运营状况尚称良好,工人三班倒生产,待遇甚至可以和当地国企媲美。

但这已经是最后的荣光,很快,随着市场格局迅速恶化,工厂不得不一批批裁掉工人,排班也从三班倒变成两班倒。仅仅两年过后,东芝待遇已经对大连的年轻人不再具备吸引力。

市场上的节节败退只是冰山一角,在集团整体遭遇财报丑闻、电池召回事件等打击后,难以为继的东芝终于走上了变卖家产的道路。

2016年3月17日,美的宣布将通过收购获得东芝白色家电业务控股权,同年6月,美的以33.2亿元人民币收购东芝白色家电业务80.1%股份。

在与东芝洽谈收购的商务宴会上,已是美的董事长的方洪波,提起了往事:当年自己刚进公司,担任《美的报》编辑,他清楚地记得,美的与东芝第一次技术合作签约时,美的人的兴奋之情。

那时的东芝还是美的学习与合作的对象,转眼间宾主易位,物是人非。

但这并不是终局,2018年2月,东芝将东芝电视业务95%的股权出售给海信。至此,历经143年的国际级跨国公司,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同样的收购潮在各处上演,曾经蜂拥而至的外资家电品牌如今纷纷撤离中国。

2014年,成立于1994年3月22日的合肥三洋被惠而浦收购,并改名为惠而浦(中国)。

在当时的惠而浦看来,合肥三洋本来就是立足中国家电市场的领先企业,拥有完善的洗衣机、冰箱及微波炉产品系列及生产线。惠而浦收购合肥三洋属于取长补短,顺势而为。

可惜惠而浦同样高估了自己在中国市场上的能量,收购的业务,转眼变成了经营业绩上的包袱。2019年,惠而浦亏损3.23亿元,2020年亏损1.50亿元。

大潮之下,惠而浦也没有逃掉被收购的命运。2021年4月,格兰仕总裁梁昭贤宣布,对惠而浦进行收购,格兰仕从此成为继海尔、美的、格力、海信之后中国第五大综合性家电巨头。

在曾经的高端产品领域,外资家电企业的技术优势也在逐渐淡化。转型,成为了最后的共同选择。

与长虹、康佳等本土彩电厂商相比,索尼在传统家电上的技术优势,几近荡然无存,现如今只能在中国市场专注相机、耳机、游戏机等数码类产品。飞利浦则在出售家电业务后,加速向医疗健康服务商转型。2019年,其医疗保健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高达66%。

这种转型的代价,是退守自己当年培育的新增长曲线,卡住一些市场不大,但是尚未被突破的领域。外资品牌在家电市场上的溃败,使得当年经典的家电品牌,如今几乎无影无踪。

外资家电从顶峰逐渐滑落的过程,也是中国家电产业链开枝散叶,不断完善的过程。与之相对的,海尔集团、美的集团、格力电器、海信集团等本土企业的盈利能力,则持续提升。2021年前三季度,美的集团净利润为234.55亿元,即便是遭受疫情冲击,仍然实现同比正增长6.53%。

短短三十多年间,外资家电品牌来去匆匆,从风光无限,转为一代人的回忆。这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一是千万不能忽视大消费市场下,替代者后发优势的效应,二是切勿陷入闭门造车的陷阱。

第一点,恐怕是一个永恒的轮回。新入者永远会趁竞争态势缓和,加大研发投入,扛起寡头的大旗,让跨时代的终端产品引领产业链创新。

而对于第二点,我们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人类最大宗的工业品之一,从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冰箱彩电,到上游科研、技术转化、制造工艺的产业链,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出现突破性的革命,想在所有环节保持技术领先,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也是一件极度危险的事情。

外资家电品牌,有过极高的历史站位,俯瞰过、引领过、辉煌过,也衰落过,对于中国现在的家电品牌,它具有较强的样本价值。只有正视历史,愿意引以为戒,才有基业常青的可能。

以此而论,中国的家电巨头,依然要无止境地创新奋斗。

快报

2024-12-1223:15

杭州房地产新规明天执行,得房率将提升

2024-12-1223:02

国内黑色系期货夜盘全线下跌

2024-12-1222:58

拜登宣布赦免39人并减刑近1500人,美国迎来单日最大规模减刑行动

THE END
1.海外家电需求及公司收入如何?问答集锦美国不弱,欧洲不强。出货方面,2024Q3 美国、西欧、东欧核心家电2出货量分别同比+5%、-1%及+1%, https://www.vzkoo.com/question/1733798993494713
2.英国十大企业十大英国品牌排行榜英国知名品牌名录2024年英国十大品牌最新发布,英国排行榜前十名品牌有壳牌、碧辟、汇丰、联合利华、博柏利、路虎、沃达丰、戴森、arm、葛兰素史克。英国10大品牌排行榜由品牌研究部门收集整理大数据分析、研究得出,帮助你了解英国哪个牌子好。https://m.maigoo.com/maigoo/yg4640_index.html
3.创维集团或收购日本船井电机北美及日本电视业务日本新浪财经报道指出,由于船井电机的现金几乎耗尽,故公司要确保一笔资金,用于支付被解雇员工的未支付工资及税款等。目前,船井电机在北美向美国沃尔玛(WMT.US)提供以"荷兰飞利浦品牌"冠名的电视;至于日本则向家电连锁巨头山田控股独家供应"FUNAI"品牌的电视。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estate/integration/2024-12-11/doc-inczafmv0885338.shtml
4.中韩品牌节节败退世纪中韩品牌南非家电海信电视非洲细思恐慌,非洲本土电视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占据非洲本土70%彩电市场。中韩品牌节节败退,这跟中国上个世纪90年代末何其相似。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家电企业占据非洲90%的市场份额,后来韩国人来了,抢走了一大半市场份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进入21世纪,中国企业海信、TCL、创维登陆非洲,利靠价格战短短几https://m.163.com/dy/article/JJ1AOEJM0553TDTR.html
5.外国品牌家电哪些产品不能买?外国品牌家电哪些产品不能买? 洋品牌家电的坑越来越多,很多产品买回来的就是一个坑,星艺装饰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洋品牌里哪些产品不值得买。 建议大家、收藏、分享给身边好友。 西门子什么不值得买? 自从被博士收购,西门子就一直在吃老本,只剩洗衣机、洗碗机和电热水器这三个底子比较厚的产品,能买其他的产品,诗情https://m.zhuangku.com/ya/60885/news-105823.html
6.欧洲的知名度都很高,主流家电品牌。大约100个国家都有海尔的产品1.海尔。美国,日韩,欧洲的知名度都很高,主流家电品牌。大约100个国家都有海尔的产品,海外销售占比接近一半。国内最早的全球公司。 2.大疆。无人机世界第一品牌。市占率大约占到8成,中国最具创新力的公司之一。 3.联想。被国人骂为汉jian的企业,是个人电脑的世界一线品牌。 https://xueqiu.com/2609644325/203686396
7.在收购这些外国品牌与自身形成互补优势后,为了弥在收购这些外国品牌与自身形成互补优势后,其国际战略布局逐渐清晰稳定,为企业价值带来了快速提升。由于美国山海的品牌形象较低,山海一直希望通过大规模收购改变美国市场“低价品牌”的形象,从而进入高端市场。山海认为,如果引进好的美国本土家电品牌,在美国家电市场的份额和地位会有质的提升。为了弥补公司在美国市场品牌溢价https://www.findlaw.cn/wenda/q_41685049.html
8.明厅精装地热实图,品牌定制家具家电,朝阳实验,外国语,长久家苑1区安居客长春二手房网,提供明厅精装地热实图,品牌定制家具家电,朝阳实验,外国语二手房出售信息,45万,1室1厅1卫,2012年,南北,精装修,普通住宅,地址位于长久家苑1区,长春房地产租售服务平台,安居客全房源网。https://cc.anjuke.com/prop/view/A7014479898
9.外国冰柜品牌有哪些外国有什么冰柜品牌→十大品牌网外国冰柜品牌库 外国冰柜品牌大全,为你提供冰柜行业部分出名的外国品牌,如果你想了解外国冰柜什么牌子好,哪些品牌比较出名,外国冰柜品牌创立时间,外国冰柜企业注册资本,外国冰柜品牌简介,那么这就是你需要的内容,冰柜行业品牌数据由CNPP十大品牌网整理提供,仅供参考。 外国冰柜品牌大全 外国知名冰柜品牌(部份) 行业https://www.cnpp.cn/focus/24899.html
10.民调:多数俄罗斯人认为中国和其他国家制造商可替代西方家电品牌俄罗斯卫星通讯社莫斯科7月28日 据俄罗斯知名电子和家用电器零售商M.Video-Eldorado集团的民调数据显示,在一些外国制造商退出俄罗斯市场后,近86%的俄罗斯人愿意尝试新的或不太知名的家器及电子产品品牌。 2022年7月28日,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https://sputniknews.cn/amp/20220728/1042756979.html
11.海外营收连续4年超千亿,解读美的集团的“出海经”南方plus近年来,从OEM、ODM到OBM,再到收购海外品牌、自建或收购海外工厂,美的、海尔、海信等国内企业纷纷出海,争相搅动海外市场江湖。2012年,美的也将“全球经营”列入三大战略主轴,又在2016年发起“四大收购”,将东芝品牌等归入囊中。 依托成本和规模等领域的优势,中国家电在全球市场快速崛起。据券商研报梳理,到2018年,中国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105/06/c5218011.html
12.这些年,中国收购的海外技术公司这也是海尔继2012年收购新西兰家电明星品牌斐雪派克、2011年收购日本三洋后又一大动作。可以看出海尔打开海外市场、走向国际化的野心。 更值得一提的是,一般中国企业海外收购,都是收购的亏损企业,而海尔收购的GE家电业务,则是盈利的业务。 制药装备 中国整体在制药业上比较落后,但是在制药装备领域,中国楚天通过并购德国企https://www.guancha.cn/TMT/2018_01_08_44219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