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海燕优秀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知识与能力:
1、熟读课文,从整体上领会课文的深刻。
2、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时代背景,探究海燕等形象的象征意义。
3、了解烘托、对比、象征等表现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
2、通过多层次诵读、多角度发现、个性化体验、艺术性创编等一系列课堂实践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的步步推进。开展小组讨论、圈点批注、仿句说话练习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以朗读为主线,通过设计精巧的微型话题,在学生与文本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架起和谐的桥梁,进行平等式对话教学。
3、通过猜谜语、当翻译的活动理解课文含义和象征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勇敢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的乐观、战斗精神。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时代背景,从整体上领会课文的深刻,探究海燕等形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了解烘托、对比、象征等表现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课时安排:课前预习阶段要求学生了解作者、掌握字词。课文阅读教学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是第一次给大家上课,希望我们都能在精彩的语文世界中得到更多收获!
如果在一个天昏地暗、电闪雷鸣的天气里,你们喜欢呆在哪里呢
但是有一种鸟却总是很勇敢的在这样的天气里,在浊浪滔天的海面上穿梭、飞舞。这种鸟叫什么名字呢(交流搜集到的关于“海燕”的资料)
海燕,一种海鸟,体色苍灰,两翼细长,常掠海面疾飞。暴风雨来临之前,海燕常在海面上飞翔。被成为“暴风雨的报信者”、“暴风雨来临前的预言者”。
(学生介绍作者)
高尔基(1868-1936)俄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出生于木匠家庭,四岁丧父,十岁就为生活所迫,走向社会,到处流浪。他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等,备尝人间苦难。他亲眼看到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压迫和剥削,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他第一次投稿时具名为马克西姆·高尔基(俄文意为“苦难”)。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亲》和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高尔基唱给“海燕”的颂歌。(板书课题、作者)
二、多层诵读——感知课文内容
1、播放录音范读。
要求学生凝神静听,用概括性语言说说那你听后的感受或描述你脑海中呈现的画面。
2、分组合作研读。
(1)、自由朗读课文。
(2)、全班分成三组,分别完成如下任务:
A、用——画出描写风云雷电的词句,找出暴风雨的变化,并按照“暴风雨”的格式起小标题。
B、身处这样的险恶环境,海燕的表现又是怎样的请同学们用~~~~~画出直接描写海燕的段落或句子,选择你喜欢的读一读。并补充题目“的海燕”
3、指导揣摩精读。
(1)、验收分组学习效果,指导朗读。完成板书。
风云雷电:
暴风雨(的变化):孕育—迫近—将临
高傲、勇敢……的海燕:渴望—迎接—呼唤
海鸟们:呻吟、飞窜、恐惧、胆怯、躲藏
(2)、《海燕》是一曲激情澎湃的交响乐,共分三个乐章。你能划分出来吗
(3)、思考:暴风雨渐次逼近的险恶环境对于表现海燕的形象有什么作用(把握环境逐次变化对烘托海燕形象的作用。)
(4)、体会写其他海鸟对于表现海燕的形象有什么作用(对比反衬)
4、角色对抗朗读。(暴风雨vs海燕vs海鸟们)
四、难点突破——感受象征手法
(1)、学生介绍课前搜集到的背景资料:《海燕》写于1901年,当时,欧洲的工业危机波及俄国,工厂纷纷倒闭,大批工人失业,再加上沙皇统治日趋黑暗,人民群众无法忍受,反抗情绪日益高涨,革命斗争蓬勃兴起。高尔基1901年2月19日从故乡尼日尼·诺夫戈罗德来到彼得堡,参加俄国作家协会为纪念农奴解放40周年而举行的特别会议,发表了抨击沙皇政府的演说。3月4日,几千名大学生和工人为沙皇政府把183名大学生送去当兵,在彼得堡喀山广场举行游行遭到残酷镇压,有些人被打死,许多人受了伤。高尔基参加了这次游行目睹了沙皇政府的暴行,极为愤慨。3月12日他回到故乡后,根据当时的斗争形势和参加的感受,写成了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海燕》就是这篇小说的尾声部分。
2、作者仅仅是在描绘暴风雨到来之前的场景吗如果不是,那么作者写到的.一些具体事物都代表了什么呢大家不妨把它当谜语来猜猜。
学生发言,教师相机板书,总结:实际上这里面正是运用了一种文学表现手法,那就是——象征。
3、从刚才的猜谜语活动中大家能发现“象征”是怎么回事,又具有什么特点吗
(象征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它往往着眼全篇用具体事物表现抽象的意义。)
4、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下一个活动:当翻译!把本文的文学语言译成直白的语言。这样更好地理解课文含义和象征手法。
(1)、老师作示范:“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象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可译成:“在大革命风暴来临之前,人民群众还没有觉醒,反动势力喧嚣一时。革命先驱在顽强自信的奔走呼号,宣传革命……”
(2)、请同学们选择其他相应的语句进行翻译。
请大家全体起立,像海燕一样,勇敢地、充满激情地把课文朗诵一遍!(配乐)
五、拓展延伸,体验升华
斗转星移,逝者如斯。转瞬间,一百多年过去了。而今,俄国的革命形势与百年前相比已经面目全非,就连国家名称也经历了“沙皇俄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独联体(包括俄罗斯)”的变化,真是风云变幻、世事沧桑!但是,高尔基笔下的海燕仍有不朽的生命力。我们也应该与时俱进,让海燕的积极、勇敢、乐观的战斗精神在我们和平幸福的生活中发挥作用。
1、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既有温煦的爱的阳光照耀,也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的考验。下面请大家以“暴风雨”为话题讲述自己的故事,谈谈自己在生活中遭遇过怎样的暴风雨,又是如何战胜暴风雨并获得怎样的人生启示。
2、自主创编——仿句说话:假如我是(海燕),我将对(海鸥)说(收起你对暴风雨的恐惧吧),因为(生命本身不同寻常,所以不仅要善于享受生活中的阳光,也要敢于承受生活中的风雨,这样的人生才是完整的)。
句式:假如我是(),我将对()说(),因为()。
启发学生可以对课文中的对象说,也可以对现实中的人或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搏击长空的雄鹰对屋檐下的燕子、青海玉树地震中救援人员对压在废墟下的待救女孩……)
六、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三、四题。
板书设计:
海燕
高尔基
风云雷电:【反革命势力】
暴风雨(的变化):孕育—迫近—将临【革命风暴】烘托
高傲、勇敢……的海燕:渴望—迎接—呼唤【革命先驱者】对比
海鸟们:呻吟、飞窜、恐惧、胆怯、躲藏【假(不)革命者】象征
大海及波浪:歌唱、迎接、熄灭【人民群众的力量】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作者是如何从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两方面来塑造海燕的形象。
3、领会在新的时代,海燕形象的意义。
导语
大海给了它坚硬的翅膀,为的是能够搏击风浪,当鸟儿们都去躲避风浪时,它却高声呼唤: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海燕》这首充满激情的时代奏曲,去感受高乐基给我们带来的生命之最强音。
走近作者,了解作品时代背景
高尔基,俄国作家,“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海燕》是1901年3月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高尔基写此诗时,正是俄国第一次大革命的`前夜,当时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沙皇政府加紧了对人民的镇压。他为了热情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揭露沙皇反动政府、抨击机会主义者、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丑恶嘴脸,就写下了这篇散文诗。
检查预习、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呻吟
苍茫
飞窜
胆怯
翡翠
蜿蜒
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请同学们在海燕之前填上一个修饰词,初步感知海燕的形象。
2、同学们进一步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讨论:本文以大海为背景,请大家注意暴风雨到来前海面景象的变化,考虑一下,大致可分为几个画面?
3、请几个学生分别朗读这三个片断,进一步感知海燕的形象。
品味探究
1、文中是如何描写海燕的?请大家在文中找出描写海燕的有关语句,并抓住关键词语,作一下分析。
2、概括海燕的形象。
3、请几个同学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有关语句,读一读,进一步感受海燕的形象。
4、除了海燕,课文还描写了海鸥、海鸭、企鹅在暴风雨来临前的表现,请大家在文中把描写海鸥、海鸭、企鹅的有关词语画下来。
5、这三种海鸟有怎样的共性?它们对表现海燕的。形象起什么作用?
6、文中还描写了大海上“风、云、雷、电”和凶残和狂暴,请大家将有关语句找出来读一读并想一想,作者为什么极力写“风、云、雷、电”的凶残和狂暴?
7、联系高尔基写作此文的时代背景,理解海燕形象的代表意义。
【学习目标】
1、理解海燕这一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
2、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
【学习重、难点】
理解海燕这一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
【知识链接】
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俄国)作家,“无产阶级艺术的最伟大的代表者”(列宁),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无产阶级文学导师。生在木工家庭,当过学徒、码头工、面包师傅等,曾流浪俄国各地,经历丰富。早期作品多半是描写沙皇统治下的`人民的痛苦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906年发表了长篇小说《母亲》,反映了俄国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被列宁称为是“一本很及时的好书”。高尔基的小说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剧本有《底层》《小市民》等。最后一部著名长篇小说是《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海燕》又称《海燕之歌》是1901年3月写的短篇小说“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一章,用象征的手法,号召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迎接革命暴风雨的来临。这首诗也深受列宁、斯大林的赞赏,被誉为“战斗的革命诗歌”。
【学法建议】
指导——自主学习
【教学流程】
一、预学思考
1、掌握下面词语,给加点的字注音
苍茫、胆怯、翡翠、精灵、蜿蜒、掠起、困乏
2、解释词语
胆怯:
蜿蜒:
困乏:
3、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二、合作学习
2、作者通过几幅画面来展现海燕的形象的?用笔划出标志着暴风发展变化的三个短语或句子,明确海燕在暴风雨中飞翔的三个场景。说说海燕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3、作者还写了哪些景物?作用是什么?
三、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暴风雨来临的三幅画面,塑造了一个勇敢、高敖、自信、顽强的海燕形象,这既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节律和流动感的油画,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给人以力量。
四、课后作业
背诵课文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弄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3、进一步学习状物描写的方法。
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乡愁”的内蕴
重点:
感受本文的语言美,学习它多种表现手法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要点:
一、分组朗读课文,正音解字。
二、默读课文,分析课文内容。
应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中两种燕子的特征,并从它们的联系中发现作者的写作意图。可向学生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推测、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设问题:
2、课文的题目是《海燕》,为何一开始写的却是故乡的家燕?
3、比较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小燕子的各种特征,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它们联系起来写?
4、试说说本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
板书:
燕子
外形
活动背景
飞翔
记叙线索——“乡愁”(作者对故土深刻的思念)
三、练习。
四、小结课文,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词并解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海燕的形象,学习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写作特点。
2、过程与方法:在朗读的基础上感悟和品味作品形象及其深刻内涵;体会、揣摩和学习抒情性语言和多种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海燕不惧怕困难的战斗精神,体验和培养乐观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海燕形象,领会作品的象征内涵。
2、在反复诵读中,揣摩作品的语言和手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教学法,师生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悟,赏析海燕形象。
教学步骤:
一、导入美文。
介绍《海燕》的深远影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它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高尔基所写的一首散文诗。它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有如春天的旋律,时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书。自问世以来,它便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赢得众多读者的喜爱。它的读者,超越国界、超越时代,超越年龄、性别、种族。它属于过去、属于未来、属于全世界。它是美的典范之作。
二、整体感悟。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或者播放课文录音。
要求:学生听读时不看书,凝神细听。
2、学生交流听后感受,谈自己在听读时候的所感所想。
课文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可分为三个大的场景画面: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
暴风雨将要来临,海燕“高傲地飞翔”,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
暴风雨逼近之时,海燕搏风击浪,迎接暴风雨。
暴风雨即临之时,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姿态呼唤暴风雨的到来。
三、品味探究,赏析海燕形象。
1、自主品味,进行个性化解读。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读了此文后,你心目中的海燕形象是什么样的形象?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让学生深入接触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
2、联系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初步把握海燕形象的特定内涵。师生共同明确: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这本是自然现象。因此“海燕”一词在俄文中含有“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高尔基在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塑造了海燕这个“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精灵”般的艺术形象,旨在呼唤即将到来的革命风暴,为登高一呼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高唱赞歌。
3、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海燕的段落或者句子,朗读、勾画、体会和品味其形象给人带来的美感。师生共同评析。
预期成果示例一:“黑色的闪电”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给人一种足以体现海燕的矫健、勇猛之美,“闪电”使人眼前闪出亮光,看到光明。
示例二:“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掷地有声,这是海燕的战斗宣言,体现一种豪情与力量之美,是全诗豪壮之美的最高点。
示例三:海鸥的“呻吟、飞窜、恐惧、掩藏”、海鸭的“呻吟、吓坏”、企鹅的“胆怯、躲藏”与文中海燕的“高傲的飞翔、欢乐的叫喊”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海燕的英勇乐观之美;写大海,写风、云、雷、电,是渲染一种激烈的斗争环境,烘托出海燕形象的高大之美。
4、学生齐读课文,深入体会。
四、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中形象和作者感情。
2、写话“海燕的宣言”(结合练习三)。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高尔基和散文诗以及这首散文诗的写作背景。
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海燕的形象。
二、学法指导
1、用好自学导航中的知识链接。
2、采用不同的方式读,体会。
3、带着问题读课文。
三、自学导航:
1、知识链接:
玛克西姆高尔基(1868.3.28~1936.6.18)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玛克西姆高尔基出身贫穷,幼年丧父,11岁即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当过装卸工、面包房工人,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的课堂。他与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亲身经历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与压迫。这对他的思想和创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有长篇小说《母亲》,和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这首散文诗写于1901年,当时欧洲发生了经济危机,蔓延到了俄国,俄国民主运动不断高涨,动摇了沙皇的统治根基。他参加了一系列民主革命运动,写了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海燕》就是它末尾一章。
呻吟()
飞窜()
蜿蜒()
苍茫()
胆怯()
我认为比较重要的字词还有:
3、再读课文,完成结构图
散文诗描绘了哪三幅画面?
4、再读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深刻的句子。
5、用自己的话说说海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6、细细读课文,试着提出自己的问题。
四、展示提升
一、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象征、烘托、对比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
2、诵读过程中,引导学生有创意的阅读,把握散文诗的优美意境,让学生生成阅读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自读为主,师生平等对话,合作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语言、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结合生活,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随着环境的变化逐层深入的把握海燕形象,使阅读向纵深发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二、检查预习
1、简介作者
2、时代背景
3、检查字词
三、整体感知
1、播放朗读录音。要求学生认真听读,感悟课文内容。
3、作者重点描写的形象是什么?
4、文中除了写海燕还写了哪些鸟?
5、为了描写海燕作者设置了一个怎样的自然环境?
四、合作探究
2、在文中找出写环境的句子,思考环境是如何变化的?
五、深入探究
1、文中哪些事物有象征意义?分别象征了什么?
六、拓展延伸
你从海燕的身上能学到什么?如何做新时期的海燕?
七、作业
以《海燕:我心中的歌》为题,写一篇随笔。
八、板书设计
海燕海鸥、海鸭、企鹅
正面描写对比侧面描写
突出海燕英勇乐观之美
赞扬——讽刺
1、通过朗读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正确概括海燕的形象特点。
2、能结合时代背景探究作品的象征意义,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3、能学习本文的写法,托物寓意。
【教学重点】
感受海燕形象,体味作品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动,短信导入
1、师生互说新年最快乐的事。教师托物寓意,短信祝语:在新的一年里,愿你是无言的大山,愿你是潺潺的溪流,愿你是峭崖上的青松……
教师启发学生说出寓意:祝愿大家做一个象大山一样沉稳踏实的人,做一个象溪流一样快乐活泼的人,做一个象青松一样顽强执着的人。
2、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二、初读——读准读顺
1、教师启发朗读。明确朗读要求:读准确,读流利。
2、学生自由诵读。
3、教师巡回指导。
三、选读——感受形象
1、感受海燕活动的环境气氛:
⑴请你读出描写海燕所处自然环境(即海面景象)句子,在朗读中感受海燕活动的环境气氛。
要求:快速筛选信息,准确、流利。(对上一环节是否读准读顺的检测)
⑵学生筛选语句并朗读。
⑶讨论交流,学生朗读所筛选句子。
⑷你能用一个词语概括所感受到的海面景象?
2、初步感受海燕形象:
⑴身处这样险恶的环境,海燕的表现又是怎样的?请找出描写海燕的画面,通过朗读概括说说海燕的形象。
⑵教师出示示例,学生听朗读录音,感悟通过读出重音、停顿从而读出海燕勇敢、自信、乐观的形象。
⑶学生小组合作,找出另两幅画面,朗读并感受。
⑷班内交流。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齐读、推荐读等形式)朗读,学生互评。
⑸学生以“我读出了这是xxx的海燕”说说自己感受到的海燕形象。
3、深入体会海燕精神的可贵:
⑴比较风平浪静中的海燕图和暴风雨来临前的.海燕图,你更欣赏哪一种情景中的海燕形象?为什么?
⑵讨论交流,体会越是在险恶的环境中,越能突出海燕勇敢无畏、乐观、坚定的品格。
⑶请你以“海燕,我想对你说”的形式,表达你的内心感受。
⑷学生畅言,教师评价。
⑸你能否选择一个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读出你对海燕的这种感情?
⑹学生有感情地读。师生互评总结。
四、悟读——探究寓意
2、学生阅读写作背景,说出自己对本文主题和写作意图的理解。
3、本文具有强烈的革命色彩,其中的种种景物也各有寓意。你能结合时代背景说说你的发现吗?
4、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当点拨。
五、听读──读出感情
1、理解了本文的象征意义,相信大家再次朗读一定能读得更有激情。下面,请先欣赏名家的朗读录音。
明确听读要求: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停顿、快慢、重音等)和朗读情感。听出朗读的精彩之处,听出朗读中的不足之处。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听读:或轻声跟读,或静静听读,或边读边做标记。
3、学生交流听读感受。
5、学生齐读描写海燕的一个片段。
6、教师点评总结,寄语学生今后在学习中养成乐读、善读的习惯,在读中理解、感悟、积累,读出情,读出美。
六、续写短信
1、教师殷殷寄语:愿你是暴风雨中的海燕!希望同学们能直面生活的暴风雨,象海燕那样勇敢、自信、乐观。
2、学生运用托物寓意的方法向自己的老师、同学等赠写短信祝语。
七、布置作业
1、结合课文内容,发挥合理想像,写一段海燕与乌云(或海鸥、海鸭、企鹅,或惊雷、闪电等)之间的对话。要求生动形象,感情鲜明,能恰当地运用神态、动作等描写方法,表现其心理活动。
2、课外荐读:郑振铎《海燕》;席慕容《燕子》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作品浓烈的革命激情,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1、指导朗读。
教学难点:
1、学习象征、比喻、拟人、反复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1海燕
简单介绍散文诗的特点。
二、简介作者高尔基。
三、介绍写作的时代背景。
《海燕》写于1901年,当时欧洲发生了工业危机,蔓延到了俄国,俄国革命运动不断高涨,革命斗争正在动摇沙皇统治的根基。正在俄国革命运动不断高涨的时候,高尔基在1901年2月19日从尼日尼.诺夫格勒特来到彼得堡,参加俄国作家协会为了农奴解放40周年而举行的会议,发表了抨击沙皇的尖锐演说。他还参加学生的示威游行,在作家和社会活动家联名抗议沙皇暴行的公开信上签了名。3月12日,他回到尼日尼.诺夫格特勒之后,就根据这次斗争的经历,结合当时革命斗争形势,写了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又译为《迎春曲》)。著名的《海燕》就是它的'末尾一章。
四、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
2、听录音配乐朗读。
五、再读课文,思考:
1、课文三次描写海燕的英姿,三次描写海燕的叫喊。你觉得海燕是个什么样的形象?描写海鸥海鸭企鹅有什么作用?在文中找出有关语句,与同学讨论交流。
2、课文除了写海燕、海鸥、海鸭、企鹅,还写了哪些事物?(风、云、雷、电、大海)如果我们都赋予它们象征意义,你们觉得它们在这里象征什么?理解其象征意义。
七、找出文中运用比喻、拟人、反复修辞手法的句子,体会它们在文中表达所起的作用。
八、仿写比喻、拟人、反复句。
九、课外阅读。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词语,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领会作品深刻的象征内涵,理解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品的诗情、诗理和诗味,品味本文语言激越奔放强烈的特点。
(2)体会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海燕搏击风浪的战斗精神,培养学生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无畏而乐观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课文所描绘的海上景象和海燕形象。
2、难点:理解象征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课时安排:2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分钟)
如果在一个天昏地暗、电闪雷鸣的天气里,你们喜欢呆在哪里呢?
但是有一种鸟却总是很勇敢的在这样的天气里,在浊浪滔天的海面上穿梭、飞舞,大海给了它坚硬的翅膀,当鸟儿们都去躲避风雨时,它却在高声的呼唤: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就是……海燕(引出课题)
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因此,在俄文里,“海燕”一词含有“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在高尔基充满激情的描绘中,海燕的勇敢形象更给人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
二、走近作家作品(2-3分钟)
高尔基(1868-1936)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奠基人,“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苏联作家,代表作有自传体小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长篇小说《母亲》和剧本《小市民》。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2分钟)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高傲(ào)呻吟(yín)翡翠(fěi)
掠起(luè)困乏(fá)蜿蜒(wānyán)
2、解释下列词语。
高傲:原指极为骄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贬义词,课文中贬词褒用,指清高、自负、不卑躬屈膝。
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
翡翠:一种名贵的半透明的翠绿色的硬玉。课文比喻海浪。
掠起:轻轻擦过或拂起。
震怒:异常愤怒,大怒。震,情绪过分激动。
困乏:疲乏。
蜿蜒:蛇类爬行的样子,弯弯曲曲地。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6分钟)
2、生读课文,感悟作者的情感、海燕的形象,读喜欢的语段或句子。(8分钟)
说一说“海燕”:假如在海燕之前填上一个修饰语,你会填什么呢?(1分钟)
这是的海燕。(矫健勇猛心情欢快斗志昂扬无所畏惧高傲)
第一部分(1-6)
写暴风雨即将来临,海燕高傲地飞翔,以其革命的激情、迅疾的行动表现了对暴风雨的渴望。
第二部分(7-11)。
重点描写暴风雨迫近时,海燕搏风击浪,积极战斗,以其欢乐的情怀,必胜的信念,迎接暴风雨的到来。
第三部分(12-15)。
描绘暴风雨将临时的奇观,反复抒写海燕呼唤暴风雨的战斗豪情。
(三)学习课文内容
学习第一部分(10分钟)
指名朗读,学生思考两个层次怎样划分。
明确:
第一层次(1~3节),写“风卷云集,海燕高翔”。开头一句,写暴风雨即将来临的前兆,点明海燕所处的环境。“苍茫”描写大海磅礴的气势;“卷集”描写乌云翻滚聚拢的情景。然后正面描写海燕:“黑色的闪电”描写形与色;用比喻表现海燕矫健的雄姿。“高傲地飞翔”总写行动,“翅膀碰着波浪”“箭—般地直冲向乌云”作具体描绘。
探讨:“碰”字与“冲”字,写出怎样的情态
明确:“碰”写出勇敢低飞,触及海浪;“冲”写出迅猛高翔,锐不可挡。用拟人的手法,写海燕斗志昂扬,渴望暴风雨的到来。然后着重写“声音”。正面描写“叫喊”的勇敢,再从乌云听出了“叫喊”的愤怒的力量和胜利的信心,侧面烘托这“叫喊”具有震慑敌胆的威力,运用排比句式突出海燕敢于斗争的精神。
第二层次(4~6节)写其他海鸟吓得惊慌失措。这三节通过声音、行动、情态描写海鸥、海鸭、企鹅“呻吟”“飞窜”“恐惧”“胆怯”等种种丑态,与高傲的海燕,自由自在地飞翔,形成鲜明对照。
(四)小结(3分钟)
本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海燕在暴风雨来临时勇敢、乐观、大声疾呼的形象,谱写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1分钟)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重音、停顿和语速的处理。
二、继续学习课文
学习第二部分。(8分钟)
指名朗读第二部分。
思考:思考两个层次怎样划分。
第一层次(7~8节),先用“越……越……”紧缩句,描写暴风雨逼近情景。乌云凶暴,加上雷声轰响,狂风吼啸的声音描写,渲染了黑暗社会环境的气氛。在这种情景下,波浪“歌唱”“冲向高空”“迎接雷声”“呼叫”“争鸣”,写出了波浪乐观地与狂风搏斗,显示了大海的力量。而“狂风”“不甘心”“恶狠狠”“甩”和“摔”,这些词语,写出了它的猖狂反扑。
第二层(9~11节),绘形绘声地描写海燕在海浪与云空拼搏的背景里,“叫喊”“大笑”“号叫”,显示其欢快、豪壮;从“飞翔”到“飞舞”。从“直冲”到“穿过”,从“碰着”到“掠起”更显出敏捷、勇猛。它像个“敏感的精灵”“从雷声的震怒里听出了困乏”,比喻它有高度的洞察力,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用肯定的语气,反复的手法,表达了必胜的信心。
学习第三部分。(6分钟)
指名朗读第三部分,思考两个层次怎样划分。
第一层次(12~13节)写大海与闪电激战:先写风“吼叫”雷“轰鸣”,用声音渲染气氛,再把乌云比喻为“青色的火焰”在“燃烧”,气氛比前更为紧张。“闪电”像“一条条的火蛇”,这是新出现的形象,大海抓住它的箭光。“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再次显示大海的力量。这场激战象征阶级斗争的激化,大海的胜利象征了革命必胜。沙皇反动势力虽气焰嚣张,最终还是葬身于人民革命的汪洋大海之中。
第二层次,(14~15节)写海燕的呼喊,写它两次大声疾呼,用祈使句表达了海燕作为报讯者的欢快之情,作为胜利预言家的豪迈情怀。海燕的形象终于随着暴风雨的渐次迫近而更加鲜明、完整。
三、“海燕”形象品读:(10分钟)
要求:
①身处这样险恶的环境,海燕的`表现是怎样的?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写海燕形象的段落或句子,选择你喜欢的读一读;(1-6自然段;9-11自然段;14-16自然段。)
②根据本小组分配的段落,联系具体的句子或词语,想一想对表现海燕形象有什么作用?抓住运用的修辞手法和关键词语说说你的理解。(先独立思考,记下疑问-小组交流-组长总结-推荐发言)
预设句子:
A、在乌云产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表现了海燕勇敢无畏的矫健姿态。
作者为什么用黑色的闪电来比喻海燕?又为什么用“高傲”来修饰“飞翔”?明确:这里的“黑色”不是贬义词,是写海燕本身的颜色。用“闪电”既可以写出海燕的矫健姿态,又可以在乌云密布、大海苍茫的背景上出现一点亮光,使人们在沉闷的空气中从海燕身上看到光明,看到希望。这里的“高傲”,不是通常所说的自以为了不起,而是褒义词,有意气风发的意思,形容海燕藐视恶劣环境的英勇气概。
B、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
“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它勇敢的斗争精神。
“碰”写出勇敢低飞,触及海浪;“冲”写出迅猛高翔,锐不可挡。用拟人的手法,写海燕斗志昂扬,渴望暴风雨的到来。然后着重写“声音”。正面描写“叫喊”的勇敢,再从乌云听出了“叫喊”的愤怒的力量和胜利的信心,侧面烘托这“叫喊”具有震慑敌胆的威力,运用排比句式突出海燕敢于斗争的精神。
C、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作者为什么在对三种海鸟作了无情的揭露后,又转换语气热情赞扬海燕?
明确:这样写有两个作用:一是与开头呼应,可以让海鸥、海鸭、企鹅与海燕形成鲜明的对比;另一个是承上启下,原来大海苍茫一片,这时已经“泛起白沫”,由于背景的变化,画面也就变化了,这样很自然地进入了第二段。
D、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它的勇敢和智慧,有敏锐的洞察力。
赏析:再现前面对海燕的描写,又用比喻补写海燕形象。在这里,作者绘形绘声地描写了海燕在海浪与云空搏击的背景里,“叫喊”“大笑”“号叫”,显示其欢快、豪状;海燕从“飞翔”到“飞舞”,从“直冲”到“穿过”,从“碰着”到“掠起”更显出其敏捷、勇猛。
E、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是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海燕,为什么如此敏感,如此英勇?
明确:那时马克思主义已在俄国人民中广泛传播,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海燕在险恶环境中用马克思主义的望远镜观察斗争形势,已经听出了“雷声”的“困乏”,已经看出“乌云遮不住太阳”,也就是说,看到历史的必然规律,是无产阶级取代资产阶级,沙皇政府必将灭亡,人民必定胜利,因此海燕就在暴风雨迫近时特别欢乐,无比英勇,表现出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作者用了“敏感的精灵”、“早就听出”、“深信”等词语来描写海燕,不仅使我们从外在形象上了解了海燕,而且使我们从一定的思想深度上感受到了海燕这一形象的高大、可敬。
句中“敏感的精灵”,“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显示了海燕的勇敢和智慧,说明无产阶级革命者的高度的预见性和敏锐的洞察力。“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运用反复,语气肯定,表达了坚定不移的必胜信念。
“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是的,遮不住的!”有什么哲理意义?
明确:表现了海燕对光明的热切渴望和对胜利的坚定信心。生活就是这样,阴云再重,总有散去的时候;困难再大,经过一番努力,总能克服。邪恶永不能战胜正义,真理终有一日会大放光彩。
F、―――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的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化海燕作为报信者的极度兴奋之情。
“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写它对胜利的坚定信念,表现它有预见性。
G、在这革命高潮中,作者怎样描写海燕?
1、象征手法。
(一)象征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
如本文,大海的波涛象征什么象征革命高潮时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暴风雨象征席卷一切的革命浪潮和风暴;海燕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海鸥、海鸭、企鹅象征害怕革命会破坏它们的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
(二)象征与比喻的比较:
两者都是“借此言彼”,有几分相似,但适用的程度和表达的范围上明显不同。比喻只是借助喻体形象化地表现本体;而象征不同,用作象征的事物,既是自身,又不仅仅局限于自身,还蕴含着别的意义。而诗的意图,象征的对象,恰如隐身在那别的意念之中。所以象征技巧擅长于用单纯的揭示复杂的,用形象的暗示抽象的,是一种托具体形象、寄深远意蕴的艺术手段。比喻只是一种修辞手法,只针对一种现象,如“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这个比喻突出海燕的敏捷、矫健。象征是一种创作手法,往往体现在一段或一篇之中,如果孤立的从一句话来看,不容易看出它的象征意义。如《海燕》作者用象征手法构思全文,把一切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让它们分别象征斗争的形势、环境和各种力量,表现了在1905年俄国革命前夜的社会现象,预示了无产阶级革命风暴的到来。
2、有力的对比和烘托。
这篇作品为了表现海燕的勇敢、乐观和对暴风雨的渴望,除了对海燕作直接描写外,还通过暴风雨来临前夕大海海面变化的描写来烘托,并以海鸥、海鸭、企鹅等来作对比。第一部分写海鸥、海鸭、企鹅的呻吟、飞窜、恐惧、躲藏与海燕那高傲的飞翔,欢乐的叫喊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海燕的英勇、乐观。第二部分写海浪与狂风生死拼搏的激战场面,正是以壮阔背景来烘托海燕的战斗雄姿。第三部分写风、云、雷、电一起出动,以此背景来烘托海燕那战斗号召的豪迈激昂,振奋人心。
3、具有强烈抒情性的语言。
作为散文诗,《海燕》的语句不分行,但它精练、形象、优美,有一定的跳跃性,节奏感强。例如“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短短一句,以“叫喊”写声,以“黑色的闪电”写形,以“飞翔”“穿过乌云”“掠起波浪的飞沫”写一连串的快速敏捷的行动;有比喻、有夸张(“箭一般地”,比喻中兼有夸张),形象特征鲜明;较多的句中停顿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琅琅上口。全诗语言充满激情,使人振奋,如结尾“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既是期盼,呼唤革命的风暴,又是对人民的战斗召唤。比喻、夸张、拟人(如“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优美而有气势,增强了表达效果。
五、小结(3分钟)
作者创造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
六、布置作业:写一写“海燕”(2分钟)
人生,并非只意味着阳光与鲜花,有时也会遇到坎坷。今天,远离了革命风暴,你的人生是否经历过暴风雨?人们常说:温室里长不出擎天大树,暴雨里才显出雄鹰的羽翼。是啊,生活中有和煦的爱的阳光,但更多的是狂风暴雨,惊涛骇浪的考验,而生活的暴风雨,只能将我们摔打得更结实、更睿智、更坚强。“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你觉得你是否是一只勇敢的海燕,讲述你的故事,唱响一曲心中的海燕之歌。用简短的语言写下你的想法。
(课后围绕这个话题写一篇日记)
七、板书设计:
风云雷电:反革命势力
暴风雨(的变化):孕育—迫近—将临革命风暴
高傲、勇敢……的海燕:渴望—迎接—呼唤革命先驱者
海鸟们:呻吟、飞窜、恐惧、胆怯、躲藏假(不)革命者
大海及波浪:歌唱、迎接、熄灭人民群众的力量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如“高傲、呻吟、翡翠”等。
2.理解象征、烘托、对比等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语言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感受海燕的形象,理解诗歌的内涵。
2.分析文中描写海燕、海鸥、海鸭、企鹅等形象的语句,体会不同形象的象征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习海燕搏击风浪、勇敢无畏的精神。
2.感受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战斗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分析海燕的形象特点。
2.理解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和作用。
(二)教学难点
1.体会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在当时环境下的战斗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内涵。
2.把握诗歌中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作者的情感。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海燕等形象的象征意义,激发学生思维。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背景和内容。
四、教学准备
1.查阅高尔基的生平资料和写作背景。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播放一段暴风雨来临前大海波涛汹涌的视频(包含海燕在海面上飞翔的画面),提问:同学们,在这样的环境中,你们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引出课题《海燕》,介绍作者高尔基。
(二)知识讲解(10分钟)
1.介绍写作背景。《海燕》写于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当时俄国革命运动不断高涨,沙皇反动统治日趋黑暗。高尔基创作这篇作品,旨在热情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战斗精神,预告革命风暴即将到来。
2.讲解文中重点字词,如:
高傲:原指极为骄傲,文中贬词褒用,形容海燕的桀骜不驯、不屈服的精神。
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文中用来形容海鸥等在暴风雨来临前的恐惧。
翡翠:一种珍贵的玉石,文中形容海浪的色彩。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20分钟)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范读,指导朗读技巧,如重音、停顿等。例如:“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中“苍茫”“卷集”要重读。
3.学生再次朗读,思考:诗歌描绘了几幅画面?(可以概括出暴风雨来临之前、暴风雨逼近、暴风雨即将来临三个画面)
(四)课堂小结(5分钟)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写作背景、重点字词和诗歌的大致画面。
2.布置作业:熟读课文,思考海燕在不同画面中的表现。
(一)复习导入(5分钟)
1.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通过听写等方式进行。
2.提问: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诗歌的画面,那么海燕在这些画面中有哪些表现呢?
(二)精读课文,分析形象(20分钟)
1.分析海燕的形象。
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海燕的语句,如“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分析这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海燕比作黑色的闪电,突出海燕的敏捷、矫健。“高傲”一词体现海燕的勇敢、自信。
再如“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这里把海燕比作“敏感的精灵”,表现海燕的智慧和敏锐的洞察力,“深信”体现海燕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2.对比分析海鸥、海鸭、企鹅的形象。
找出描写海鸥等的语句,如“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分析海鸥的恐惧、懦弱。
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体现海鸭的胆小怕事。
企鹅“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通过对比,更突出海燕的勇敢无畏。
(三)理解象征手法(15分钟)
1.讲解象征手法的概念。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2.组织学生讨论海燕、海鸥、海鸭、企鹅、暴风雨、大海、乌云等形象的象征意义。
海燕象征着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海鸥、海鸭、企鹅象征着害怕革命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
暴风雨象征着席卷一切的革命风暴。
大海象征着革命高潮时人民群众排山倒海的力量。
乌云、狂风象征着反革命的黑暗势力。
3.引导学生体会象征手法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使抽象的思想、概念形象化,使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含蓄、深沉。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10分钟)
1.总结全文。回顾海燕的形象和象征意义,强调海燕所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战斗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情怀。
2.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从海燕身上学到什么?鼓励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像海燕一样勇敢无畏。
(五)课堂作业(5分钟)
1.背诵课文。
2.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你对海燕精神的理解。
七、教学板书设计
《海燕》
一、写作背景
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
二、海燕形象
勇敢、自信、智慧、有坚定信念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三、象征手法
海燕——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海鸥、海鸭、企鹅——假革命者、不革命者
暴风雨——革命风暴
大海——人民群众力量
乌云、狂风——反革命黑暗势力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理解诗歌内容。
2.学习象征、烘托、对比等表现手法,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文中描写海燕等形象的语句,提高学生分析文本的能力。
1.感受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际勇敢无畏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勇敢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分析海燕等形象的象征意义,理解诗歌的主题。
2.体会文中激昂的情感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1.理解象征手法在文中的复杂运用和深刻内涵。
2.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讲授法
1.关于《海燕》的创作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1.播放一段暴风雨来临的视频(视频中有狂风、巨浪、乌云等画面),提问: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暴风雨画面时,会联想到什么?
2.引出课题《海燕》,介绍作者高尔基,简单提及高尔基与俄国革命的关系。
(二)背景介绍(5分钟)
1.向学生详细介绍《海燕》的创作背景:《海燕》写于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当时欧洲的工业危机波及俄国,工厂纷纷倒闭,大批工人失业,再加上沙皇统治日趋黑暗,人民群众无法忍受,反抗情绪日益高涨,革命斗争蓬勃兴起。
2.让学生思考这样的背景对作者创作可能产生的影响。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0分钟)
1.教师范读全诗,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同时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诗歌内容。之后,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教师针对朗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如重音、停顿等。
3.引导学生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诗歌的氛围和情感基调。
(四)精读诗歌,分析形象(20分钟)
1.分析海燕形象
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海燕的'语句,如“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分析这些语句中描写海燕的词语,如“黑色的闪电”“高傲”等,体会海燕的矫健、勇猛、自信的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海燕在文中的象征意义,结合背景,理解海燕象征着英勇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2.分析其他海鸟形象(海鸥、海鸭、企鹅)
找出描写海鸥、海鸭、企鹅的语句,如“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分析这些语句中体现出海鸥、海鸭、企鹅的恐惧、胆怯的词语,如“呻吟”“飞窜”“恐惧”等。
理解这些海鸟象征着那些害怕革命、逃避革命的资产阶级自由派。
3.分析大海、乌云、狂风、雷电等形象
讨论大海、乌云、狂风、雷电等在文中的作用,它们象征着什么。理解大海象征革命高潮时人民群众排山倒海的力量,乌云、狂风、雷电象征反革命的黑暗势力。
(五)探究主题,理解象征(10分钟)
1.引导学生综合分析各种形象的象征意义,探讨诗歌的主题。明确诗歌通过对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际勇敢飞翔的描写,热情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预言沙皇的黑暗统治必将崩溃,预示无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并必将取得胜利。
2.进一步深入讲解象征手法,强调象征手法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更多运用象征手法的例子,并分析其效果。
(六)品味语言,体会情感(7分钟)
1.让学生找出文中自己认为最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如“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分析这些语句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
2.体会诗歌中激昂、奋进的情感,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通过朗读将情感表现出来。
(七)课堂小结(3分钟)
1.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海燕等形象的象征意义、诗歌的主题、象征手法以及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强调《海燕》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意义,鼓励学生学习海燕的勇敢精神,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要勇往直前。
(八)布置作业(2分钟)
1.背诵全诗。
2.写一篇短文,描述你心目中的海燕形象,不少于300字。
3.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高尔基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俄国革命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
1.了解作者高尔基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理解象征、对比、烘托等表现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3.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运用象征手法进行简单的写作。
1.感受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际勇敢无畏的战斗精神。
2.培养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勇敢、自信和乐观的品质。
1.分析海燕的形象,理解其象征意义。
2.把握文中象征、对比、烘托等表现手法的运用。
2.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领会海燕精神的价值。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形象的象征意义、表现手法等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讲授法:对于一些重点知识,如作者、写作背景、表现手法等,进行适当讲解。
1.查阅高尔基的资料及《海燕》的写作背景,制作教学课件。
1.播放一段暴风雨来临的视频,同时播放暴风雨的音频,营造出一种紧张、激烈的氛围。
2.提问学生:在这样的暴风雨场景中,你们能想象出会有什么样的生物出现?它们会有怎样的表现?
3.引出课题《海燕》,并简单介绍海燕这种鸟类在暴风雨中的习性特点。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5分钟)
1.作者高尔基:介绍高尔基(1868-1936),苏联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代表作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长篇小说《母亲》等。
2.写作背景:《海燕》写于1901年,当时俄国正处于革命高潮前夕,欧洲的工业危机波及俄国,大批工人失业,沙皇反动统治更加黑暗、残暴。人民群众无法忍受,革命斗争蓬勃兴起,涌现了许多英勇的革命先驱。高尔基目睹了沙皇政府的残暴和人民群众的英勇斗争,于是结合当时的形势,写成了具有强烈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海燕》是其中的末尾一章。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2.教师正音,强调重点字词,如“高傲(ào)”“呻吟(yín)”“翡翠(fěicuì)”“掠起(lüè)”等。
3.播放课文的朗读音频,让学生跟读,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和重音。
(四)研读课文,分析形象(20分钟)
1.分析海燕的形象
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海燕的语句,朗读并分析。
从“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可以看出海燕的矫健、勇猛,“高傲”一词在这里不是贬义词,而是表现出海燕的自信和对暴风雨的蔑视。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体现出海燕的敏捷和勇敢,它在风浪中积极主动地迎接挑战。
讨论:海燕在文中象征着什么?(海燕象征着英勇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2.分析其他形象
找出描写海鸥、海鸭、企鹅的语句,如“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海鸭也在呻吟着”“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
分析这些形象的特点:它们在暴风雨来临前惊恐万状、畏惧退缩。
讨论:这些形象象征着什么?(象征着那些害怕革命会破坏他们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
分析乌云、狂风、雷声、闪电等形象,它们象征着反革命的黑暗势力。
(五)分析表现手法(10分钟)
1.象征手法
回顾文中各种形象的象征意义,总结象征手法的特点: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举例说明:如海燕象征革命先驱,乌云象征反动势力,这种象征使抽象的思想感情有了可感知的具体形象。
2.对比、烘托手法
找出文中对比、烘托的地方,如海燕与海鸥、海鸭、企鹅的对比,通过它们面对暴风雨的不同态度,突出了海燕的勇敢无畏。
狂风、乌云等恶劣环境对海燕的烘托,更显示出海燕的英勇形象。
(六)拓展延伸(5分钟)
1.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在自己的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暴风雨”(困难、挑战),自己是如何应对的。
2.讨论:海燕精神在现代社会有什么意义?鼓励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要像海燕一样勇敢、自信、乐观,积极迎接挑战。
1.总结课文内容:《海燕》通过对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际勇敢飞翔的描写,运用象征、对比、烘托等手法,塑造了海燕这一英勇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形象,同时批判了那些畏惧革命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革命的渴望和对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