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去年年底经济会议和今年3月初的两会,今年国家经济的总体战略叫稳中求进:稳字当头,以稳为主。国家提出2022年的GDP增长目标是5.5%,这个目标和过去相比并不是太高。
1.减免或缓缴税费
通过税费的方式来推动企业的增长,其中减免税费达2.46万亿,是近几年最大额的一次。
2.补贴
通过对企业的补贴让企业进入正常的经营过程,但是因为补贴数量不大,所以对受到重创的企业实际作用并不大,而且补贴的前提是必须复工复产,这些企业现在无法复工复产,就不能享受补贴。
3.加强政府投资
政府投资只能搞公共产品投资,主要集中于交通、能源、水利、新基建、城市化、生态环境和公共卫生体系,但目前这几个要点的投资占比总投资不到30%,如果没有别的投资,仅靠公共产品投资的增长,很难恢复到我们应有的目标。
所以分析下来,我们可以发现财政政策三大刺激实际上是有作用的,但并不是靠它就能恢复整个经济增长,可能背后要解决深层次的问题,除财政政策外,还要想别的办法。
也就是钱拿出来,但是大家不要钱,一方面货币供给增长速度之快,一方面实际社会融资规模大幅度下降,和去年同期相比减了一半,新增货币需求不到一万亿,大家不需要货币。
我们调研发现:企业不敢要钱,因为要投资的话,企业对现阶段投资预期、投资方向、投资结果都不清楚,这些融资借来是要还的,同时消费者因为预期不清楚也不敢消费。所以社会融资规模收缩了一半左右的原因是投资人不敢投资、消费者不敢消费,你再增加货币供给,也没法启动投资和消费。
为什么?因为深层次的问题必须解决,如果仅靠货币供给增长、货币使用成本降低是不能解决问题的。经过分析我们发现,目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对的,但如果不解决深层次问题,经济在三季度恢复的难度很大。
所以我们现在要思考深层次问题如何解决,否则投资者不敢投资、消费者不敢消费,财政和货币政策的作用就受到很大的约束和限制。
二、破局要解决深层次问题
什么是深层次问题,可能就是对今年的判断当中:中国经济面临的三重压力。
第一重压力“预期转弱”,不看好未来,业绩不好就没有信心。信心是支持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信心不足将很难保证经济持续增长。
第二重压力“需求收缩”,整个市场需求大规模收缩,没有需求就没有增长。
第三重压力“供给冲击”,生产体系受到冲击,增长肯定很难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
如果要保证经济在第三季度恢复常态增长,最重要的就是解决这三重压力,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结局就是投资者不敢投资、消费者不敢消费,外部政策再怎么起作用,恐怕也难以达到目标。
(一)第一重压力:预期转弱
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不好,因此信心不足,导致经济增长没有内在动力。为什么出现预期转弱?我们做了一个大数据分析,发现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原因。
原因一:去年年初,国家提出“三次分配共同富裕”概念
预期转弱,就是指信心不足。
我们研究发现主要是企业家的预期转弱,对未来预期不是太好。我们看了一下,可能与目前的一些结构政策调整有关,比如两个提法对他们的影响比较大——三次分配与共同富裕。
我的感觉是刚提出来以后,好多企业问我是不是要打富济贫,是不是要搞平均主义,有的人问我要不要赶快移民。我很吃惊,因为三次分配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理论,没有打富济贫的意思,也没有搞平均主义的意思。
第一次分配叫初次分配,初次分配强调效率原则,谁的效率高谁就收入高。效率原则贯彻整个市场化过程,企业竞争力强利润就高,个人贡献大收入就高。效率原则实际上不是简单的分配原则,也是创造蛋糕的原则。
第二次分配是所谓的再分配。再分配强调公平原则,就是把太高的收入往下压、太低的收入往上提,靠两个制度,一是税收,二是社会保障制度。税收制度把太高的压一下,社会保障制度把太低的提一下,调节太大的收入差距,实现整个社会的平衡。
第三次分配是对再分配调整之后还非常有钱的人,像有人在企业上市之后,股权变现几十个亿成百亿上千亿,这种人就要进入所谓第三次分配。核心是道德原则,没有强制性,而且背后是以所谓的捐赠为实现形式。这个捐赠的钱不是用来扶贫,是进入国家科技创新基金,通过科技创新来带动整个民族的福祉。
三次分配是三种原则即效率原则、公平原则、道德原则的统一。有人理解上可能有问题,这种三次分配不是打富济贫,更不是搞平均主义,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
实际上既是强调高效率地创造蛋糕,也强调更好地分配蛋糕,这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理论。而导致的结果是所有社会阶层收入都会适度增加,叫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不是大家财富都一样,而是强调所有社会阶层的收入都能使国家的发展相应增长。三次分配理论、共同富裕没有打富济贫的意思,更没有搞平均主义的意思。
这个问题必须要讲清楚,尤其是让企业界知道我们不会打富济贫,更不会搞平均主义,否则大家对未来预期不好,当然就不可能投资、不可能增加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