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浅谈国内石油工业发展战略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摘要:本文从一个专业学生的角度,阐明了世界石油的总体发展趋势,趋势主要体现为石油工业勘探开发难度增加,同时也要求高校石油专业学生培养模式不断改进,为高校石油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指明方向。
关键字:石油工业;石油专业;趋势;培养
一、世界石油发展趋势
(一)石油工业发展前景仍十分广阔
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统计,全世界石油可采资源总量约为4100亿吨,扣除历年采出石油量,2004年剩余石油可采储量为1734亿吨,按全世界当年年产石油35.5亿吨计算,储采比为48:1。现已探明的石油可采储量,可以满足未来30年内全球对石油资源不断增长的需求。在保证足够的投资和工作量的前提下,估计到2030年左右,全世界的石油产量可能达到高峰年,产量约50多亿吨。
(二)石油工业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
石油是重要的能源,同时也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石油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战略地位。自上个世纪以来,石油工业得到空前的发展,到20世纪40年代,石油在整个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就达到了40%以上,成为支撑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进入新世纪,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在石油资源开发水平提高的同时,石油需求成倍增长,有力推动了石油工业的快速发展。石油作为国民经济的血液,成为各国控制和争夺的焦点,进一步提升了石油工业的战略地位。
(三)新的世界石油工业格局已现雏形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企业兼并浪潮高涨,世界石油巨头为应对国际油价的跌宕起伏,进一步垄断国际石油市场,进行了大规模重组。西方石油巨头重新组合后,资本规模大幅膨胀,其融资能力、谈判实力和市场垄断能力进一步增强,极大地动摇了欧佩克组织的石油生产霸主地位。随着欧佩克组织的影响力相对减弱,新的世界石油工业格局渐显雏形,世界石油工业呈现出西方石油巨头和发展中国家的产油国共同操纵的寡头垄断局面。由于势均力敌,任何一方的行为都容易引起世界石油市场的剧烈波动,垄断竞争日益加剧。
(四)技术进步在石油工业中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应用三维地震成像技术、水平井技术以及新的采油技术等为石油公司节约了大量成本。大型石油公司利用超级计算机技术使地震资料的解释周期缩短了30%-40%,费用大幅度下降。随着优质油田的日益减少,在没有出现更为经济的石油替代资源的情况下,开采难度大、成本高的油田势必成为开采对象。在这种情况下,石油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将决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二、石油工业勘探开发难度增加的趋势与人才素质的提高
从总体来看,尽管世界各国在能源政策上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正在积极开发新能源,但是并不意味着人类能源的“碳化氢”时代即将过去。据专家预测,未来相当时期内,油气仍将是各国的主力能源之一,而且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各国对石油的需求还会增加,石油,特别是天然气的开发步伐并不会放慢。但是,石油勘探开发的部位将发生重大调整,一些自然条件和地质条件较好的地区的油气勘探开发,已临近尾声。各国的油气勘探目光将投向边缘、复杂地域,如沙漠、海洋、极圈、沼泽等地方。亚太地区,由于人口多、油气生产和消费较集中,一些边缘、海洋的大型油气勘探开发,已成为该地区国际合作的热点,呈现激烈竞争局面。石油勘探开发部位变化的趋势,意味着石油勘探开发难度越来越大。这种发展趋势,无疑对未来石油科技人才的思想和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对石油高等教育和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新考验。
在业务素质方面,需要充分掌握当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无论是海洋石油的开发,沙漠油田的勘探,老油田的挖潜,节能和环保技术的开发,都有赖于先进的科技与装备。这就要求石油高校教育教学内容要更新,实验设备要改进,教学方法要改革。石油高校的教学和科研,要提高到现代高科技水平上来。不少国家的石油工程教育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俄罗斯对21世纪石油科技人才的培养,曾考虑到油气生产已达“顶峰”,进一步发展,会遇到矿业、地质、自然更复杂的工作条件,要求未来的石油科技人员使传统的技术方法计算机化,研究非常规油气构造及残留地下石油储量的开发技术,培养运用现代科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思想方法上,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教育,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方法。未来的石油科技人才,应该熟知现代系统科学知识,具有现代思维方法,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综合分析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求真务实的创新能力等创造性思维方法,力戒保守性、片面性和经验主义。这些思维方式,对于驾驭复杂、多因素、非常规的石油工程技术问题,都是十分必需的。新世纪的科学技术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特点。如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科学社会化与社会科学化;科学——技术生产一体;科学技术互相渗透等。处于现代科技发展新趋势大环境之中的石油科技和石油工业的发展,同样表现出这些特征。石油高等教育,应当充分认识科学技术与石油工业发展的新动向,加快改革发展,以适应新的形势。
三、结论
教育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智力基础,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环节。石油工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装备,提高经营和管理水平,这些都有赖于大量的掌握现代科技和经营管理知识的人才,也就需要能及时反映石油工业发展趋势,不断迎接新挑战的石油高等教育有一个大的改革和发展。
摘要:通过多年的自主与创新,我国石油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拥有一批完善的炼油技术和较大的产业规模。我国能源现状为:富煤、贫油,这就导致我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不仅对国家能源安全带来隐患,也使石油工业的发展受到限制。利用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煤制油技术与炼油技术的创新,保证我国石油工业的高速、稳定发展。
关键词:石油工业能源炼油技术发展趋势现状
一、前言
据以往数据统计表明,自石油取代煤成为主要的一次能源之后,其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比例保持在40%左右,而根据以上2009年与2011年的数据统计显示,石油所占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比例在30%左右,比例有所下降,而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所占比例没有较大变化。这一方面是由于石油资源的短缺和开采成本的提高,另一方面是天然气等其他清洁能源的发展。虽然能源消费结构有所变化,但煤炭和石油仍然占据能源消费总量的50%以上,因此,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石油仍然是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当前炼油技术发展简介
世界炼油工艺技术的发展可以分为4个阶段[1]:
1.出现阶段
1861年,美国冰夕法尼亚州建成世界上第一座炼厂。当时是将一个直径约7ft的铸铁罐密封,安装在烧木柴的火炉炉膛中,从顶部释放出的蒸汽通过1圈浸在流水中的管子冷凝获得产品,通常1次操作可持续3d,煤油是唯一的产品。
2.发生阶段(1911~1950年)
随着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对汽油的需求迅速增加,促进了提高汽油产量的裂化工艺技术的发明,并迅猛发展,1914年出现热裂化工艺,1930年标准石油公司发明了延迟焦化工艺,1942年Exxon公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套FCC工艺装置,1948年催化剂喷雾干燥技术的开发促进了流化床技术的发展。当时,主要的炼油国家是美国和德国,日本也有较小的炼油能力,炼油工艺主要采用连续管式蒸馏、连续热裂化、延迟焦化、FCC、加氢重整、铂重整等一次和二次加工手段,汽油是主要产品。
3.发展阶段(1950~1990年)
主要炼油国家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扩展到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此阶段,炼油技术有了很大发展,尤其是20世纪60~70年代,炼油技术实现了跳跃式发展,出现了双金属和多金属重整催化剂和连续重整工艺、分子筛FCC催化剂和提升管FCC工艺,炼油工业的发展进入新阶段。
4.成熟阶段(1990年至今)
炼油技术没有新的重大突破,炼油工业主要是炼厂规模和炼油装置的大型化,并向提高原油的加工深度、增加加工各种原油的灵活性、改善石油产品收率和质量等方向发展。
三、我国炼油行业发展现状
1.我国炼油行业产能现状
进入21世纪,我国炼油行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炼油企业规模与装置大型化技术不断创新,目前我国已建成20个千万吨级炼油生产基地,其原油加工能力占全国总加工能力的50%左右。截止2009年底,我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已由2000年的2.76亿吨/年、2005年的3.245亿吨/年猛增至4.77亿吨/年,稳居世界第二位。在新世界的第一个十年中,我国炼油能力激增了72.8%,年均增长率达到了6.3%,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炼油能力增长量最大、增速最快的十年。
2.炼油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通过多年的自主研发和创新,先后成功开发了包括重油催化裂化、加氢裂化、渣油处理加氢等在内的一系列有特色的成套技术,独创性的催化裂解技术(DCC)不仅在国内应用于工业化,而且成套技术已出口国外。其中85%以上的炼油催化剂已立足国内,成为炼油行业发展重要技术支撑。对于劣质原油,我国已开发一整套技术对策。一是采用高速电脱盐设备,高效破乳剂、缓蚀剂、中和剂等,控制蒸馏设备低温部位的低温腐蚀。二是提高材质,采用含铬钼不锈钢,控制高温设备的高温腐蚀。三是选择合适的重油深度加工途径,主要走延迟焦化道路。我国自主开发的催化裂化MIP技术、FDFCC技术可有效降低FCC汽油的烯烃含量,同时可提高丙烯收率,促使炼油向石油化工延伸。我国成功开发的渣油加氢处理(包括VRDS和ARDS)和重油催化裂化(RFCC)组合工艺,为重油加工开辟了一条新的路线,可显著提高轻质油收率,提高原油的有效利用率。
3.成品油质量向国际接轨
21世纪前十年,由于清洁燃料需求的增长,我国加氢精制出现突破性发展,成为提高成品油质量的核心工艺,全国馏分油加氢精制(包括馏分油加氢处理)能力从2000年的0.478亿吨/年增加到2009年的1.436亿吨/年,不到十年,能力增长近1亿吨/年。发展如此迅速,主要是成品油质量的提高,都离不开加氢精制:①清洁汽油生产,采用如RSDS和OCT-M等技术,对催化裂化汽油进行选择性加氢,可把汽油的硫含量降到符合国Ⅲ、国Ⅳ汽油标准;②催化裂化轻循环油加氢,采用我国独特开发的MCI和BICH加氢技术,可把催化裂化轻循环油经脱硫、烯烃和芳烃饱和,以及部分芳烃开环,十六烷值可提高十个单位以上;③焦化柴油和直馏含硫柴油经深度加氢精制,可达到国Ⅳ或超低硫柴油标准;④加氢脱硫醇技术,可在很缓和的条件下脱除喷气燃料的硫醇,取代较复杂的钛菁钴经典脱硫醇方法;⑤含硫蜡油加氢处理技术,用以改善催化裂化原料质量,直接生产低硫催化裂化汽油,并降低催化裂化烟气中SOx和NOx的排放,改善环境。加氢精制还普遍应用于催化重整原料预加氢、润滑油精制和石蜡精制等方面。
4.我国炼油业产业布局
炼油业的第二大发展趋势是产业集中度进一步加大,炼油工业布局与区域经济将更加协调。新世界第一个十年,我国炼油布局继续遵循靠近资源地、靠近市场、靠近沿海沿江建设的原则,形成了以东部为主、中西部为辅的梯次分布、原油加工能力主要集中在华东、东北、华南地区,这三大地区分别约占全国炼油能力的32%、21%、15%。辽宁是全国炼油能力最大的省份,原油加工能力达7600万吨/年,其次分别为山东和广东。
5.开发清洁汽油生产现状
我国汽油调和组分中FCC汽油比例较高,重整和烷基化汽油比例低,从而使成品汽油中的高辛烷值组分比例偏低、烯烃和硫组分偏高。为满足环保法规和汽油中低烯烃、低硫、高辛烷值的要求,对我国的炼油工业是一个艰巨的挑战,必须从炼油的生产工艺、催化剂制备、汽油配方、添加剂等多方面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工艺技术。1、当前已成功开发的GOR技术在合适的工艺条件下可以降低汽油烯烃含量10%~15%,同时汽油的辛烷值基本不变。开发的汽油降烯烃助剂可使FCC汽油烯烃含量降低5%~8%。2、扩大生产高辛烷值汽油组分的装置能力,特别是催化重整装置的能力。通过采用低压组合床重整技术(LPCBR)和新型高活性、高稳定性的催化剂,对老装置进行经济与技术上的扩能改造,加快催化重整能力的扩大;通过高空速重整原料预加氢技术和高性能催化剂,以降低重整装置扩能改造投资;加紧开发和推广新型半再生重整催化剂(PRT)系列和新一代低积炭连续重整催化剂PS-Ⅵ。3、开发固体酸烷基化、轻汽油醚化和C5、C6异构化技术也已工业化。用于生产MTBE的新型装填结构催化蒸馏技术和轻汽油醚化生成TAME技术需进一步推广应用。
四、中国石油工业的明天
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出版的报告认为,我国石油需求尚未达到顶峰,随着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未来5年仍是石油消费量快速增长的时期。2015年我国石油需求将达到5.4亿吨,较2010年增长0.9亿吨,年均增长3.8%;其中汽油需求9543亿吨,煤油需求2357万吨,柴油需求2亿吨,柴汽比将从2010年的2.2降至2015年的2.1。
“十二五”期间,未来中国炼油工业发展和调整的重点之一是使炼油布局进一步适应资源供应格局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按照优化布局、集中发展的原则,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大型炼油基地建设,大力优化炼油产业布局。提高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炼油产业的集中度,将建成3~4个2000万吨/年乙烯大型炼化生产基地,全国总共形成20多了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千万吨原油加工基地。预计到2015年,华中、西南两个地区仍将存在共2000万吨/年左右的市场缺口;东北、西北两个地区仍将是重要的成品油外输地;华东、华南、华北地区未来几年新建、扩建项目较多,产能增长迅速,将逐步满足当地成品油需求量增长的要求,形成供需大致平衡的局面。届时我国将主要建成环杭州湾(含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和西北炼化工业区,形成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配套的基本格局。
目前炼油行业利润率为2%,石油化工为18%~20%。因此,开发优质化工原料生产技术、多产低碳烯烃和芳烃技术成为炼油厂合理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方向。其次,随着世界各国汽柴油标准的进一步提高,一些轻烃硫分,如烯烃、芳烃和某些轻石脑油用作车用燃料的价值降低,而用作化工原料的价值增高。在此,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对石化原料和产品的需求增长迅速。研究表明,2000~2020年间,石油用于石油化工过程原料的年均增长率为2.5%,超过石油其他用途的增长率(汽油增长率为2.1%)。因此,在环保要求日益严格、市场产品需求结构及资源状况不断变化的前提下,炼油-化工一体化发展的道路将是21世纪新型炼油厂的发展方向之一。
科技创新仍是核心动力,应受到高度重视。未来石化工业的常规技术将继续提升,加大高端石化产品技术与高科技产业的融合。在现有石化工业的工艺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发展,扩宽石化产品应用领域,当前石油产业发展正处于有大变强、逐步升级、增强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中国石油产业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行业经济运行将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企业管理;技术手段;人力资源;创新
企业管理涉及面较广,本文仅对企业管理的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进行详细的阐述。
1.积极推进石油企业管理技术的创新
随着石油企业的发展,市场规模的扩大,一方面企业内部管理日益复杂化,同时另一方面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和竞争形势的变化又要求管理者提高反应速度。要解决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只有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尤其是动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管理信息是管理中心的基本要素和中介。管理过程实际上也是对管理信息的处理过程。运用现代的信息处理技术,对于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从战略管理的的创新角度上看,在经营领域中,过去我们的石油企业战略是只重视生产管理,而不重视开发和营销管理。这种战略,显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创新,产品开发是企业的灵魂,同时生产的产品只要卖出去,才是硬道理。所以技术开发和市场营销是在整个生产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因此,我们在管理技术上要实现由过去偏重生产管理到重视技术开发和市场营销的转变,也就是我们常讲的要从橄榄枝型向亚铃型管理模式转变。
要重视企业主要经营者在管理创新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改进我国石油企业经营者目的选拔方式。在某种意义上讲,石油企业主要经营者可以说是企业的灵魂和核心。主要经营者的管理思想和管理能力直接关系到整个企业的管理风格的形成和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经营者,对于管理创新的推进,是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的。但反之,就会阻碍管理创新活动的开展。由于石油企业的特殊属性,我国现阶段大多数石油企业经营者仍是通过行政任命或行政选拔的,不但缺少企业经营者的专业训练,也缺少管理实践,因此,这不能不说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石油企业经营者队伍管理素质的高低不一。面对石油企业全面走向竞争的新形势,必须逐步走改革石油企事业主要经营者的选拔方式和选拔机制,使得一大批真正具有经营管理能力和现代企业管理经验,政治素质好的人才走上石油企业的管理岗位,把石油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上新的高度,促进石油企业的快速发展。
要大力夯实石油企业内部基础管理,为管理技术和方法工具创新提供基本的前提和保障。基础管理包括企业内部基本管理制度的建立、基本流程的规定、基本信息资料的储备传送以及管理队伍的建立等等。只有搞好了基础管理,理顺了内部基本的生产协作关系,才可能进一步提高管理的层次和效率,否则,管理创新只会适得其反,使得企业更为混乱无序。比如在实行信息化管理上,就需要很高的基础管理水平。据一份调查显示,我国石油企业基础管理水平还较低,处于国外同行业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水平。因此,面对错综复杂、瞬息多变的环境,企业必须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系统,掌握方方面面的信息。因为信息是现代企业的神经系统,是企业科学决策和及时应变的依据。所以要建立灵活准确的信息系统是企业决策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此外,企业信息化管理是动态管理,每一个阶段都需要抓基层管理,才能保证企业在发展中创造适应自身的管理模式,使企业的效益穏步上升。
2.充分挖掘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优化理念。纵上所述,即,企业上下必须牢固树立这样一个理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间的竞争关键是人的竞争。能否主动做好人力资源管理,是否有一支合格的管理和技术人才队伍,直接关系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成败。这是因为:一、人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只能靠人去适应物,而不是让物适应人。二、企业内部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和企业的发展壮大,必须有充足的人力资源做后盾。
3.企业的各项改革也必须首先做好人的思想工作
必须首先改变人们的的传统观念,因而这些都是人力资源管理所要解决的问题。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市场经济的本质,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把劳动力作为一种活的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率。
改革录用。聘用制,将是今后企业主要的用人机制。通过招聘,一方面确保企业的人力资源储备,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合理,另一方面能够使人员有较高素质,人才济济。管理岗位的正职宜从部门之外招聘,这有利于改进工作方法,使工作富有创造性、挑战性;付职最好从本部门内部提升,这样的好处是,熟悉情况有工作经验,工作有可持续性,员工有安全感、稳定感。员工的聘用,应坚持公开、公平、公正之原则。固定性,常规性工作岗位要做到人员的相对稳定;临时性岗位或技术含量低、操作简单的流行性、看管性工作,可采用对外承包,使用劳务派遣方式;以节约人力资源,降低人工成本。对于员工的使用,首先必须符合《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以奖励为主,处罚为辅。企业管理人员,必须做好经常性的结构调整,使员工总量与岗位总量相匹配,避免结构性缺员和岗位人浮于事。
绩效挂钩。企业的绩效,是通过向市场有效提供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体现出来的。所以,企业中的人力资源可以认为就是设计、生产和提供这些产品和服务的人员。而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实施对提高企业绩效有益的活动,并通过这些活动来发挥其对企业成功所做出的战略贡献。当企业制定战略计划时,人力资源管理作为战略伙伴的一个整体组成部分应有它自己的位置。从战略上来讲,对人力资源必须象管理资金、技术和其他资源那样来进行管理。同时,培训员工也是企业增效的重要手段。因为培训必然提高员工的能力,而员工能力的提高,又必然给企业的成果带来更大的价值。只有员工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企业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是每一个企业管理者十分不能忽视的严肃问题。
【摘要】石油工业是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分为轻工业和重工业。其中重工业在为国民经济的贡献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作为重工业中一种的石油工业在为国家创造财富更是尤为重要。
【关键词】石油工业发展前景
2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
从13世纪开始,四川自贡富顺一代开始大规模的开发利用浅层的天然气(这是世界上的最早开发投产的天然气田之一)。随着是由天然气的利用,开始有了油气勘探,钻井,完井,开采,运输等方面的研究,并且取得了相当高的水平。
3中国石油工业取得的成就
4中国石油工业与国外石油工业的差距及解决办法
5结语
摘要:对我国石油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石油行业近期的发展趋势做了展望,说明了能源的转变趋势。
关键词:石油现状发展趋势非常规能源开发
引言
石油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目前国内的能源生产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高速经济增长,能源进口量持续增加,能源对外依存度在7%左右,其中石油对外依存度在43%左右。一方面,加大对常规油气和非常规油气的开采力度,也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以作为石油的替代品;另一方面,要将油气的供应多元化,以减少可能遇到的风险。
一.石油工业的近期展望
1.石油的现状
世界正在走向后石油时代。
从1859年在美国打出世界上第一口油井以来,世界对石油的渴求和使用已走过了近一个半世纪的历程。
历经100多年不间断地开采和无节制地使用,目前石油供应安全面临三大挑战,一是石油需求不断增长使现有资源产量难以满足;二是矿物能源迟早要枯竭,目前没有替代能源能担当石油的角色;三是无节制地使用石油已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
2.未来我国石油的发展方向
2.1常规油气
(1)高含硫化氢﹑高含CO2的酸性气田
四川宣汉发现的普光气田,其已探明天然气储量达3500亿立方米,是迄今为止国内规模最大、丰度最高的整装海相气田。普光气田硫化氢平均含量15.2%,CO2平均含量8.3%。未来5年,中石化、中石油两大集团规划在达州投入近千亿元,揭开了开发酸性气藏的新篇章。在开发普光气田中不断获得技术进展,这对四川盆地乃至全国酸性气藏开发都会是一个有益的借鉴。
表1我国主要的含硫气田
气田名称产层甲烷乙烷丙烷丁烷CO2H2S
海南涯13-1气田83.873.831.470.787.657.07
塔里木克拉2气田97.930.710.040.02/0.56
川西北中坝2气田雷三84.842.050.470.284.136.32
重庆气矿卧龙河嘉四364.910.350.090.091.6531.95
重庆气矿开县梁平飞仙关84.680.070.03/5.448.77
建南气田长二段85.890.15//9.304.05
(2)超低渗气藏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大牛地气田。苏里格气田位于内蒙古境内的毛乌素沙漠,已探明储量5336亿立方米,属于非均质性极强致密岩性气田,呈现出典型的“低渗、渗压、低丰度、低产”特征。
鄂尔多斯天然气属于世界性难题的低压、低渗储层,单井产量低,稳产难度大。国内类似的天然气储量资源巨大,苏里格﹑大牛地气田的成功开发将积极推动这类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利用,意义十分重大。
由于我国近期主要发现的是几个大气田,再加上考虑环保因素,未来将是天然气工业迅速发展的时期。
2.2非常规油气
我国政府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将大力开展油页岩、油砂、天然气水合物等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
(1)煤层气
目前中石油在山西沁水盆地开发煤层气,但获得的工业气量并不理想,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增产改造,才可能获得经济效益。美国自上世纪70年代后期就成功地开始了煤层气开发,现已成为占全美国天然气年总量10%的重要能源产业。现在,美国开发煤层气的技术已趋于成熟,而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
(2)重油
专家们估计,在全球约10万亿桶的剩余石油资源中,70%以上是重油。目前,我国已探明重油地质储量为20.6亿吨,已动用地质储量13.59亿吨,剩余未动用地质储量7.01亿吨。2005年中国重油年产量达到2386万吨,占石油年产量的13.2%。在常规稀油储量日益减少的大背景下,重油在石油工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3)天然气水合物
迄今为止,全球已探明的天然气水合物储量已相当于全球传统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储量的两倍以上。
由于天然气水合物是在低温﹑高压下形成的,被高度压缩,一旦减压便会迅速分解,极易造成井喷。且天然气水合物矿藏哪怕受到极小的破坏,都足以导致甲烷气的大量散失,甚至还可能引发地质灾害。
因此,对“天然气水合物”,目前还处于理论摸索和勘探调查阶段。对天然气水合物钻采方法的研究工作将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向石油行业提出了新的技术挑战。
2.3节能
我国是人均石油拥有量十分匮乏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石油利用效率最低的国家之一。据测算,我国石油资源的采收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等于增加2亿多吨的可采储量。
节能降耗、污染治理等技术的应用不广泛,采出程度较低,一些重大能源技术装备自主设计制水平还不高,这些已成为提高我国石油产量的重要制约因素。应强化石油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从管理、技术和结构三个角度,在改进能效方面做出更加积极的努力。
在节能方向上,我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石油供应多元化
目前中国90%以上进口的石油需要从海上船运,且船运任务多由外轮承担,一旦遇到突发情况,将处于极为被动的局面。从国家战略的角度考虑,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基地,力求原油供给途径多元化,对维护石油资源是十分必要的;而加大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力度,以作为石油类燃料的替代品,也是必要手段。
(1)石油战略储备基地
目前已建成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四大基地(镇海、乔山、大连、黄岛),未来可能陆续在中部地区也建立石油储备基地。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也能大大减小由油价波动所导致的经济方面的影响。
(2)中俄和中哈陆路原油运输通道
已建成的中哈石油管道由哈萨克斯坦阿塔苏通向新疆独山子,是我国建设的第一条跨境输油管道,设计年输油能力2000万吨。中哈还将建第二条石油管道。
中俄泰纳线已经动工,泰纳石油管线一期工程将修建斯科沃罗季诺-大庆的支线,年输油能力为2000万吨,可以大大降低我国原油进口的压力和风险。同时,在俄罗斯彻底完成铁路现代化改造后,对我国原油运量可提高到3000万吨。
目前,中俄哈三国已经成为能源战略合作伙伴,正在进行很好的合作。
二﹑能源发展的趋势
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2004年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研究报告称,全球变暖将导致世界上四分之一的陆地动植物在未来50年内灭绝。
从全球的角度考虑,无论是出于对传统化石能源储量日益减少的担忧,还是为避免全球气候变暖的可怕后果,开发可再生能源已是必然趋势。
1.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指的是: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水能﹑海洋能等。
其中,太阳能光热利用、生物质能利用、风能利用在未来5~10年,将是国内的重点研究方向。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专家已于近日表示,2020年,生物质液体燃料将替代1000万吨中国成品油消费。届时,可再生能源将占中国能源消耗比重的10%。
未来几年,可能会掀起一股开发生物质能的热潮,这就会导致一些潜在的不利因素:
(1)粮食
生物能源分为二类:一是从甘蔗、玉米和薯类作物中提炼燃料酒精(乙醇),二是从向日葵、油棕榈和蓖麻等油料作物中精炼成生物柴油。过度开发会导致油粮价格上涨,威胁到人类生存的问题。我国日前已经限制使用玉米等可食用谷物作为生物燃料的原料,鼓励生物燃料产业“坚持非粮为主”,保证生物燃料的发展既不能影响人们的粮食消费,也不能同粮食争夺耕地。由中德合作的秸秆变柴油项目已落户山东淄博,这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再生能源发展领域都有着重要意义。
(2)水
若要大力发展生物质能,则需大量粮食,这意味着需要大量的水。而我国水
资源并不丰富,甚至很多地区都存在水资源贫乏,这是一个严重制约。
2.从环保的角度的建议转
1)从煤和有机废料中提取甲醇
可从煤炭、木头甚至有机废料中提取甲醇,直接添加到汽油中作为清洁的汽车燃料,可有效减少汽车尾气排放造成的污染。
(2)开采垃圾气
全球每年产生有机废料,通常人们把它们作为垃圾进行焚烧,这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而在缺氧条件下经生物降解,垃圾能大量产生甲烷气。全球每年可利用的垃圾气约为,对这种气体进行开采不仅可降低垃圾污染和温室气体的排放,并有助于降低世界能源的供应负担。
三﹑总结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能源问题将进一步成为制约世界经济发展的瓶颈,人类对能源的渴望会成为影响世界安全和稳定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这一切要求我们要清醒地了解能源的发展趋势,重新认识未来的能源格局,走能源、环境和经济发展良性循环的路子。
只有降低长期处于主导地位的传统能源的竞争力,将核能和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逐渐居于主导,这样人类才能携手共建一个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