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的经济正处于复苏阶段,我国的经济也在稳步发展,这样大好的经济形势将为石油产业提供一个新的发展契机,不过,当今世界的能源紧缺问题也为石油行业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因此,我国的石油行业部门应该充分把握“十二五”时期提供的机遇,加快前进的脚步,注重产品的生产质量,严格把关,争取早一步实现质的飞跃。
多年来,全球的能源被大量开采,以至于造成现在能源紧缺的局面,尽管形势严重,目前处于能源结构第一位置的仍旧是石油能源,依旧是石油、煤炭、天然气三分能源方面的天下,也正是由于能源的匮乏,目前核能的使用量也在逐年增长。根据2010年全球能源消费的统计表可知,石油、煤炭、天然气使用所占比例分别为33.6%,29.6%,23.8%,其他新能源共占13个百分点,其中包括:水电、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根据权威机构的专家预测,在未来的20年间,石油和煤炭使用范围将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天然气的使用范围将会有所提高,其他新能源的使用范围也将会有所上调,可以预见,未来将会是石油、煤炭、天然气、新能源四分天下的新局势。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是石油和煤炭存储量的减少,国家不得不降低其使用量;其二是新能源子在环保节能等方面的优势大于石油等[1]。
针对石油行业的各类问题,本文提出采用炼化一体化的方法进行石油行业的加工,通过对炼化一体化的优势和关键技术的叙述,并以石脑油的优化为例,验证了炼化一体化在石油加工行业的可行性。
1炼化一体化的优势
目前炼油企业正在面临着一次巨大的挑战,主要原因归结为四条,第一是持续上涨的油价和增大比例的重质低质原油,这些让炼油企业负担过重;二是炼油厂所使用的清洁燃料开始向低碳环保的燃料进行转变;三是炼油厂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气体污染物量过大;四是因为炼油厂所需的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致使成本过高[2]。
石化企业同炼油企业一样,目前面临的问题也是原材料成本高、投资过大等,所以实行炼化一体化是未来的一种趋势。
炼化一体化最初由简单模式的联合可是,通过炼油厂为新建的石化厂提供石脑油原料。但是产业需求、供给不稳定等问题促使炼油与石油化工开始紧密相连,即炼化一体化的模式,同时也促进了炼油催化的新局面。新型的一体化的生产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实现了低投入、高产出的局面,提高了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实现了节能减排。
目前,炼化一体化已经走入全球各大石油生产场,根据材料显示可知,炼化一体化在石油加工方面有5中显著的优点:其一是投资少,回报快,故而降低了生产成本;其二是石油资源的再利用,节省了原料;其三是为了满足市场五花八门的需求,扩大了原料;其四是发展空间广阔,可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石油市场;其五是多产业链生产,扩大经营范围。
以某个炼化一体化的工厂为例,该厂的主要加工过程为:将直馏常压和减压的瓦斯油同焦化重瓦斯油中进行氢处理,之后利用高苛刻度催化裂化,催化后的重汽油还要进行回炼,每年可从C3/C4的馏分中回收丙烯六十吨左右。其中馏分可以用来生成甲基叔戊基醚(TAME),部分催化轻汽油经过加氢处理后,可以用来外供裂解料,部分催化重汽油也可以同催化轻汽油进行脱硫处理,用作汽油的成分。
根据资料显示,该工厂在实行炼化一体化后,2008年的前三个季度净利润约为39亿卢比(折合成美元是9.79亿美元),可以看出,该厂的炼化一体化效果显著。
2炼化一体化的关键技术
根据目前已经实行炼化一体化的工厂提供的资料可知,对于石化行业而言,首先是选好重质、低质原油,有计划的生产成本低的原材料是提高利润的第一步,本文总结出了炼化一体化的主要关键技术,一是石油化工型催化裂化这项技术,常见的是对瓦斯油进行高苛刻度催化裂化技术;二是针对甲苯和苯的组合技术,即高苛刻度催化技术的重整,C7/C9芳烃烷基的转移,二甲苯分离和二甲苯异构化;三是利用甲醇制烯烃(乙烯,丙烯)技术。
3炼化一体化中石脑油的优化方案
原油石脑油馏分是炼化一体化行业的原材料,其主要成分包括乙烯、重整(芳烃),在原油直馏馏分中,直馏煤油馏分也常被大型炼化一体化企业用作乙烯生产的原料。一般情况下,经过炼化一体化的原油石脑油可以有很多用途,加氢裂化重石脑油是催化重整的原料,主要还是归功于芳烃;加氢裂化轻石脑油可以用做汽油的部分成分,主要依赖于异构烷烃,有时也可用做乙烯的裂解原料。
对于炼化一体化中石脑油的优化方案,可以参考文献[3],文中提出由于石脑油馏分的组成和性质的不同,在对其优化处理时应该采用不同的方法,要将经过二次加工后的石脑油会发生不同程度上的性质变化等因素考虑全面。优化中以C6+和C7+重整,然后再相同的104反应苛刻度条件下,在石脑油中进行加氢、分馏、重整等操作,进行石脑油优化,综合考虑产品生产效率、资源耗费以及成本等因素,将“宜油则油、宜烯则烯、宜芳则芳”作为原则,以分子的结构及性质为辅,以高效益作为最终目标,实现炼化一体化总流程中的石脑油馏分加工工艺整合优化。
文献[3]中在石脑油中进行加氢处理,去除原料中的有害杂质(如氮、砷、铅等),将石脑油在分馏塔中进行设计优化,最后将整反应单元优化,包括重整原料性质对比,整反应条件和重整反应产物对比,重整循环氢组成对比,整循环氢压缩机及重整氢增压机对比,热炉/重沸器的热负荷对比,要公用工程消耗对比,投资对比,技术经济指标对比。不过还是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去进行优化处理,因地制宜。
4结论
1)对于炼油化工一体化企业而言,在重整装置的过程中,如果预加氢单元时,采用先分馏后加氢,可以降低能耗和成本。
2)炼化一体化在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应用前景广阔,我国的炼化企业应该遵循国家的发展要求,稳步前进,在科技创新方面加大力度,赶超发达国家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唐为庆.适用于炼化一体化企业原油分类方法的探讨[J].石油炼制与化工,2011,42(8):12-15.
一、内蒙古现代煤化工业发展现状
(一)现代煤化工业综合实力增强,行业规模不断壮大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内蒙古现代煤化工业已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和技术水平,围绕煤炭加工利用开发出的专利技术已有100多项,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甲烷气、煤制乙二醇、煤制二甲醚等国家五大示范工程都落户内蒙古。截至2014年,全区已形成142万吨煤制油、106万吨煤制烯烃、642万吨煤制甲醇、40万吨煤制乙二醇、17.3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生产能力。得益于大批现代煤化工业项目陆续建成投产及产能的不断扩大,内蒙古化学工业经济规模不断壮大,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截至2014年,内蒙古化学工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1553.75亿元,占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3.6%,较2010年提升了4.2个百分点。
(二)基础现代煤化工企业建成投产较多,高端项目产能产量领跑全国内蒙古目前建成投产的现代煤化工企业23户。从行业门类看,煤制甲醇因工艺流程简单、投资收益明显、技术运用成熟、原料门槛较低等优势,企业和资本投资热情高涨,建成投产企业最多。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制油等项目目前实现了关键技术突破,进入产业化示范工程建设、运行阶段,由于项目投资高,风险大,还需要在示范工程投产后,稳定运行一个时期,进行全面总结,评价技术的可靠性、确定资源消耗指标、考核经济效益,再进一步研究推广应用,所以全区乃至全国建成投产企业数相对较少,目前我区这些建成项目实现的产能、产量在全国该行业均占较大比重。详见表1。
(三)煤化工业产品繁多,不同行业发展形势及创税能力大相径庭煤化工产业链长,处于产业链中不同位置的产品发展形势截然不同。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份额大等具有产品定价权的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创税能力较强,特别是煤制油因为征收消费税的政策性影响,创税能力最强。煤制甲醇、煤制天然气等产品层次低、市场饱和,企业发展空间和创税能力相对较小。
(四)现代煤化工税收贡献持续较快增长,对全区税收总体影响不显著2010年至2014年,现代煤化工业销售额年均增长79.5%,实现国税税收年均增长75.7%。但内蒙古现代煤化工业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项目投资规模、固定资产一次性抵扣金额较大,另外,大部分项目在前期正式投产运行后陆续开始推进二期、三期项目,使得后期项目的进项税额抵扣前期项目的销项税额,以此类推循环抵扣导致增值税实现税款周期进一步延长,项目投产后短期之内几乎不能实现增值税。目前建成投产项目实现国税税收总量较小,占全区国税税收比重仅为1.7%,对全区税收总体影响不显著。
(五)煤制油企业是现代煤化工税收主力军,鄂尔多斯市为现代煤化工业集中区分行业看,煤制油企业目前仍是全区现代煤化工业税收主力军。2010年至2015年上半年,受征收消费税政策影响,全区2户煤制油企业入库国税税收53.1亿元,在全区现代煤化工业税收总量的平均贡献率达65%,其中消费税税收贡献率为35%。分地区看,现代煤化工业分布在9个盟市,目前在建和建成产能及税收高度集中在煤炭主产区鄂尔多斯市,2010年至2015年上半年,其现代煤化工业的全区税收贡献达到78%以上。
二、内蒙古现代煤化工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煤炭资源富集,基础化工产品产能产量大,现代煤化工业发展基础盈实内蒙古已探明煤炭资源储量达到7413.9亿吨,煤炭远景储量约1.2万亿吨,占全国总储量的24%左右,居全国第一位,而且煤种齐全,西部鄂尔多斯区域的煤质适用于各种煤气化技术,东部呼伦贝尔市、通辽市、锡林郭勒盟褐煤含水量高,适合就地转化加工。2014年内蒙古原煤产量9.8亿吨,在保障国家煤炭外调需求前提下,有条件发展现代煤化工,实现清洁能源输出。另外,内蒙古紧邻京津冀经济圈,毗邻东北三省,是距离出海口较近的资源大区,运输成本较低,销售空间大。丰富的资源优势、广阔的地域优势为我区发展精细化工、延伸产业链夯实了基础。
(二)大型高端项目建成投产,煤化工行业有望厚积薄发按2014年底我区已经形成的现代煤化工产能和单位煤化工产品创税能力测算,如果2014年底全区已形成现代煤化工产能全部释放、在建和刚建成投产的项目固定资产抵扣期(现代煤化工项目固定资产抵扣期在不考虑扩建项目增加进项税的情况下,大约为建成投产后3-5年)结束后,现代煤化工业每年可实现国税税收约49.6亿元。在此基础上考虑每年增加煤炭当地转化4234万吨,根据近5年煤炭开采洗选业平均国税税负测算,区内就地转化用于现代煤化工煤炭每年可实现国税税收12亿元。综合以上测算结果,2014年底我区已形成现代煤化工产能全部释放,固定资产抵扣期结束后,理论上每年实现国税税收61.6亿元。在我区已形成现代煤化工既有产能基础上,近两年来,280亿立方米煤制气、300万吨煤制烯烃、200万吨煤制乙二醇、700万吨煤制油项目获得国家“路条”,这些项目投产后,煤化工产业将衍生出百余种产品,附加值将以乘数效应增长,将对内蒙古经济税源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大批现代煤化工项目的建成投产势必将成为内蒙古新的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也将成为未来五年内蒙古颇具潜力的新增税源。
三、内蒙古煤化工业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坚持园区化、基地化原则,兼顾市场、煤炭资源、水资源、环境容量等因素合理布局煤化工业发展一是统一规划项目审批建设,以各类煤化工产品对煤质的要求不同合理布局东西部区煤化工项目。我区东部区与西部鄂尔多斯高原相比水资源、纳污水体相对丰富,但东部区煤炭资源以低质的褐煤为主,在项目引进审批过程中,要引导技术成熟、对煤质要求低的煤化工项目向东部区布局,进一步完善区域分工、优化空间布局、释放发展潜力;二是集中规划煤化工园区、企业建设,统筹水资源综合利用和污水集中处理。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设备、引水管道的铺设、单户企业分别建立污水处理厂等成本均较大,因此,同一旗县区尽量集中规划煤化工园区,如将煤化工企业建设在煤矿周边,在降低煤炭输送成本的同时可以实现煤矿废水综合再利用,避免园区过多、煤化工企业过于分散,不利于降低供水和污水处理成本;三是大力提升招商引资质量,建立科学的招商评价指标体系。建议各级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优先考虑引进创税能力强、收益快、附加值高的现代煤化工项目,注重做大经济蛋糕的同时注意留住税源。
(二)坚持走项目大型化、产品高端化、能效最优化的发展之路一是调整优化煤化工产业规模,调大总量、做大规模、降低单位产品固定成本。煤化工项目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单位产品生产成本高,内蒙古伊泰煤制油有限责任公司目前投产的16万吨煤制油项目2014年现场标定显示,项目投资强度为1.74亿/万吨油,以2015年4月的原料煤、燃料煤和油品市场平均价格计算,企业年产各类油品达18万吨才可以实现盈利。煤化工企业规模化发展可以降低单位产品专利技术使用费、人员技术培训费等一系列生产成本。因此坚持煤化工项目大型化的方针,这是煤化工项目降本增效、增强经济性的必要条件;二是突出精深加工,发展高端煤化工产品。推进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改造和优化升级,围绕产业链上下延伸,促进产业集群配套协作,形成持续的产业联动效应;三是加快建立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尽快在专用设备、成套设备和重大装备领域取得新突破。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大东部地区的运输通道和物流产业建设。四是引进和建设“三废”处理企业。集中处理和排放现代煤化工园区内的“三废”,最大限度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关键词:大数据;财务管理转型
随着“互联网+”在各行业的深入应用,及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运营模式对企业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数据资源将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资产,并对生产及经营管理产生深刻影响。财务人员需加强数据思维的培养,在信息数据的归集、应用、分析等方面加强探索及创新,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可视化的数据信息支持。有鉴于此,思考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财务管理转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财务管理转型的必要性
二、财务管理现状
“青松股份”是松节油深加工制造业,产品的生产流程、工序繁杂,导致产品全周期管理复杂,需对产品全成本进行精细化管理。虽然公司的财务管理规范,但与多数林产化工企业一样,财务管理存在以下不足:企业管理中重业务轻财务,将财务部看作成本中心,在财务人才配备和技术支持方面较为欠缺,达不到新形势下的财务管理要求;目前仍是采用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未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财务管理缺乏数据支持、数据整合及数据分析能力较弱,预算缺乏科学性、系统性,成本管控欠缺等。
三、构建实施财务管理转型的思路
四、结语
大数据时代推进各行业的商业模式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信息资源已成为决定生产力的第四要素。财务管理者应研究新形势下的新理念、新工具,应改变重财务会计轻管理会计的局面,突破传统财务管理的局限性,向融合化、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方向转型,使管理会计成为助推企业转型的利器。
作者:曾长华单位:福建青松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王志权.大数据时代与企业财务管理转型[J].财务与会计.2014.06.01
【关键词】精细化工;化学;高新化;“绿色”化
现代化学工业中的精细化工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化工水平迅速提高的分支,同时还为国家化工水平的高低提供依据。在世界发达国家的化学工业总产值中,精细化工产值已占有总数的60%至80%,如日本为58%,美国为60%,瑞士甚至为80%。然而我国仅仅只占化工总产值的40%左右。要想成为拥有一流工业化的国家,就必须掌握一流化学工业技术,掌握精细化工技术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作用亦是非常重要的。精细化工所涉及的工业领域是非常广泛且品种丰富,深刻渗入到了国民经济以及人民日常生活之中,它与现代工农业、现代科技、人民生活、医疗保健和环境保护几乎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换而言之精细化工是当前化学工业发展中的首要战略手段,是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亦是衡量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和综合实力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1.我国当前精细化工的发展情形
当今科技发展以学科与学科,技术与技术间的交叉和综合为主要趋势从而不断深化与扩展。大多数看上去遥不可及的学科已经渐渐与化学化工领域相融合,广为扩散,并由此出现一批极具生命力的学科团体与技术团体,从而创造出一系列全新的理论、方法、技术和应用领域。新技术的开发为化工技术的更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动力,并且为精细化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强有力的技术方法。
目前为止,中国化学家已经合成了成千上万的新品种,如化妆品、颜料、食品添加剂、塑料会让橡胶助剂、造纸、稀土材料、催化剂、建材化学品等等。但是相较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自我国加入WTO之后,市场经济得以不断扩大与完善,大量的国外化工公司顺势进入中国市场来打造精细化学品的市场,从而使化工产品行业的竞争日益加剧。所以面对一系列竞争,我国的精细化工业发展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是我国的精细化工中存在着众多问题从而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强化。
第一,行业本身没有深刻认识到我国在精细化工发展道路上的所存在的问题,研究力度有待加强。特别是在技术密集性和产品功能性方面的根本缺乏深刻认识。虽然研究人员也了解精细化工的必要性与迫切性,但是由于在技术方面是有限的,强烈的愿望也没能化为发展的科学方法,国内的大多数精细化工企业目前仍处在初级阶段。
第二,引进技术多,自我开发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在我国,尽管悉心研究国外的精细化工发展的现状和方向,但是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研究出结果,只是片面的停留在重点研究合成以及工艺上,没能充分把握工程开发、应用研究以及市场开发等具体措施,许多精细化工产品都是在进行模仿,一味的模仿是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独特的风格与特色的。
第三,人才资源和专业研究机构的缺乏。精细化工技术研究部门和课题的分散、低水平重复等一系列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进行解决,再加上在人才方面的缺乏,从而导致我国化学品精细化率仅为40%且停滞不前,想要达到60%的标准仍是较为困难的。
第四,产品结构不完善,系统的结构尚未形成。精细化工产品在我国大多是通过个各企业部分转产,产品领域不够集中,且市场调研缺乏力度从而导致精细化工产品无法形成系列化。
2.精细化工的国际发展情形与模式
在国际方面,精细化工实际上已经处于成熟的阶段,因此激励的竞争导致生产经营的利润降低。于是他们在一边追求规模效益的情况下,一边使成本进一步降低。另外,要使其优势得以充分发挥,集中力量以促进机构进行有效调整,集中力量生产中小吨位的有机原料和专业化学产品,以技术为保持高投资回报的倚靠点。工业发达国家都为调整化学工业结构而采取一系列措施,并将重点转至精细化工。在最近的二十年里,精细化工和主用化学产品在化学总销售中的所占比重可谓是一路飙升。
从发达国家的实践情况看来,精细化工的发展要将立足点至于市场、原料、技术等方面,并要遵循“以市场为前提,原料为基础,技术为关键”。首先要将市场至于首要地位,精细和专业化学产品同“大化工”生产经营的明显区别是其特定的功能表现在最终产品上,因此要获得市场的认可就必须要开发市场所需求的产品或是以推销这种常见形式来开拓市场。其次要以大型的石油化工企业来推动精细化工产品的发展并提供廉价的原材料。第三,要充分投入科技力量,将技术开发至于首要地位。不断研制创新精细化工产品,高技术含量是精细化工产品生产与经营的出发点,技术是决定精细化工企业命脉的关键之所在。美国各化工企业在1995年用于化工研究的费用高达173亿美元,尤其是技术含量较高的制药业占销售额的10.4%。另外,还要重视环境的保护,才能促进可持续发展。精细化工产品的合成反应步骤繁多,能源消耗量大从而使影响到生态环境。环境与生态问题是新世纪化学工业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几年来发达国家不断研制新工艺以减少“三废”,从而促进副产品的开发和溶剂的回收。
3.精细化工产业的发展前景
近些年来,我国的精细化工由导入期向发展期过渡,其精化率以由原本的40%左右慢慢的增长到了现在的50%—60%。随着我国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之将精细化融入进来,二者相辅相成从而促使产品高档化、复合化、精细化和多功能化得以实现,使之朝高新精细化工方向发展。新世纪的精细化工主要是以“绿色”的形式融入到人们生活中,所谓“绿色”精细化工是指精细化工在生产过程中实现生态的“绿色”化,模拟动植物或微生物的生态系统或是功能来建立起类似于“生态者、消费者、还原者”所谓精细化工生物链,采用少污染或无污染、低消耗、资源再生、废物再利用、分离降解等各种方法促进精细化工的有效循环,环境友善和清洁工艺所产生的“绿色”产品。可持续的发展战略是各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都不曾忽略的问题,“绿色”高新精细化工将必定成为新世纪化工行业发展的主要战略,以更为全面的理论同技术来促进精细化工的进一步发展与改造。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物质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于是对于精细化工产品所提出的要求也随着更新,同时新技术的兴起也推动着精细化工产品进一步发展。化学工业发展至今,已经为之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促是精细化工产品日益融入到各国国民经济中去。精细化工产品的重要性和普遍性是不言而喻的,正是如此也决定了其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科]
[1]PeterPollakKirk-Other’sEneyeloperliaofchemicaltechnology,Vol10,4thcd.[M].NewYork:JohnWiley&Sonslne,1993:900-929.
[2]StephenC.S.Customerchemicals[J].Chem&EngNew72(5):26-54.
[3]祁生鲁.现代精细化工高新技术与产品合成工艺[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