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视食品安全面临的困境,我们可以发现,食品安全存在问题的原因是深层次的、多方面,主要表现为:
其一,企业惟利是图而罔顾人的生命。一些企业对于企业责任和商业伦理缺乏认识,为了私利而置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安全于不顾。一些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对企业信誉和品牌重视不够,搞恶性竞争和盲目扩张;
其三,我国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还存在一定问题,监管单位不够独立,资金投入渠道存在问题,食品安全事故的惩罚力度不足。另外,食品生产领域缺乏有效组织,安全检测设备和技术落后也是重要原因。
“天地之间,莫贵于人”,食品安全事关人的生命,关系重大,问题迫切,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障食品安全:
第二,要改善食品安全监管的体制机制,要健全法律法规。其一,要加大对食品安全责任的惩罚力度,尤其对恶意侵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行为严加惩处,要在法律中体现惩罚性赔偿原则和集体诉讼原则,为食品违法和犯罪行为布下天罗地网;其二,食品安全监管要政府监管与中介组织监督及舆论监督相结合;其三,要严格食品、药品等特殊行业的准入制度,要把不合格的企业挡在市场门外。
第三,要严格执法,常抓不懈。其一,要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其二,要推动食品安全问题公开透明,及时公布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其三,要严厉打击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官商勾结行为;其四,要加大技术和设备的投入,及时快速准确地检测出存在的问题。
第四,食品行业和企业要加强自律。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食品行业尤其需要企业的信用,食品行业自律组织要加强对本行业企业的管理,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要引导食品企业创品牌、创信誉。各食品企业要加强对食品生产、流通和销售各个环节的管理,真正把消费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食品安全,重于泰山”,让老百姓吃得健康、吃得放心是政府的责任,也是企业的责任。相信我们会解决好食品安全问题,我们共同努力,我们共同期待!
近年来,随着我国制造业水平不断提升,对于高级技工的渴求日益迫切;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地,每年都会曝出“万金难求高级技工”的新闻。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国工匠”遭遇1000万人的缺口,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大国工匠”短缺瓶颈,为何难突破“政府不够重视”“中国人缺少‘工匠精神’”“职业教育机构太少”……人们多数会归咎于此类理由。
那么,“技工缺口”为什么一直不见缓解呢一方面,在我国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数量持续增加。另一方面,也是决定性的原因在于,很多人心中有一个“不愿意甚至不屑于当技工”的心结。
国家如此重视,薪酬越来越高,就业竞争如此激烈,为什么愿意当技工的人不多呢社会人才观存在偏差,对技工认可度不高、尊重程度较低,恐怕是最重要的原因。长久以来,在很多人心中,大学生才是人才、体面工作的代名词,而工人则是“双手油污、浑身汗臭、收入低下”的代名词。
与技能人才社会地位偏低、认同感不强相伴而生的,是职业发展渠道单一、上升空间和成长模式狭窄。具体表现就是,无论月薪多少,在现行体制下,技工的出路几乎永远被定格在车间一线,繁重的劳作和无休止的加班往往会伴随其全部职业生涯。
作为语言的变体,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方言在表达思想感情和地方文化方面,的确比普通话往往更具优势。“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无论现代文明如何洗礼,乡音的基本信息永远丢不了。它反映了包括族群迁徙历程在内的很多历史与文化内涵,承载着鲜明的地域特色、时代特色。在这些意义上,方言的保护非常必要。
方言不仅是我们当地人的一种交流语言,还承载着地方上很多的传承。越剧、昆剧、锡剧等地方戏剧都是使用的方言,如果方言得不到传承,那这些地方戏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珍贵的地方戏文化遗产也就无从继承。方言能勾起人们无限的乡愁和美妙的乡情。家乡方言也历来被游子们视为心中的“好声音”。大学期间在外求学,若听一个陌生人说着一口纯正的家乡方言,就会非常激动,感觉非常亲切,忍不住会去搭讪。“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语。
但作为一种文化,方言的最大“危机”,不仅在于方言中有许多比较困难的发音,更在于方言的无法书写以及缺乏音标体系而不能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从这个层面上说,方言传承产生危机是不可避免,同时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正如学者指出的,传统社会的封闭性往往能够确保地方性文化基本隔绝于外界影响,沿着自身轨道演进,但现代社会,地方性文化除非受到国家政治和商业力量支撑,或作为流行文化载体而传遍大江南北,否则是没有多少机会逃脱逐渐萎缩的命运。
越是这样,越意味着对方言的保护与传承,不能刻意“灌输”,不能照本宣科,而是应该回到生活的现场,回到语言使用的具体语境里,在听中说,在体验中学,在变化中保护。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水滋养万物,亮化了自然环境,滋润了生灵,孕育了人类文明,在历史车轮中水资源发挥了重要价值。而今水土流失严重、水环境破坏加剧、水资源浪费等短缺现状日益严峻,威胁了可持续发展。为了推进生态系统平衡发展,政府需加快进程保护水资源。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节水意识,是化解水源危机的现实之需。我国的江河、湖泊犹如国家血脉,从水资源的储备量来说是丰盛的,但人均占比低,在水资源短缺的现实状况之下我国“滴水式流失”日益显现,尤其凸显在“水资源公地悲剧”上。“世界节水日”早已存于人们的生活中,但了解、熟知此节日的人寥寥无几,主要在于目前宣传力度不强,水资源浪费行为的不断上演主要是因为人们的节水意识淡薄。反观美国,洛杉矶、纽约市长为了提高广大居民的节水意识,动员群众作节水报告、广大青少年观看节水电影,号召委派全市儿童担任“副市长”监督亲人节约用水,有效的缓解了水资源危机。因而,需借鉴他国成功经验,加大节约用水宣传力度,保护水资源。
树立正确政绩观,合理利用水资源,是涵养优秀文化的发展之要。城市中“水上乐园”已在各处安家,围湖围海造田养殖正在各处上演,这种“圈水造景”、“圈水发展”的模式正是政府建设的核心。“宜居城市”、“生态城市”建设的背后正是畸形的政绩观在作祟,这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增加了水资源短缺面临的压力,也带来水资源分配不均、南北不协调现状之下水环境的压力,将不利于城市文明的涵养、优秀文化的传承、经典文化的衍生。因而,在城市建设中,政府需转变“唯GDP”论、“面子工程”的思想观念,纠偏错误的政绩观,端正态度寻找正确发展方向,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打造“城市文明”。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水资源保护需要水滴石穿的毅力与绳锯木断的恒心,应加大宣传力度、打造“海绵城市”、树立正确政绩观,发扬钉钉子的精神,将水资源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做到细处,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推进可持续发展。
创新公共服务,要利用信息技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当今时代是网络信息技术大发展的时代,无论是“互联网+”、“大数据”,还是“云计算”、“物联网”,都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诞生并蓬勃发展。在这个大趋势下,政府公共服务也应顺势而为,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便捷和高效,更好的为人民群众谋利。要建立政务办公信息平台,整合、沉淀和共享数据资源,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为公共服务插上信息技术的翅膀。
创新公共服务,要调动社会力量。“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飞一足之力也。”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提供公共服务是有限度的、不充分的。只有大力调动社会力量,把全社会的人、财、物都投入于服务大众,才能充分激活社会资源,发挥社会大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服务模式。这就实现了从政府大包大揽,到政府社会形成合力的服务创新。当然,为了促进社会力量的投入,我们还要完善配套规章制度,为公务服务的创新夯实制度基础。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从“万能政府”向“有限政府”、“服务型政府”转换的过程中,只有紧紧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我们才能真正将公共服务质量提升起来。只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渠道,搭建政策转换桥梁,动员社会资源力量,就一定能为人民群众打造更加多样、便捷、符合利益诉求的公共服务体系。(完)
传统文化是文脉继承的途径;是民族凝聚的纽带;是与国际接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重点。然而,当前的传承传统文化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存在传统技艺后继无人、文化遗产肆意拆除、非遗宝贝惨遭漠视等痼障顽疾。可见,传承传统文化是彰显大国风采的关键核心。
传承传统文化,是营造和谐社会氛围的关键。中国是文明古国,但是,当代社会暴露出的道德滑坡不容小视。食品安全领域问题丛生,威胁民众身体健康;电信诈骗、碰瓷假摔,无不加深社会的诚信危机,出现“陌生人社会”的窘境。缘何产生公民道德滑坡症结在于传统文化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下逐步边缘化。无论是孔子倡导的“礼之用、和为贵”,亦或是道家提出的“道法自然”,都是传统文化的灿烂瑰宝,有利于公民素质的提升、社会发展的稳定。由此可见,传承传统文化是发展之基,是社会有序发展的前提。
传承传统文化,是民族生生不息的保证。中华民族一直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在近代史的开端,我们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被迫打开大国,备受欺压;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历经风雨、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摧残。。。然而,缘何中华民族在历经磨难之时,却能浴火重生、化蛹成蝶关键在于传统文化的力量支撑。过:“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这启示我们,需要以“愚公移山”的恒心、“滴水穿石”的韧劲,传承中华文化。
传承中华文化,是传承城市肌理的前提;是营造和谐社会的关键;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保证。然而,传承中华文化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唯有“小步走、快步走、不停走”,将先祖的智慧结晶代代相传,展现大国风采。(完)
“互联网+”激发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社会组织提供了线上大规模孕育和超常规成长的机遇。如果说“互联网+传统产业”激发的是产业变革的活力,那么“互联网+社会组织”激发的是社会治理的活力。以“免费午餐”为代表的有组织的公益项目正在不断深化与互联网的融合,实现了公开化、透明化,把知情权、治理权和监督权更彻底地交给社会,越来越多的公益慈善组织通过互联网汇聚点滴爱心,促进社会善治。因此,“互联网+”充分发挥了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方面的作用,通过互联网集聚能量,应对公共事件。
“互联网+”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民主化。温家宝曾指出:“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李克强总理也曾提出“高手在民间”的鲜明观点。两代总理的论述异曲同工、殊途同归,充分体现了群众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地位,也贯彻落实了“发展依靠人民”的执政理念。而新加坡政府在民情收集工作方面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互联网是政府与人民沟通互动的最佳平台,新加坡利用网络社交媒体广开言路、倾听民意,大大激发了民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由此可见,“互联网+群众路线”模式让社会治理的民主化得以体现。
“互联网+”促进社会治理方式智能化。“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是执政兴国的基础和前提。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群众民主意识的进步、参政意愿的增强,网络问政已成时尚。“互联网+社会治理”的模式不仅切实提高了民众参政的参与度,更打破了渠道的限制。正如杭州市富阳区以手机APP为抓手,打造了“互联网+社会治理”新平台,智能化的渠道让群众随时随地接收信息、发送信息,有效调动了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从而提高了社会治理的信息化水平。所以,“互联网+”的方式让社会治理更加智能化、现代化。
“互联网+”深刻地改变着社会,也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甚至开启了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时代。但互联网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为此必须进一步提升互联网治理水平,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让网络空间清朗起来,让“互联网+”真正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插上腾飞的翅膀。(完)
经济发展与就业一直是互动的关系,当前在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就业和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态势,劳动就业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效。面对取得的成绩,我们更要客观地分析我国就业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我国劳动力资源总量供大于求的矛盾较为突出。从劳动力供给方面来看主要有两条途径汇聚。一是劳动力新生力量。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人步入劳动年龄成为城市新生的劳动力,而城市本身无法将所有的新生力量吸纳,从而产生就业压力问题。二是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流”。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情况看,每年转移的人数处于一个较大的规模。这些人到城市里寻找工作,帮助城市建设发展,但是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也逐渐超出了城市的承载量,给城市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也较为突出,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性别歧视主要是针对女性的性别歧视,主要体现为:一是用人单位在录用名额中明确规定男性。二是用人单位即使录用女性也会提高用人标准,实行与男性相异的双重标准。三是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中还会限制女性应得的基本权利,如生育权、婚姻权等。就业过程中的性别歧视,给就业工作蒙上了一层不公平的阴影,对解决就业问题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茅盾曾言,必须在奋斗中求生存,求发展。针对我国当前的就业问题,首先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促进各大产业吸纳源源不断的劳动力;其次要采取积极政策措施,广开就业门路;再次要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开展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最后要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实行积极的就业扶持政策。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好就业问题,百姓才能乐业,社会才能稳定,国家才能富强。(完)
十八大政府工作报告首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文明是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要义。随着时代的发展,文明不仅仅局限于现实生活,更包含网络文明。但是,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的不文明行为却逐渐走向人们的视野,如网络虚假新闻屡屡报道;校园网络文明意识淡薄;食品安全网络造谣居多等等让本来清新的网络空气变得雾霾重重,也导致网络文明秩序被扰乱。因此,倡导网络文明,吹散网络雾霾势在必行。
加强宣传是倡导网络文明之策。调查显示,大学生是我国网民的主体,但是大学生对网络文明治理的法规并不了解,对网络依赖严重,而且较为情绪化。所以容易引发网络不文明事件发生。因此,学校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载体,可以通过开展网络文明进校园的活动进行宣传,让大学生参与其中,在活动中学习网络文明知识,提高网络认知水平。唯有如此,才能促进网络文明建设。
当今社会中网络不文明事件多发,一方面是网民自身意识淡薄,另一方面是政府的管理不力。因此,构建网络文明,需要发挥政府和民众的合力,唯有如此,网络文明才会落地生根,网络秩序才会更加井然,互联网行业才会更加强大。(完)
“发展才是硬道理”,在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引导下,我国在经济领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奇迹,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在这繁华的盛世之后,我们忽视了换取繁荣的代价,是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得到的。这样的发展的方式确实会带来短期的效益,但是正如竭泽而渔,杀鸡取卵不可长久。难道环境和发展真的没有两全其美的万全之策么事实上,若想两全,只有发展循环经济才是上策。
何谓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其实就是对资源的重复回收利用,在回收利用的过程中会释放巨大的经济价值。其现实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一方面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可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是一种绿色发展的模式之一,既符合国际形势下发展要求,又能够为两型社会的建立提供发展理念。
全民参与,为循环经济发展铺垫群众基础。古有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积少成多是诸多社会问题能够解决的关键。对于发展循环经济来说也当如此。民众力量虽然渺小,但若能万众一心去推动循环经济的壮大,其作用是难以预计的。每个人都能行动起来,为循环发展献计献策,总比只依赖政府单干要有保障的多。因此,若想发动民众参与其中,必先要从其意识的提升开始,重视循环经济的发展,同时引导民众在现实生活中加以践行,才能真正让循环经济的发展,在群众的沃土中,生根发芽。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作为发展基础,是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正所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就能保护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所以只有将循环经济贯彻落实到实处,抓常抓细,才能实现美丽中国的梦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