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欧盟委员会对中国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进行终裁信息披露,根据披露信息,三家抽样中国电动汽车企业比亚迪、吉利、上汽的反补贴税率分别为17.0%、19.3%和36.3%,特斯拉的反补贴税率为9%,配合企业平均税率为21.3%,不配合企业税率为36.3%。
对此,上汽、吉利、奇瑞、零跑等多家车企开始采取调整出口车型结构、海外布局建厂等应对措施,尽可能对冲关税增加带来的不利的影响。
应对“施压”,多家车企业出海建厂
欧盟提出的税率水平已经远远超出了正常贸易关税区间。
按照正常情况,欧盟进口乘用车关税税率为10%,以上加征关税都是车企在10%的基础上额外需要缴纳的关税,也就是说,关税最终落地后,比亚迪、吉利、上汽需要缴纳关税为27%、29.3%、46.3%。根据欧盟中国商会的调研显示,对大多数中国车企而言,欧方加征10%以上关税即为高位区间,将对中国电动汽车出口带来直接负面影响。
事实上,在欧盟挥出“关税大棒”后,不少中国车企加快了整车产能落地欧洲的步伐。
被征收21%关税的奇瑞表示,近期收购的西班牙巴塞罗那工厂不足以满足其在欧洲的中长期计划,将继续加大在欧洲的建厂规模,目前正在考虑欧洲第二工厂的选址。
此外,零跑与Stellantis的合资企业零跑国际也开始在Stellantis位于波兰南部城市Tychy的工厂生产零跑电动汽车,首批T03小型电动汽车已装配下线。
专家:零部件企业需警惕,欧洲政府补贴或成“隐雷”
“欧盟加收关税的本质是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结合西方以往的作风来看,这种有意围堵不太可能仅停留在整车制造端,未来很有可能也会对新能源车产业链上下游施压限制。”万创投行研究院院长段志强一语中的。
2023年1月1日,美国正式实施《通胀削减法案》,宣布将向购买电动汽车的美国消费者提供7500美元的税收抵免,同时对获得补贴的车辆进行了限制,要求其电池原材料的开采、加工、回收,以及电池组件的组装必须有一定比例是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或与美国有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完成。这意味着,搭载了中国生产的电池的电动车将无法享受税收抵免。
这就会使零部件企业陷入两难境界,不出海,会丢掉市场,出海,又会失去成本优势。而有去年的前车之鉴,想进军欧洲市场的零部件企业不得不重视起来。
事实上,通过欧洲企业近期的做法不难看出端倪。就在欧盟宣布将加收关税的几天后,法国雷诺电动汽车子公司Ampere同时签约了两家电池巨头,分别是宁德时代和韩国LG新能源,两家巨头都将为Ampere提供磷酸铁锂电池。值得一提的是,LG是全球第二大动力电池供应商,经常被看作是叫板宁德时代的存在,而此次与宁德时代同签一家公司,背后深意引发业内人士热议。“这是planB计划,万一其中一个因为不合规折戟了,还有另一个。”段志强表示。
企业如何未雨绸缪?“碳足迹”是关键
关税问题解决了,还有补贴问题,而为了避免关键时候受到欧洲补贴限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必须未雨绸缪。段志强认为,企业至少可以从两方面入手,提前布局降低风险。
一方面是提高生产过程的合规性,尤其是要提高绿色生产的要求。段志强表示,目前,欧洲政府比如法国给予的补贴力度参考的是“碳足迹”标准,“碳足迹“,即一个产品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碳足迹”不达标则无法拿到补贴。
“无论是注重‘碳足迹’,还是实现并购、收购,都是中国企业本地化出海的表现,现在提前采取的方法和措施将来未必全都用得上,但企业必须要有这种意识。”段志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