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漫长的立法过程,公示满20天的《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规》(以下简称新电池法)于近日正式生效。
谁生产谁回收、谁进口谁回收
电池护照,将是欧盟新电池法落地实施的“重要支点”。电池产品的产地、生产厂家、容量、性能、用途、化学成分、可回收内容物等信息,都可记录在数字化电池护照中。2026年,动力电池必须持有护照,才有资格在欧盟销售。
新法落地猛如虎,轮到谁害怕了?
山东“海报新闻”客户端报道指出,虽然欧盟推出新法的本意是推动欧洲车企以及动力电池产业实现产业升级,但在如此苛刻的碳管理条件面前,全球电池企业都开始了备战行动,唯独留下本土企业倍感尴尬。
报道称,作为在化石能源时代吃尽了红利的欧洲车企,到了以锂电池为核心的电动汽车时代初期,既得利益者们却仍然没有动力拿出转型的决心。直到今年电动汽车在欧洲销量增长同比去年同期达到了66.2%,欧洲车企才发现在电动汽车最核心的电池工业上,从底层理论、工程技术、产能、实践经验上都不是领先水平。而电池作为典型的技术密集产业,即便能够得到天量资金注入,倘若没有脚踏实地的实践积累,也不过是拔苗助长而已,烧光了数亿美元的美国电池公司A123已是全球电池后进的前车之鉴。
尽管新法出发点是为了促进本土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可如果一旦本土企业投入到市场经济中与外来企业展开真正的竞争,别说是去考虑碳管理层面能否合规,恐怕能否量产出真正具备竞争力的产品都是未知数。
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电池百人会理事长于清教表示,新电池法落地,不仅对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对全球动力电池产业链都将造成深远影响。短期内,销往欧盟的产品要符合碳足迹、电池护照、电池回收等方面更加严格的要求,不可避免会带来成本的上升。同时,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竞争门槛进一步提升,而欧盟在自身电池产业未发展起来之前就设立过高的门槛,不利于市场的培和技术创新。长远来看,将催生行业新一轮深度洗牌,加速市场竞争格局演变,推动全球电池企业向低碳化转型。
分析认为,一方面是极速扩大的市场,另一方面是过于薄弱的产业基础,突然面临如此严苛的政策要求,欧洲车企几乎只剩下了一条路:和先进企业合作。
将带动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链整体提升
近年来,中国动力电池行业高速发展,在欧洲等海外市场占据了较大份额。
韩国市场调研机构SNEResearch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在全球动力电池市场的份额已超60%:2023年上半年,全球新登记动力电池装车量为304.3GWh,同比增长50.1%。其中,中国企业仍然占据六席,分别为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亿纬锂能、国轩高科以及欣旺达,总市占率高达62.6%。仅从欧洲市场来看,SNEResearch数据显示,过去四年中国在欧洲的动力电池装机占比持续提升,2019-2022年分别为11.8%、16.8%、22.6%、34%。
专家认为,欧盟新电池法的实施,既需要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链上下游主动求变、适应新玩法和新规则,也要头部企业主动发挥示范效应,带动产业链的整体提升。
全联车商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总裁曹鹤向成都《每日经济新闻》表示:“这将对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出口欧洲产生重大影响。”
能源基金会交通项目高级项目主管陈健华指出,新法中“碳足迹”对中国电池企业的影响更大。“因为动力电池整个产业链非常复杂,涉及到上下游很多企业,以及大量的信息披露,对企业而言不仅存在技术难点,也存在技术等领域的风险。”
新电池法不仅代表欧洲的需求,也代表未来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要求。在新法倒逼下,中国以及全球电池企业或能加速建成回收标准化体系。
福建投资促进网是福建省招商的省级专业网站,是投资商了解福建产业状况、投资环境、招商政策、重点项目、投资载体、办事流程的权威窗口,并提供投资促进一站式咨询服务。本网站由福建省商务厅主办、福建省投资促进中心负责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