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清洗设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一、石油设备的污垢
1.1大气尘垢
这类污垢主要成份是尘灰、油污、带电离子等,较为松散,有一定细度,含油量高时有一定黏性,对传热的影响较大,当达到一定厚度时,必须清除。
1.2水垢
石油化工设备中,凡是工艺介质为水和汽的部位都会积结水垢。水垢的种类和物性随当地水质的变化而变化,主要成分为:Fe、Ca、Mg、Mn、Ba、Cu、Na等的碳酸盐、硫酸盐、硅酸盐、卤化物、磷酸盐、氧化物等无机化合物的组合体,有时夹杂有泥砂、煤粉和微生物泥、藻类。这类污垢分布量大、面广,是化学清洗中最为常见的垢类。
1.3化学反应生成的污垢
当化学反应过程物与加热面接触时,由于自氧化和聚合反应生成反应物污垢。例如单体烃类与温度足够高的壁面接触时,会进行聚合而生成聚合物,并牢固地附着于器壁上,若壁温过高,还会导致结焦。
1.4腐蚀产物生成的污垢
由于设备金属表面的化学或电化学腐蚀产生的污垢。例如通过金属表面的均匀腐蚀或孔蚀,腐蚀产物不仅会增加传热面的热阻,还会增加表面的粗糙度,进一步加剧污垢的沉积。如锅炉、换热器在传热面上产生腐蚀与氧化的积垢。
1.5生物污垢
滋生在水、土壤中的微生物在设备和管道的表面生成微生物泥垢。为了保证石油设备正常运转,从根本上来考虑,应设法避免或尽量减轻结垢。对于结垢的预防,目前主要从生产工艺、设备结构和操作方面着手。
工艺方面。应创造设备中最优的流动条件,借以减轻结垢。
设备方面。应使设备的结构能适合于或便于清洗,例如换热器应避免死区、缝隙和拐角,设置排污阀,对传热面或反应釜壁进行表面处理(如机械抛光或电解抛光等),借以减轻污物的积聚和附着。
生产操作方面。为防止结垢可加除垢剂,如硫酸盐离子可用氯化钡,锅炉给水中的硅可用铝酸钠等;可以加入低浓度的抑制剂,可改变电解液的平衡,提高结垢物质的溶解度,如硫酸和柠檬酸,氢氧化钠和磷酸钠等。
设备定期清洗的方法
2.1化学清洗时机的确定
工艺设备何时需要清洗是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需要清洗时而不及时清洗,就会危及设备的安全和寿命、影响正常生产,甚至造成临时停工损失;清洗过早或过于频繁,也会增加不必要的腐蚀和清洗费开支。
2.2定期清洗的确定
2.3根据结垢量决定清洗时机
采用这种办法时最好从设备中割取一段样管,根据管内结垢的量,决定清洗与否,割段割下以后,先称取重量,然后用缓蚀酸清洗干净,再次称重并量取管内表面尺寸按下式求得结垢量。
2.4根据设备运行参数决定清洗时机
对装有检测仪器的设备,设备内是否发生结垢和结垢的程度,都能从运行参数上反映出来。总结出运行参数的变化与结垢程度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判断设备是否应该清洗。对于水冷换热器来说,只要检测进、出水温度,就可根据温差减小的程度来判断结垢的程度,可确定清洗时机,又可以判断清洗效果。
2.5设备调查及垢样分析
调查设备结构。根据设备结构,才能设计清洗回路,才能选择循环用泵的扬程和流量。
调查设备材质。不同的设备材质要求用不同的清洗剂及相应的添加剂,尤其是缓蚀剂和钝化剂。
(4)垢样分析。设备结垢是工收生产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弄清楚垢层的形成原因、条件和性质,是用化学清洗力一法有效去除垢层的前提,同时也有助于防止或减轻结垢。区分由各种小同原因形成的垢,即由于沉淀、结品、化学反应、腐蚀和微生物的生长而形成的垢层,主要是为研究其结垢的原因,在实际中很少是单一的一种结垢形式,而是一个复合和各种因素综合在一起形成的结垢过程,情况十分复杂。就垢本身的形成和变化的过程,按照BOhnet的观点,有5个重要阶段,即:引发—感应,品核生成和表面变化等内在因素的初始阶段;传送—扩散、沉淀等输送阶段;沉积—附着、粘结、生物增匕、结晶生成和聚合物等附着阶段;脱落—冲蚀、断裂和溶解等垢层被剥落的阶段;老化垢层内结构变化的时效阶段。
运行设备的清洗一般都是在设备的正常检修时进行,先检修好设备,待水压试验完成后再开始清洗。清洗时机确定都是积极的,是将化学清洗作为计划内的保障设备安全运行、维持设备门常生产和节能的重要措施。消极的、被动的化学清洗是当设备的使用状况无法满足工艺需求时才考虑进行化学清洗。
三、国内外石油设备清洗技术发展
3.1化学清洗技术
3.2物理清洗技术
物理清洗是借助各种机械外力和能量使污垢粉碎、分解并剥离离开物体表面,达到清洗的效果。物理清洗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人工清洗、机械清洗到多元化和集成化清洗三个发展阶段。早在化学清洗以前,人们消除污垢的主要方法是捅、刷、磨、铲等原始的方法,这些方法清洗效率低,效果差,对管道或人不易到达的地方无法处理。随着科技发展,在清洗行业中机械力逐渐取代人力,先后出现了PIG清洗技术及射流清洗技术,如喷沙清洗、喷丸清洗、高压水射流清洗、干冰清洗等,这些清洗技术以其成本低、效率高、不受垢型限制,很快在生产中得到应用。传统的酸、碱、水洗技术虽然有效,但其产生的废液、废水若直接排放会造成环境污染,若进行处理后排放则要付出较高的代价。
3.3微生物清洗技术
微生物清洗是利用微生物将设备表面附着的油污分解,使之转化成为无毒无害的水活性物质的方法。这种清洗把污染物如油类和有机物彻底分解,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环保型清洗技术。
0引言
在乳制品生产过程中,乳及其制品不可避免的会残留在设备表面及管壁上。由于乳及其制品是非常好的微生物营养物质,如果不及时将其清洗掉,必然导致微生物的大量繁殖,造成严重污染。如果以污染的设备和管道来进行生产,势必对产品的质量带来严重后果,所以,清洗是乳制品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程序。
1清洗的标准
乳制品生产设备设施经过清洗后,应达到4种清洁程度。
(1)物理清洁度:以除去清洗表面的可见物。
(2)化学清洁度:不仅除去全部可见污物,而且还除去了肉眼不可见的,即通过尝味或嗅觉能探测出来的残留物。
(3)微生物清洁度:通过消毒获得。
(4)无菌清洁度:杀死所有微生物。
设备不经过物理或化学的清洗也能达到微生物清洁度。但是,先经过物理清洗后,就很容易达到微生物清洁度。
2乳制品设备及管道表面沉积物及其性质
乳制品典型的沉积物及其性质:
(1)乳糖:溶解于水,易于清洗,但焦化后清洗较困难。
(2)脂肪:用含有表面活性剂和碱溶液的热水很容易清洗,聚酯是难以清洗掉的。
(3)蛋白质:最好用碱性溶液处理,酸性溶液处理效果稍差,变形蛋白则较难清洗。
(4)乳结石:是由矿物质、蛋白质和其他乳成分交替结合的沉积物,清洗较为困难。
(5)矿物质:用酸性溶液处理较好,但如果沉积并干燥在罐壁上则较难清洗。
3对清洗剂的要求
清洗的三个明显阶段:
(1)清洗表面上的污物沉淀被溶解;
(2)溶解的污物分散到洗涤剂溶液中;
(3)污物保持其分散状态,防止再沉积到表面上。
能满足上述三个明显阶段的有效和速效的洗涤剂溶液,必须是有某些化学和物理性能。乳品工业使用的清洗剂,最重要的性能如下:
(1)具有从设备表面除去有机物的能力;
(2)具有高度的润湿能力,能使洗涤剂渗透到污物沉淀内部,这样,就能更快和更有效的起作用;
(3)能把沉淀物分解成小颗粒并使其保持分散状态;
(4)具有溶解设备表面钙盐沉淀物的能力;
(5)具有把钙盐保留在溶液中的能力;
(6)具有中等产泡能力,在循环清洗系统中使用的洗涤剂应是低泡型的;
(7)无腐蚀,不会损坏设备表面;
(8)符合污染控制和安全要求。
4常用洗涤剂的种类
乳制品生产中,通常选用NaOH溶液和HNO3溶液。NaOH溶液对有机污物具有良好的溶解能力,在高温下具有良好的乳化性能(把脂肪转化成水溶液的形式),是一种有效的清洗剂,价格较低。涉及到热处理工艺时,单用碱液清洗是不够的,这时,可用酸液作为一种补充洗涤剂,并在清洗循环中组成一个独立阶段。
5清洗作用理论
在设备表面形成的沉积层呈连续的膜状,其中有不溶性蛋白质,低熔点的脂肪球,可溶性的脂肪球,可溶性的乳糖晶粒和絮状的磷酸钙。
如果只用冷水冲洗,水只能从沉积物表面流过,由于脂肪球的保护作用,沉积物不会被侵蚀,用热水冲洗可以取得较好效果。
为了使清洗液和沉积物充分接触,必须加表面活性剂来降低清洗液的表面张力。蛋白质吸水后发生轻微膨胀,水中的碱性洗涤剂加强蛋白质的溶解,碱的PH值越高,其效果越好。碱液溶解蛋白质后,使沉积物的其他成分出来。接下来表面活性剂发挥作用,将粘附在表面的脂肪球除掉,同时不溶性的磷酸钙粘附层也变松,被清洗液中的螯合剂带走。这时只需要适当的机械力冲去剩余的沉积物,并且要采用能够溶解钙的清洗剂,以便防止钙盐沉积。
如果用清水冲洗清洗剂洗过的表面,粘附在表面上的废液将被稀释。如果清洗剂对洗液中脏物的结合能力不强,可能会在稀释的同时,这些脏物又要结絮并重新形成沉积层。这样就破坏了清洗的目的,所以清洗剂必须具有分散脏物的能力。
6清洗的分类
清洗分为CIP和COP。CIP:CleanInPlace,原位清洗/就地清洗。CIP是一种清洗方法,无需拆卸及打开设备,且几乎或完全不需要操作员参与,对工厂所有设备或管道进行清洁。在一定流量/压力的条件下,将清洁剂溶液喷射或喷洒到设备表面或在设备中循环。整个清洁过程通常由多个独立清洗步骤组成。COP:CleanOutofPlace。把设备拆开来进行清洗的方法。一般指手工清洗、泡沫清洗等清洗方法,来清洗取样阀、人孔、软管、过滤网、垫圈、呼吸阀、进料管、转换件等零部件。实际清洗过程中,CIP只能完成80~90%的清洗任务,10~20%的清洗任务要靠COP来完成。
CIP的优点:
(1)安全标准高:人工流程减少,不需要员工进入缸或其它处理设备,不需要员工直接接触化学品溶液。
(2)卫生质量高:结果重复性好,消除人为错误。
(3)成本控制更加合理:生产效率提高,人力开支减少,水、能源、清洁剂、消毒剂等辅助资源控制得到提高。
7CIP原地清洗的“五步法”
(1)用生产用水进行预冲洗:除去较大的、明显的颗粒。
(2)碱性清洗液循环清洗:去除残留的污垢。
(3)用生产用水进行中间冲洗:去除碱液。
(4)酸性清洗液循环清洗:溶解所结的垢。
(5)用生产用水进行最后冲洗:去除酸液。
8影响清洗的四大因素
(1)清洗的温度
在允许范围内尽量采用高温。热,本身也发挥洗净效果,但在多数情况下,热主要是与其他清洗要素并用时起协和作用。
热的清洗效果:
a.促进清洗剂成分对污垢起化学反应的效果,一般化学反应是温度每升高10℃,其反应速度加倍。如NaOH对牛乳皮膜污垢的洗净,在32-85℃范围内每升高10℃,其清洗效果提高1.6倍。
b.促使污垢熔融,减弱污垢与设备表面的结合而易于脱落。如常温时呈粘性状态的污垢以及呈固体状态的机油,动植物性脂肪。
c.升温可增大污物成分中可溶性物质。
d.升温使被清洗物体,如垫圈、板式换热器的垫圈等在升温时发生膨润现象,减弱其与污物的结合。
e.清洗液密度增大,粘度降低,可减弱对搅拌流动的阻力而提高清洗液的洗净力。
f.高温还有一定的杀菌效果。
清洗过程对热的注意事项:
a.温度过高,清洗液蒸发剧烈,应避免。
b.温度过高,易使蛋白质变性而凝固。
c.脂肪系统的污垢遇高温强碱,可发生皂化现象。
d.清洗剂成分受化学变化或分解而使洗净力降低。
e.设备及管道发生热应变。
f.促进对金属的腐蚀和变色。
所以,温度越高,清洗效果越好。对于一般的罐和管道,通常清洗温度为65-75℃,对于一些热交换设备,如巴氏杀菌机、UHT灭菌机,则对清洗温度要求更高,通常应根据设备要求并结合实际进行设定。
(2)清洗的机械力。
层流时不发挥洗净效果,流速达到一定程度后呈湍流状态时,始表现出洗净效果。液体流动由层流变为湍流时的流速称为临界流速。临界流速依管径、清洗液粘度、温度、压力、管径的光洁度等而异。其中雷诺数是重要的一个指数。
在临界流速下的雷诺数称为临界雷诺数,根据许多研究的Re=2320,一般层流Re4000。雷诺数超过25000时,其清洗效率急剧上升。一般清洗管路雷诺数取Re>30000,可获得良好的清洗效率。
(3)清洗的浓度。
参考文献
关键词:葡萄酒灌装设备CIP清洗杀菌改造清洁生产
在葡萄酒生产过程中,灌装设备的清洗、杀菌一直是消耗水、电、汽的重要环节。一般会用到热水(通常为85℃)、一定比例的碱液、酸液或蒸汽。对于我公司在系统升级前使用的方式及存在的不足:
(1)热水的制备:使用一台手动操控的离心泵将水处理车间的软化水输送到灌装车间。在不锈钢罐中加蒸汽盘管。罐中通入蒸汽,通过盘管换热将水加热。罐的容积是4吨,加热一罐水至要求温度85℃,需要约2小时。为保证罐中水温均匀,在罐的顶部安装一台搅拌器。
(2)酸液、碱液的制备:通过操作人员手工配置。将一定量的浓酸液或碱液通过罐顶的人孔加入到罐中,搅拌后配制成符合技术要求浓度的酸、碱液。
不足:危险性高、劳动强度大。
(3)待灌装葡萄酒储罐的清洗:通过软管将凉水接到相应的储罐进行清洗。杀菌过程则是直接将1.5bar蒸汽通入罐中,持续30min。
不足:操作虽然简单,但水压低,清洗效果差。杀菌时消耗的蒸汽量大,蒸汽弥漫到整个储罐间。
(4)旧灌装机的清洗、杀菌:清洗时需要手动将36个简易的CIP杯(假瓶)装到灌酒阀上以打开灌酒阀,(参看图1)然后再手动打开水泵,将水打入灌装机的酒缸中,水从灌酒阀直接流出。杀菌过程也是直接将1.5bar蒸汽从输酒管道通入灌装机,再从灌酒阀排出。
不足:清洗不便,效率低且效果不够理想。
在公司淘汰技术落后的德国KHS葡萄酒灌装机,更新为世界先进水平的全自动意大利bertolaso灌装机时,鉴于旧的清洗、杀菌系统效率低、能耗高,技术水平落后。决定对其进行升级改造,主要内容及特点如下:
(3)淘汰高能耗离心泵,由公司独自设计完成了一套变频控制的立式多级泵供水系统,实现恒压节能供水。系统供水量最大可达20t/h,水压稳定在3bar。避免不同用水量时供水压力的波动,提高清洗效果(图1)。
该清洗、杀菌系统经实际使用和测算,自动化程度高且经济效益明显。
(1)酵母菌检验合格率提高3个百分点,每年由此节约清洗成本约26000元。
(2)清洗杀菌班热水制备环节节约工时约600小时,每个工费用约为120元。
(600/8)*120≈9000元
(3)灌装设备清洗、杀菌年消耗蒸汽量相比旧系统节省约467吨,按1吨蒸汽需0.15吨标煤计算,折合标煤约70吨,1吨标煤约800元,节省费用800*70=56000元。
(4)清洗剂每年节约960L,每桶35L,每桶合人民币约1000元,960/35*1000≈28000。
关键词:带电清洗技术;10kV电力设备;污染
近年来,由于电力设备受到环境污染导致的电网事故频频发生,因此,如何加强电力设备的防污工作,保证电力设备的稳定运行,减少电网事故的发生极其重要。探寻原因,电网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电力设备长期使用过程中,大气中的污染物附着于电力设备上,一旦遇上阴雨天气,电力设备被浇湿后,它的导电性增强,泄露电流变大,容易出现事故。而对10kV电力设备采用带电清洗技术能够有效地解决其设备被污染的问题。
1带电清洗技术概述
带电清洗技术是指在电力设备正常运行的工作状态下,运用专业技术手段和专用清洗产品在规范的操作流程下,对电力设备表面的各种灰尘、油污、酸碱气体等污染物进行清洗,从而保证电力设备的清洁性,让电力设备能够稳定有效的运行,并延长电力设备使用周期的一种技术。
210kV电力设备清洗工具以及清洗产品
2.1清洗工具的选择
运用带电清洗技术对10kV电力设备进行清洗,可以选择的工具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高压电力清洗机,这种机器主要是应用于变电站设备的清洗,它能够有效地清除高压变压器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所堆积的污染。二是耐高压绝缘喷枪,这种喷枪主要由涂料罐、喷嘴、送气管、开关等几部分组成,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枪身是由两部分组成,开关与喷嘴之间存有一定的距离,并且整个喷枪的材料都是绝缘材料制成的,这能够在带电情况下保证安全清洗。三是空气净化器,在对10kV电力设备进行清洗之前一定要先对其存有设备的房间内部空气进行净化,并且要运用净化器对房间内空气及时进行置换,保证清洗作业中房间内的空气清新,避免遭受到第二次污染。四是红外线测温仪,这部仪器主要是测试电力设备各个部分的温度,方便及时控制调整清洗温差。五是清洗人员进行10kV电力设备清洗工作时的必备清洗工具,如绝缘手套、绝缘工作服、绝缘鞋、防护目镜等。
2.2清洗产品的选择
在对10kV电力设备的清洗过程中,对于带电清洗产品的选择尤为重要,这不仅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清洗效果,更是为了保证其安全性。因此,对于电力设备带电清洗产品的选择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一是选择的清洗产品要具备无污染的绿色环保特征,在选择之前要对产品进行检验,看此产品中是否含有消耗臭氧层的物质,是否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必须保证在带电清洗设备时,这种清洗剂不会通过皮肤或者呼吸系统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二是选择的清洗产品要具备无腐蚀性特征,保证不会对电力设备的部件进行损坏,也不会导致电力设备表面的保护层变色、起泡和开裂。三是选择的清洗产品必须具有十分好的综合性清洗效果,因为10kV电力设备所受到的污染物质是非常复杂的,有极性水溶性残留物、非极性水溶性残留物等,所以清洗产品必须综合性能好。
2.3带电清洗技术的注意事项
(1)在对10kV电力设备进行带电清洗时,工作人员与地面一定要绝缘。(2)在清洗前要确认10kV电力设备绝缘是否良好,一旦出现零数或者瓷质有裂纹都不可以进行带电清洗。(3)如果天气情况不好,如大风、阴雨天气都不可以进行带电清洗,容易发生安全事故。(4)在对绝缘子进行清洗时需要观察风向,对于下风侧要先进行清洗,上风侧后进行清洗,除了秉承先下后上的原则之外,还要注意清洗的角度。
3带电清洗技术在10kV电力设备上应用的必要性
电力设备的大规模运用,对10kV电力设备定期进行清洁维护是十分有必要的。在人们发现污染物对电力设备所造成的危害之后,就开始寻找各种方法对电子设备进行清洗维护,但是传统的清洗方法比较简单落后,如用小刷子进行清刷,使用酒精棉球进行擦洗等。这种传统的清洗电力设备的方法存在很多的弊端,首先是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工作人员对于这种繁琐的清洗工作不愿意进行,清洗效率比较低,并且清洗效果不好,导致清洗周期变短,清洗次数增多。其次这种不科学的清洗方法,容易对10kV电力设备内的部件造成损坏,增加经济成本。最后传统的清洗方法对电力设备中很多的隐蔽部位无法进行清洗,达不到预期清洗目的。而采取带电清洗技术对10kV电力设备进行清洗,不仅能够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其工作效率,清洗效果也能够得到保证,尤其是对一些隐蔽部分的清洗,这能够延长电力设备的使用周期,从而节约电力设备投入成本。同时,使用带电清洗技术能够保证电力设备的正常运行,不会造成不良影响。众所周知,一旦停电进行清洗维护的话,既会对生活造成不便,还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4带电清洗技术在10kV电力设备上应用的安全性条件
在10kV电力设备上应用带电清洗技术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为了保证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以及设备的高效清洗,最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安全性问题。在对10kV电力设备应用带电清洗技术应满足以下几个安全性条件:第一,对10kV电力设备进行带电清洗时所选择的带电清洗剂一定要可靠地产品质量保证,带电清洗剂是带电清洗工作中必备的工具,在进行选择时,绝对不可以出现丝毫差错,并且在其运输和使用的过程当中,都要严格按照规范标准进行操作。第二,在对10kV电力设备进行带电清洗,在清洗之前一定要对10kV电力设备的基本情况,设备参数进行详细了解,同时还要对整个清洗过程中10kV电力设备的动态变化,进行全程监控,让带电清洗过程在受控状态下进行。除此之外,对于带电清洗技术人员的选择也是一个重点问题,首先要选择理论知识基础扎实,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其次技术人员要具备稳重、细心、解决问题能力强的特点,这是安全进行带电清洗工作的重要保证。最后在清洗工作中,带电清洗技术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和10kV电力设备的运行特点做好预防保护措施,以及面对突况的紧急应变措施。
5带电清洗技术的验收检查
6结束语
关键词:清洁规程;清洁验证;清洁残留物
设备的清洁是指在某种条件下,用一种或一套清洗方法,清除残留在设备上可见及不可见产品组分的过程,并达到可接受的残留限度。设备的清洁验证,是企业对其制定的设备清洁规程草案科学性、合理性、合法性(符合清洁标准)进行确认的过程。
1清洁规程
1.1清洁方式
工艺设备的清洁,通常可分为手工清洁和自动清洁两种。手工清洁方式的特征是主要由人工持清洗工具清洗设备,清洗前通常需要将设备拆卸到一定程度并转移到专门的清洗场所;自动清洁的特点是由自动的专门设备按一定的程序自动完成清洁过程。两者相比,自动清洁重视性较好,但某些区域必须人工清洁。如果生产间的清洁方法和更换产品时的方法不同,应该在规程中将两者分开阐述,必要时制定两个规程分别予以阐述。同样,如果用一种方式来清洁水溶性残留物,而用另一种方式来清洁水不溶性残留物,也应该对两者进行分开阐述,并明确规定各清洁方式的试用范围。
1.2清洁剂
清洁剂应该能有效溶解残留物、不腐蚀设备、且本身易被清除、对环境尽量无害、或可被无害化处理。清洁时应尽量选择组成简单、成分确切的清洁剂。
1.3清洁程序
规程要详细描述清洁步骤以及每一个步骤、每一部分的清洁次数、清洁水平、
1.4清洁周期
1.5清洁人员及培训
清洁人员的操作能力及其对设备和工艺的熟悉程度、工作态度等对清洁效果至关重要。因此必须对清洁人员进行培训,并做好培训记录。
1.6其他
对经验证的清洁规程,验证的关键参数必须清楚明确地反映在规程中。
2清洁验证
清洁验证是针对清洁规程进行验证,通过科学的方法采集足够的数据,证明按清洁规程清洁的设备,能始终如一地达到预定的清洁标准。
2.1方案准备阶段
2.1.1清洁剂的验证
清洁剂的验证一般包括设备与清洁剂的适应性、设备及管道中的密封圈是否吸收清洁剂、清洁后清洁剂的清除、是否需要消泡等问题。一般情况下应尽量使用现有的已验证的清洁剂。
2.1.2取样和检验
对生产设备进行详细考察,确定有代表性的、难清洗性的部位作为取样点。取样量根据设备的复杂程度决定,常规的取样方法有两种:直接取样法和淋洗取样法。直接取样法是在设备表面直接取样,判断设备表面清洁与否;擦拭法就是典型的直接取样法,设备内部干燥不溶物的取样可采用该法,但擦拭法的缺点是必须经常拆卸设备能接触到取样的部位。淋洗取样法用于表面积大、无法接触或无法常规拆卸的系统,一般取最后一次淋洗液样品分析,但是该法的缺点是不适用于残留物不溶或沉积与设备某个部位的情况。所以针对产品及设备的具体情况,必要时应同时考虑两种取样法结合起来评价。取样过程需经过验证,通过回收率试验,验证取样过程的回收率和重现性。
清洁验证中应给出检测残留物和污染物的详细分析方法,必要时应验证分析方法的专属性和灵敏度。
2.1.3残留溶剂的限度标准
药品生产和清洁中可能用到除水以外的有机溶剂。国际标准协调会“残留溶剂指南”规定:一级溶剂、二级溶剂不能用作清洁剂,在无法避免时,三级溶剂可作为清洁剂,在其下批生产中允许的溶剂残留浓度不应超过初始溶剂浓度的0.5%。
2.2验证方案的实施
按照批准的验证方案开展试验,获取数据,评价结果,得出结论。如果验证的结果表明清洁程序无法确保设备清洁达到预定标准,则需查找原因、修改程序并重新验证,直至结果合格。验证实施后写出验证报告,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①清洁规程的执行情况描述,附原始清洁作业记录;②检验结果及其评价,附原始检验记录和化验报告;③偏差说明,附偏差记录与调查;④验证结果,其结果只有合格和不合格两种,不可模棱两可。
3结论
总之,药品在生产过程中会在设备上形成残留,制药设备清洁是保证药品安全有效的重要措施,设备的清洁是用一种或一套清洗方法去除设备上可见及不可见的残留物,并达到可接受的残留限度,防止污染和交叉污染。清洁验证是采用化学试验等手段证明清洁规程的科学性、有效性、可控性,同时在验证结束后应按验证中设定的分析方法定期进行监控,以保证日常生产中规程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袁松范;制剂设备的清洁验证[J];医药工程设计;1997年02期
[2]江映珠;黄翠勤;实施药品GMP存在问题的探讨[J];现代食品与药品杂志;2006年04期
(泰凌生物制药江苏有限公司,江苏泰州225300)
摘要:通过风险分析,确定了设备清洁验证的方法,包括清洁标记物和清洁溶剂的选择、清洁方法的选择、活性物质残留限度的确定、取样方式和采样点的确定、取样回收率的测定、清洁验证用分析方法验证以及持续检测,为药品生产企业的清洁验证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
关键词:药品;清洁;验证;风险分析
设备的清洁是指在某种条件下,用一种或一套清洗方法,清除残留在设备上可见及不可见产品组分的过程,并达到可接受的残留限度。设备的清洁验证,是企业对其制定的设备清洁规程草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合法性(符合清洁标准)进行确认的过程。
1清洁标记物和清洁溶剂的选择
1.1根据风险分析确定清洁标记物
设备清洁的目的是清除残留在设备上可见及不可见产品组分的过程,并达到可接受的残留限度。基于此,可以从残留物的清洁难易程度、毒性大小进行风险评估。其中,清洁难易程度通常取决于每个品种活性成分的理化性质等信息,如溶解度、黏度、吸附性、活性成分的浓度、生产批量、辅料对清洗效果的影响等。
因此,从风险评估的角度考虑,清洁标记物应该是在同种清洁方法、同种清洁剂的情况下,最难清洁的毒性最大的产品。
1.2根据风险分析选择清洁溶剂
设备清洁的目的是清除残留在设备上可见及不可见产品组分的过程,并达到可接受的残留限度。基于此,清洁剂的选择要考虑在清除残留的同时,不能引入新的有毒物质,因此,清洁剂首先要能溶解清洁标记物,其次要有明确的组成,低毒、易除去,还要有监控清洁剂本身的方法。
对于在水中有一定溶解度的产品,清洁剂应尽量选择水、热水、碱性或酸性水;对于不溶水、极性小的产品,清洁剂首选乙醇,其次选择异丙醇、乙酸乙酯、丙酮、甲基异丙酮等三级溶剂。但需要注意的是,车间要有防爆和防污染的直排设施。另外,一、二级溶剂,如乙氰、氯仿、环乙烷等不能作为清洁剂使用。
2清洗方法的选择
设备清洁的目的是清除残留在设备上可见及不可见产品组分的过程,并达到可接受的残留限度。基于此,药品专用设备不存在上批产品对下批产品的残留污染问题,通常不需要做残留验证,只需做微生物的清洁验证。而对于共用设备,则必须做残留验证。
根据设备材质、结构、几何形状等特点,可分为易拆卸可擦洗的设备,最好用擦洗法清洁;不易拆卸或拆卸后也无法擦洗的设备,则只能用冲洗法清洁。
冲洗法要求清洗液能到达设备内表面的各部位,被清洗的标记物必须能溶解在清洗液中,以保证冲洗样品的一致性及有效性。
3活性物质残留限度的确定
通常有4种方法来确定活性物质的残留限度:
(1)目测检查,每次清洁必须先目测检查合格,否则其他的判定标准一定会失败;
(2)以日剂量的0.1%为考核指标;
(3)以残留物浓度限度10mg/kg为考核指标。
其中,方法2和方法3都涉及到设备表面接触面积的计算,通常可以以单个设备计算活性物质的残留限度,也可以以整条生产线一起计算活性物质的残留限度,由于整条生产线设备的总面积远大于单个设备的面积,也就是限度要小于单个设备的计算限度,相当于降低了污染的风险,因此,可以采用整条生产线的设备计算的限度代替单个设备的限度,作为统一的接受标准。
通常方法2和方法3计算的结果是不同的,有时方法2的限度更低,有时方法3的限度更低,因此,简单地采用方法2或方法3作为活性物质残留限度的计算是不合适的,最好两种方法分别计算,取限度最小者,则是风险最小的。
第4种方法是针对特殊产品而言的,如高毒性、高致敏性的产品,方法2和方法3已经不再适用,由于很低的残留都可能导致过敏反应等,因此,应选择最低检测限度作为标准。
4根据风险分析确定取样方式和采样点
4.1取样方式的确定
取样方式通常包括两种:擦拭取样方法和冲洗取样法。擦拭取样方法的优点是更直观、更有效地针对难清洁区域,特别是对已经干燥的或者不溶的残留物进行清洁和评估。冲洗取样法是一种间接的取样方法,直接用取样瓶收集清洗过程中的最终洗出液即可,冲洗取样法的缺陷是收集的残留物浓度很可能代表不了实际残留物浓度。
4.2采样点的确定
选择采样点的原则是必须具有代表性,应包括接触药品多的高浓度区,如搅拌桨;结构复杂难以清洗区,如观察口、阀门、管路接口处等;冲洗也不易达到的区域,如设备投料口等,均应定为擦拭采样点。取样过程要注意,清洁用水和取样用水应采用符合《中国药典(2010版)》规定的纯化水,微生物残留取样应先于活性物质残留取样;生产过程中可先用饮用水清洗设备,最后用纯化水冲洗设备。
5取样回收率的测定
擦拭取样方法并不能将所有的残留物都收集起来,因此,直接采用擦拭取样方法的测试结果作为残留测试结果是不合适的,通常需要将回收率的结果计算进去,这样才能反映真实的残留情况。
回收率实则包括了取样的回收率和检验方法的回收率。我们采用HPLC法测定药物A和药物B的含量,测定其检验方法的回收率均在98%~102%之间,棉签擦拭回收率主要受到棉签、溶剂、取样员的操作和药物溶出情况的影响,一般回收率在60%以上。因此,为了降低取样不均匀的风险,取样人员要经过严格的培训,取样方法要一致。
6清洁验证用分析方法验证
清洁验证用分析方法验证通常不同于产品检验的方法,清洁验证用分析方法必须是经过验证的,这样才能保证清洁验证的有效性。验证包括:6.1检验方法的专属性
专属性是指在其他成分,如杂质、降解物、辅料等存在的情况下,采用的检验方法能较准确地检测被测物质。
6.2检验仪器的灵敏度
要求使用的仪器在检测标记物时有足够的灵敏度。常用的检验仪器有:高效液相色谱,是最为广泛使用的分析方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取决于被测物质吸收度的大小;总有机碳测定法(TOC,TotalOrganicCarbon),具有灵敏度高(<1ppb)、测试快速等优点。
6.3线性
6.4精密度
系统精密度测定应取标准溶液同法测定6次,检验结果的RSD应不得大于10%。
6.5检测限(LOD)和定量限(LOQ)
清洁验证分析属于痕量分析。一般使用信噪比法,LOD约是噪音的3倍,LOQ约是噪音的10倍量。
6.6标记物溶液的稳定性
7持续检测
清洁验证不是一劳永逸的工作,在初始验证合格后,必须定期监测清洁效果的有效性。企业应制定相应的流程,确保清洁效果持续有效。
8结语
一个优化的、合格的设备清洁验证是企业药品质量的重要保证,是避免污染和交叉污染的有效保障,也是企业节省能源、降低成本的有效方法。设备清洁验证应根据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只有运用风险分析和风险控制的指导思想,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效率和成本兼顾。
关键词:高清摄像机;监视器;聚焦;曝光;构图
1拍摄前的准备工作
1.1先确认记录状态和格式
高清晰度数字电视(HDTV)对镜头的要求是像素点多,高清的分比率为:1920X1080,总有效像素207万,宽高比16:9,场频50Hz,因此镜头的分比率必须大于1920X1080。目前,由于目前处于一个高标清兼容的时代,所以在拍摄前确认记录格式为高清。并检查存储介质,确保正常,最好试录一段,然后回放检查视音频是否正常。
1.2彩色监视器的调整
大型晚会的拍摄,彩色监视器是非常必要的,从监视器可以反映画面的色彩还原,曝光等,所以监视器的好坏直接影响画面。监视器调整时,先从摄像机给出N制彩条,通过监视器上面的旋钮进行调整。
1.2.1监视器亮度的调整
彩条设置好后,将监视器的BRIGHT(亮度)旋钮调大,注意观察监视器的彩条画面,右下角能看到三个黑白亮度灰阶条。仔细调整BRIGHT旋钮,当亮度调整到仅仅能隐约看到最右边的一个灰条,而中间和左边的条都变成全黑,此时监视器的亮度符合标准(如图1)。
1.2.1监视器色度调整
打开监视器上的BLUEONLY(单蓝信号)开关,画面变为仅剩B路信号。此时如果监视器的颜色不准,则画面会在中上区域看到明显区别的长短灰条。仔细调整监视器CHROMA(色度)旋钮,使长短条逐渐融合,则此时画面色度准确。关掉BLUEONLY开关,此时监视器达到正常状态(如图2)。
1.2.3监视器的对比度调整
调整监视器CONTRAST旋钮,使彩条最下段左侧起第2个正方形的白色要接近100%的值(如图3)。
1.3黑白平衡的调整
1.4确认和调整后聚焦
高清分辨率大幅提升,镜头解像力大幅提高,使得景深范围小,变的聚焦困难,所以每次拍摄前都需要检查后焦点。
2高清拍摄时的聚焦、曝光、构图问题
2.1高清拍摄时的聚焦
高清摄像机的不容易聚焦是使用中遇到的一个实际问题,高清摄像机分辨率的大幅度提到,镜头解像力大幅提高,使弥散圆减小,导致了画面的景深范围变小。相同的聚焦状态,标清可以聚焦清楚,高清会溢出到周围的像素。标清拍摄静态镜头时,摄像师往往先将变焦环变焦至最大焦距处精确调焦,高清摄像时这样的调焦就不适合了,在高清摄像时,为了获得被摄主体的最清晰影像,就必须在所用焦距状态下直接精确调焦后拍摄,否则画面的焦点将弥散而影响画面的清晰度。
除了摄像师日常多加训练,提高自己的跟焦水平外,还有以下三种办法:一是尽量静焦拍摄;二是摄像机自身的辅助聚焦功能;三是在条件允许,拍摄现场配备20寸以上高清监视器用来监看画面。
2.2高清拍摄时的曝光
摄像师面对所要拍摄的景物.在一定的光线照明条件下,被摄景物所映折的明亮程度,以及明亮程度分布的范围,然后确定曝光量将景物亮度范围最有效的部分摄取下来,形成色度饱和、明暗适中的视频图像,这即为曝光控制的目的和过程。
高清布光的要求以及选择一般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高清拍摄所需照度比标清要高一些,由于CCD面积和分辨率的差别,高清拍摄要求提高景物照度或者加大光圈。二是高高清摄像机对光照条件和光线的运用都要求较高,想要拍摄出玲珑剔透的画面,应尽量在良好的光照条件下进行,并在拍摄中适当考虑各种光线的运用。三是高清演播厅16:9的画幅构图比例不同于传统的4:3,布光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取景范围比传统演播厅要宽近1/3,相应的灯位设置要顾及传统画面以外的东西可能在高清画面内出现,以前不影响画面的光效可能就会有影响。灯光以前可能已经达到标清画面的要求,但在高清1920×1080的画面上,缺点就会暴露无遗。灯具柔光灯比例要多一些,布光要范围大、柔和均匀。
2.3高清拍摄的构图
构图是对画面内容和形式整体的考虑和安排。构图的原则是,变化中求统一。构图方法有三个要点:画面主题图形的位置;非主题图形的位置以及与主题图形的关系;画面底形的位置以及与图形的关系。16:9宽画幅相比标清,更接近人的自然视角,也更适宜表现两人关系。
目前地市级及以下的电视台大多数使用标清播出,如果要用高清拍摄,标清播出,要对画面进行下变换。所以拍摄时一定要注意构图的画幅结构的问题。一般建议使用4:3安全框。一般下变换有三种模式:切边模式,是广播电视常用的一种下变换模式,它不会像信箱模式那样让视觉变窄,也不会像压缩模式让画面变形,不过使用切边下变换时,摄像师构图的适合一定要考虑到,确保被摄主体在下变换后换面内;信箱模式,是在上下加黑边,这样有效画面范围变窄;压缩模式,使整个画面信息都在画面里,一般做完下变化会是画面变窄,这种方法做电视一般不可取。
目前,我们一方面要积累高清的素材,一方面要标清播出新闻,如果前期拍摄允许的情况,我们可以按照4:3,16:9各构图拍摄一组镜头,便于后期制作,但当客观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考虑到绝大多数用户收看的电视画面依然是标清4:3画幅,则拍摄应确保4:3构图准确,特别是新闻拍摄。一定要开4:3安全框,确保重要素材拍摄时,拍摄主体保留在标清区域以内。
在构图中,高清对于画面的稳定性要求很高,特别是推拉摇移过程中,画面的运动要平滑流畅,尽量避免抖动,外拍需要携带承重合适的三脚架,条件允许多使用轨道和摇臂等辅助设备。
3小结
简单总结下高清拍摄的注意事项:拍摄前,请确认监视器的亮度和色彩,以及寻像器亮度是否准确;拍摄前,特别是更换镜头后,请确认后焦是否准确;通过寻像器聚焦请一定调高Peaking,并注意跟焦;改变增益时,最好调整黑平衡;素材要切边下变换,前期拍摄时请打开4:3提示线和90%安全框;使用微距环拍摄后,请复位,并查看后焦点。在实际操作中,可能还有一些其他的注意事项,我们也需要在实际操作中积累和进步,更好的实现高清摄像的美感艺术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SBS改性乳化沥青SBR改性乳化沥青生产设备生产流程
RelationshipbetweentheClassificationofModificationEmulsifiedAsphaltandProductionEquipment
LiJinyou
(FirstHighwayEngineeringCo.,Ltd.ofHenanProvince,Zhengzhou450009,China)
Abstract:Thispaperclassifiesallsortsofmodificationemulsifiedasphalt,introducesproductionprocessofvariousmodificationemulsifiedasphalt,andthedifferenceamongvariousproductionequipmentofemulsifyingasphaltandcurrentdomesticreference,comparestheindexanduseofallsortsofemulsifiedasphalt.
Keywords:SBSmodifiedasphaltemulsion;SBRmodifiedasphaltemulsion;productionequipment;productionprocess
1改性乳化沥青分类
改性乳化沥青以使用的改性剂类别不同分为两大类:①如果使用的改性剂是SBR类,则叫作SBR改性乳化沥青;②如果使用的改性剂是SBS类,则叫作SBS改性乳化沥青。
2SBR改性乳化沥青的生产、用途与加工设备
2.2把固体的SBR块或粉末加入沥青,先生产成SBR改性沥青,再与皂液同时过磨生产成SBR改性乳化沥青。但因固体SBR生产过程中要加入大量隔离剂,而且SBR易粘连在设备上难于清除,此方法现只在青海等西北地区极小范围小批量生产在用。生产流程如图2。
2.3把液体的SBR胶乳加入皂液,再与基质沥青同时过磨生产成SBR改性乳化沥青。如没有特别说明,大家提到改性乳化沥青,应指这种产品。相对来说贮存较稳定,用途更广,除用于粘层外,大量用于微表处施工。此类改性乳化沥青设备可在普通乳化沥青设备基础上加以改进,设备价格依产量、材质和配置不同从十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生产流程如图3。
3SBS改性乳化沥青的生产、用途与加工设备
3.1使用液体的SBS胶乳,方法同上面的液体SBR胶乳,但因SBS胶乳成本太高,指标不稳定,在国内推广了很多年始终难见起色,所以对于此种产品与设备本文暂不介绍。生产流程如图4。
但作为冷辅冷拌路面的粘接料,高含量SBS改性乳化沥青的生产可能最终要走这条道,这是我们正研究的课题,已做了几个试验段。不过所用的SBS胶乳与前面提到的不同,生产方法也相去甚远,研究成果会在以后的文稿中加以介绍。
4各种乳化沥青品种比较
通过下面的一些表格,我们来对各种乳化沥青作一个简单的对比。(表1~表3)
5改性乳化沥青生产中温度与粘度的控制
我们知道,沥青的粘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每升高12℃,其动力粘度约下降一倍。生产时应把基质沥青首先加热至液态才可进行乳化,另为适应胶体磨的乳化能力,一般控制基质沥青动力粘度约为200cst,温度越低,粘度越高,增加沥青泵及胶体磨负担,难以乳化;但另一方面为防止乳化沥青生产时成品中水分过多汽化蒸发造成破乳,也不可能把基质沥青温度加热过高,一般控制胶体磨出口成品温度应小于85℃;以AH-70为例,一般把基质沥青加热至约140℃,皂液加热至约35℃;以乳化沥青成品中沥青含量60%计,胶体磨出口成品温度为:T=(0.5×60×140+40×35)/(0.5×60+40)=80℃
因国内普通乳化沥青中沥青含量大都为50%,生产时其温度会远远低于此温度,另基质沥青也会选择70号甚至100号以上,其动力粘度不会太大,就一般乳化沥青设备而言,不必担心以上问题的发生。
但对于SBS改乳化沥青而言,SBS改性沥青的动力粘度约为我们常用的AH-70沥青的3-10倍,粘度及含量的增加,普通乳化沥青设备的胶体磨可能根本就转不动,为适应胶体磨能力,生产时必须提高改性沥青温度约至160℃,皂液温度约至55℃,如要求沥青含量为65%,此时胶体磨出口成品温度为:
T=(0.5×65×160+35×55)/(0.5×65+35)=105.6℃
乳化沥青成品已达到沸腾状态,只能采用特殊工艺控制其破乳,这些产品宜采用改性乳化沥青设备生产。
6改性乳化沥青生产中温度与压力的控制
从上面可看出,沥青温度过低,会造成胶体磨负荷过重不能乳化,温度过高又会汽化破乳,因此需增加降温装置,保证出口温度在85℃以下;另根据压力增大,沸点提高原理,整个系统中还应保证适当压力,防止乳化沥青在进入冷却装置前汽化破乳;根据文丘里效应整个系统中尽可能不出现90°折弯,以防止背部负压区汽化破乳。
7通过添加剂的应用采用普通乳化沥青设备来生产改性乳化沥青
特殊情况下,我们也可以在SBS改性沥青中添加稀释剂等来降低粘度,以适应用普通乳化沥青设备来进行生产SBS改性乳化沥青,假如以基质沥青的5%添加,价格7500元/吨来计算,每吨乳化沥青约增加材料成本125元,而且还会带来采购、运输、安全、指标要求等一系列问题,需慎用。
[1]秦永春,徐剑,黄颂昌等.道路用改性乳化沥青技术要求的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5,22(1):45-47.
[2]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JTG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一、自卑心理的概念
自卑的人往往自尊心都很强,当他们对自己的评价过低,同时自尊心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出现自卑心理。心理学中,当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过低同时否定自己的能力,不承认自己的社会价值时就会出现明显的自卑心理,他们总是把自己想象成社会的弱者,尤其是当他们与别人交往时,别人的一句话,一个眼神都会让他们感到自卑,觉得别人在有意针对自己,严重的会采取不理智的方式报复。
二、青少年社区矫正对象自卑心理的表现
自卑可以成为一个人奋进的动力,也可能成为成功的绊脚石。社区矫正对象生活在社区,既可以和普通公民一样过正常生活,有与普通大众一样的社会心理。但在身份上,他们又是罪犯,其自由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又有与监狱服刑罪犯相似的自卑心理。应紧密结合他们的生活环境去分析他们的自卑心理表现。生活在不同环境下的社区矫正对象,他们有不同的自卑心理表现。
青少年社区矫正对象的自卑心理主要的表现在于对自己的品质、能力评价过低,同时可伴有一些特殊的情绪体现,诸如敏感,失衡,失落,情绪化等。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敏感
(二)失衡
青少年社区矫正对象由于身份的特殊性而在社会上处于弱势地位,使他们在社会上生活时无法感受到自己的价值,甚至还会遭到强势群体的嫌弃。一个人要想安身立命就必须体会到自我价值,如果感受不到自我价值的存在,就会使他们心态失衡,承认自己的弱势地位,走不出这个心理的阴影,难摆脱现实中遇到的挫折。当别人欺负他时,即使内心很不服气也觉得这很正常,这种强烈的自卑心理极易导致自杀行为。
(三)情绪化
社区矫正对象表面上看似默默地接受一切,然而过分压抑内心逆来顺受的不满情绪则会集聚爆发的可能。由于他们缺少面对挫折的能力,辍学,失业等生活事件很容易导致心理压力。当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时,则会认为别人都看不起自己,难以忍受,往往产生过激言行,导致严重的后果。比如有些青少年社区矫正对象在学校被同学欺负,会因此自杀。他们经常为了一点小事大动干戈,拳脚相向。有时当他们无力应对危机时,还会自残,把自己的不满情绪用极端化的方式表达出来。
三、青少年社区矫正对象自卑心理的原因
(一)自我认识不足
(二)社会因素
生活中的我们总要受社会文化的影响,而且社会因素对一个人心理的影响也越来越重要。青少年社区矫正对象在矫正期间总要处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比如学校或者工作单位。周围人的态度以及发生的一些事情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影响,由于社会中的大部分人还是对有罪在身的人存在一些偏激的看法的,觉得他们不应该受到别人的尊重,他们低人一等,理应受到强烈的惩罚。因此这些都会使矫正对象受到强烈的打击,从而损失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原本就不堪一击的敏感心理更加脆弱,从而导致他们强烈的自卑感,这无异于火上浇油。
为了解和掌握某市中小学校建筑设备、学生用具状况,发现其中的问题及其原因,探索改善中小学生学习环境的干预措施,保障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发育,现将2010年、2011年中小学校建筑设备与用具监测情况分析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具有代表性的3所学校(××小学、××初级中学、××中学)。
1.2方法测量方法及评定均按《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中小学校教室采光和照卫生标准》及《学校课桌椅卫生标准》执行。
2结果(见表1、表2)
2.1监测结果比较在2010年监测结果基础上,分别向该三所学校提出了整改建议。2011年复测,各项指标无明显改善。
2.2教室人均面积2010年监测小学教室13间,合格教室9间,合格率为69.2%;监测中学教室24间,合格教室16间,合格率66.7%。2011年监测小学教室10间,合格教室6间,合格率60.0%;监测中学教室15间,合格教室10间,合格率66.7%。中学与小学相比较,2010年与2011年相比较,经统计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2.3课桌椅符合率2010年监测小学课桌椅754套,合格43套,合格率5.7%,中学课桌椅1260套,合格307套,合格率24.4%。2011年监测小学课桌椅554套,合格67套,合格率12.1%,中学课桌椅790套,合格330套,合格率41.8%。课桌椅符合率中学与小学相比较,2010年与2011年相比较,两者经统计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10.8,P
2.4教室内环境噪声及教室后墙反射系数几乎全部不合格,而教室内采光系数及黑板反射系数监测结果良好。
3讨论及建议
3.2学校购置的新型课桌椅,课桌高度可调节,但椅子高度是固定,各校基本上未按《学校课桌椅卫生标准》要求进行针对性的调节。小学跨度6年,加上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而初中与高中均3学年(跨度小),所以中学课桌椅分配符合率要远大于小学课桌椅分配符合率。经过卫生部门的建议及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学校根据《学校课桌椅卫生标准》要求对部分课桌椅进行高度调整,2011年课桌椅符合率明显高于2010年。建议学校根椐学生生长发育情况每年一次调整课桌高度,并购置可调整高度椅子。
3.3教室内采光照明系数及黑板反射系数均较好,说明教育行政部门比较重视此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