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咨询开始前,甚至是处于咨询过程中,来访者会好奇咨询效果。
“心理咨询有效果吗?”
“经验丰富的咨询师做咨询效果更好?”
“作为来访者,我能决定咨询效果好还是不好吗?”
来访者可能误认为咨询效果只和心理咨询师有关,忽视了自己的重要性。作为咨询的参与者,来访者个人特点、咨询期望等会对咨询有影响。更准确地说,咨询是否起效和来访者、咨询师及其咨访关系等因素均有关。
咨访关系是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共同建立的工作关系,不同于礼节性的浅层人际往来,也不同于好似知己一般推心置腹的亲密关系,更接近在专业设置和原则下的工作合作关系。
我们可以认为,咨询是一位寻求心理帮助者向可以提供心理帮助者求助的过程。咨访双方的个人特质、对咨询的理解和期待、来访者的表达、咨询师的应答技术共同融入咨询过程,因而每个咨询都有其独特性。
来访者的咨询期望很大程度上能够预测咨询效果,积极期望可以促进咨询更加顺利进行。当来访者认为咨询能够帮助自己时,能够更好地参与其中。来访者积极预期咨询过程及效果时,便形成了咨询效果向好的暗示,增加了来访者自我效能感,推动咨询朝向更加积极的方向。
来访者的态度和动机是影响心理咨询效果的一个重要变量。刘陈陵等(2016)认为来访者动机是影响行为改变和治疗结果的重要因素,是贯穿心理咨询与治疗过程的关键问题。来访者自主接受咨询的水平越高,治疗效果越好。
江光荣教授曾言:“咨询员是以一个活生生的完整个人投入咨询中的,每一位咨询师或治疗家都不会像我们想的那样只是把大致相同的理论和方法带入咨询。他的专业训练、专业经验固然重要,他的个人经历、个性特点乃至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不会在咨询活动中保持沉默。”
显然,咨询师个人特质将会成为咨询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
在心理评估阶段,咨访双方对彼此有基础的了解,经过专业评估、督导建议,都可以帮助来访者判断咨访适配性。咨访适合共同工作,则会取得更好的咨询效果。
有学者强调咨询师的自主支持对来访者参与和坚持改变的重要性,遵循来访者中心的原则激发和增强来访者动机。当来访者在咨询师适度的关怀和支持下,产生越发强烈的动机和信任感,那么会更明显地感受到咨询带来的改善。
咨询师的专业能力、个人特点、态度等,将在咨询互动过程中影响来访者的感受。
工作同盟指来访者和咨询师投入咨询工作的程度,反映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关系的强度和质量。
咨询师和来访者因年龄、人生阶段等不同,观点也有不同,可能出现“咨访代沟”。咨询师若能觉察到差异性,并理解差异带来的“代沟”便能够促进咨询关系;反之,咨询师持有个人主见,忽视来访者特点,将不利于咨询关系。
建立咨访关系后,随着咨询推进需要维系、巩固咨询关系。当咨询进入结尾阶段,咨访双方坦诚商议结案过程,有助于顺利结束咨询,也将给来访者完整的咨询帮助。
多数学者认为,倾听性反应有利于建立和维持咨询关系,而影响性言语反应的高频率使用,容易导致来访者中断咨询。通过适时适度使用咨询技术,咨询将会顺利进行。因此,咨询师能够计划和实施适合来访者的咨询方案,恰当使用擅长的理论和方式将会促进咨询起效。
对咨询效果的评估并非易事,根据来访者个人感受、改善、他人评价,借助专业工具等方式,综合得出咨询效果。
评估咨询效果的方式:
A.来访者的个人体验
对来访者而言,咨询有效最直接的体现是个人的感受变好,来访者困扰得到缓解,从情绪到行为都有改善,觉察到自己的变化是咨询起效的重要信号。
B.专业工具测评结果
C.来访者社会功能恢复
当来访者因咨询获益,在咨询师的支持下逐步改善,将会在个人认知、情感、行动和社交方面均有改善。原本的问题/困扰影响到正常社会功能的情况下,咨询起效的标志便是恢复社会功能。例如,因为人际关系不良避免社交,经过咨询后能够尝试与他人建立联系。
D.来访者家人朋友反馈
与来访者联系较为紧密的亲人朋友,能够更细致地观察到来访者的情况。来访者在接受咨询后,周围人能够感觉到来访者逐渐变好,相处更加和睦融洽,代表咨询效果好。
为了达到更好的咨询效果,咨询师和来访者有各自可以努力的事:
来访者:增强自我觉察,促进个人成长
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会产生咨询互动的体验,当有不适感、阻抗等情形,尝试找到产生的原因,重视自己的主观感受,也可以与咨询师交流这部分内容。
咨询师:重视个体差异,定制适用方案
张亚等(2019)提到心理咨询强调综合考虑来访者的特点、咨询师的个人风格为来访者制定最佳咨询方案,以最大程度增强咨询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亚,吴梦阳,王宇景.大学生咨询效果及与来访者依恋风格和工作同盟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9,33(9):653-656.
[2]刘陈陵,王芸.来访者动机: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与实践的整合[J].心理科学进展,2016(2):261-269.
[3]姚月红.“咨访代沟”:影响高校心理咨询效果的重要因素[J].江苏高教,2007(6):125-127.
[4]江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55.
[5]江光荣;胡姝婧.(2010).国内心理咨询的过程-效果研究状况及问题.心理科学进展,18(8),1277-1282.
[6]王东美,项可嘉.(2022).促进当事人的改变:基于治疗性最近发展区的视角.心理科学进展,30(3),648-659.