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代被视为美国经济繁荣时期,从1920年到1930年连续11年产生财政盈余,意味着市场部门持续性资金净流出。由于经济繁荣促进市场预期向好,金融机构乐于扩大信贷投放,居民、企业等市场主体得以从金融机构获得借款,以此弥补持续性资金净流出。信贷的增长意味着市场部门负债的增加,实体经济债务压力持续加重,逐渐积累风险。经济繁荣时期资产价格也在上涨,形成了资产增值效应,掩盖了负债增长的风险。这是资产负债表扩张过程,资产的扩张为负债增长形成有效支撑,负债的扩张为市场部门提供流动性,以此支撑市场部门赤字和政府部门盈余。
然而,1925年之后各项宏观经济指标显示市场需求扩张放缓,很多实体经济运行指标出现下行,经济繁荣状况已经开始衰减。当实体经济支撑力量减弱,经济的繁荣就停留在虚拟经济,资产价格呈加速上涨之势,资产泡沫越来越大。当1929年疯狂的股市出现暴跌,资产萎缩引发了债务违约,市场部门赤字风险就暴露出来。为了减少损失,金融机构显著收紧了信贷政策,市场部门难以获得弥补赤字所需的资金流动性。更严重的是,1929年和1930年美国政府仍然保持财政盈余,这让原本已经现金流枯竭的实体经济雪上加霜,经济大萧条难以避免。1933年罗斯福新政加大财政支出,政府部门从盈余状态变为赤字状态,依靠公共需求的扩大弥补市场需求的萎缩,市场流动性枯竭问题才得以缓解,萧条的经济才能够逐渐恢复。
1990年代初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之前,日本出现了现代经济史上最长的一次财政盈余,这与大萧条之前的美国有相似之处,日本不可避免地出现危机和衰退。
从1970年代中后期到1980年代,是日本经济增长的辉煌时期,政府部门获得了持续增长的财政收入。平衡财政理论认为,这是实现财政盈余的最佳时期,以弥补前期产生的财政赤字。于是,日本政府主动缩减财政支出规模,试图达成经济学理论要求的财政收支动态平衡的良好结果。1978年财政赤字达到阶段性顶峰,然后持续收窄,1987年之后产生持续性盈余,并计划从1990年开始摆脱财政对国债的依赖。财政盈余从1988年延续到1992年,持续了5年之久,这是一个极大的错误。
在财政持续性盈余时期,市场部门处于资金净流出状态,只能通过增加负债的方式从金融机构获得借款,才能填补赤字造成的资金缺口。80年代中后期正是日本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时期,资产价格上涨形成了资产增值效应,推动资产规模扩大,掩盖了负债扩张和持续性赤字风险。然而,资产价格快速飙升形成了严重的资产泡沫,1990年之后房地产泡沫破灭,市场部门赤字问题暴露出来。很可惜,受新古典自由经济主义和平衡财政理论的影响,1990-1992年日本政府处于盈余状态,对于市场部门资金流动性枯竭的危害性认识不足。经历过多年经济萎靡现实的毒打之后,日本政府逐渐意识到只有扩大政府赤字,才能保持经济社会的稳定,政府债务扩张是必然结局。
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美国曾出现持续多年的财政盈余,被称为短暂的“克林顿繁荣”。后来的事情大家都很清楚,先后爆发了互联网泡沫破裂、次贷危机、国际金融危机。
从1990年代到21世纪前几年,美国再次出现持续多年的财政盈余,并且国际收支逆差逐渐扩大,这与大萧条之前以及日本房地产泡沫之前的情况非常相似。1990年代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经济出现繁荣景象,促进财政收入自发性增长。从1993年开始,美国财政赤字持续收窄,1998年出现盈余,并且财政盈余一直延续到2001年。在这期间,市场部门处于赤字状态,只能通过增加债务的方式从金融机构获得派生货币,才能弥补资金缺口。资产价格上涨成为支撑市场部门赤字的关键,互联网泡沫逐渐吹大并且最终破灭,这成为次贷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一道“开胃菜”。
2020年以来,为了应对全球经济衰退,主要国家都采用加大财政赤字的方式。这充分证明,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扩张是应对突发冲击和经济衰退的有力工具。
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持续性财政盈余具有较大的危害性。从部门经济资金流量分析的角度而言,政府部门盈余必然导致市场部门赤字,实体经济将难以顺利运转。从流通货币供给的角度而言,政府部门拥有主权信用货币发行权,发行货币形成的政府债务不需要政府资产作为抵押,这是政府部门能够承担赤字和债务的先天性优势。市场部门不具备这个能力,债务扩张需要有资产作为支撑,资产不足就会触发破产,甚至引起金融危机或者经济危机。从财政收支性质的角度而言,持续财政盈余意味着有一部分财富被储存起来了,对经济发展形成了抑制。或者财政支出过少,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不足;或者税收太高,市场主体税负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