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少数设置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的大学之一,她培养的毕业生都在做些什么?很多身处其中的年轻毕业生也渴望了解。
缘起与宗旨
中国科大新创校友基金会认为,中国科大年轻毕业生与学生应掌握院系校友职业发展量化分析数据。本研究是新创基金会第二份针对中国科大院系校友职业发展量化调查。了解并量化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毕业生的职业发展状况,对回顾毕业生培养质量、改进教学体系与启发在校学生职业规划,均具意义。
名称约定:中国科大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前身为由著名科学家赵九章先生于1958年创建创办的应用地球物理系,1978年重组建立地球和空间科学系(7系)。2001年成立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为简便计,本文将所有该系和该学院的各个专业毕业生通称地空学院校友或7系校友。地空学院设有地球物理(地物)、空间物理(空物)、地球化学(地化)、大气(大气物理)和环境(环境科学)等专业。
一、调查说明与方式
新创基金会向7系多个班级的校友发送调查问卷,共计回收近500份问卷。其中787、8207、8307、8407、8607、8907,9307、9507、9807、9907,0007、0407、0507等至少13个班级,问卷反馈比例均在60%以上。研究还综合基金会校友数据中心的数据,全景式的披露了文革后中国科大7系校友的职业发展与分布状况。
对集中行业,还提供了科大校友(不限7系)的情况,因此对其他专业校友择业,也可作参考。
数据处理说明:由于每个年代的不同班级之间可能会存在差异,我们对每个班级的数据均进行图表分析,最终发现,以年代为单位分析的数据可以反映总体水平。因此为了简化图像,便于读者阅读,将77~79,80~89,90~99和00~05不同年份入学的数据分别合并处理。特此说明。
二、毕业直接去向和最高学历对比
2.1毕业直接去向对比
根据数据分析,基本每个专业的深造比例均呈上升趋势,而工作比例下降。国内深造比例在不同专业不同年份基本都高于出国留学比例。
值得一提的是,毕业直接去向并非最终学历,直接出国率更非最终出国率。不少校友在工作后,又选择继续在国内外高校深造获得更高学历。
2.2最高学历对比
2.2.1不同专业的最高学历对比
由图1和图2对比可知,很多校友工作后又继续深造。总体而言,7系校友获得博士学位者比例不低于60%,而硕士以上学历者高达80%甚至90%。
2.2.2本行与转行校友的最高学历对比
三、7系校友所从事行业
3.1转行vs本行
3.1.1不同年份的转行情况对比
在2000年之前,转行率高于40%,甚至在80年代高于60%。而2000年之后,转行的比例明显降低,各班级均低于35%。
3.1.2不同专业的转行情况
空间物理专业的转行比例要高于其他专业,地化次之。
说明:
首先,我们担心80年代高转行率是由于一两个班级的偶然误差造成,故对8007~8907收到的问卷均进行了分析,除了8107转行比例为35%(8107等几个班级获得的问卷反馈数较少,未知能否正确反应该班级的情况)和8307为50%外,其余班级均高于60%。
其次,高转行率恰恰证明科大本科教育的成功,这象征了科大学生选择的自由。中国科大的教育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自由,而非限制学生的发展。如科大人也必须“学以致用”,则与学院、技校同样缺少创新。更不可期盼新学科和新行业的诞生。
3.2本行校友职业分布?
从不同专业来看:
大气专业:多位校友从事气候研究、天气预测,多位供职于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或其他大气所和高校。部分校友致力于环境污染和治理,也有从事海洋观测预报工作的。
地球化学专业:主要从事环境保护和地球化学方向科研工作,也有部分在石油行业。
空间物理专业:大都从事科研工作,也有从事以上提及的各行业的。
3.2.1科研院所任教
在美中知名高校和研究所任教授和研究员者较多。
中国科大海外学术兵团调查显示,约有40位7系校友在Yale、UIUC、Rice、Columbia、Brown、UniversityofTexas等知名大学任教,主要集中在美国。林间(777),WoodsHoleOceanographicInstitution资深研究员、钮凤林(837)是Rice大学教授;黄永松(797)是Brown大学教授;彭志刚(9307)是GeorgiaInsituteofTechnology副教授。
7系校友在中国科大任教者甚多。陈晓非(777)是地空学院前任执行院长;地空学院现任领导中,院长陈顒(6013,建校时13系为地球物理系)、执行院长汪毓明(9507)、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刘斌(8107)、副院长陈福坤(8207)和姚华建(9607)均是7系校友。9807应该是出科大教授最多的一个班级,至少有11位校友在科大任教:郑磊、刘奇、冷伟、潘宗浩、郑建秋、赵文、薛向辉、张少兵、李王烨、王毅。
有趣的是,7系校友也有多位转入其他行业任教且崭露头角,例如蔡恒进(797,武汉大学国际软件学院教授)和韩伟力(9307,复旦大学软件学院教授)从事软件研究;王亚平(827),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
3.2.2地震局、气象局、环保局
在地震局就职的多为地物专业校友,气象局多为大气科学专业校友。王善恩(807),国家地震局副司长;车时(8107),国家地震局监测预报司副司长;方韶东(8307),中国地震局发展与财务司副司长。彭忠(0007),中国气象局。
石油能源
绝大多数是固体地球物理专业,少数来自其他专业。根据这些校友填写的行业详细情况,多数从事石油勘探工作,也有部分从事OilfieldService。校友任职企业均为世界知名公司:肖永登(9807)、李正学(9907)、刘静波(0107)、邵光富(0207)、林峰(0207)、马宁(0307)、杨乐(0407)等均在CGG任职;朱骏(8207)、卢振刚(8907)、薛彦伟(9607)、程昕(9807)、谢丽莎(0307)等任职Schlumberger;,其他如Shell、Chevron、ExxonMobil和BakerHughes等企业均有不少7系校友。而从事石油行业的校友不仅仅限于7系,其他专业也有很多校友从事石油行业。新创基金会此前曾就德州石油行业校友进行调查,发现物理学院(2系和4系)和工程学院(5系、9系和13系)校友甚至多于7系校友。
环境保护
航空航天
3.3转行校友从事哪些工作?
7系校友改行做互联网、金融、通信与半导体的人数较多,其他行业如新闻媒体、物理、化学、律师、教育培训、咨询、制药、食品等均有校友从事。具体行业分布如下:
说明:选择“其他”选项的比例较高,因我们无法在问卷中涵盖所有行业,校友填写的“其他”选项,也几乎包含各行各业。这正如多数转行校友在问卷中所写:科大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更重要的是科大教给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在哪个行业都适用。
不走寻常路的职业生涯
金融与咨询:钱中山(807,IDG合伙人)、李爱民(807,中国风险投资有限公司合伙人)
媒体:程伟光(787)是光明日报摄影美术部摄影记者,朱力远(827)在南方周末做科学版编辑。彭斌(8107),中国科学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
房地产:胡万进(8307),远洋地产有限公司总经理。
四、转行与本行校友现状对比
4.1收入对比
海外校友收入情况对比:
4.2满意度对比
从下图中可以看出:
7系校友对目前生活普遍满意,但是满意度随年级逐渐降低,但是70年代的校友满意度稍低;从事本行的校友满意度稍高于转行校友。
推测可能的原因:
首先,随着大学生人数增加,生活和工作压力增加;加上房价居高不下,年轻校友刚刚工作甚至部分尚在深造,面临组建家庭和生育,压力自然更大一些。我们对比了9807、9907、0007、0407和0507五个班级,满意度也随年级降低。
其次,转行校友可能付出的努力更多,生活的期望值更高,所以对现状的满意程度稍差,但是对比并不明显。
4.3关于转行和重新选择专业
考虑过转行的校友约为半数,但是大多是偶尔考虑,在2000之后入学的年轻校友中,考虑过转行的比例更高,占70%以上。是否考虑转行,与对现状的满意程度吻合。
4.3.2转行校友重选专业,他们更倾向于哪些专业?
可以看出,计算机和物理备更受校友青睐,愿意重新选择7系的校友不多。互联网行业的迅速兴起,使得大家更倾向于选择这个目前较为景气的行业。而选择物理者出乎意料得较多,可能原因是7系课程设置含较多物理课,且不少校友转行后从事物理研究。
五、建议部分
5.1对科大本科的建议
注重实践与应用,而非止于理论(这是校友建议最多的一点):很多校友提及科大的课程设置过于偏向理论,建议校方(院方)应该增加学生与工业届的接触;如有可能,在暑期安排实习;毕业设计也多与工业结合。
加强学生与科技前沿的接触: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科研进展,拓展学生视野。多位校友提及专业课设置存在问题,学生视野不够开阔。如果可以,增加国外实习考察计划,培养出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学生。
注重培养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如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5.2对年轻校友和学生的建议
打好基础:本科是重要的知识积累和基本功训练阶段,应该充分注意和重视!无论从事什么行业,坚实的学业基础和学习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注重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如前面给学校的建议一样,学生自身也应重视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的锻炼,这些技能在工作中可能与专业知识同样重要。
写给想转行的你:如果确实对本专业不敢兴趣,趁早转目标专业;若不明确目标,也要学好基础课,并选修一些可能感兴趣的其他专业课程,寻找兴趣方向。
六、7系校友对学校和年轻学生的建议原文
我们认为不管如何提炼总结,不如校友切身感受。故将建议原文附在此处,供需要者阅读。
6.1对科大本科教育的建议
-开阔学生视野,给本科生指派导师。将所系结合落到实处,鼓励学生暑期参加科研。
-专业教育比较偏理论,与国外环境,石油,矿业等教育相差较远。
-maketheeducationmorepracticalandrelatedtorealworld.getthestudentsinvolvedmoreinscienceprojectsinsteadofjustreadingthebookanddoinghetests.
-与社会单位多接触与交流,在校与国家地震局,各省地震局的业务多多沟通交流,达到双赢。
-加强对校园外面社会的认识,开阔眼界,不能讲未来的工作范围仅局限在科研领域。
-学生可能理论功底还不错,实践性的教学还比较欠缺,需要加强。
-坚持科大自己的特色。尤其在世风浮躁的当前,尽力摆脱世俗的束缚,为学生提供一片让思想自由飞翔的天空,显得尤为可贵。也许对当代的年轻人来说,这是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可以“异想天开”的机会。而人类科学的进步,很可能就是仰仗那些敢于“异想天开”的年轻人。
-这也许是国内本科教育的通病,专业性太强,普遍性,素质性教育不够。大部分学生毕业要面向社会,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就没有那么必要了。因此,应始终保持基础课教育的强度,压缩专业课教育,增加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尤其是根据专业特点,加强本科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
-提早进行理论和实际的结合,请本科生较早接触实际项目。结合实际项目深入认识学习的专业知识。
-Icanspeakfortrainingofstudentsthatleadstoascientific/researchcareer,sincethisistheonlythingIknowof.IthinkthatUSTCremainsoneofthebestuniversitiesintrainingfuturescientists.However,Ibelievethattherearesomewarningsignsbasedonmyexperience(IhaveworkedwithquiteafewUSTCstudentsinthelasttenyears,andalsoItaughta6weeklongsummercoursein2014atUSTC).Theyshouldhaveconfidenceandhighgoals.Theyshouldnotbetooconcernedwithsettlingdownonanoftenmediocrejob.Idonotknowhowtoteachthese,butthisisimportant.Ofcourse,keepthevigoranddifficultylevelofcourses(math/physics/geosciences).Itwouldbegoodtoaddbackquantummechanics,electrodynamics,andstatisticalmechanicsandtherodynamics.
-尽可能让学生了解和学习最新的学科进展和热点。
-Encouragestudentstoexploredifferentfields.
-可以在理论课学期中间增加野外实习及考察机会,很多专业课程知识在野外比在课堂更直观,通过实践可以帮助理解书本上的知识,也更有趣味。可以适当增加国外学习考察机会,拓宽视野。建议科大地空学院在一年级针对全校学生开设一些地质学天文学地球环境健康等方面的科普公共课程,一是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二是外系学生也可以更好地了解专业,也可能会吸引到一些对此有兴趣的学生。
-尽早让学生接触实际的科研工作。与国内外的知名院所合作培养,特别是如果能出国交流深造1年。
-能尽早让学生接触科研,了解科研。如果学生确实不合适科研,没兴趣这个专业,那么尽早设立通道,让学生选择,相信社会(市场)的选择。
-1.首先要充分的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这种了解不是专业性的解释,而应该是更贴近生活,更通俗易懂。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确专业不是一定终生的。2.鼓励学多接触专业外的知识,尤其是人文类的3.支持学生参加多种课外活动和挑战自己。4.鼓励学生实习
-就大气专业而言,没有多少真正开得出特色专业课程的老师,整体水平在国内无法和别学校的大气专业相比。
-现在地空学院的环境科学名不符实(被传统地化劫持)。需要加强环境学科的师资及科研力量。中国急需一批环境科学/工程/技术方面的人才去解决诸多环境问题(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等),地空学院需要抓住机会,创建一流的环境学科。
-在中国海洋强国发展战略背景下,建议科大增加海洋领域的专业方向
-不清楚现在的教育状况。当时对未来完全看不清楚,缺少人来引导,同时人文教育也非常缺失。相信现在有改善。
-学业智商和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同等重要。
-创造机会来培养沟通、团队合作、社会能力的培养。在学业上要严进严出。真正厉害的人才是既要学业好也要社会活动能力强。不可因为一个而放弃另一个。这是一种能力。
-面向就业。这个建议不是针对学院,而是希望学校能改善的层面。在读本科的时候,最向往和羡慕的是在科研上做得出类拔萃的前辈、学长们。然而大家都就业以后,能从事科研工作并且在可预见范围内有很好发展的并不多。学霸的光环以外的地方,往往是并不为人所留意的不尽人意和无奈。基础学科就业面本来就窄,校园文化往往只着眼于往学术、科研上引导,毕业就业指导做得很不到位,个人人为是不合适的。
-拓宽学生视野,增加学生和科研之外其他行业接触的机会,包括工程师,企业家,政客等。鼓励有能力的学生攀登科研高峰的同时,提醒学生把高淘汰率的科研作为终身职业的风险。
-1、模块化教学,我念书的时候,计算机软/硬件都要学,比如数据结构和微机原理,感觉软件类的需求远大于硬件类的,二极管三极管8086似乎大概可能好像真的没用,计算机分成软硬件两个模块,学生选择模块吧2、专业教学,大气科学最大的一块业务是气象预报,科大的出身决定了它和气象局系统联系淡薄,不利于本科同学找工作,也不利于和业务部门的相互了解。
-1、环境专业可以考虑增加一些工程方面的课程,毕竟名义上是一个工科专业,而且可以增加想要直接工作的同学的竞争力。2、针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应该做一些工作,帮助学生建立一种比较健康的职业观,帮助或引导他们了解出国、国内深造和工作之间的利弊,尽量减少校内一直以来的出国至上的氛围所带来一些不良影响;另外,有很多选择保研或考研的学生实际上并不是希望进入科研领域,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离开学校之后去做什么。这个可能是属于学校层面的工作,不过学院也可以做一些,并且更有针对性。
-
-多些与社会接触的机会,为就业多些准备
-应多开设求职前景,大学生个人规划,多组织一些学生交流活动,让大家尽早了结就业前景,要么好好学习在本专业好好做下去,要么早做打算,地空学院毕竟在社会上就业面较窄,跳开本专业去找别的工作较难.
-加强社会实践,多让学生去企业,社会上看下,甚至不要局限于在教育科研系统。多了解下社会的实际情况,不要脱离社会。
-做科研工作需要极大的热情与爱好,作为一个偏科研的院系,在教育过程中,建议适当加入职业规划教育,阐明当前专业以后的发展出路是什么,未来将会从事什么样的行业,要从事这样的行业,学生所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素质要求。同时,建议通过一些评测来选别学生兴趣爱好。对于那些不太喜欢这类学科的同学,可以给他们一些建议,让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转入那些更适合自己的专业。
-对学生的未来规划加以引导;帮助分析专业与志向的匹配程度,减少在科大浓厚的学习氛围中随波逐流的可能性,任何人最终仍需要面临社会,寻找工作。
-建议多开设通识课,提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指导。给予自由的同时最好能够给予相应的社会指导,这对于不做科研的同学们可能更有实际意义。
6.2给年轻学生(毕业生)的建议
-Ifyouarethinkingofchangingcourse,pleaseevaluateyourselfandmakedecisiontochangecourseassoonaspossible.Thelongeryoulinger,theharderandmoreyearwasted.
-通过4年的学习,你应该对自己有一个较为清楚的自我认知。这样,如果你真的对做研究有兴趣,那就去继续深造,无论是原专业还是转专业;如果你对做学术型的研究没有兴趣,那就毫不犹豫的去工作,往你自己喜欢的方向和领域一步步转。
-1、要想清楚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能力;2、心要能沉得下来,在另外一个领域要坚持,只有坚持才有沉淀;3、刚毕业的学生不要对钱看得太重(这点很难,现在的经济压力大啊),要看重是否对自己的能力提升有帮助;4、理科的同学比较实在,有点自以为是,要知道自己的这个弱点,要时常提醒自己。
-地空专业很有趣,再试试看。如果还不喜欢,尽早转系。如果来不及转系,先毕业再说。地空专业适应力很强,转行并不难。
-目前学什么专业不是特别重要,关键是了解自己的特长,充分发挥自己优势,做好进入职场的准备。坚定自己选定的目标,坚决果断行动,坚韧不拔的意志,坚信自己作为科大学生是优秀的,一定会成功。
-有好的数学和计算机基础和宽阔的眼界,转行不难。
-要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才,知识的结构和融会贯通十分重要。其基础就在于对知识的积累。因此,无论将来从事怎样的工作,学好每一门课程,认真对待每一次的锻炼机会,都有可能使你终身受益。
-在学校,训练和建立自我的思考和学习方法;培养对各种科学的兴趣。保持与其它系的交流。学好基础课程至关重要。不必为将来干什么去想太多,但必须让自己具有知识,能力,才能在未来行业具有竞争力和成功的实力。
-最后从事大学专业的人其实不是很多。科大的人做技术都肯定没有问题。不管在哪里,找一个有潜力的新兴的技术方向,比如IT,金融,其他高科技等,自学,辅修,或者培训,入门后,基本可以做得得心应手。站稳脚跟,往下怎么走,主要看个人的兴趣和视野。我在科大做过学生干部,记者,这些社会活动为我现在的工作打下一些基础,主要是怎么看人和这个世界。“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这个话有不少借鉴价值。多深入了解自己,多广泛了解这个多彩的世界。以后会有很多优秀的人来自你们中间,我现在就知道!
-所学的知识并不一定能直接用上,但是教育是个能力培养的过程。对自然的观察和研究影响以后世界观。地空学院教育面广,发现并保持对工作的兴趣和热情是能让职业长久最关键的。
-不论将来从事什么行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学习都有非常大益处。除了基础和专业知识,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可能更重要。
-喜欢什么就去努力尝试并坚持,但喜欢不一定就能做好,接下来还需要在喜欢的基础上从点滴小事努力干起,坚持若干年。
-主要还是要培养对专业的兴趣,另外,还是要坚持,有很多的专业,目前看可能不热,但总需要人做,坚持做下去,就会成为某个小领域的专家。
-Ingeneral,theworldandeveryfieldarechangingfast.Sobepreparedtofacethechallengesinspiritbutdon'tworrytoomuch.YouknowwhattodowhenyougetintoasystemoranorganizationandIknowyouwilldothebestandbecomethebestwithyoureducationatUSTC.JustenjoytheexcellenteducationandmakegoodfriendswithyourclassmateswhenyoucanatUSTC.Theseareyourlifetimeresourceandtreasury.Forspecificfield,Ibelievetherearemanydevelopmentspaceintheoceanicscienceandapplications.Thisisafielddevelopedfarbehindtheatmosphericfields.AndbothChinaandtheothercountiresneedmanyprofessionalsintheoceanicfields.Studentscandevelop/growhis/hercareerwithgrowthofthesamefields.
-打好数理化基础、加强地球科学专业课程学习,为现代定量化地球科学研究做好知识储备。
-不要只呆在学校里,要多到社会上走走,参加政府,企业和其他大学组织的各种活动。视野高大上,你才会有更多的选择。
-你永远不知道,20年后你在做什么。把当下的每一件事做好,你一定能胜任未来的职业。不要想的太远,科大人的选择很多,每一条道路上都有别样的精彩。
-对于准备出国的学生,将来能够在美国的大学继续从事学术活动的机会虽然有,但并不多。很多人都改行了,为了生计,这个只能是出去了以后才知道。大学教育的本质还是培养人的思维方式的。英语,外加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中的一门,必须要学好啊!否则就不太像科大的学生了。
特别致谢:7系多个班级提供了热情的帮助。中国科大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的多位校友教授为前期完善问卷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和意见。
附录:图说中国科大地空学院校友代表(非学术界)
以下是新创基金会了解的部分中国科大地空学院代表性校友简介(以工业界为主)。地空学院校友的学术成就在中国无出其右,但考虑到90%毕业生将进入工业界发展的现实,以下名单仅学界之外的校友。我们并不断言入选以下名单是成功或杰出的标准,但希望其职业道路对年轻校友有所启发。
777张云飞,亚信科技共同创始人
张云飞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友新创基金会筹备委员会委员(无薪志愿者)
张云飞先生,中国科大777(地球与空间科学系)校友。浙江省长兴籍。先后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空间物理学理学学士、中国科学院天体测量学与天体力学理学硕士、美国波士顿大学物理学与天文学硕士、美国波士顿大学物理学与天文学博士。
张云飞先生曾先后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助理研究员;美国波士顿大学任计算机系统管理员和美国哈佛大学哈佛史密松尼天体物理中心任系统分析师。
作为亚信科技(AsiaInfo)的共同创始人,张云飞参与了中国互联网的设计及构架。主持了ChinaNET,UniNet和CNCNet三大全国骨干互联网的设计和建设。之后,张云飞先生在2000年创办了游龙网络科技公司(DragonFlowNetworksInc.)并任董事长。在2000年至2006年间张云飞先生出任美国IPDynamics公司首席技术官及董事。张云飞先生还曾兼任上海市信息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和邮电出版社《电信技术》顾问等职,并是国际互联网工程工作组(IETF)提案RFC1842的作者。
777周天群,大全新能源公司
周天群在2009年-2015年曾任大全能源首席技术官。2008年周天群曾任加州圣克拉拉SiliconQuestInternational公司产品经理。
2004年至2008年,周天群曾任加州圣何塞的MEMC电子材料公司(MEMCElectronicsMaterials,Inc.)的高级现场应用工程师。2001年至2004年,周天群担任美国西岸石英股份有限公司(WestCoastQuart)硅类产品业务部门经理。1998年至2001年,担任美国UnisilCorp公司运营总监。1994年至1998年,周天群担任日本SUMCO(前MitsubishiSiliconAmerica)高级工艺工程师。
1993年获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工程与材料科学博士学位,1986年获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硕士学位,1982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学士学位。
777温俊山,美国加州当尼市公用局局长
温俊山1982获中国科技大学地球化学学士学位。1983年赴美国留学,先后就读于加州理工学院和UCSD,获地球化学硕士和环境化学博士学位。他有美国加州注册职业工程师执照,加州供水系统最高级(5级)专业执照和水处理最高级(5级)专业执照。现任美国加州当尼市公用局局长,主管城市水资源开发及管理,供水,排水,都市开发和环保项目。温俊山是中国科大洛杉矶校友会主席。
777唐明,卡南吉医药董事长
唐明,毕业于四川省成都市第11中学,1977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1981年获得首届郭沫若奖学金,1982年获得学士学位。同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1987年获得宇宙化学专业博士学位,后来被明尼苏达大学商学院录取,1990年获得MBA学位。
2004年,唐明参与创立桑迪亚医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担任COO。
唐明现任上海卡南吉医药/再新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再新医药主持的国际领先水平的靶向抗癌新药项目——CM118目前推进顺利,已完成临床前研究,并向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交临床申请。唐明博士借鉴高科技领域轻资产型“知识产权公司”的成功经验,运用创新的VIC商务模式,低成本而快速高效地开展创新药物的研发。
777杨超平
杨超平,1977年从广州市三十中考入科大地球与空间科学系,1982年通过CUSPEA到卡耐基梅农大学并于1988年获取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杨博士和布兰兹博士于1992年成立麦可公司。
杨超平是OriginlabCorp创始人与总裁。
777董其奇,印度塔塔集团中国区首席执行官
董其奇,贝勒大学(BaylorUniversity)物理系博士,原神州数码高级副总裁、神州数码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CEO。
董其奇在美国有十多年的信息技术、咨询和企业管理的丰富经验,曾在美国花旗银行任副总裁。
777叶长荫
叶长荫,安徽黟县人,1957年11月生,无党派,1975年3月参加工作,1978年3月至1982年7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化学专业学习,1982年至1985年7月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所金属腐蚀、磨损及防护专业硕士研究生,1987年11月至1988年12月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所金属腐蚀、磨损及防护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生学历。历任合肥工业大学化工系助教、讲师;黄山市科委科技开发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黄山市化工总厂副厂长;黄山市科委副主任;黄山市科技局局长,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等职务。2016年1月当选黄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787于晓武
于晓武1994年创办了北京友仁居餐饮集团并出任董事长。集团共有直营店6家,加盟店7家。
787程伟光
程伟光,1987年从黑龙江伊春市南岔区二中进入中国科大地球空间科学系学习。1989年获得西南政法学院学士学位。他是《光明日报》著名摄影记者。
797胡明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所长
胡明春,曾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兼天线微波部主任、天线与微波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南京分部主任。199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总参兵种部、兵器工业总公司、电子部先进个人;1999年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2001年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江苏省“333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2004年国防科学技术二等奖,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科学技术一等奖。曾获南京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2016年7月28日,出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兼党委副书记。该所被认为是中国雷达工业的发源地。胡并非第一位出任十四所所长的科大校友。
807丁晓方
丁晓方是方瀛研究与投资联合创始人和首席投资官。
丁晓方曾就职于全球三家顶级投资公司共有超过二十年投资亚太市场的经验。丁曾在资本集团旗下的资本研究公司工作十二年,研究和投资于中国互联网及软件行业、大型综合控股公司、消费品公司、以及亚洲石油、天然气、炼化和石化行业。他同时也是中国投研分析主管。在加入资本集团之前,丁先生于1998-2002年间在香港怡富资产管理公司(后被摩根资产管理公司收购)担任四年大中华基金经理一职。他还曾于1994-1997年间在纽约Manning&Napier基金公司担任亚太区股票分析师。
丁晓方曾于1985-1990年在中国国家计划委员会任职。丁晓方本科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系统科学和管理科学专业,并拥有美国罗切斯特大学MBA学位。
807钱中山
钱中山,1980年从扬州进入中国科大,通过CUSPEA项目留学哥伦比亚大学,并获天体物理学博士。
曾供职于美国巴克莱资产风险管理公司任副董事。曾任搜狐公司CFO、金融街总裁兼CFO。曾任IDG资本高级合伙人。
807李爱民
李爱民,现任中国风险投资有限公司合伙人、高级副总裁,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董事长。
李爱民198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专业,曾担任科技部科研条件与财务司处长,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馆科技领事。
李爱民是国内较早开展创业投资研究的专家,1997年从美国Duke大学进修创业投资回国后,成为国内创投政策的早期制定者之一。他是国内首家同业组织----北京创业投资协会的发起人。
在科技部工作期间,李爱民还先后参与过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制定、科技贷款管理和科技经费管理等业务。李爱民2011年加入中国风险投资,负责基金发行和投资后管理等业务。在他的领导下,近两年已经募集了五只基金。他还受聘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外导师和中关村创业导师。
807高滨,金维资本创始人
金维资本(InvealthCapital)首席投资官/创始合伙人。前GuardCapital策略总监,曾任美银美林(BankofAmericaMerrillLynch)董事总经理、亚太区利率策略研究主管,进入业界前高滨任职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Kenan-Flagler商学院金融系并获得终身教授,2002年至今在清华经管学院后五道口金融学院任特聘教授。高滨是普林斯顿大学博士。
817张捷,GeoTomo
张捷1996年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地球物理学博士。他曾分别在美国政府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工作过。自2009年起,张捷教授开始先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从事勘探地球物理教学与科研。2011年他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加入中国科大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2012年张捷教授荣获国际勘探地球物理学会(SEG)颁发的ReginaldFessenden科技成就奖,2015年荣获该学会颁发的OutstandingEducator杰出教育奖,并当选为该学会的国际荣誉讲师(HonoraryLecturer)。美国商务月刊《快公司》中文版评选张捷教授为“2015中国商业最具创意人物100”第一名。
张捷自2009年起担任GeoTomo公司董事长,首席科学家。
827朱力远,《南方周末》科技版主编、作家
朱力远,笔名朱也旷,1966年生,江苏泰兴人,《南方周末》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87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系(827),1990年获固体地球物理学硕士学位,2000年调入《南方周末》,主持“科学”版。
朱力远在科学和人文方面具有较深厚的素养,是中国市场化媒体科技传播实践的先驱。调入《南方周末》以后,他致力于科学技术的公共传播工作,所主持的“科学”版视野开阔,别具一格,对科学事件的内在价值具有独特的理解和准确的判断,为来自科学界的重要声音提供客观、公平的平台,并努力追求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报道效果。他与《南方周末》的科学记者以及其他媒体从事科技新闻的同行一起,为改变当下中国科技传播的落后现状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他做出的在专业性的科学报道和大众趣味之间进行有效传播以及在理性的科学精神中加入温暖的人文精神的努力,使科学报道有了一种独特的美和动人的地方。
虽然朱力远致力于科学报道,但是他在文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被认为是中国少有的思想型作家,著有诗集《没有穹隆的教堂》,长诗《弃屋》、《客西马尼花园的祈祷》,长篇小说《白乌鸦》,实验话剧《三巨人或E=MC^2》。作品主要在《方法》、《读书》、《收获》、《小说家》、《人民文学》等报刊上发表。
837沈浩
沈浩,837,从中国科大地球空间科学系毕业后曾供职于中国地震局信息中心,现任北京博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837沈春华,汉智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沈春华是837校友,200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得法学硕士学位。2006年创办北京市凯晨律师事务所,任事务所合伙人、专职律师。现供职于汉智律师事务所任合伙人。沈春华律师擅长于国际贸易、经济合同、房地产等领域的诉讼与非诉法律事务,以及企业改制与上市、公司并购与重组、外商投资等非诉法律事务。
837杜云松,SMBC-CM董事总经理
837空间物理专业校友。1993年获得马里兰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现任纽约SMBC-CM(三井住友银行-资本市场)董事总经理。
847母润昌,宝城期货总经理
母润昌,1989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1992年获中科院理学硕士学位;2006年获武汉大学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自1995年3月起历任中国国际期货公司交易部总经理、中国国际期货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武汉华中期期货公司总经理、中国中期期货业务总经理、北京中期期货公司总经理。
母润昌2010年3月加入中国诚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担任副总裁,中诚信资讯科技有限公司总裁。他现任宝城期货总经理。母润昌还兼任中国期货业协会理事、北京期货商会监事长、河北金融学院兼职教授。2007年,荣获“中国经济百名杰出人物”的称号,2008年6月,荣获“十大中华经济英才”特别奖,2009年1月获第八届中国改革十大新闻人物奖。
母润昌2014年5月出任新创基金会第三届执行委员会委员。
847谢学峰,恒星资产董事长
谢学峰1984年从广西进入中国科大地空学院学习,毕业于无线电系。曾获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MBA学位,现为恒星资产董事长。
宋汝彪,857
宋汝彪,中国科大毕业后前往西北大学留学,现为JPMorgan董事总经理。
857施永辉,大成基金基金经理
867潘国明,江苏国明农业董事长
潘国明,浙江临安人,1986年从临安于潜中学考入中国科大地球空间科学系(867校友),专业是地球化学,毕业后在国土资源部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工作,之后与研究渐行渐远。先后供职南京普瑞纳饲料有限公司、汇通饲料有限公司。2002年创建南京天福农牧业有限公司。2009年创建江苏国明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他是宿迁人大代表,沭阳县养猪行业协会会长,沭阳县浙江商会常务副会长。
867季旭,每天创始人
每天创始人(悦知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CEO)。季旭是867地球物理专业毕业生,1995-1997年获得犹他大学计算机硕士和地球物理硕士。
季旭曾任新浪技术副总裁,雅虎北京研发中心联合创始人,并曾任职微软、Zynga(任资深总与中国工程院负责人)等。入选北京海外高层次人才(海聚工程)。
877邓中翰,中星微电子董事长
邓中翰,江苏南京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微电子学、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技术专家,1997年留学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获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博士、物理学硕士、经济学硕士学位。第十一届和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第八届中国科协副主席,第十一届全国青联副主席。2016年5月担任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挂职)。
邓中翰现任中星微电子董事长,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2005年率领中星微电子公司成为我国第一家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芯片设计企业。邓中翰于2009年当选为最年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2013年再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877陈兴中,AllianceBernstein董事总经理
陈兴中是AllianceBernstein董事总经理,GlobalHeadofAlgorithmicTradingStrategies,ElectronicTrading。他曾供职于organStanley。
陈兴中2000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博士学位。
877楼英明,能力天空创始人
877徐国洪
北京市千人计划入选者徐国洪,1987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1995年毕业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获博士学位,曾经成功地创办了深圳茁壮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目前该公司已成为数字电视市场旗舰企业。徐国洪1996年被评为“美国优秀青年科学技术工作者”;2001被评为首届广东省“归国留学人员创业之星”;2005当选第十届深圳市“十大杰出青年”;2006年被评为“广播与电视技术创新人物”。2007年徐国洪创办了北京易路联动技术有限公司。
897周鸿松,中信证券董事总经理、中信证券信息与量化服务公司副总经理
周鸿松,897校友,1989年从辽宁锦州中学考入地球与空间科学系,美国哈佛大学天体物理学博士。曾任野村证券公司亚太区定量分析与算法交易主管、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的纽约、东京办公室定量分析与算法交易主管。2012年8月加入嘉瑞咨询(香港)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和首席执行官,负责公司整体战略、产品开发、客户服务和投资者关系。2013年10月至今,任中信证券董事总经理、中信证券信息与量化服务公司副总经理。他被业界公认为研究市场微观结构的专家。2011年,周鸿松和他带领的团队获得了《亚洲银行家(TheAsianBankers)》的“最佳算法交易系统奖(TheAlgorithmicTradingSystemoftheYearAward)”。
周鸿松2001到2002年供职于McKinsey(Stamford,Conn)担任咨询顾问,专注于高技术市场的咨询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