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新世界集团旗下超市连锁品牌“易买得”曾经是响当当的牌子,近日,撤出中国市场前的最后一家门店,锡山东亭店也确定1月31日要关门了。
“无锡易买得购物中心有限公司,超市部分对外营业将于2018年01月31日17点结束经营……”昨日上午10点30左右,当记者来到位于锡沪路和友谊中路交叉处易买得锡山门店的时候,好几处墙上醒目位置贴着这样的告示,提醒顾客,十多天后,这里将不再继续营业。卖场门口的保安告诉记者,“超市的东西已经打折销售的很多了,下周一22号你再来,东西将5折促销。”走进超市,靠近北面部位,水产、肉类、冷藏类食物以及水果、牛奶、大米类柜台都是空的了,超市南面部分家电和手机柜台也已经全部撤离,只有超市中间部位的零食、护肤品等柜台货架上还有货,都在打折促销。
大超市竞争激烈关停传言多时
“告示是17日贴出来的,我们也不舍得,但没有办法。”昨天,易买得锡山店店长吴经理告诉记者,他也注意到关于锡山店要关闭的消息,在民间有传闻,总部一直没有通知他们关停,虽然一直营业着,可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在经理室外的一面墙上,记者注意到一份该超市“2017年10月份大类别销售”情况表,其中水果、蔬菜、精肉等这些超市日常类增长率都在负5成以下,其他类别销售成绩也很糟糕。吴经理说,他是2013年才到锡山店负责的,当年他来的时候,这家店经营状况已经不好了,一年下来大约有一千万的亏损,这种状态一直持续着,虽然使出了浑身解数,但经营状况不见好转,2017年亏得更多,达到了2000万的数目。
“远来的和尚”很难念好中国的这本“经”吗?
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过去一年,跨国公司纷纷以各种形式退出中国,比2016年还要集中。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退出的跨国公司数量要比2016年多出一倍以上。
继2016年下半年关闭中国内地10家商铺后,近日,来自英国的百货品牌马莎关闭经营多年的天猫旗舰店,这意味着,马莎百货——这家有百余年历史的英国零售巨头,彻底退出了中国市场。
据了解,玛莎百货(Marks&Spencer,简称:M&S)是英国最大的跨国商业零售集团,亦是英国代表性企业之一,在英国零售商当中具有最高的盈利能力。是一家以自有品牌为驱动的百货公司,和宜家的经营理念类似。
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各种外企品牌开始进进出出中国市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各行各业的品牌知名度逐渐在世界打响,而最近这些年,越来越多的在国外做的风生水起的品牌企业在中国开店却纷纷亏损,甚至最后不得不全线撤出中国。
简单分析这几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或许我们可以有所收获。
英国最大时尚电商ASOS铩羽而归
比英国的百货品牌马莎更惨的是英国的最大时尚电商ASOS,它仅在中国坚持了两年半就全面退出……累计亏损了520万英镑。
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初,ASOS认为他们价格亲民的时尚单品能够从阿里巴巴等本地电商手中抢走一定的市场份额。但是在两年的尝试之后,ASOS中国地区的业务亏损了520万英镑。
什么原因让诸多海外企业在中国差羽而归?
ASOS:众多快时尚品牌的竞争
越来越多的时尚品牌结合线上线下进行全渠道营销,些品牌在营销、退换货便易程度等方面的优势,都将给ASOS带来不可避免的竞争压力。
英国超市品牌Tesco:选址和管理水土不服
2014年,英国超市品牌Tesco从中国市场撤离,将所有门店注入与华润万家成立的合资公司,认购20%的股权。而在2004年进入中国市场时,Tesco还是雄心勃勃,计划在五年内投资400多亿元,开设50个商场和30个购物中心,可惜,也只是一个匆匆过客。
不仅如此,本土化不足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欧美人习惯周末或假日驱车去郊区进行采购,延续这样的思路,Tesco把大量的超市都选择在郊区、场地和车位虽多,却忽略了当时中国人均有用车辆较少、交通不便的情况;
再者Tesco的高管多是英国人士,对于中国本土的情况缺乏认知,导致决策低效、本土化不足。例如,当时Tesco采用全国统一采购,很多食品无法根据地域口味差异进行调整。
事实上,那些曾经风生水起的老品牌也在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比如:风靡一时的三星、东芝等海外品牌手机;松下、索尼等老牌家电等。
据统计,在中国2017年销量最好的前十手机型号中,国产品牌占据八席。OppoR9s成为去年中国销量最好的一款手机,市场份额达到3%。而苹果是唯一跻身前十的海外品牌。
2015年,松下中国正式宣布终止中国区域内的电视生产和制造业务。
2017年的3月17日,中国美的集团收购东芝公司白色家电业务,这家日本家电巨头品牌也就此在中国沦陷。
中国市场这么大,为什么众多国际品牌都纷纷败走?
面对偌大的市场、令全球厂商觊觎的消费力,国外“巨鳄”因何无处下嘴?经营模式、市场定位、商品选择……尽管每个品牌都有着个性化的理由,但未得天时地利人和,总是他们共有的悲哀。
(备注:自今年1月1日起,中国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办法》(简称奶粉配方注册制)开始全面实行。)
选择入乡随俗还是“水土不服”?
不论是欧美品牌还是日韩品牌,一旦是发展出色的,都是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后,及时调整产品风格,对品牌进行一定的本土化改造,来适应中国消费者的品位。
纵使陆续有越来越多的海外品牌以各种形式退出中国市场,然而在如今消费升级浪潮之下,国内新兴消费群体的潜力依旧对海外品牌有着无穷吸引力,没人可以断定他们不会卷土重来。
但是,对于所有的全球正在“走出去”的企业来说,市场永远是对的,让消费者买账才是正理;如今,中国的众多企业正在大规模地“走出去”,并且正迅速成长为世界重要的直接投资输出国,那更要吸取这些在中国市场“败走”的海外品牌的教训,避免自己在海外市场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